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课】谈话 | 说“粉丝”(五、六)(总第76期)
Q : 解放日报记者支玲琳
尽管有大批粉丝拥趸,但也有很多人对这股潮流是不屑的。很多的粉丝文化事件,都曾遭遇过“文化品位不高”、“低俗”的批判。您怎么看?
”A : 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先,我们确实注意到,粉丝群体有很多负面效应,例如一些粉丝团数量极其庞大,聚众喧嚣,盛气凌人的贬低别家明星和粉丝;例如一些粉丝群体为另类而另类,甚至格调低下,迷恋粗鄙的文体和作品;例如在经济、权利因素的支配下,出现了不少群体纠纷甚至违法事件。
但我认为,粉丝群体的文化症候与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相比,后者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为球场有斗殴事件就关闭球场,自然也不应因为粉丝文化有负面效应而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同时,我也认为,应该区分不同的俗:“通俗”,和低俗、鄙俗、恶俗显然是有区别的。一个艺人表演二人转是一回事,用二人转辱骂边缘群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我们不是要反对俗,而是反对低、鄙、恶。
进一步说,仅以“俗”作为一个靶子来批判文艺,是不合理的。何谓俗?当年的宋词元曲,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学,当代的金庸小说、朦胧诗、摇滚乐,今天的街舞,网络文学、闪客、微传播,其文化气质有很多共同的相似点:反抗性、边缘崛起、民间创新,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曾经有、或正在张扬所谓俗的一面。
正如“雅”并不代表就是“高”,“俗”也并不代表就是“低”,就是“庸”。俗,也可能真诚有道德,雅,也可能虚伪甚至邪恶。评价一种文化现象,我想首先要看是它的社会价值。
说“粉丝”(六):主流文化与草根文化之争
Q:据您的观察,主流文化对于粉丝所追捧的草根文化,是否存在着很强的抗拒心理?
任何具体的文化形态都曾经历过一个由民间而官方、由草根而庙堂、由感性而理性、由自发而自觉、由初级而高级的发展过程。以古典诗歌为例,由四言而五言、七言,由诗而词、曲,最初都是来自民间、来自草根。一种主流化的文化形态如果拒绝草根的渗透、更新和冲击,那必然会走向衰退。每过一个时期,在旧的形态主流化、程式化之后,我们总需要一种力量来破解旧有文化格局。通常,真正的文化创新的力量会来自民间和草根。草根文化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一种新鲜血液,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并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意识有时强烈地揭示了文化趋势,有时则巧妙地契合了人们的特殊心理需求。
这些因素汇流后形成了以粉丝、虚拟社群为表征的亚文化大潮。亚文化一般又称集体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亚文化有年龄的亚文化、也有行为与价值观的亚文化等。就粉丝这个话题而言,形形色色的青年亚文化、社会阶层亚文化都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其中,每一类青年亚文化、社会阶层亚文化又大都有自己偶像或代表人物,有自己的媒体阵地,也有自己的组织形态。
这些群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文化本质,值得我们关注:
一方面,我们应该意识到,后现代社会所强调的文化精神正是分散、不确定和边缘化。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容忍不同方向的、不同形态的各种文化的出现。只有这样,文化才能经由多元走向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泥沙俱下的亚文化及其鱼龙混杂的粉丝社群,我们也要保持鉴别力和批判性,其中,有些需要扬弃,有些需要鼓励,更多的则需要反复提纯和引导。这些工作不是只靠庙堂、政府来做,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响应,需要各种公众人物、知识界、传媒界的正确引领。
从目前来看,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庙堂文化虽然不受欢迎但却不会很快萎缩(因为在它手中仍然握有核心的话语权和稀缺的文化资源),但是在未来,受众的认同才是决定文化主导地位的因素。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以粉丝现象为代表的草根文化精神,而且要非常深刻地去学习和借用它,不断以批判精神去研究、鉴别和提纯它,从中判断未来的文化变革、艺术变革、社会变革方向,通过不断嬗变、迭代、融合,找到未来我们真正需要的主流文化,找到富有变革思想的新型文化,这才是今日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
< THE END >
读后感
文|胡园
提起粉丝追星行为,有不少人会立马在脑海里跳出一些负面词汇,例如肤浅、浮躁、疯狂、非理性等等。大众之所以会有这些负面评价往往和媒体上偶尔爆出的几例疯狂粉丝事件有关,加上“好事者”煞有介事的揭幕,很多人会形成“粉丝即非理性”、“追星即无脑”的刻板成见。
很显然,简单的贴标签行为是草率的,单纯的主观归咎也是不负责任的。有人以精英的姿态对所谓的草根“俗”文化投以鄙夷的眼光,有人甚至以决绝的态度将其批判得一文不值。大众传媒赋予更多人自我表达权利的时代,精英与大众的距离不应该愈来愈远。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在这样一场文化狂欢中都应在坚持包容的同时一分为二地看待,剔除坏的,保留好的。
纵观历史长河,历经岁月淘沙存留至今的文化遗珠,在当时绝非全都位居高雅之位。今时也不例外,青年亚文化、粉丝文化等小众文化对于主流文化造成了冲击,虽然它有可能嘈杂无章,甚至包含着很多消极低俗的因素,但其中也孕育着涅槃重生、蜕茧成蝶的可能,而将这种可能化为现实,正是我们当代人的使命。
本期“说粉丝”专题到此就连载完啦
读完杜老师的回答
想必大家都有很多感悟
那么,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哦~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人生百问:
闲话PX | 面试|大屠杀|提问|友情|新闻理想与诗意人生 | 阅读到解释 | 父子关系 | 催婚
时事热评:
【罗尔事件】我们谈论什么
故事随笔:
【采访对象】 (1)|(2)|(3)|(4)|(5)|(6)
【路的禅】(1)| (2)| (3) | (4) |【娱乐新闻】
传媒思考:
特别关注: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胡园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