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位美丽的"大姐大"——教授作家王晓玉印象

作者:诸炳兴 知青情缘 2024-02-02


有声朗读


   2018年4月25日,我与上海知名作家王晓玉、管新生、修晓林和云南知青友人,应邀参加在虹口区嘉兴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举行的《故园新陆邨》新书首发式暨新陆邨怀旧音乐会。《故园新陆邨》是一本由26位原住民自发策划、撰写的百姓生活回忆录,“留住里弄乡愁,讲好家的故事”,本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过往的历史,这是对城市发展历史的一种有益的探索,用文字将已经逝去的历史固定下来、传承下去,是与城市未来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事情。《故园新陆邨》的出版,可说是小人物办成了一件大事。更有幸的是,该书由我的云南知青好友毛祖蓉和修晓林分别担任执行主编和顾问。


   4月26日下午,我按主办方的通知,按时到达地铁站出口,等待其他嘉宾集中前往活动中心。一出地铁站口,只见一个戴眼镜的高个子,骑了一辆电瓶车在向出来的人群叫嚷着“诸老师,诸老师……”,我向四周巡视,没人答理,他不会是在叫我吧?我不认识他,怎去应声呢?眼镜男看看时间,我也看看手表,时针真是约定的“一点十五分”,难道真的是来接我的?我还是不信,心想:不会用电瓶车接“嘉宾”吧?我沉默着,偷看着眼镜男,他点起了烟,两只眼珠在厚厚的镜片后不停地转动,并向四周扫视着,看上去,他有点心急火燎了……


   离两点开会时间不多了,突然,晓林慢悠悠地从左边人行道上走过来了,手里还拖着一个黑色拉杆箱,他见到眼镜男,亲热地打招呼:“徐伟,还有啥人呒没到?”眼镜男回答:“只有王晓玉老师到了,我送她过去了?”“谁?”我惊讶地问。“王晓玉老师。”“你用这电瓶车带她过去的?”心想:这电瓶车小,座位又短,两个人怎么坐啊?一位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教授作家,乘坐这“小电驴”去参加会议当嘉宾?更没人知道,她是上海电视台收视率极高的名牌节目“新老娘舅”主持人黄飞珏的妈妈!


   我与晓玉大姐是在2016年11月21日,由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修晓林《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出版座谈会”。这是文化出版界的一次高端会议。那天,上海的许多知名作家、编辑家、评论家嘉宾云集,王晓玉老师与我邻座。


王晓玉(右一) 与作者(右三) 在“修晓林《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出版座谈会”上邻座。


    听晓林介绍,王晓玉与他都是山东藉人,也许晓玉与晓林是同辈的“晓”字辈,他俩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小时候,听上海本地人说“山东宁,吃麦冬”(大概意思是有点憨厚),后来,我学山东人叫卖老鼠药,“磷化辛老鼠药,包你吃了就死,大老鼠吃了跳三跳,小老鼠吃了一跳也不跳,吃在哪里死在哪里!”再后来,又学山东人卖毛笔、山东人卖大饼、大葱和大蒜……


   近年来,我自认识了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他是‘原生态’山东人),又结识了上海纯山东人、知青作家修晓林,上个月去河南、山西旅游,又碰到了一路欢乐同行的上海纯山东人作家姜龙飞、李力。如今,又碰到了让我久仰的山东籍女作家——王晓玉。我心里也纳闷:他们是否“老乡加老乡,都来当作家”?


   过去,我总认为自己是本地人,祖祖辈辈在上海的,长大了,知晓许多的现居上海人都是从外地迁徙来的,一查发现,我们“诸”姓的祖上应该是:山东诸城人!从此,有人说我五大三粗,声如洪钟,好酒心直,就是“山东种”。许多外地朋友说我的性格根本不像上海人,完全是个北方汉,于是,我心悦诚服,遇人就自我介绍:虽说我是上海本地人,但我的祖先是山东诸城人。张炜还对我说:“你如去诸城,你就狠了,那里已没多少姓诸的诸城人了。”听得此言,我得意了很久,总想有机会一定要去老家看看。


   一年半前,我见到王晓玉老师时,她也穿着这套行头,朴素大方,端庄秀丽,五官端正,脸上的每个部位都“安装”的恰到好处,虽然不是高鼻大眼的明星脸,但也找不出面相上的任何缺点。


   《故园新陆邨》首发式上,只见她迈着稳重的步子走上讲台,每步都是踏实刚健,只听她一开口讲话,马上突显出山东才女的气场。她落落大方,底气十足,聪慧幽默,她极好的口才,令人折服。


   王晓玉,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被分配到黑龙江三棵树、江西等地任教。1993年调回母校中文系,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影视文学理论教学。曾任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现为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担任过《传播学研究·集刊》主编,曾兼任过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经典重访”节目主持人,并长期被法制栏目“社会方圆”邀为嘉宾。


王晓玉(后排右二),作者(后排右三)


   王晓玉的著作有中篇小说《阿花》等,长篇小说《紫藤花园》等,文艺理论专著《台港文学概述》《儿童文学通论》等,散文集《晓玉随笔》《人生百事》等多种。《紫藤花园》《99玫瑰》等被改编成影视剧并获国家级奖项。还荣获全国女性文学创作奖。


   她于196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哈尔滨三棵树铁中教师、江西南昌铁路师范教师、上海徐汇区教育学院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她从上海华师大毕业分配到外地,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华师大母校,而且还当了传播学院院长。她的经历真如上海本地人的那句口头禅“嫁女儿还媳妇”。


作者为“大姐大”王晓玉画像


   独特的生活,并在那种与都市生活迥异的环境中,细心观察、深刻体验、缜密思考,然后激情满怀地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她的文学作品,既有有小说、散文,又有文艺理论著作,还有影视剧本,她是作家中知名的“多面手”、“高产户”。


   王老师的小说《阿花》,把个上海解放前四马路一带的各色人等写得个透彻,鲜活。不过,当时的中国小说还基本沉浸在对“文革”的反思当中,很少有人写这样的题材。送到出版社,编辑还是觉得小说艺术不应该过于狭窄,是生活就可以去表现,不应该有什么套子。于是,编辑就答应把小说拿给领导去看。结果,领导也欣赏,立刻发表了。

 

  《故园新陆村》首发活动结束后,本书执行主编毛祖蓉作东,邀请云南知青与嘉宾们共进晚餐共合影留影。前左起:修晓林、管新生、王晓玉、诸炳兴。后左一,毛祖蓉随后为云南知青等嘉宾们。 


   《阿花》发表以后,立即引起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王老师继而一鼓作气,连续写了《阿贞》和《阿惠》,她的小说以生动有致的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各色社会群生相的有力刻画,引起广泛好评。王老师的三个“阿”与我的云南知青好友阿城的三个“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都是一鸣惊人。


   有一天,王老师发现家里的小保姆突然哭哭啼啼,一问才知道,原来她被未婚夫抛弃了,而那个女孩子为了男方曾多次流产。王老师夫妇两人义愤填膺,尽管那个男青年有家庭背景,可也不能这么仗势欺人啊,夫妇两人楞是向男方的单位反映情况,帮女孩出了一口恶气。此后,她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写了《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上海电视观众中引起了强力反响。


   王老师在接受新浪网记者采访与读者互动时,她的一位女粉丝问:“王老师,你觉得自己是个美丽女人吗?她脱口而出,我当然是个美丽女人,我的美丽不在五官、身材、衣着、装扮,我甚至不化妆,我认为美丽在于生活,生活充实、勤奋、每天有干不完的事,不管是自己的,别人的,亲人的、朋友的、同事的、学生的,用自己的能力给别人一些帮助,这就完成了自己的美丽。”


   的确,王晓玉老师是位美丽的女人,因为她年长,我称她为“美丽的大姐大”,一点也不过分。


   文学活动结束,由《故园新陆村》执行主编毛祖蓉作东,邀请嘉宾们在附近的美林阁共进晚餐,我被安排与王老师邻座,这才真叫零距离接触呢。


左起:修晓林、王晓玉、诸炳兴。2018年4月25日于美林阁


  我问王老师是否黑龙江知青,她说有知青同样的经历,但不是知青,她是1966年华师大毕业被分配到东北三棵树当老师,整六个年头。她对我说自己今年已75岁了。她还说,上海电视台“新老娘舅”的男主持人黄飞珏是她儿子,“我孙子都要上大学了。”全桌人都惊讶,谁都猜不出王老师比我还大5岁!她笑笑说,我是你大姐了。我呆呆地看着她微笑的面孔,真是无法找出75岁的痕迹。突然,我站了起来,大声叫出一句:“王老师是我认识的女作家中最年长的了,你也是今天我们桌上的‘大姐大’了,那我们就叫你‘大姐大’吧!”她俊俏秀美的脸庞又是对我微微一笑,这也许是默认了。

         

  王晓玉老师之子黄飞珏 


   我对王大姐说:“我看过你的原著被改编的《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这个电视剧影响很大,起初我还以为作者是个挑剔的上海小男人,后来才了解到原著人是个女作者。


   那段时间,我也正好为90多岁的爷爷找保姆,也换了好几个,到最后找到一个安徽黄山、年龄30多岁的保姆,她用折叠床陪爷爷睡一个房间,可到最后爷爷什么时间死都不知道,她后悔自己睡着了,她跪在爷爷尸体边,痛哭流涕,硬是不肯起身,她说要给死去的爷爷请罪,在爷爷的追悼会上,她一定要带上黑纱和白腰带,作为爷爷的孙女送爷爷,伤心地痛哭了很久。”我说,找到一个好保姆真的很难,我有切身体会。


   接着,我又将这天下午感到“不可思议”的疑虑问王老师:“今天地铁口出来后,是电瓶车带你来会场的吗?”“是啊!”她爽直回答。我说:“像你这样的大牌作家,从七宝家里横穿市中心,从地铁出来,还坐了电瓶车来到虹口区一个街区活动室,参加一本由平民百姓写的弄堂故事新书首发,实在让人感动,我有想写这故事的冲动。”王大姐又笑笑,眼珠斜着一晃说:“这有什么稀奇?教授作家都是平常人,老百姓能坐的车,我又为什么不能坐?”

 

王晓玉老师在《故园新乐邨》首发仪式上讲话

 

   “我与在座的作者一样,也是上海弄堂里出来的!今天读见你们一篇篇情感真挚、文字讲究的文章,我认为,你们都是作家!……”雷鸣般地掌声,久久回荡在会场——她在会场的话音,又一次在我耳边响起,震撼着我的心灵,感动着我的心情。

       

    2018年5月1日  

         于虹桥晶典苑





  

作者简介


诸炳兴,上海老知青,曾上山下乡到云南农垦西双版纳景洪农场,先在基层劳动,后调场机关工作。他目前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正在撰写有关知青文化历史文稿。





作者作品荐读



【我当知青那些事】 我帮王丹凤带白糖(诸炳兴)

渴望远行 ——作家刘晓航(诸炳兴)

让英雄赞歌再次响起   ——怀念岳父(诸炳兴)

金山绽放的奇葩——从版纳胶林走来的画家顾世雄(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灯的启迪(上集)(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灯的启迪(中集)(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灯的启迪(下集)(诸炳兴)

【海上桂林---下龙湾】越南之行 (一)(诸炳兴)

【戴绿帽子是越南男人的骄傲】越南之行 (二)(诸炳兴)

【越南女性的“穿“---旗袍】越南之行 (三)(诸炳兴)

美国之行(一)(诸炳兴)

美国之行(二)(诸炳兴)

知青情怀 倾心桃李---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孙澄(诸炳兴)(更新)

知青情怀  倾心桃李---记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孙澄(诸炳兴)

第四次见面----她躺在花丛中(诸炳兴)

我要休息了……(诸炳兴)

情系锅里——父亲留下的那口锅(上)(诸炳兴)

情系锅里——父亲留下的那口锅(下)(诸炳兴)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1--3)(诸炳兴)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4--6)(诸炳兴)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7---10)(诸炳兴)

女儿接受了WGSN集团的独家采访(诸炳兴)

我与《西双版纳报》分别三十年(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调工资(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照相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我驾手扶拖拉机(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记献血(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借单车(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悼连长(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记献血(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我的狗取名叫"赛虎"(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流沙河之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扛棺材(诸炳兴)

阿克人与古树茶——阿克古茶探密(诸炳兴)

初上九华山(诸炳兴)

吃在版納(诸炳兴)

【我当知青的那些事】买汽车(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喝喜酒(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南联山兵团之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放电影(诸炳兴)

定格在青春  成功在于始---云南知青老照片征集前奏曲(诸炳兴)

冬天里的一把火(诸炳兴)

【冬天里的一把火】《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修订版金鸡报晓迎新签售活动(诸炳兴)

四十年后又见阿城(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救命的人参(诸炳兴)

来自西双版纳罗司令的——新年礼物(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她在返城前夕离去--(诸炳兴)

真实的记载    亲身的经历 ——原重庆赴云南知青李长寿的长篇纪实《在命运的博击中突围》在沪签售(诸炳兴)

西双版纳情缘未了,高铁首发助我圆梦(诸炳兴)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作曲家刀洪勇(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看打架(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吃病猪肉(诸炳兴)

基诺族的恩人——毛泽东(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画像(诸炳兴)

【我当知青哪些事】鱼偷了,猪又去哪儿了?(上)(诸炳兴)

【我当知青哪些事】鱼偷了,猪又去哪儿了?(下)(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怀念"小队长"-(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夹皮沟里的弃婴(上)(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夹皮沟里的弃婴(中)(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夹皮沟里的弃婴(下)(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我帮王丹凤带白糖(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他偷了毛主席花圈上的花(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古榕树与吊巢鸟(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荔枝树之情(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吃蚂蚁(诸炳兴)

【知青二代】羊年女儿的新起航(诸炳兴)

知青情缘溶丹青(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一条带"政治"的鱼-(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阿妹堕胎记(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学骑马(诸炳兴)

【知青家园遇克家】最“知名”的上海知青朱克家(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南联山的半夜枪声(诸炳兴)

西双版纳人民记忆的符号------记景洪街上的雕塑(诸炳兴)

【我当知青那些事】西双版纳象脚鼓响起的时候(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1)(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2)(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3)(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4)(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5)(诸炳兴)

【版纳往事】胶林的“小民工”(6)(诸炳兴)

胶林的“小民工”(7)(诸炳兴)

上海本地人的----粥(诸炳兴)

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以秦怡主演的电影《摩雅傣》的原型(诸炳兴)

那夜,我不敢哭!(诸炳兴)

心灵的告白(诸炳兴)

40年后的母女拥抱!——女儿,你在哪里?(诸炳兴)

知青---军人---作家------记"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诸炳兴)

水...水! 水、水、水...水!!---版纳勐海插队与农场知青首次聚会(诸炳兴)

西双版纳的"知青寒酸饭(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2)(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3)(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4)(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5)(6)(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7)(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8)(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9)(10)(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1)(12)(13)【一场离奇的婚变】(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4)(15)【阿慧的冷暖人生】(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16)(17)(18)(19)(20) 【“表妹”的坎坷人生路】(诸炳兴)

流沙河畔的故事(21)【“表妹”的坎坷人生路 (6)(全集共6节完)】(诸炳兴)

一位文学编辑与91位作家  一部中国文坛的珍贵史料(诸炳兴)

沙英不是"孽债"(诸炳兴)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有一位美丽的"大姐大"——教授作家王晓玉印象

作者:诸炳兴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