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大学毕业时留影
高泰东,江苏泰县溱潼中学1966年高三毕业,后种田、修筑青藏线等;1977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员,“感动泰州”十大人物、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走近全球茶花王》《1966年我们读高三》(莫砺锋作序)等,省作协会员。
原题
毕业40年回眸
几分天注定, 几分靠打拼
作者:高泰东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年逾七十,深感人生“爱拼才会赢”,然而“几分天注定,几分靠打拼”?我怎样为社会作出了自己的一份力?“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新路”(胡适语),借2022年大学毕业40年回眸,我用自己“波浪”中的个人简史,作为传记续路的一块石子。
高二适《南都帖》(部分)
高二适《南都帖》
我的家乡在苏中平原的水乡深处,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小甸址。小时候就听父亲说,这个庄名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她对应着北国遥远的大甸址,那是“一代天骄”的出生地。家乡春秋时属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格言,从小便在心胸澎湃。同样是耕读传家,小甸址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化古村落。父亲为我留下了古代文人的《小甸址九景》:书巷南东、隔溪闻梵、夹岸丛林、虹桥双挂、止水回舟、农场络绎、莲港池云、石桥古渡、庭院松涛。至今九景的遗迹或遗址尚在。一是砚池。在古净业寺南墙外,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0米,正规正矩的长方形水池,是全庄读书人磨墨取水及洗墨笔之处。砚池有3点特别之处:一是池水磨墨不洇纸,二是池中泥土乌黑,三是旱年不涸。二是老爷坟。历史上有一位廉政爱民的老爷去世后,遗体被运回老家,其衣冠被埋在村庄西南田间,家家流泪挑土垒坟,堆成了一座小山包。小时候,我和哥哥曾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哇,好高呀!回首村庄,炊烟升腾,村庄仿佛成了悬在空中的大竹篮。三是牌坊。有“贞洁坊”“乐善好施”等等,它们不就是一道一道挺立着的不朽人生么?四是唐宋遗址。也在村庄西南,古地名“洋馒头”“御厨房”,除出土大量唐宋瓷碗、瓷罐外,还发现金皇冠、金脸盆等宫廷器皿,今有宋代绕线板形银铤4只(8.16千克)存姜堰博物馆。难道北宋王朝南迁时,在此作过短暂的都城?小甸址出过不少举人、进士、官吏,当代更是出了学者、诗人、大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他1934年31岁辞立达国民学校校长职,从小甸址去南京国民政府任职,后随迁重庆,建国后任省文史馆馆员等。1965年与郭沫若“兰亭论辨”,获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一言相助。“当代草圣”名副其实,他的《南都帖》被众多书家权威评价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寒食诗帖》之后的“天下第四帖”。因为交通闭塞,村庄上辈保留着古老的口语,无论鸿儒白丁。“吾”是我,“釜冠”是锅盖,“晚茶”是中饭,“诸子百家”是文化,“参商”是关系不好,“出言吐语”是说话;生病说“不好过”,不喜欢说“不罕念”,讨厌说“犯嫌”,害羞说“怕丑”,打扰说“朝拜”,孩子打闹、小夫妻斗气叫“搞骚”,大便称“解手或出恭”,下毛雨儿说“烹毛雨儿”;称北方人为“侉子”、南方人为“蛮子”等等。幼年庄上见到三位姓花的老者,大人让我分别尊称“立德爷”“立功爷”“立言爷”,三人的职业分别是烧水炉、做烧饼、杀猪,多少年后,我才忽然悟到:三位老人的名字不是出自《左传》么?!高鸿宾先生给大儿子取名“问樵”直接取自王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二儿子名“问村”,让你马上想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三儿名“问梅”出自罗隐的“问梅遮柳不胜芳”。而高鸿友家同胞13个儿子,取名分别是森、槐、梓、桃、榆、柏、榕、桦、杏、梅等,简直就是树木志!1966年,造反派让高鸿宾写《检讨书》贴在门口,他贴的是《反省书》,我曾特地到他家门口看过,结句至今不忘:“思之过去,杀之不足,剐之有余。”生产队运输船失事,发回的电报仅6字“人均安,货全无”,哭声立即化为笑语。我家住在东西向夹河北岸,父亲给南便门自撰的春联是“门迎流水曲户对小桥斜”——小桥、流水、人家全有了。文化有传承,文化有气场。1966年,溱潼中学高三班(仅一个班)52人,除溱潼镇26人外,余分布在里下河17个乡,平均每乡1.5人,而小甸址一个村就有6人(肖苏林、花立中、高泽甫、曹家和、孙新民、高泰东)。
作者高中毕业照(18岁,1966年)
1961年2月,我们约110人的两个农村班,因一半退学并成一个班,9月升初二开学时,又少了好几个同学,以后逐月减少,当我送走班长,教室里只剩下26人。我的父亲曾在本村立达国民学校念书6年,他的先生就是他的叔父高二适。星期天回家我把班上现状说给父亲听,父亲斩钉截铁地说“那怕剩下一个人,你也要把书念下去!”于是我安心读书。考虑社会需求,我本来有文科优势,父亲嘱我要在“数理化”上多下工夫。1961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天,刚吃过“午饭”(胡萝卜缨子),父亲从河工上赶回来,给我丢下一块饼就返回了。我看那饼,巴掌大,像澳大利亚地图,没有油,也没有芝麻,却香味扑鼻。正要吞食,想到母亲,母亲不吃,我撕了一半给她:“你不吃,我也不吃。”母亲接过去,又撕了大半给我:“你吃了好赶路,我在家吃了有啥用?”那饼真好吃,可是还没品出味就没了!母亲见天色不好就催我返校。走出约3里路,天就下起雨,我只得赤足赶路。快到溱潼渡口、依稀可见校园时,我猛然想起几何书和作业本丢家里了,翻了书包看,没有。书可以与同学合用,作业不交不行,我急忙转身往回走。走着走着,远处有一个身影向我这边蠕动,近了一看,是我的母亲!我奔过去,母亲见了我,眼里闪着喜悦的光芒:“给你把书本带来了,都怪我,把你催急了。”……雨,仍在下着;天,渐渐暗下来,里下河的土路一片泥泞。望着母亲浑身的烂泥,和那双畸形的足(裹过放开),我的眼泪夺眶而出。1963年我考上“五取一”、里下河18个乡(镇)只招一个班的高中,冬天到了,我的手臂长、棉袄袖子短,母亲用布和棉絮接了一段,正合适。可是那件棉袄又小又硬,穿在身上就像杜甫说的“冷似铁”,加上吃不饱,上课时,严寒像无数根钢针向我身上刺来,我不由得身体蜷缩、牙齿打咯。一天下午,正当我冻得噙泪时,班主任孙永年老师把我和另一个同学叫到总务处,原来他已替我们每人借了一件棉袄。喜出望外迫不及待,穿上身的棉袄又大又软,我的身体马上就“还阳”了。冷暖巨大反差的切身体会是:“孙老师真好”“学校真好”。五十多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这件棉袄温暖着我的人生,也鞭策我有能力时去温暖他人。学校每年高考录取率在扬州地区出名,清华、中科大、交大、南大的都有。1966年学校搞“革命”,1967年,教我们高中三年语文的王献廷老师被造反派打死,抛尸入湖,对外宣称“畏罪自杀,死有余辜”,时龄51岁;教导主任李节之被学生拳脚殴打出逃江南、校长陈万庆的屁股被学生用钉了钉子的木板打烂,被营救逃到上海,这才保了性命……
1977年高考准考证(作者1966年高中毕业)
1966年6月高考关了门,本应进考场的我转身回乡。那天正在天井修理农具的父亲听我叙说后“啊”的一声,手上的钳子掉落地面。一心想让我读医学院的父亲失望之极,呆呆地坐在小板凳上(1968年春天,52岁的父亲患“嗝症”即食道癌走了,他的离去或许与我的失学有关)。我干农活,一次早春做秧池,冷水咬人,收工时,小腿好多毛孔都有一个血珠。第二天不干?想都不要想。秋后上大型河工,天天担不离肩,瘦弱的我实在吃不消。“别人也是人,今后就靠力气吃饭,哪来的金贵?!”我向自己发狠。一个月后,我的肩上磨出了一大块“肉疙瘩”,从此“挑担”在号子声中成了“赏心乐事”。毕业8年结婚生子,一年有七八个月习惯于赤膊、赤足。1977年10月,我在“姜溱公路”挑土做路基。一天下午挖土装担时,看到不远处一个人在问路。“二哥?”我放下锹走近,果然是!走了七八公里的二哥,问了不知多少人,才打听到我们大队的工地。一路上坑坑凹凹,他在人海中穿行,又心急,裤子上的泥土表明他跌了跟头。“终于找到你了!”(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二哥急急地告诉我:“高考恢复了。”“过了11年半,29岁,成分,工分,考不上,人家取笑。”我断断续续地说,心静如水。“什么都不要说,当年高考取消你没有办法,现在恢复了你不考,将来要后悔一辈子!”二哥的话像飞来的砖块重重地撞击了我。突然,我想到父亲,似乎听到父亲的斥责:“懦夫,没出息!”脸上一阵发烧。人还在,心不死。当我决定报名后,二哥才转身返回。他远去的背影令我落泪,更让我的心胸燃起腾腾向上的火焰。白天挑土,晚上从房梁上解下捆扎十多年的课本,它们已被厚厚的灰尘覆盖。擦拭后见到“语文”“代数”“立体几何”“物理学”“化学”等封面大字,感到特别亲切,好像见到久别的同学。然而,拿大锹、罱篙惯了,复习时手握钢笔硬硗硬硗的,不活劲;再则,除了“人手足刀尺”,许多字似是而非,写到纸上都“不像”,反倒像一张张熟悉而陌生的脸狡黠地朝着我笑。更可恨的是,一拿起书本就打瞌睡。因为积累了十多年的毕业生,那年高考设了“初试”,初试11月28日,考语文、数学两门。我请个假撂下扁担,走进考场。不知能不能过,我又干活(信息:江苏30万人报名,取得复试资格的2万人)。待pass,离“复试”只剩下几天功夫。1977年12月22日,带着二哥给的“伍斤”粮票和贰元钱,我坐船到县城姜堰参加高考。住亲戚家,他家大儿子陈建阳6岁上学,6+5+2+2,高中毕业,15岁,比我整整小14岁,也高考。次日去考场的路上寒风凛冽,然而我仿佛能感受到度过玉门的春风。考前,一个黑黝黝的“老”人向我走来,竟与我脑海中十多年前的一个“翩翩少年”同学形象相似,待打量、确认、惊呼、拥抱、握手,两只粗糙的手,都成了“闰土”的“松树皮”,感叹唏嘘,宛如隔世。说起同班同学,一半过了30周岁,按《招生简章》还是进不了考场。那一年高考,有兄弟姐妹、夫妻、叔侄、舅甥、师生同入考场的现象。 考试还算顺利,想到自己结婚生子,哪个学校能要?就填报了一般人不想填的农学院。转眼春节到了,恢复高考使我隐隐感到:祖国科学文化的春天就要来临,于是,我用列宁词语创作了春联:3月初,一双巨大的手把我从水乡深处拽出来,我像里下河的一只水鸟,就要展翅飞上蓝天。我们公社上百人参考,3人录取大学。没有工夫看“长安花”,我急忙奔向父亲的墓地。“父亲,我考上大学了!”泪眼蒙眬中,但见父亲墓上的萋萋芳草被风吹过,似在点头。屈指一算,这草已经枯荣十回了。虽然消息来得太晚,我想父亲仍会含笑九泉的。兴奋过后,不要说飞上蓝天,我连去南京的路费也没有,就是去了南京,我吃什么?二哥劝我先去,钱,慢慢筹集。他又给我钱,这次我没有要,他也有4口之家。我卖了一笆斗小麦够了路费。想不到,去了学校,我获得每月20元助学金,生活全包有余!突然想到“国家”,刚过劫难,百废待兴,处处需要资金,也很难,不禁潸然泪下。报到时老师告诉我,我的总分全校第一,4张卷子,318分,比最低录取的199.5分高出了118.5分。我的这个成绩如果填报了清华、北大,或许也能录取。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你没有那个胆量,“马后炮”从来都不管用。1978年取消年龄限制,我又有部分同学参加高考被录取。而因家庭、经济、观念等原因,仍有3/5同学的人生没有高考的经历。1966年废止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这是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文化事件,我一人兼得,真是三生有幸?读史,1937年日寇入侵,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高考没有推迟,开学被迫推迟了2个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迁校向南,先在长沙办学,战火逼近,危在旦夕,又向南转移至云南昆明,成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终于在1938年5月4日开学。学校和昆明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学生、市民就常要“跑警报”。苦撑8年的“西南联大”,保住了中国的文脉,培养出李振道、杨振宁、汪曾祺等等一大批科学家、文学家。因战争,当年的学生须从海上去越南,绕道至昆明参加高考。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国家将灾区高考从6月7日推迟至7月3日,这一“推迟”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我亲身经历11年半后高考的“推迟”有着根本的区别。还有一点,我觉得应该说明白。我们这一届高中毕业后,高考被“废止”,“推迟11年半的高考”是历史事实,并非当年宣布,如果那样,我们心中还会点燃“希望之火”。在那个特殊年代,11年半里我三进考场,才完成高考,实现了人生转折,而国家和民族也才进入到一个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4年本科,对于成家的“老三届”而言,确实有点长,以致有人从本科自愿降为专科。我们这个专业没有专科,只有硬着头皮读完。1982年初,带着感恩之心从事农技推广和研究工作,风里雨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举一二例说明。1985年夏,棉铃未吐絮即遭虫,损失大,农妇坐在田埂上哭。鉴定为玉米螟,可是,下河棉区无玉米,虫自何来?设想从南面上河玉米区飞来?于是作了艰难的考证。在北部棉区,沿盐靖公路从南到北每千米设1点,计18,每代每点查100株棉花卵量,每年查三代(第三代期每点加查100株高粱),4年共查了28800株棉花、高粱的逾百万张叶片;另在棉区所有乡镇普查铃害率、幼虫残留;在南北部居中的姜堰家中开灯诱蛾等等。为避开中午高温,我夏日上班早,常常到田头天才大亮,几个饼、一壶水干到天黑。骄阳似火,棉田成蒸笼。一阵雨过来,衣衫湿透;常转眼大雨倾盆,太阳出来,又把衣衫烤干。终因多次淋雨加田间农药中毒后发烧,有一次卧床3日。冬日挖虫蛹以指碎土,常裂手出血。有一次雨后,路泥泞,扛车走,至家读初三的儿子已睡(那时妻在老家种田)。空锅留条——爸:家里没有米了,我买了4个脆饼,吃了2个,留2个给您(在碗橱里)。儿:高路6月12日晚1989年4月在娄庄镇调查,自行车过桥拐弯时,后轮泥土落空,连人带车翻下圩堤,停止时,头离粗大的水泥桥墩仅40厘米!研究获突破:棉区外玉米螟有远距离飞翔扩散能力,扩散距离≦24千米;发明“生态调控”“异地测报”(在上河玉米区查虫残留量,测报下河棉区下代虫的发生量和发生期)两大技术在全省推广,仅姜堰就增收(挽回)皮棉5400吨;《江苏泰县棉区玉米螟发生的区域性调查及原因初探》等4篇论文刊中国昆虫学会与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昆虫知识》等,《江苏省棉田玉米螟生态特点的研究》载《华东昆虫学报》,并在世界昆虫大会交流;成果获农业部科技奖。
作者等发表在《华东昆虫学报》的论文(1997)
2000年前后,水稻病毒病暴发成灾,引起省和中央关注。“百姓日用是道”“为国分忧,义不容辞”,我和同事一头扑上去:没有双休日,吃饭在田间,晚上工作至深夜。研究明了“昆虫传毒”,对症下药获得成功。我发表此项研究论文13篇,在全国同行中遥遥领先。1999—2004年统计,姜堰挽回稻谷75万吨,够210万人吃一年。大地丰收,母亲微笑,这是人世间最动人的画面。为了这幅画的饱满和出彩,我有十分力,不出九分九,有时甚至“玩命”,心里感到很甜。 1 在国内首次报道《种植抗病棉的后效应研究及其应用》(1987年),后又发表《水稻纹枯病的“后效应”观察》(1999年)、《绿磺隆应用的“后效应”观察》(2000年)。
2 在国内首次报道玉米螟卵块在棉株上的分布特点及其应用(1990年)。
3 在国内首次报道棉花枯萎病的预测及其应用(1991年)。
4 在国内分别首次报道棉田玉米螟、棉铃虫测报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992、2000年)。
5 在国内首次报道棉铃虫为害水稻(1997年)。
6 在国内首次报道银杏蛀干害虫柳干木蠹蛾(1998年)。
7 在国内科技界首次报道泰州261头生猪麦角病菌中毒事件(1999年),引起国家检验检疫局重视,正式发文要求有关单位在进口黑麦饲料合同中增加麦角限量条款。
8 发表水稻三化螟、纵卷叶螟、灰飞虱各自大发生年的控制技术论文3篇,引起农业部和国内同行较大反响(2001—2004年)。
9 在国内首次报道水稻条纹叶枯病穗期症状8种(2004年)。
10 在国内首次报道条螟新寄主5种、斜纹夜蛾幼虫越墙进屋现象(2004、2006年)。
11 在国内首次报道水稻播栽期影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条件分析(2005年)。
12 在国内首次报道水稻条纹叶枯病个体茎、蘖显症特点(2005年)。
13 在国内首次报道水稻条纹叶枯病有“两段显症”现象(2006年)。
14 在国内首次报道成功筛选防治樟巢螟耐雨水药剂(2006年)。
15 在国内以研究数据首次报道樟巢螟幼虫成活率高及食叶、群集、趋嫩、警觉、转移、成灾、取食单一等7种习性(2006年)。
16发明了去除樟巢螟虫巢的专用工具。
17 建议修改小学第八册《语文》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关不符合科学的语句,以免影响小学生对大自然的初步认识,得到省教委采纳(2005年)。
工作以来主持解决生产难题50多个,曾获农业部、省政府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3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8篇被联合国收录;两次入选江苏省委学科带头人“333工程”(30人+300人+3000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获“感动泰州十大人物”“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晋升国家级推广研究员。2006、2007年,4次应邀从县城走上农业部讲台,为全国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授课;每年年终农技推广中心(约35人)“德能勤绩”民主测评打分,我皆名列前茅,2005年名列第一;事迹曾在《新华日报》(头版)等报道。
作者获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0)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仿佛一眨眼,60年岁月奔腾而过。感觉报效国家远远不够,我还能做点什么?先静下心来读点书。文学期刊一本一本,加上《红与黑》《静静的顿河》《史记》《汪曾祺文集》等百余本中外名著,如同跳跃的溪水在我心田流过,感觉太幸福了。那晚合上书,凝望挂在柳梢的圆月,我想: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熄灭了,若用这根火柴点燃一堆火,散发的热量就是千倍、万倍。我要做点燃一堆火的那根火柴。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800年的溱潼古山茶,号称“万朵”。究竟多少?何时孕蕾?孕育多久成花?花期多长?有哪些人文故事?……机会到了,主攻过《植物学》的我要探索。为体现中国特色,2年观察我按24节气,加上花期二三天一次,共百余次。号称“万朵”,抽样调查结果竟然是4万!2008年出版的《走近全球茶花王》图文并茂,通过赠送溱潼会船节来宾走向了世界。世界茶花协会评价,“这是世界范围人文和植物学特性记载最为详尽的一棵树”。“大把时间,自由支配”,原来,人世间好多事是专门留给老人做的?!2009年因记载、保存历年春联并发表散文《我家60年春联》,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江苏一家人的“春联故事”》以通栏大红标题载《新华网》,后刊《新华每日电讯》,继而被全国各大报及数百家网站转载,并编入当年江苏省《农村党员干部冬训参考材料》一书。2011年被批准为省作协会员。读县志,“佛教”仅2页,2010年我发心调查,填补空白。十年走遍姜堰500多个自然村,问询约5000人。考证出载民国三十二年《江潮报》的姜堰抗日尼姑“瘌和尚”法名慧泉等。难忘与周林戈调查僧抗大队的2010年7月16日,行走野外,突发滂沱大雨,一个个响雷在我俩头顶上爆炸,摄人魂魄,又一次炸响时,一棵大树被拦腰劈断起火,这树离我们仅约20步!已出版《姜堰佛教》,2022年还将出版一本此类书籍。因为史料详尽,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CCTV播出《上马杀贼 下马学佛》(10分钟),让当年姜堰僧抗大队“出家有国”的抗日形象大放光芒。每个人都有特定时代下的人生,我们进不了《史记》,我们可以“记史”。2013年我出版了个人回忆录,然而,一个人的记忆仅是一棵树,只有一个班的集体记忆才是桃、李、槐……的一片林。高考中断50年,我开始记录同班52人的命运,困难重重,被迫搁浅5次。挑战不可能历经4年,当捧着新版《1966年我们读高三》55.7万字时,我心潮起伏泪流满面。谁能想到,许多同样的纪实(如上海育才中学等等)都折剑沉沙,我们的书成了全国唯一,为中国教育史留下了一个1966届高中班的“完整样本”。今年,我手上还有一个“人文+科技”的自定课题将要完成,所谓自定课题,就是我觉得必须要解决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尚未被人们认识的课题。想好了往后的生活:井上打水浇园,树下整枝疏果,读点书玩点微信,轻轻松松看落日。1.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没有父亲的开明,就没有我饥饿年代的求学生涯;没有邓小平的“恢复高考”,就没有我的人生转折;没有自己的“全身心”,就没有我的“突出贡献”。2.人生一个字“干”——宠时干,辱后干;重用干,被贬干;岗位适合干,岗位陌生干;被人理解干,受了委屈干;得到支持干,缺少支持干;获得表彰干,遭受打击干;健康干,受伤干;成了干,败了干;在职干,退了干;只要活着,就一直干。为什么?干,最好干出名堂,是生命的本质所在。3.天黑得很晚,利用好“老年前期”,不负生命一场。人生如四季:一年好景君须知,最是橙黄橘绿时。
延伸阅读
高泰东:一个66届
高中班级的“完整样本”
高泰东:老师们墓前流淌着
沉重的无边往事
请关注备用号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