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120)中国传统村落的经典之作——织金营上古寨

作者:徐源 云上毕节 2022-03-30



引子:2013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联合行文,决定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等全国915个村落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毕节市织金县龙场镇阳光村营上古寨位列其中。2015年5月2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织金营上古建筑群榜上有名。

 

 ▲营上古寨航拍景色


在春天,我三次走进营上古寨,源于诗人王桂武先生的盛情,他是营上古寨保护的呼吁者和践行者。因时间关系,我这匆匆过客总是走马观花,浅显,浮躁,没能深入它遗失百年的记忆中,心里便有了遗憾,时间长了,渐渐滋生成一种故土般的情结。


2016年年初,有幸加盟本地电视台一个文化栏目组,接触更多本土的东西,营上古寨便成了我力挺对象之一。这次走进它,我学会安静,抚摸着时光斑驳的痕迹,也学会了心灵的放慢。


 ▲营上古寨下的干河坝子


营上古寨所在的织金县龙场镇阳光村,包括营上组和营门组,距离县城五十六公里,矗立在三面悬崖之上。绝壁是一座巨大的石象,象背雄壮,象鼻清晰,纵横山间,栩栩如生,被诗意地称为“象背上的村庄”。这种定位,从地理上概括营上古寨,虽是狭义和局限的,却有着更多浪漫的情怀。


 ▲绝壁上的营上古寨


走向古寨,映入眼帘的,是刘家碉堡。碉堡为方形,石质,高十余米,鲜明于周围低矮的建筑。碉堡正面留有窗户和枪孔,顶端是木柱与青瓦构建的亭子。站在亭子上,群山万壑,就在眼前。碉堡已有九十多年历史,是当时的大户人家刘昌碧所修,用来防御匪患。百年前,刘家由织金大坪寨搬来,从此,家族的命运便在充满灵气的营上山水间繁衍生息。


 ▲营上古寨的古堡楼


紧接着碉堡的是一堵两米高的石墙,墙内便是刘家大院。解放后,旧宅曾改为学校,现在所看见的,是一座仿原状修葺的院落,房屋木质结构,分上下两层,高近十五米,占地约七百平方米。中为主楼,两侧为厢房,左侧厢房下有马厩,站在石板院坝里,闭上眼睛,仿佛听到了马匹的鼻响,在时空里回荡。现在的刘家大院,主要用于陈列与营上古寨相关的摄影、书画作品。


 ▲俯瞰营上古寨的部分建筑


刘家大院往下一百米,是王家碉堡,形状、构造与刘家碉堡相同,为大户人家王麒麟所修建,修建时间比刘家碉堡晚十来年。当时,王家由遵义搬来此处,与刘家建立了亲戚关系,两家在寨里,有着很好的口碑。


我在王家碉堡下遇到几位摆龙门阵的长者,花白的胡须被岁月打磨得有了金属的质感,提起王、刘两家,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一位老人津津有味地说:那些年月,土匪很多,他的父亲曾给王家修过碉堡。老人猛吸了一口旱烟,转过头指着碉堡,坚定地说:“就是这座呀!父亲从碉堡上摔下来把脚打断后,卧病在床那几年,王家常给我家送来粮食。”后来,王家还在古寨里修建一座六棱碉,即将封顶,织金就解放了,碉堡失去存在的意义,修建中止,人事更替,如今六棱碉只剩下一些残缺的基石。


▲营上古寨的月亮水井


碉堡坎下静卧着王家大院,与刘家大院不同,王家大院保存了原始状态,看上去破旧,裂痕交错的石板和陈旧的木板,让我们从中找到历史遗失的叹息。现在的王家大院,主楼和厢房,仍有乡民居住。只有右厢房边的阁楼,早已废弃,被风雨腐蚀的柱头,残破的窗户,沉默的瓦片,这一切,仿佛时光无情,把人事雕刻得心疼。


 ▲营上古寨新建的仿古亭子


这座阁楼,是王家女儿——王天慧(王素)当年的闺房。20世纪30年代,一支红军队伍从营上古寨下面的河坝里经过,王家曾赠送粮食给红军,并送红军渡过乌江支流的白猫河。


王家与红军的邂逅,让王天慧在心里种下了红色的种子,王天慧后来参加革命,公开要与家庭分财产,并以之捐助给革命事业,成为织金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王天慧与徐健生、秦天真等革命同志交往甚密,解放后,他曾担任过重庆市相关领导职务。


▲风景如画的营上古寨


乡民们说,以前王家人天朗气清时,喜欢在悬崖上对风抚琴。一幅飘飘逸仙的画卷和敬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耕读传家,是传统的立世之本,营上古寨是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这弹丸之地,也弥漫着书香之气,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人们有自己的文化信仰。从这里走出去的织金教育家王培元先生就是典型代表,他紧握祖辈们的勤奋与仁怀之风,默默在织金大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一生桃李满天下。


刘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代表一个时代的流逝与更新,从地理布局及文化特点看,营上古寨令人沉醉之处,除以上两座碉堡及大院外,还有真正的“象背上的村庄”和象鼻处的邬家洞。


▲邬家洞


刘家大院右侧往上五十米,新修建的古寨大门矗立于眼前,大门两边刻有一副对联,为黔西北本土诗人张志侠先生撰联,贵州文化名家戴明贤先生书写。横批隶书“营上古寨”四个大字,上联为“古寨启尘封寻寻觅觅悠悠历史千年近”,下联为“新颜呈眼底切切真真浩浩途程万里遥”,上下联字体为行书,结字庄重灵活,笔力苍劲潇洒。走进大门,才真正爬上了“象背”,进入这座古朴的村庄,每一个场景,仿佛在为我们努力还原那些平凡而真挚的离合悲欢。



 ▲象背上的营上古寨


狭窄迂回的小路在寨子里纵横交错,残破光滑的石阶,向人们呈现时光流逝后的沧桑。在寨子里慢慢探寻,偶尔遇见一两堵石墙,歪斜,兀立,轻轻抚摸风化的石头,用心感受历史的温度与无名的孤独。瓦片沉默,木板腐蚀,石墙剥落,构成了寨子的废秃之美,肆无忌惮的黑蜂穿梭于柱头间,吞噬着木屑的同时,也吞噬一座村庄陈旧的记忆。


 ▲淳朴的营上古寨苗族同胞  (郑林华/摄)


寨子方圆仅一公里,房屋错落,居住着三十多户人家。劳作过后,几位乡民便坐在门口拉家常,有泥土,有炊烟,有打盹的土狗,懒散的猫,他们习惯于这种踏实的生存状态,阳光照着他们的半边身子,在这儿,生活是缓慢的。几百年来,这个寨子就这样生息着,人们祖祖辈辈安居在它谐和的呼吸里,爱上悲欢,也爱上生死,而这一切,是美妙的。


 ▲织金长角苗服饰


寨子里,有三座代表性的民居,均有上百年的历史。李氏民居,已废弃,房前宽阔整齐的石阶,仍张显着当年的威仪;王氏民居,为一座四合院,保存完好,几户乡民居住其间,石阶两旁的圆形石雕,所刻花草生动逼真,营上人有着自己审美趣味,虽身为布衣,却多了一份人文情怀,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让营上文化有了深度;赵氏民居,与王氏民居相比,被历史赋予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它的一面砖墙上,刷着“破旧立新”四个红色大字,醒目而令人遐想,乡民介绍,这是“文革”时期留下的标语,而我久久对望着它,感叹中不禁唏嘘。


 ▲营上古寨下面绵延十余里的油菜花


向前走,寨子尽头便是悬崖绝壁。向远俯视,崖下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绵延十余里,蔚为壮观。此时,感觉心灵被重新打开了一扇窗口,阳光是金黄的,春天是金黄的,迎面而来的风也是金黄的,它轻轻吹在脸上,吹进衣袖里,吹进身子里,仿佛整个人也是金黄的了。十里油菜花,无疑给古寨这幅纯朴的画景增添了亮丽精彩的一笔,让心灵与时光碰撞之时,也能在一片温情里览尽春色,酝酿姻缘。


 ▲营上古寨的寨门


走出寨门,来到古寨侧对面的花坡组,遇上热情的乡民,聊上几句无关紧要的话,随便站在一户农家的阳台上或院坝里,举目远眺,便能把象背之上树木掩映的古寨和峭壁之下金黄的油菜花框定在一张相片中,古朴与华丽,形成了对比,在这互补之中,营上古寨更具魅力,乡村意境和诗意生活得到完美地呈现。当我沉醉于这一切,远处的鸟声,在林间跳跃,仿佛召唤着每一颗渴望回归的灵魂。

沿盘旋的乡村公路往下,五六分钟,来到了山腰象鼻处的邬家洞。“邬家洞”,因邬家在此居住而得名,三百多年前,邬家的祖辈,正是看中崖下肥沃的土地及洞穴冬暖夏凉的天然之居,才跋山涉水择居这里。洞前一堵十来米长、两米多高的石墙,坚固夯实,具有很好的防御作用,石墙中部有一扇拱门,走进洞内,就别是一番天地了。


 ▲油菜花开时节的营上古寨(郑林华/摄)


邬家洞内有房屋,木质结构,屋顶择茅草而盖。环视四周,洞室的最高处约二十米,面积约七百平方米,木屋后有宽敞的院坝,院坝尽头,同样有一堵高耸的石墙,挡住了去路。原来,邬家洞是一个穿洞,纵深长约三十米,一面洞口为邬家居住的入口,一面洞口为悬崖绝壁,院坝尽头的石墙,正是为安全居住而建。洞内一侧,有一口天然井,井水清凉甘甜。我到来时,正巧碰到邬家人准备食材,男主人告诉我,今年来洞里观赏的人很多,他把洞内居住的房屋改成了农家乐,明天就要接待十多桌客人。在他家的房屋里,有一处小侧屋,走进去,一个小小的洞口豁然出现,站在洞口处,同样也能把崖下十里油菜花尽收眼底,真是洞中有屋、屋中有洞!



 ▲邬家洞内的佛像


在邬家洞内,有一尊佛像,这是知名导演冯小宁2012年在这儿拍摄电影《落经山》时留下的道具。近几年来,营上古寨越来越受关注,2013年中央电视台曾到这儿拍摄了纪录片《远方的家》,2014年它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财政部、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四部委列为中国传统古村落重点保护单位。这些,不仅是营上古寨的殊荣,更代表一个时代对待另一个时代的态度,这态度是虔诚的,也是高贵的,令人感到欣慰。


 ▲俯瞰营上古寨


也许,人类都这样,在文明的进程中,总会爱上怀旧,爱上像古寨一样的真切,认为那才是根之所在或生命本初的状态。是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置放喧嚣的灵魂,而营上古寨,作为中国特别是黔西北典型的村落代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乌托邦。在这儿,时光流逝了,影子还在;身躯化作尘埃,灵魂仍会在风里低唱着一曲曲轮回的恋歌。


作者简介


徐源,穿青人,80后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节市市管专家,毕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参加《诗刊》社第二十七届“青春诗会”,获《扬子江》诗刊第四届扬子江年度青年散文诗人奖,天津市文化局第二十五届全国鲁藜诗歌奖,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第二届专业文艺奖,贵州省作家协会第一、二届“尹珍诗歌奖”, 贵州省作家协会第五届乌江文学奖,贵州省民委、贵州省作家协会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等。著有诗集《一梦经年》《颂词》《阳光斩》,散文诗集《阳光里的第七个人》《尚水》。


本文除图注外的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   辑:朱   薇
编   审:邹江川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