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钢琴教学的所有问题都应在课堂上结合具体情况实地解决丨朱工一谈钢琴教学(三)

 


伟大音乐家论音乐艺术

朱工一谈钢琴教学(三)

朱工一谈钢琴教学(一)

朱工一谈钢琴教学(二)


二、关于技术训练

 钢琴表演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因此,产生了种类纷繁的纯技术训练以及主要是为了技术训练而写的大量练习曲。客观地说,任何成功的演奏家在技术训练上所采用的方法都有它的道理。但如果你对每一个演奏家进行细致的调查,你又会发现技术训练也毕竟没有划一的方法。

 技术,是为了表现各种音乐形象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手段,就像美术中的素描与书法中的笔法一样。著名画家徐悲鸿生前非常强调画素描,他本人就曾在法国画了18年的素描,从而在技术上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技术训练上的要求,要教育学生毕生在技术提高上下大功夫、苦功夫。

 钢琴是用双手弹奏的乐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从手的部位来说,可分为三类,即对手指、手腕和手臂的训练。

 手指训练的基础是加强单音的五指训练。按进化论的观点,人的双手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变化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肯定,它不是专为弹钢琴而生的。对于钢琴演奏,人的手存在着五个手指力量不均匀,灵活性不一致的先天缺陷,需要像运动员训练自己的身体机能去适应运动一样去训练双手,以适应其工作对象——钢琴。

 无须去说明对4指、5指训练的重要了。这是达到5指均匀弹奏的巨大障碍之一。你可以找到专门训练它们的无数练习。肖邦就常在作品中故意使用4、5指去弹奏。 

 也无须再去强调大拇指训练的重要了,这是达到5指均匀和快速弹奏的更大障碍。他往往是破坏音阶、琶音及长旋律弹奏的罪魁,以至一些作曲家(也包括肖邦)经常在音阶指法上尽量避免使用大拇指。因此,对大拇指的训练也一贯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事实上,要想使钢琴弹奏技术臻于完美,双手的10个手指全部都应加以严格的独立的训练。

 5指训练,关键在于对手指第三关节(亦称掌关节)的训练。一定意义上说,对这一关节活动的训练(每一手指独立活动的频率与力度)将决定一个人最终能在技术水平上达到的高度。而成年人学习钢琴的困难也恰好在于此。至于历来钢琴教学中存在着高抬指与低抬指的不同见解,我认为,不管持何种见解,恐怕都不会反对加强这个关节活动的训练吧?高抬指训练(有如田径运动员之高抬腿训练,尽量把这个关节打开)低抬指使用(即用最简洁的手段去达到表现音乐的目的,避免任何动作上的浪费!)这样看待这一争执,是否更恰当?

 其次,要十分重视手指一、二关节的固定,它将使你逐步建立起敏感的指尖感觉,奏出穿透性强而变化多端的音色。

 对5指的训练,除了主要在练习曲和乐曲中进行外,还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单独的训练,如音阶、琶音和《哈农钢琴练指法》等。五指单独训练要求快速、有力、均匀。音阶、琶音可多做分手练习。

 手腕的训练,主要是指跳奏的练习。一般说,轻巧、中速、活跃的八度需要依靠手腕的震动。(连奏是禁止手腕跳动的!)一些专门的练习或像门德尔松的谐谑曲这类曲子,最适合手腕跳奏的训练。

    最后,要特别强调手臂的使用!

    钢琴技术发展到今天,已远远超越了光靠手指弹琴的“沙龙”时代了。不学会手臂的正确使用,是无法获得现代音乐在音响上所需要的辉煌效果的。我们很难想像只用手指能弹好普罗柯菲耶夫的钢琴作品。因此,我特别强调学生尤其在弹奏八度与和弦时要多用大臂(当然,应先有良好的手指训练为基础)。许多时候,手在键盘上飞翔,用手臂带动,能够在钢琴上发出非常宏亮的音响(现代钢琴踏板的奇异功能,使钢琴演奏技术得到极大的解放)。

 我可以举一个说明演奏技术发展的例子。1983年,我被邀请担任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在比利时期间,有幸在一位收藏家家里听到了两张极为珍贵的唱片。据介绍,一张是德彪西本人演奏的自己的作品。作为体会德彪西真正的风格,这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若以演奏技巧而论,说实在的,确实并不高明!另一张是著名小提琴家兼作曲家萨拉萨蒂演奏自己的作品——《流浪者之歌》,最后一段完全拉成巴赫式的速度,你是很难用他的演奏和海菲兹的神技去作比较的。 

 总之,现代钢琴教学如果还只停留在手指训练上,那就太保守了。必须进行手指、手腕和手臂的综合训练。可以说,谁把这三者结合得好,谁就有望登上钢琴技术的顶峰。


 但是,我绝然反对任何形式的纯技术观点。这种倾向确实是存在的。历史上许多国际比赛都曾经摆脱不了片面追求技术的影响,甚至还在美国举行过演奏肖邦练习曲的速度比赛。幸而,这种不好的风气已越来越受到音乐界的抵制。1983年的比利时国际比赛上,有一个南美钢琴家,技术不错。呼声很高,最后却由于音乐表现平庸而仅获第六名。

 我反对那种让学生全部练琴时间的四分之三去进行枯燥无味的纯技术练习!我反对专门的技术考查!用许多时间去反复弹奏各个调的双三度音阶也是不必要的!

 有一个学生曾公开和我辩论,他坚持“有了技术就有了一切”这种错误看法。那么,好吧,你去做一个出色的钢琴弹奏机器吧,但你绝不是一个艺术家!要知道,即使你把24个大小调音阶(包括三度、六度、十度和什么同向、反向的练习)弹得又响、又匀、又快,也仍然不能取代各种乐曲中的音阶练习。学生把富有诗意的旋律化的莫扎特式音阶弹得干巴巴,把肖邦那种潇洒飘逸的音阶华彩句弹成克列门蒂式的练习曲,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果说汉姆雷特的灵魂只是艺术上的虚构的话,纯技术的魔影不断闯入神圣的艺术殿堂却是每每可见的,起码在我几十年教学生涯中已为此吃够苦头了。纯技术观点(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的霉菌严重地毒害着健康的艺术机体,扼杀着年轻人的音乐才华,把表演艺术引入歧途。对此,要给以十二万分的警惕,切勿落入壳中!

 结论呢,自然是把锻炼艺术表现像训练技术一样去对待,并且永远把二者结合起来。


 关于技术训练,还经常碰到以下问题:指法问题,踏板问题,声音问题,手型问题,紧张与放松,如何去练琴等等。

 我不想就上述问题逐一的阐述。因为,教学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应该在课堂上结合具体情况去实地解决的。但我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总的看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要是科学的,就是合理的。而在艺术表演世界中,只要是合理的,我认为就是正确的。此中根本无法寻找绝对的标准。哲学上有这么一句话:唯变是不变的。整个艺术世界都存在于一个“变”字当中。因此,钢琴教学在总体上给学生提出的“空筐”,实际上是有极大的弹性的,这个“空筐”的边缘就是科学性和合理性。

 拿钢琴的发声来说,当然存在一个科学性问题。钢琴是通过杠杆间接发声的乐器。我在教学中爱用中国铜锣的发声来做比喻。要想把锣敲出宏亮而悦耳的声音(而不是打破锣),必须有以下几个因素:①锣槌与锣面要有合适的距离;②锣槌的动作要有一定的速度;③要有一定硬度与接触面积(金属的锣与裹着布或绒的木制锣槌)。弹钢琴也要注意距离、速度与手指接触点。关于触键法,较古老的(以波兰钢琴家莱斯蒂茨基为代表的)学派强调手指最前端触键,而现代演奏家较偏重于对指肚(肉垫)的使用。

 对声音的感觉,因人而异。每个人生理条件的不同,也不可能发出完全同样的声音。但科学的弹奏应避免手指与琴键的碰撞。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在一位世界著名歌唱家面前点燃一支蜡烛,当歌唱家放声歌唱,声音震撼整个房间时,蜡烛的火苗却纹丝不动。这说明一个法则:让你的力量全部化为声音吧,不要有无谓的浪费!

 关于手型,世界上绝不会有两位钢琴家的手型是完全一样的。我并不反对在学生初学阶段提出手型训练问题。但我不同意学生的手型一定要与教师的一模一样。许多钢琴家的手型看上去都很怪,但却能从事出色的演奏。只有当学生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弹奏时,你才能对他的手型提出干预。干预的前提,仍然应从音乐出发。

 紧张与放松,这是两个含混的概念。在艺术表演中,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定的紧张是绝对需要的。我们通常反对的“紧张”,实际上是反对僵硬、僵化的弹奏。至于放松,切不可与松懈混为一谈。以优美的芭蕾艺术为例,表面上的放松自如,蕴藏着多少内在的、高度的紧张和控制力啊!我们通常指的放松,应该理解为感情与力量在人体内自由流转,指的是力量的通畅。钢琴弹奏,实际上是人体内各个局部肌肉,以紧张与放松的不同组合,形成一系列刚柔并济的复杂的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运动。由于这种千变万化的运动,使钢琴发出干百种不同音色,构成不同的绚丽音响画面。

 最后,还有个科学地练琴问题。钢琴演奏既然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高度紧张的活动,它就需要人的头脑永远处于清醒与集中的状态。匈牙利有一位心理学家阿德拉说过,人的大脑集中是有条件的。如果大脑受到同样声音、同样光线、同样色彩的长期刺激,就会很快出现疲劳而再也无法集中。因此,练琴必须经常调整练习的曲目和课题,最好是适当地调整一下环境,如走到窗前看看蓝天和绿树等等。我们看电影都会有过这种感觉,有些影片看到一半就感到沉闷乏味,而有些影片看完后还觉“流连忘返”,这就是平庸与杰出导演在这一点上的区别所在。因此,驱使学生去进行无休止的长时间训练,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训练一个人具有进行逼真的想像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发挥他的创造性思维和表演技巧的方法。我在一本书看到如下记载:一个美国高尔夫球冠军在分析自己取得胜利的经验时说,他的成功是借助于练习集中注意力和想像。他打球只有百分之十靠实际挥杆击球,而其余有百分之五十靠大脑,百分之四十靠姿势。也就是说,首先,他忘掉这个世界,进入一种注意力集中状态。他说:“首先我‘看’到我要击中的那个雪白而漂亮的球,……接着场景迅速变换,我‘看’着球的飞行路线、轨迹和形状,甚至它着地时的状态。下面才正式开始挥杆击球,将想像变为现实。” 钢琴训练也不妨这样试一试。


朱工一教授

(1922-1986)


    原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他创立钢琴教学的箩筐理论,影响深远。鲍蕙荞、郭志鸿、应诗真、吴迎等著名钢琴家出自他的门下。多次担任国际钢琴比赛评委,被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先生誉为“中国钢琴界真正的巨星”。


伟大音乐家论音乐艺术

傅聪先生主题合辑

傅聪先生谈斯卡拉蒂作品的精神

“演奏者的个性必然要渗入原作中去”

晚期肖邦的音乐世界丨傅聪先生谈肖邦

如何把握演奏者的个性与音乐自身的风格

“我已不知有我,心中只有原作者的音乐”

肖邦夜曲不能用优美的夜景和简单的忧郁来概括

傅聪先生解读肖邦马祖卡最好的钢琴在二次大战前



伟大音乐家论音乐艺术往期内容

宓多里谈巴赫(上)

宓多里谈巴赫(中)

宓多里谈巴赫(下)

海菲兹丨我是怎样拉琴的(上)

海菲兹丨我是怎样拉琴的(中)

海菲兹丨我是怎样拉琴的(下)

如何学习一首新的钢琴作品(上)

如何学习一首新的钢琴作品(下)




20世纪钢琴大师演奏风格极简指南


    第一期:钢琴家阿劳:“演奏是什么?” 

    第二期:钢琴家利帕蒂:“原始乐谱很重要,但作品内在精神更重要” 

    第三期:钢琴家米凯兰杰利丨“我不为别人演奏,我只为我自己演奏”

    第四期:钢琴家范·克莱本丨他是赢得苏联钢琴大奖的“美国英雄”

    第五期:钢琴家波利尼丨“这孩子要比我们所有评委都弹得好。”

    第六期:钢琴家佩拉希亚丨忠实于作品的三重含义

    第七期:钢琴家古尔德丨“演奏不是一个比赛,而是一场恋情。”

    第八期:钢琴家皮尔斯丨“弹琴就是跟朋友说话。”

    第九期:钢琴家鲁宾斯坦丨他是“真正的肖邦代言人”

    第十期:钢琴家齐默尔曼丨他永远谦虚而自信,发出不凡的智慧光采。

    第十一期:钢琴家波格雷里奇丨他对乐谱的忠诚远不及对爱情

    第十二期:俄罗斯钢琴家涅高兹丨你应该赶紧读读他的两本书

    第十三期:钢琴家吉列尔斯丨令人陶醉的俄罗斯原汁原味风格

    第十四期:钢琴家密拉·海丝丨一位哲学式的女钢琴家!

    第十五期:钢琴家哈丝姬尔丨一生与疾病相伴,却一尘不染

    第十六期:钢琴家帕德雷夫斯基丨他为何“越混越差劲”?

    第十七期:钢琴家施纳贝尔丨他忠实于音乐作品的精神而非术语

    第十八期:弗朗索瓦演奏肖邦丨20世纪钢琴大师演奏风格极简指南

    第十九期:钢琴家布赫宾德丨“年纪轻轻就拥有所有,六十岁怎么办?”

    第二十期:钢琴家古尔达丨“演奏者首先必须把握作品内在的爱和感情”。

    第二十一期:钢琴家巴克豪斯丨“最简单的乐曲,要完美也要多加练习。”

    第二十二期:钢琴家弗莱舍丨综合知识的力量、热情的情感、优雅的品位

    第二十三期: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丨他的柴一是权威性的版本。

    第二十四期:钢琴家加夫里洛夫丨他弹奏速度相常快,却从来不会失控

    第二十五期:钢琴家普莱特涅夫丨他在钢琴和指挥两方面都业绩非凡

    第二十六期:钢琴家基辛丨“钢琴家非常幸运,演奏曲目如此之多。”

    第二十七期:钢琴家吉泽金丨他的德彪西你不可不听

    第二十八期:钢琴家德慕斯都师从过哪些好老师?

    第二十九期:钢琴家老塞尔金丨他的人格和演奏技艺赢得了尊敬和崇拜。

    第三十期:钢琴家布伦德尔丨“学者型”钢琴家的典范

    第三十一期:钢琴家沃格特丨他希望自己的莫扎特诠释呈现透明质感。

    第三十二期:钢琴家霍洛维茨丨既有铿锵有力金属声,又有梦幻柔美音色

    第三十三期:钢琴家肯普夫丨他的演奏给我们一种端庄、神圣的塑像效果

    第三十四期:钢琴家尼古拉耶娃丨她的巴赫与肖斯塔科维奇最值得借鉴

    第三十五期:钢琴家科瓦塞维奇丨“现在的演奏家太浮躁。”

    第三十六期:钢琴家贝洛夫丨他极少公开演奏1900年以前的作品。

    第三十七期:钢琴家卡琴丨对勃拉姆斯作品理解独到

    第三十八期:“只有丽莉·克劳斯才是我真正的继承人。”

    第三十九期:钢琴家魏森伯格丨他与卡拉扬合作尤其出色

    第四十期:钢琴家齐柏丝坦丨阿格里奇曾“自愧不如”。

    第四十一期:钢琴家马加洛夫丨他以演绎肖邦作品闻名天下。

    第四十二期:钢琴家兰多芙斯卡丨她用大键琴复活巴赫

    第四十三期:钢琴家玛格丽特·隆丨她是法国的钢琴夫人

    第四十四期:钢琴家卡萨德絮丨他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

    第四十五期:钢琴家齐夫拉丨他的技巧的表达令人眼花缭乱

    第四十六期:钢琴家拉罗恰丨她是演奏西班牙钢琴作品的权威

    第四十七期:钢琴家安达丨他的演奏充满激情,追求对比的效果

    第四十八期:钢琴家帕斯卡·罗杰丨他是法国音乐大使

    第四十九期:钢琴家鲁普丨“他把刮胡子的时间都用在练琴上了”

    第五十期:钢琴家莫尔丨他以与费舍尔·迪斯考的合作闻名天下

    第五十一期:钢琴家拉雷多丨她听了霍洛维茨后决定去做钢琴家

    第五十二期:钢琴家李赫特丨节奏感是他的注册商标

    第五十三期:钢琴家阿什肯纳齐丨一双灵小手演绎俄派新风范

    第五十四期:钢琴家奥伯林丨第一届肖邦国际比赛获第一名

    第五十五期:切尔卡斯基丨只有东欧,才能诞生这样伟大的钢琴家

    第五十六期:钢琴家奇科里尼丨“20世纪非常残酷,但音乐却非常美好。”

    第五十七期:钢琴家德米登科丨“我们无法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演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