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拉山下】三十一、改变(董克荣 )
霍拉山下
作者:董克荣
语音:刚哥
三十一、改变
还记得沈菊生吗?就是那年在巴朗渠上游修渠清淤时和我一起抡大锤配炸药的小伙子。
说起沈菊生很多人都认识。他个子不高,浓眉大眼,说话笑嘻嘻的,干起活来很利索,挺招人喜欢。当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沈菊生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努力,从一个农业工人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干练的管理人员,他发奋图强的动力竟然源于一次看别人画像。
1964年,沈菊生和我同一列火车从上海支边到新疆,我分到农业三连,他去了农业六连。分别多年,直到1970年,查通沟成立新的连队时,我和他同时调到林园三连,在下查通沟一起工作。
连队成立之初,为了解决饮水的问题,在戈壁滩上进行人工挖井。老牛班的罗宣善在井下工作时,不幸被井壁上掉下的石块砸死了,连队要为他开追悼会,指导员胡振林让罗铸画一幅罗宣善的遗像,沈菊生就站在罗铸后面,从头至尾看着罗铸画。他非常专注的看着罗铸把九宫格放在小照片上,按每个小方格的比例放大,然后用铅笔画出人像的轮廓,接着用炭笔由浅入深一层一层慢慢地加深,人像渐渐地有了立体感。沈菊生惊奇地直呼:“像的,太像了。”又说:“我不知道放大画像还可以用这个办法,真羡慕有文化的人,干啥像啥。”
后来,沈菊生和我一起参加了巴郎渠上游的修渠清淤,回来不久,我见沈菊生整天闷闷不乐。虽然连长贾焕章在大会上表扬过他几次,但他仍然郁郁寡欢,满腹心事。
我问他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他说:“我看见罗铸画画,画得那么好,还有邓玉嘉写起文章来头头是道,连队里许多有文化的人做事情就是跟我不一样。这次巴朗渠清淤你在关键的时候还会配制炸药,解决了大问题。而我只会出力气干粗活。”我说:“你要是喜欢什么事情也可以去学啊。”他说:“来不及了,年龄大了学不好啦。”我说:“学习不分早晚,活到老学到老,何况你还年青。”
一天,沈菊生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我,说他要调走了。我说咋回事?
原来,贾连长找他谈过话,说:“团部休养所要培训一批药剂员,你愿意去吗?”沈菊生心里一阵高兴:药剂员不就是医生吗?这正是学习的好机会,他一口答应说:“我去。”贾连长说:“当一个药剂员经常要去野外采集草药,非常艰苦。你不要马上回答我,回去好好想想,决定了就不要反悔。”沈菊生说:“劳动我是不怕的。”贾连长说:“我知道你这小鬼机灵,一定可以学好。”
我问他,现在你考虑好了吗?沈菊生说,我已经决定了。
沈菊生怀着要求上进的心情,打起背包到团部休养所报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他与九名新学员一起奔赴巩乃斯大草原去采集药材,开始了全新的工作。
巩乃斯是蒙古语,意为太阳坡。它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那里有辽阔的草原和森林,植被丰富,野生草药有百余种,药用价值极高。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大自然的风光无限美好。清晨的太阳照耀在山坡上,大地就像波浪起伏的绿色海洋,微风吹来,空气中飘荡着阵阵花香。老乡在水草丰盛的山坡上放牧牛羊,还不时传来阵阵歌声,一派桃花源似的美丽景象。
沈菊生觉得自己来对了。在山沟沟里工作了许多年,想不到山外有山,过了开都河,那么美丽的河山近在咫尺,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啊!
可是真正工作生活在那里就没那么美好。
采药队住在公路边一个废弃的道班房里。白天,每人带上三个大饼一壶泉水,背着麻袋上山采药。他们进入树林后立即被阴霾包围,里面阴暗潮湿,荆棘丛生,采药时经常被飞虻叮咬。等装满一袋草药后就背下山去,然后上山继续采摘,日复一日,枯燥无味。
晚上回来,道班房里没电没水,无法取暖。白天在山上采药时虽然辛苦,但他们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上飞翔的雄鹰,能听到草地上牛羊欢快的哞叫,感觉到大地万物的喧嚣充满生机。到了晚上,世界一片漆黑,万籁俱寂,他们早早地躺在炕上,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他们在巩乃斯大草原上苦战了半年,终于有人经不起艰苦和辛劳,打起了退堂鼓半途回连队。
当采药队员一个接着一个离开时,沈菊生的心里非常伤感。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间,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在要分别还是有点依依不舍。但是人各有志,无法强求。当时,沈菊生的心中也产生过疑虑,难道药剂员就是成年累月在山上采药吗?又想,万事开头难,如果不能坚持,回去以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不是前功尽弃了吗!半途而废好像不是自己的性格,既然已经踏入这个行业,就要去弄个明白,绝不能后退。最后坚持到底的只有三个人,其中就有沈菊生。
做一个药剂员不仅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学习药材知识,要准确辨认上千种药材的根、茎、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药理分析、比例、浓度等知识需要尽快地掌握。沈菊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有许多药名连字都不认识,要找字典注上拼音,学习之路漫漫。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他下定决心,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补习文化知识。他知道,没有文化是学不好中医中药的。
沈菊生买来课本,先从初中文化补起,每天下班后在家里收听广播教学,一页一页地学,不懂的地方找别人请教。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化学和物理在自己工作中的用处最大,也是他最喜欢的课目,就作为重点反复钻研。他一边补习文化,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沈菊生把采集的草药配制成板兰根口服冲剂,用牛黄加工成牛黄解毒丸。中成药配制出来后,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还有人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还能生产药品?沈菊生不怕冷嘲热讽,继续研制不断改进,中成药做好后先在自己的身上做试验,有了效果,在医生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临床使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为了确保中成药的质量,他开始研制真空包装封口机,没有参考资料,他自己设计图纸,有的材料买不到,就试着用其它材料替代,一次一次的失败,他没有气馁,最后终于制造成功。中成药经过真空包装塑封后延长了中成药的保质期,方便了携带和运输。
沈菊生在配制中成药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草药采摘回来需要晒干后才能使用,但是日晒的时间长,不能满足需要,他想研制一台太阳能烘干机,加快烘干的时间,经过上次研制真空塑封机,他对自己更有信心了。不久,一台环保节能的太阳能烘干机制造成功,提高了加工成药的数量和质量。
那时,休养所的条件有限,许多常用的医疗设备没有资金去购买。恒温箱是必备的设施,当时所里还没有,沈菊生决定自己做。等恒温箱做成后,如何测试它的温度是否稳定,总不能整天盯着里面的温度计看吧。他呆呆地坐着苦思冥想。正在这时,家里喂的母鸡咯咯地叫了起来,沈菊生看见它下了一个大鸡蛋,一下子跳了起来:有办法了!将鸡蛋放在恒温箱里面,如果温度稳定,鸡蛋就能顺利地孵化成小鸡。于是就将家里的鸡蛋都拿出来放进恒温箱里,每天观察着温度的变化。过了二十一天,那天下班后他匆匆地赶回家,一进家门就听到小鸡在唧唧地叫唤,打开箱子看到里面的小鸡活蹦乱跳,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不断地说成功了、成功了,我成功了!
从此,他更加废寝忘食地工作,不断钻研,改进和制造了许多医用小设备,为休养所节省了许多资金。改革开放后,他放开手脚加倍努力,似乎要将过去虚度的年华更好地补回来。
天道酬勤。1985年,二十一团组建果酒厂时,因沈菊生对设备很有钻研精神,团部提拔他为果酒厂的设备副厂长。他一上任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厂的建设,提前完成了设备的安装。新厂建成后,真空封口的优质水果罐头源源不断地送到全国许多城市销售,使二十一团种植的水果做到了产销配套,生产经营上了一个台阶。
1989年,团部成立西红柿加工厂,沈菊生又被调去挑重担。厂房是原来红卫机械厂的旧址,先要将原来机械加工的厂房改造成食品加工的车间,时间紧,任务重,沈菊生从设备安装到人员配备,他都精心安排,使全部加工设备有条不紊地安装到位并如期开工。
沈菊生没有好高骛远,他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工作,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逐渐能够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生活轨迹,实现了他自己的愿望,同时也改变了周围的一方土地。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他的刻苦学习和实干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经过多年的磨练,我再次见到沈菊生时,他已经是一个沉稳豁达的管理人员了。他勤奋好学自学成才,动力源于一次看人画像,但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还是在于他自身的努力。
读者精彩留言
《改变》跟帖,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Lingda pan------作者写的《改變》全文充滿正能量。有志者事竟成,寫出了中國何以在三、四十年间進步了那麽多,其背後原來有许许多多像沈菊生一樣的人,做到老學到老。有目標才有希望、有结果,把梦想变成了現實。
马家林------作者所写的文章里从来不用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的形式来描写事物,而是化费大量的精力,记录事情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用事实说话最具有说服力。他阐述了一个道理,成才过程中什么因素最为关键?答案是肯定的:是自身的努力。我们往往把自己的不成功,归属于外部条件差。通过反复阅读《改变》一文,我的領会是:外部条件可能造就自身努力的人成才,但这只是“可能”;而自身努力的人却一定能够成才。因为,只有自身努力才是关键。一个自身努力成长起来的人远比一个通过外部条件烘托出来的人,更具有竞争力。沈菊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人才。想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人,要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沈菊生的动力源于一次看人画像,而后抓住机会,不断努力前行。当然也有组织的识才调动和作者的鼓励。在那艰苦的环境下,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通过自学成才,与他的奋发图强密不可分。真是一篇极好的励志故事!正如作者所言:“学习不分早晚,活到老学到老……”
克 玲------为了在公众平台里讓讀者更全面地認識這位常提供寶貴照片的沈菊生先生,作者仔細地描述沈菊生人生的改變歴程,他不讓自己的學問受到環境的阻礙,見到別人的畫技,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和不斷尋求解決方法和改变生活的精神真值得讀者欽佩。回顧自己年輕時喜愛樂器,買了一台古箏,上了第一課覺得困難就放棄了;喜歡毛衣就想學編織,買了一大堆書本老是看不明白,亦都放棄。本人就是缺乏沈菊生先生的硏究精神和魄力,不敢勇於嘗試新事物的我到現在還未能改變。好像沈菊生先生一次看畫像便開始努力去改變人生軌跡,讓我也嘗試一看「改變」此文去開始改變自己,再加上作者一些鼓勵的說話:「學習不分早晚,活到老學到老」,何況我仍不太老哩!有良師益友的鼓勵,往往是改變人生的推動力。
黄建华------沈菊生还真不简单!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
崔紫君------沈菊生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再加上不放弃!不放弃!永不放弃!终获成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欣赏这样的人,点赞!
韩沧新------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被沈菊生的努力而感动。他能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真是令人敬佩。沈菊生虽然我不认识,但他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佩服。文章里提到画画的罗铸我认识,他是林菊萍的老公,画一手好画,最后调到团部宣教科。文章里写到沈菊生去山上采药材,过去我只知道新疆有甘草,不知道还有这么多药材。我在新疆20年第一次知道新疆巴州还有那么多的森林和药材。我回上海后在中药厂待了十几年,我也去读书考药品全面管理证书,现在对药的要求太高太高了,沈菊生确实是个人才,到那那发光,他的这种精神也鼓舞着我们,学习他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活到老不服老。
程文仁------通过学习,人改变,环境改变,社会改变,知识能改变一切。……
郭维强------沈菊生我们一起分到农业六连后,记得他一直骑一匹马送牛奶到老四班。后来分开后进步很快,有出息。
小砂砾------沈菊生是和我们一起进疆的,是我们三连沈龙妹的亲戚,好像叫沈龙妹嬢嬢的。看了董克荣的文章后,知道了他好学上进,不怕吃苦,努力奋斗的那一面,是我们浦东人的骄傲!
陶文丽------沈菊生虽然和我们同一列火车进疆,但对他不了解。看了文章对他肃然起敬,原来他是那么聪明好学,值得我们学习。
吴健强------他确实有求知欲,肯钻研,为人也热情。
应亚伟------心中有目标,坚持到底,必有成果。
应照恩------世上怕就怕认真两字。沈菊生是好样的。
宋丽敏------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改变了自己,坚持努力,硕果累累。是一块闪光的金子。
徐正魁------董哥,笔头、镜头,头头是道!赞!
金玉珍------《改变》又是一篇好文章,文章中的沈菊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自学成才,从一个普通工人改变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真是知识改变命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可嘉,值得学习。作者能把进疆以来,所有亲身经历,一桩桩,一件一件,都写下来,我们也有亲身经历,但我们是走过路过,擦肩而过了,看了文章又回想起在新疆时的工作和生活,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虽然一去不复返,但是回忆起来心中还是美美的,作为回忆录让我们看看很有味道,一篇篇文章,让我们记忆犹新,感觉自己曾经也为边疆建设出过力而骄傲,很欣慰。
吴立盼------沈菊生学习改变了一生,是勤奋吃苦精神改变了命运。十分敬佩。
冯春阳------拜读了这篇好文章。
郑大 ------董老师你那位朋友沈菊生真是好样的!
王晓光------一口气读完《改变》这篇文章,因为沈菊生是我们三连微信群里的一员,但我一点也不了解这个人,所以这篇文章就特别吸引我的眼球。透过文章,使我对沈菊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他是我们同一列火车到新疆的,分配去了农业六连,怪不得我在三连时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文章中的沈菊生聪明、机灵、能干,吃苦,耐劳,肯动脑筋刻苦钻研的形象在我们面前一一展现出来,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企业的设备,更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的精神值得我敬崇和学习。
顾世惠------阅读《改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心人,事必成。难能可贵,不易。使我深深感到功夫不负有心人真正的含义。只要有信心与决心,就是成功的。写得太好了!为你笔下的沈菊生点赞,他的一生坎坷,但他努力奋斗,勤奋学习,体现了他的自生价值。这就是正能量。他的精神永放光芒。巴州的景色太美了,层层清晰,如一幅壮观的画。太漂亮了!
陈美玲------又是一篇感人至深旳文章,《改变》记裁了一位当年在新疆的小青年,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刻苦耐劳,从文章中感悟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付出,才有收获,真如文章中写到天道酬勤,一点没错,确实这样,所以人的一生一定要踏踏实实,刻苦好学,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这样的人生是不踏实的,所以文章中的人物沈菊生的人生道路传承了正能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禾笙------世界上的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只要想做,肯做,就一定能做好!沈菊生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勤奋好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
王丹珠------沈菊生的故事很感人,他的好学、努力以及不怕吃苦都是优秀支青的典型品质。为我们一辆火车进疆的沈菊生战友点赞!也愿他现在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
海龙王------《改变》这篇文章中回忆的点点滴滴,凡去过兵团的人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似乎其乐融融,我却倍感凄凉,可能是角度不同,也可能心理感受不同,这乃是芸芸众生之人的不同感觉而已。
作者简历
董克荣,1944年出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一团,曾当过农工、团宣传队演员、炊事员、文化教员、小学校长。1981年回上海在街道集体单位当营业员。1985年考入上海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后调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工作。曾担任区人大代表、上海市侨联委员、区侨联副主席。曾在《上海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侨报》、《上海法制报》、《经济时报》、《书评报》、《中国仪电报》、《南市报》、《南市外贸报》、《计划管理通讯》、《浦江同舟》、《国家安全通讯》、《黄浦侨音》、《花溪》、《炎黄子孙》等报刊和杂志刊登文章200余篇。2004年退休。
作品荐读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