查看原文
其他

【数据】成都市 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

成都市统计局 山川网 2023-08-03

一、常住人口首超两千万,凸显城市强大吸引力

2020年成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093.78万人,首次超过2000万,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25.02%,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含简阳,下同)提高6.22个百分点;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581.89万人,增长38.49%,平均每年增加58.1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31%,较上一个十年的年均增速高出0.18个百分点。

自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成都市常住人口总量呈持续上升的态势,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速更是居历次普查之首。成都人口吸引力和集聚度的不断提升,与城市能级提升相匹配,充分彰显了城市强大的吸引力,与近年来成都市持续推动城市功能定位、营城逻辑、治理方式全方位变革,加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密切相关。

二、过百万人口区域增加,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态势明显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区域有8个,分别为新都区、双流区、郫都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金牛区、成都高新区、武侯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了6个。

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区聚集,中心城区(12+2区域)常住人口达到1541.94万人,比2010年(989.39万人)增加552.5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达73.64%,比2010年(65.45%)提高8.19个百分点。

十年间,成都中心城区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高速流动,提高了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提升了成都人口生活就业的承载能力。

三、性别比更趋合理,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052.23万人,占50.26%;女性人口为1041.51万人,占49.74%。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00下降为2020年的101.03,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04、1.16个百分点。

从历次普查来看,成都人口性别比大体呈现倒U型分布,至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峰值105.75后逐年下降。总体表明,成都市人口性别结构更趋合理,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念更加普及。

全市共有家庭户741.9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844.53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数为2.49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1人减少0.22人。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受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迁移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家庭观念的变化、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更加深厚

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35.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25.58%,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5.71%)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7%,比2010年(0.77%)提高0.9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学历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55%,比2010年(6.77%)提高4.78个百分点。

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10年的15710人增至25582人,比全省平均水平(13267人)多12315 人,比全国平均水平(15467人)多10115人。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搭建技术人才转化科研成果的环境与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创业创新人才,为成都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人口红利继续保持,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3.28%,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04.13万人,比重提高1.78个百分点,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双双回升。全市15-59岁劳动适龄人口达1439.29万人,总量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326.48万人,增长31.14%,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依然庞大,人口红利继续保持。同时,成都市作为人口净流入城市,青壮年人口的持续大量流入,为城市发展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将有力推动成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市常住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17.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6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提高3.08、3.6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010年的13.60%上升到2020年的19.81%,提高6.21个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民生活水平、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逐渐提高,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加深。

六、城镇人口比重超过七成,流动人口快速增长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49.30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44.4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78.77%,比全省平均水平(56.73%)高22.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63.89%)高14.88个百分点。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升15.26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此外,流动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全市流动人口为 845.96万人,其中,跨省流入人口为149.36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696.60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428.01万人,增长102.41%。城镇人口比重的大幅提升与成都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总体看,十年来成都市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增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劳动力总量规模依然庞大,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未来应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坚持以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人口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稳步推进成都市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人口普查北京篇 丨 上海篇 丨 重庆篇 丨 天津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山东篇 丨 浙江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福建篇 丨 湖北省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安徽篇 丨 云南篇 丨 广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山西省 丨 内蒙古篇 丨 吉林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2020独家: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山东篇 丨 浙江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福建篇 丨 湖南篇 丨 安徽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辽宁篇 丨 云南篇 丨 广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山西篇 丨 内蒙古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丨 宁夏篇 丨 湖北篇 丨 河北篇 丨 省区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GDP30强 丨 GDP50强 丨 GDP100强 丨 2021各省增速目标 丨 长三角之一  丨 长三角之二


城市:2021一季度分省GDP 丨 区区通地铁 丨 市市通地铁 丨 主要城市居民储蓄 丨 均衡第一省启示录 丨 区域城市生态 丨 连镇高铁通车 丨 万亿GDP城市 丨 中西部10强市 丨 北方城市房价 丨 各省市人均GDP 丨 GDP50强城市 丨 北方十强城市 丨 中国百强医院 丨 十大消费城市 丨 2020十强城市 丨 31省市前三季度经济回顾 丨 前三季度27省GDP 丨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 丨 2020富豪榜 丨 各省房价前三城 丨 城市群与经济带


人文:骑行环太湖线 丨 阿里巴巴与浙江 丨 城市美术馆 丨 排名启示录 丨 区域经济失衡 丨 私人美术馆分布 丨 山东沿海县镇乡 丨 流民与犯罪 丨 地区媒体分布 丨 隐秘的角落 丨 齐鲁区域与山东艺术 丨 南方车站的聚会 丨 广州站 丨 天下九州 丨 最宠游客城市 丨 瑞丽缉毒门户 丨 城镇化犯罪 丨 易错地名 丨 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