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甘肃省分地市GDP解析:从通向西域的甘肃,浅谈汉文化的传播

林隐LY 山川网 2023-08-03

前言:欢迎大家来到2020年度中国内地省区分地市经济运行解析系列。本系列推文为山川网历年的重要系列推送,解读目标为中国内地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京沪津渝四直辖市外,其余二十七个设市省区中的重点对象。

截至目前,2020年度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的重点省区和超过2万亿的代表性省区已基本推送完毕,所以系列推送已经进入尾声阶段。而此前受对应省区分地市年度经济数据进度影响被暂时跳过的湖北、河北两省推送,将作为本系列收官推送最后补齐。

而关于接下来安排推送的一些经济体量相对靠后的省区,我们的内容安排也会更加灵活机动一些,不再对各省区经济情况做过多深入的思考,只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对对应省区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特别强调,本系列所有内容,均系一家之言,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山川网:今天是2月27日,2月份的倒数第二天,也是我们本系列的倒数第二天更新。按照昨天我们和大家预告的计划,今天来为大家安排甘肃篇和宁夏篇,后天则最后以湖北篇和河北篇,作为2020年度本系列推送最后的收尾。

系列进行到这个阶段,我们的推送基本上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篇的具体主题了。作为一年一度山川网重要系列推送,在收尾的时候,我也是想借着最后的几篇推送,将过去一年中我尚未来得及和大家分享的,关于中国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一些理解一并安排给大家。

其实我也非常庆幸我们每年的本系列推送内容,都是按照年度省区经济体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因为随着时间的推进,对应省区专篇的内容上必然是谈区域经济逐渐减少,谈区域文化逐渐增多。而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个人对于区域文化的喜爱,事实上还要远胜于区域经济。

不过由于我国许多文化大省同时也是经济大省,比如此前我们已经安排过的江苏、山东、河南、四川等省份,在对应的推送之中,考虑到受众的关注度,我们自然也就会更倾向于讨论经济多于讨论文化。

而系列进度到了最后的部分,一方面是山川网帐号对应地区的受众本身就偏少,我可以更多按照我自己的喜好来安排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在经济体量并不突出的历史大省中,值得研究与思考的人文内容更显突出,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宝库。

本篇,我们就借着甘肃篇这一最合适的契机,和大家聊聊我对中国区域文化的一些想法。这里再强调一下,和经济讨论相比,思想讨论的主观性还要更多一些,并不涉及对与错,敬请知悉。


【关于经济数据】

事实上从我个人来讲,并不是特别关注像甘肃这样的历史文化大省的经济增长数据。因为和他的璀璨文化相比,这些经济数字过于单薄,远不能体现其地区真正价值之万一。而区域经济数据中相对比较有意义的,我认为就是涉及社会民生投入的部分。

当然,此处我们还是依照本系列的惯例,将对应的年度经济运行数据贴上,感兴趣的朋友自行阅读即可。

整体:2020年,甘肃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1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8.1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852.0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4966.5亿元,增长2.2%。

工业: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6494.2亿元,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279.6亿元,增长10.4%。

投资: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8%,增长逐月加快。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2%,制造业投资增长5.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8%。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5.4%。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7.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0%。民间投资增长6.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3.2%,快于全部投资25.4个百分点。

社消: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2.4亿元,比上年下降1.8%。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下降13.0%,二季度下降2.7%,三季度增长2.5%,四季度增长4.8%。

财政: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税收收入567.9亿元,下降1.7%;非税收入306.6亿元,增长12.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54.9亿元,增长5.1%。

收入: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35元,比上年增长6.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22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元,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3.27,比上年缩小0.09。

消费: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175元,比上年增长1.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615元,增长0.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23元,增长2.4%。


【关于汉文化】

要谈中国的文化,往往必然要先谈中国的历史。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就学到过如下的知识点(史观):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实际也是一部多民族不断走向融合的历史,民族融合推动国家统一发展是历史给我们的启发。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与之相对应的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而在当中,必然是有主有辅的,就像是一颗参天大树的主干与枝叶之间的关系。

那么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主干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汉文化。在对应的中学历史课本中同样有相关的定义描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我国有56个民族,我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大家打开中国地图,看看整个中国西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可以看到与甘肃直接接壤的新疆、内蒙古、宁夏均为民族自治区,而甘肃则为省制。为什么会如此呢?说来有些话长,这事儿需要时间向前倒推两千多年,回到汉民族名称诞生的那个朝代——汉朝。


西汉在行政区划上实行郡县制,其中一级行政区郡治无疑是西汉行政区划的核心,包括司州、徐州、豫州、兖州、青州、冀州、并州、幽州、益州、雍州、凉州、扬州、荆州、交州等区域。

以长安、洛阳两地作为汉文化的最中心区,我们可以发现汉文化的传播与覆盖,事实上是存在逐层递减情况的。汉文化起于今天的豫陕之地,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其文化最盛区域大致是北至辽东,西至阳关,东至江浙,南至荆楚。再往周边各地,则出现了相应的明显弱化效应。

以上内容其实也就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我要将关于民族与文化的相关讨论,放在今天的甘肃篇之中。

甘肃虽然在地理位置上距离中原地带颇远,但是在区域文化上却与中州文化极近,是汉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如果你对于汉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甘肃必然是你此生不可不去,不可少去的重要目的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汉文化是如何从东向西进行传播,并且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文化对于一个区域精神风貌与城市气质的深刻塑造。同时,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珍贵历史文物遗迹,方便了我们今天回顾了解相应地区的文化传承。

作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我在关注与研究中国区域经济时,自然有相应的偏好。那么如果说我个人对于中国的哪些区域相对而言有更为深刻的感情,其实就是今天我们和大家讲到的,从古至今,汉文化最为兴盛的地区。因为当我脚踏在这些土地上时,我内心深处是可以感受到来自我们传承千年、厚重朴素的文化滋养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所以厚重如甘肃,如果岁不至中年,没有拥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与社会历练,是很难体会出此中真意的。一些地方适合激情活力的年轻人去拼搏,去折腾,而另一些地方则适合思想成熟的中年人去品味,去悟道。

对于不同的区域文化,我十分愿意去了解,去接触,去实际体会。但是如果说最终我需要真正的“择一城终老”,那么我一定会选择在文化让我有更强归属感,在精神上有更强共鸣感,在思想上也能带给我更多灵感的,汉文化最为厚重的地区。


【关于区域文化】

那么区域文化在当下现实生活中最显著的应用是什么呢?这里我举个例子,大家自行思考,应该就能够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

比如现在有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河南的年轻人,现在他大学毕业了要离开家乡出去工作。如果他前往的是北京、上海、山东、辽宁、陕西、甘肃、四川、江苏任何一地,他想要适应当时的生活相对而言都会是比较容易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如果他要前往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短期内他的感受或许还并不明显,但是如果他能够在上述地区生活三年、五年乃至更久,就能够感受到非常多对应地区,在思维方式、为人处世上与其家乡差别十分明显的细节。

这个根源在哪里呢?这就要讲到区域文化中的相近性。河南所在地域为中州文化区,是汉文化的核心地带。所以当他前往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江淮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等对应地域时,彼此间的相近性是更高的。

而当他到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桂柳文化、八闽文化等对应地域时,由于与其从小所成长环境所处的中州文化差异明显,所以伴随着在对应地区的生活时间越久,越能够从中体会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此前我们曾讲到过,研究区域文化必须要关注民风民俗,其中方言就是区域文化相近性与相离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什么河南与四川在地理距离上如此之远,但是在上文之中我依旧将两地列为是区域文化相近性较高的地区呢?一大原因就在于两地均使用官话作为地方主要语言。

官话是以之为母语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汉语一级方言,名称源自中国古代对汉语官方标准语的称呼,朝廷使用的汉语在周朝称“雅言”,至少在明清时已称“官话”,1909年则定称“国语”,1956年中国大陆改称“普通话”。

中国约七成人口以官话为母语,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南方的西南地区、江淮地区(江苏中部、安徽中部)以及湖南的北部和东南部。

官话一般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其中以西南官话为母语者最多。

而以上对应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中原地区、江淮地区、甘陕地区、巴蜀地区之间,事实上同样也是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覆盖的区域。

所以你是否适合到一个地方去,并且真正能够融入当地,某种维度上并不一定是你去之后才发现的,而是早在你去之前,许多基础就已经确定在那里的。

不同于区域经济可以直观置换成收入高低让你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短期欲望与需求;区域文化则是隐藏在你生活工作、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更深层次地影响你人生更长期的情绪、思想与三观。

在昨天的内蒙古篇中,我就已经提到说,在北方地区中,像呼和浩特和兰州这样的城市,其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感整体是较高的。一方面自然在于作为各自的首府城市,各项基础建设与商业文明具备合理适度的规模,足以满足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我始终认为考量某一地区的宜居性时,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的重要性是各占一半的。那么,又该如何理解这里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呢?

考虑到篇幅限制,本篇我们暂且先讲到这儿。如果你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到今天的第二条推送宁夏篇之中,继续我们本系列收尾阶段的地区宜居生活探寻之旅。


2020年各省分地市经济解析推文系列参考素材:







【以下为广告,请根据实际需求了解】


“数据思维”大数据资料分享社群,目前已正式开通。
每日更新最新各行业大数据报告,支持报告电子版下载。可以帮助你实时、高效、精准获取各行业大数据。
对于大数据&数据报告资料有需求的朋友,可以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了解 ↓





2020独家: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山东篇 丨 浙江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福建篇 丨 湖南篇 丨 安徽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辽宁篇 丨 云南篇 丨 广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山西篇 丨 内蒙古篇 丨 新疆篇 丨 省区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GDP30强 丨 GDP50强 丨 GDP100强 丨 2021各省增速目标 丨 长三角之一  丨 长三角之二


2020官方:广东报告 丨 江苏报告 丨 浙江报告 丨 河南报告 丨 四川报告 丨 福建报告  湖北报告 丨 陕西报告 丨 江西报告 丨 辽宁报告 丨 云南报告 丨 广西报告  山西报告 丨 吉林报告 丨 甘肃报告 丨 海南报告丨 青海报告 丨 北京报告  上海报告  重庆报告  天津报告丨 广州报告  苏州报告 丨 武汉报告  南京报告  无锡报告 丨 郑州报告  青岛报告  南通报告  合肥报告   泉州报告  唐山报告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市市通地铁 丨 主要城市居民储蓄 丨 均衡第一省启示录 丨 区域城市生态 丨 连镇高铁通车 丨 万亿GDP城市 丨 中西部10强市 丨 北方城市房价 丨 各省市人均GDP 丨 GDP50强城市 丨 北方十强城市 丨 中国百强医院 丨 十大消费城市 丨 2020十强城市 丨 31省市前三季度经济回顾 丨 前三季度27省GDP 丨 人口是一把双刃剑 丨 2020富豪榜 丨 各省房价前三城 丨 城市群与经济带 丨 长三角机场格局 丨 2019百强镇 丨 GaWC 2020 丨 上半年GDP百强 丨 就业结构 丨 社消大数据 丨 外贸依存度 丨 头部24城新格局


人文:排名启示录 丨 区域经济失衡 丨 私人美术馆分布 丨 山东沿海县镇乡 丨 流民与犯罪 丨 地区媒体分布 丨 隐秘的角落 丨 齐鲁区域与山东艺术 丨 南方车站的聚会 丨 广州站 丨 天下九州 丨 最宠游客城市 丨 瑞丽缉毒门户 丨 城镇化犯罪 丨 易错地名 丨 国人离婚率 丨 长江断流 丨 长安十二时辰 丨 宏颜获水 丨 广州红专厂 丨 中国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学地理课 丨 罪案片石家庄 丨 破冰行动 丨 白鹿原 丨 低调的宝藏城市 丨 渤海湾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迁往事 丨 区域阅读大数据 丨 燕大南迁往事 丨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