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丨余祥明:孔雀东南飞,人生中遇到的那些贵人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4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余祥明,1953年生于四川。初中69级毕业,1971年插队落户。1973年入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英语,1977年留校任教。先后在广州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英国华威大学学习。一直在高校任教,2013年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退休。现居广州。

原题

 人生旅途中遇到的

几个贵人




作者:余祥明



坦诚相待是我为人的准则,

凭着它,我收获了友情,收获了真诚,

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单位,

甚至在英国,第一次见面的友人。

谁都不是傻子,

你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聪明。

别人看你是不是真诚,

不仅看你言,更要看你怎么行。

有人说,你真傻,

三句话让人掏了底!

我笑答,

哪有那么复杂,哪有那么多阶级敌人!

一路走来,

遇到过小人,

更多的还是,

与我一样的凡人,

关键时刻,

甚至还有贵人,恩人!


这是我几年前胡诌的几句打油诗,但也确实是我的心里话,真心话,行动准则,也可以说是我几十年来的经历、感受和体会:为人交友,真挚、诚恳最重要,万万不可有功利思想,不能“要人就要人,不要人就屙/用尿淋”(四川俗语,大意即:需要人的时候就当宝,不需要人的时候就当草)。
我敞开胸怀,真心待人,无论对方年龄老幼,地位高低,平凡高贵,我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得到别人真诚相待,热情相助,也不乏贵人、恩人。不同的人生阶段,我都有贵人相助。
英语一字不识   入读大学外语系

初中我只学过几个英语字母,1973年被西师录取到外语系学习英语。现在好多人不理解,但是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我们在学校为什么没有学英语?

中国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的命运与政治休戚相关,命运多舛。1949年以后,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语言。1952年底全国的英语专业停办,英语教师改教俄语,学生改学俄语,到1956年才开始恢复英语专业招生。

1959年以前四川省只有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学院才有英语专业。四川大学培养国家需要的外事、翻译和高校师资等方面人才,不培养中学教师,可以不记。

四川师院外语系1963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但1966年以前没有毕业生。重庆师专(后来师院)外语系1972年、南充师院外语系1974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因此它们都可以不记。

培养中学师资为主的西南师范学院,到1966年为止,有多少英语教师到了中学任教,我们分析分析。



民国时期(1947、1948年)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于1951、1952年毕业,共24人

然后英语专业全国停止招生。西南师院外语系1956年英语专业恢复招生,1960年开始有毕业生,到1965年(共有339人毕业(60届83人,61届年88人,62届81人,63届24人,64届27人,61届36人)。
院史记载:受文革影响,66届(62级)和67届学生拖到1968年12月,68届学生1969年8月才分配工作。69届学生1969年下半年赴大巴山修建铁路,到1971年才分配工作。66届22人,67届61人,68届86人,69届105人,四届共274人。
不算民国时期的24人,西师外语系一共培养613人,其中到1965年只有339人。
从名单中,我认识、知道的学长,有几十人是在高等学校任教,包括留校和分配到重庆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院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机学院等,还有少数分配到外省市的。65届为例,36名毕业生,留校9人,其他分成都、重庆杭州三地,高校为主。起码有50-60人,以50人记吧。
那么339-50=289人,就算300人。
四川外语学院的前身是西南俄文专科学校,1959年才改现名。英语系开始招生,1963年开始有毕业生,到1965年,三年共多少毕业生,没有数据。就按西师外语系招收的87人乘以2,174,算180人,留校和分配到高校的30人吧,150人到中学任教。
可以这样理解,自1949年到1965/6年,西师外语系和川外一共为中学培养了300+150=450名英语教师。当时的四川省有成都、重庆、自贡3个省辖市,10几个地区,共100来个县市。因此四川省(包括重庆市)的基础县能否摊上一个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是个问题(当时中等师范学校没有英语专业的)。
反之,俄语专业一直招生多。西南师院外语系(1949年以前,47、48、49级各招1人)1950年开始招收俄语专业,1954年开始有毕业生,到1965年止毕业517人,(66-69届毕业生222人,一共739人)。四川外语学院以前是俄文专科学校,培养的俄语人才更多。
不难理解,文革前很多中学有俄语老师,学生学的俄语,很多大学新生是俄语改学英语。我专门问过威远中学的同学,他们也没有大学毕业的英语老师,只有俄语老师。
几句题外话。尽管文革中盛行“读书无用”论,“不学ABC,照样干革命!”当时很多地方中等师范举办英语专业,培养中学师资。重庆市第三中等师范学校(现在的重庆教育学院),从70年代初期起,举办2-3年制的英语班,找收中专工农兵学员。不少毕业生做了几年中学英语教师,赶上77年恢复高考,考上高校英语专业。西师外语系77级,78级就有不少这样的同学。我们内江地区也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中等师范学校招生英语班,我的小学、中学同学被推荐入学,他们的老师后来考上西师外语系78级。
讲了这么多,大家就可以理解了:我在县城民办中学,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又恰逢文革,所以只学了几个英语字母。
贵人陈炳荣老师
挑选我到西师学习英语


1973年高考后填报志愿。我记得我最后两个是西南石油学院和南充师院汉语系,因为听说过该系。
不久,我被通知到县委招待所参加口试。口试的老师不认识,应该是几所招生学校的老师。口试内容有用汉语介绍自己和回答问题,朗读报刊文章等。估计,面/口试的目的是看考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口齿是否清晰、五官是否端正。但我当时并不了解面试的目的。
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是我没有填报的西南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到校报到后,知道,外语系在我们县招了3人,1个重庆知青,以前学过几年英语,另外1个知青,威中69级学生,学过几个俄语字母。
入学时,学校教师职工还有部分在万县地区农村没有搬回,全校学生只有300人,经常和教职工一起参加全校性的大会传达十大文件,政治学习等。一次全校大会,我看见相邻系科一位40来岁的中年教师,似乎见过,好像是口试老师之一。会后,我过去问他是否到威远招生的老师。老师回答,他是地理系的陈炳荣,在威远招生,并口试过我,其他的老师来自石油学院,南充师院等。就这样,我认识了陈老师,并且非常感谢他。
我空余时间去他家坐坐,陈老师和他太太胡老师都是地理系50年代中期留校任教的,是我父辈的年龄。认识了他母亲陈婆婆,和5-6岁的女儿立新和2岁多的儿子立民。
他们一家都心地善良,为人真诚。那几年,物资短缺,学生食堂伙食不好。陈老师家打牙祭,就会叫上我一起享用。有时,寒暑假刚回来,陈老师胡老师叫我到家吃饭。我还记得,陈婆婆做的肉馅填苦瓜,和皮薄馅多的抄手(馄饨)超好吃!我留校后,去广外进修期间,陈婆婆去世,没有送她老人家一程,好遗憾!
我自己也将他们一家当做亲人,外出学习和寒暑假,我的重要东西寄放在他们家;别人给我介绍女朋友,我首先告诉陈、胡老师;我和太太结婚,岳父母在饭店办家宴,陈、胡老师作为我的长辈参加。
和他们的友谊延续到下一代,他们的女儿儿子和我们一直是朋友。我儿子上幼儿园时,我在上外学习一年,太太到大学后门公路等校车上班,都是将儿子送到幼儿园对面的陈老师家,托他们幼儿园开门后送去。所以儿子对陈爷爷、胡婆婆也很感激。
我们一家1992年调离重庆后,每次回北碚,我们都要回学校看望陈老师一家。

几年前陈老师因病去世,胡老师和女儿一家还住在学校,每次回北碚,我们也去看望她们。胡老师88岁高龄,还耳聪目明,满头青丝。只是最近摔跤伤了腿,在医院康复。
如果当年被石油学院录取学工科,我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名义上的初中毕业生,学数学物理化学,可能困难重重,课程撵得扑爬跟斗(方言:追得跌跌撞撞)。如果被南充师院录取学中文,我的年龄小,阅历不如别人丰富,知识没有他人学得系统,恐怕也是勉强应付,难有作为。
我学英语,年龄小,记忆力强,有强烈兴趣,一张白纸,语音语调方面没有不良习惯,反而容易入门,一直没有感到困难。学习英/外语,多一双眼睛看世界,多一个信息来源,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也多.....
所以这第一步走得好,我真的感谢我的贵人,陈老师!
心生调动,大连初试
我太太是省属师范学院工农兵学员,1978年毕业留校任教。因家在北碚,经人介绍,我们相识结婚生子。1984年初岳父托人将她调到北碚郊区缙云山腰的四川仪表学校学校。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清早要步行一刻钟,乘校车上下班。而且坐班制,晚上有时辅导,下班校车送回,我还得去路口接人,怕治安问题。如遇刮风下雨,就更麻烦。而且该路段,弯多且急,出过不少事故。还有,我本身课时多,工作忙,还得花时间接送孩子,做家务。想到一辈子就这样辛苦,奔波,我心里真的不愿意!
我向学校申请将太太调到学校,但我出身不好(工农兵大学生),且无关系,无果。但是学校司机的太太是北碚街上的小学教师,可以调入。一位副校长给我的理由:司机工作很重要,涉及校领导的安全!
看来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作就不那么重要了。因此我考虑调动,以解决太太的工作,及一家人真正团聚的问题。
1990年起考虑调动。先联系1987年出国同机的大连海运学院外语部主任朱恺老师,他回信欢迎我去,并希望我去实地考察。我利用寒假去大连,朱老师带我见了校长。校方给的条件很优越,我太太担任数学教师,并读在职研究生,分一套住房。我抽空去大连外语学院看望上外助教班同学杨俊峰(后来任副校长),他也说,条件很优越,大连很好。
回来后,考虑我们南方人,不习惯零下20度的严寒,距离也太远,在北京、沈阳还要转车,回乡探望父母不方便,还是放弃了。(后话,朱老师几年后也调到厦门。英文学院去厦门旅游,我专门抽时间约他在公园会面。)
信函致上海,面谈在成都
由于一直活动调动,职称评定肯定受到影响,那就更坚定了我调动的决心。大连一行,也树立了信心。1992年初我就分别给上海、无锡的同学、朋友写信求助。
3月中旬我和同事及外教到成都科技大学(后合并于四川大学)参加教育部召开的中英英语教学合作项目第三次年会。
会议期间,我找几个老师谈调动。
1978年我在广外进修时结识四川老乡毛思慧,10多年后又相见了。他毕业留校,又在本校读研获硕士学位,80年代中期又去英国兰卡斯特学习,获硕士学位。他让我将简历给他,他帮我联系广东的高校。
上海外语学院参会人员有我的老师,英国人贝蒂,和辅导老师王璜,她们答应回上海写好推荐信签名,给我寄来。
我向青岛大学英语教学部陈佩冬老师联系调动。陈老师,上海人,50年代中期毕业于北外英语系。她约我晚饭后外出交流。她的英语说得溜溜转,我们用英语交流了三个小时。她让我谈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教学法理论,是否了解广外李筱菊老师编写的《交际英语》教材,如果了解,我会如何使用。
对这个话题,我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西师外语系81级使用美国教材《English for Today》全六册。这是西师,重庆,可能全川院校的英语专业第一次使用国外教材。教材按照当时最新的交际教学法编写。系里很重视,45个学生分3个班,每班15个学生3个老师。我,一年轻教师和刘美仪老师一个班。刘老师是华侨,30年代在美国西雅图大学毕业,回国几十年,英语说得比汉语流利顺畅。我们教了两年,学生学完五册,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1984年在上海外语学院英语系助教进修班就学习过交际教学法理论。我又积极参加系里的教学改革,将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我将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经验感悟,写成文章,发表在川外学报。
1987-1988年我在爱丁堡大学读英语教学硕士,对各种教育理论都有涉猎,对交际教学法有更深的了解。
对李筱菊老师,我就更熟悉了。我知道她出身名门(父亲李济深,原中央政府副主席),50年代初期毕业于燕京/北京大学,是中国外语界交际教学法的开山鼻祖。80年代,她的论文《为交际教学法辩护》(《In Defence of Communicatitive Approach》)刊登在牛津大学出版的国际刊物ELT《英语教学》杂志上,在国内国外影响颇深。她和桂诗春老师一起开创中国高考的标准化考试。86年我和西师外语系刘家荣老师还去四川省达县地区教育局宣讲推广过。
对李老师编写的《交际英语》教材,我也了解,这套教材重在学生参与交流,培养交际能力。但这套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高,在国内使用的高校不多,用于非英语专业教学的学校就更少了。
因此我算轻车熟路,三个小时下来,陈老师很满意,当时就说,小余,你不要联系其他学校了,来青岛大学,和我一起工作。我回学校与人事处商量,争取安排你太太到数学系工作。
她讲,青岛经济发达,对外交流多,对英语需求大,我们就使用的《交际英语》。
她已经57岁,处级干部女性55岁本该退居二线,大学特别重视大学外语,同意她到处物色教师。
第二天她告诉我,她和同来的年轻副主任小彭商量我的调动,小彭也说几天开会接触过余老师,觉得人很好,今后合作会很愉快。
我也与参会的浙江大学外语系系主任张青彦老师谈起调动。交谈后张老师很欢迎我调去,说回去后会积极活动,协调安排好我太太的工作。
4月有回复,调动有希望
4月逐渐有回复了。先收到3 月中旬复旦大学惠忠的来信,他正在帮我联系上海财大世界经济系。他们准备筹集英语教研室,对我的情况很满意,嘱等他进一步消息。
很快,又收到无锡轻工业学院郭锡华的回信。郭老师在曼切斯特大学读硕士,1988年来爱丁堡大学参加国际会议,我们见过面。她说已向大学外语教学部主任汇报了,主任很欢迎我去。她会督促领导一起向校领导汇报,争取早日办成。
4月10号收到我们爱丁堡大学国际会议期间认识的上海工业大学教务处长张锡九老师的回信,很欢迎我到工大,基础部正缺英语教师,他马上去联系。
4月底收到浙大张老师的来信,告知我的调动没问题,她正在联系我太太的工作安排。
还收到了上外王璜老师和英国老师贝蒂手书的亲笔推荐信,难为她们了,工工整整,还一式两份。推荐信没有用上,我一直珍藏,并一直心存感激。
5月收获季  频频好消息
5月中旬青岛大学校长会议通过,调动人事处发来商调函,和征求我太太到数学系办公室工作的意见的信函。
5月底浙大张老师来信,校长办公会通过,我太太安排在学校图书馆或者数学系办公室。她希望我一心选择浙大,尽快办理手续,下学期上课。
5月底无锡轻工学院郭老师第二封信来了。她很热心,主动到学校成人教育部联系,答应了我太太到成人大学教数学。学校领导已经讨论我们调入。信中郭老师谈到,无锡收进城费1.3万1人,我们3口人要3.9万元。她和系主任也担心,学校没有英语专业,改行教大学英语,希望我考虑再三。我确实不太愿意改行教大学英语,现在有了青岛大学和浙大的选择,我回复婉拒并表示感谢。
6月上旬收到复旦大学惠忠来信,世界经济系和人事处同意先调我一人,因为进上海的指标有限,而且还要交城建费,每人四万元。所以要两年后才拨指标能解决我太太和儿子。我调动的目的就是想全家团聚,既然如此,那就作罢。我回信婉谢,并谢谢惠忠的热心和付出的努力。
6月底又收到上海工大张锡九老师来信,基础部和学校已同意我们调动,随信寄来调动申请表,尽快填好寄回,需要上报市里批准,争取全家早日调到上海。我也只好回复张老师,告知我可能去去青岛或浙大,并表示感谢。他也理解。当年12月他写信到东莞,告诉我他评上正教授了。
青岛教改行大学英语,可能还会担任行政工作,我不太愿意;浙大教英语专业,浙大做普通教师很好。我更倾向于浙大。但对于我太太不能做教师,心中还是有些许遗憾!所以还是难以定夺。
南粤飞鸿传佳音
专程来渝朱老师


谁知,六月初广外毛思慧又有了回复。他告知我,东莞理工学院同意我们调动。同时收到在广外读研的西师外语系青年教师冉永平从东莞发的来信。
永平1988年毕业留校,1990年考上广外研究生。出发前,我嘱他有问题可以找李筱菊老师。永平在信中讲,他来东莞理工学院支教,到人事处帮忙整理各地来的求职简历。管理系主任朱从矩老师来人事处选英语教师,看中我的简历,领导批准,同意我们夫妇调动。
冉永平信中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告知我说朱老师近期来重庆与我们面谈具体事项。
7月中朱老师和一位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年轻教师来重庆面谈。我为沿海城市的工作效率和务实精神赞叹。交谈中得知朱老师是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长,离休后被聘担任东莞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外语教研室属于管理系。朱老师也谈到东莞紧临深圳和香港,是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学校是市政府新建的,硬件设施很好;给我的条件优厚:我太太也回高校做数学教师,新住房已经安排好,工资每月950元,是国内其它省份的几倍(讲师月工资200元左右)。
朱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及面临的几个选择后,还是希望我能选择东莞理工学院,而且去别的学校,我太太可能改行,去理工学院她则做本行,大学数学教师。
正好那段时间中央台天天播送邓小平南巡讲话,介绍沿海的改革开放。所以我们选择东莞,谢拒了青岛大学和浙大。我一直感谢陈老师和张老师对我调动付出的时间和努力。
调离西南师大,我赔付学校人才培养费3,400元,相当于我当时一年半的工资,我工资介绍信写明220元左右。
1992年8月底,朱老师电汇来向理工学院借的5,000元人民币。9月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们举家南下。由于兴奋和粗心大意,在广州火车站出站途中,露着衣服外边的腰包被扒手洗劫一空,100多元,大半个月的工资。这也没有减弱我们一家的激动心情。
到学校知道,与我们同时调进的还有川外英语系的张林夫妇。我们从1974-1975年学生时期就认识,到他们夫妇毕业留校,一直有交往。张也是80年代中期英国留学获硕士学位,太太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比我幸运的是他已解决高级职称问题。
来东莞,朱老师讲的,一切兑现,我们也非常愉快。半年后单独成立应用外语系。朱老师留在管理系做顾问。
虽然我不再在朱老师直接领导下工作,但他一直关心我们。在后来的两年三年我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仍然私下对我们表示理解、关心,给予鼓励和帮助。手中有权的小人在我的职称评定上耍卑劣手段,设计陷害,朱老师设法向上级领导汇报实际情况,并利用他的私人关系,在省里和华南师大向有关评委专家汇报真实情况,希望他们主持公道。这一切都是朱老师观察发现,主动为我做的,做了以后我才知道。我真的被我朱老师的善良、良知、正直、公正、公道、热心所感动!朱老师,大好人!
有省、市、学校有关领导、有关部门的公正处理,和学校很多正直的同事的帮助下(我现在与他们还有联系),我的职称虽然被拖了一年,还是获得圆满解决。
惹不起有权的小人,还躲得起。1995年张林调市科委。1997年我们一家调广外。
我调到广外不久,朱老师因年龄关系不再工作,回华南师大生活了。我还去看望过他老人家一两次。后来因为工作忙、准备博士考试、健康原因等,退休去非洲生活几年,座机停用,手机换号,和朱老师断了联系。直到回国后,2021年初我通过朱老师的公子,理工学院朱志德老师,得到老朱老师的手机号码,恢复了联系。我们通过一两次话,通话时,朱老师还中气足,思维、记忆、表达很清楚,尽管他已90多岁高龄。我们还约好,疫情结束了去看望他。我手机里现在还有保留着2021年2月12日春节我们夫妇祝朱老师春节愉快,健康长寿的祝福!
2021年6月收到朱志德老师发来的信息,才知道2月的一天,朱从矩老师在家摔跤,到医院治疗后,2月底住进一家很好的养老康复院,5月28日仙逝,享年95岁。
从朱志德老师制作怀念父亲的美篇看到,朱老从东莞回华南师大后,生活一直很幸福,儿孙绕膝,全家福照片上喜气扬扬。
我最感动的是朱老师在人生最后两个月的旅途,在养老院还练习书法,真正的终身学习,而且毛笔字工工整整,就像他为人一样:堂堂正正!
感谢您,朱老师,我永远会不忘记您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朱老师,天堂安息!
贵人李筱菊老师
1993年12月我在佛山大学参加广东省外语学会年会,同寝室的广外教务处副处长长朱建成老师,觉得我一直教授英语专业,到广外工作更合适,随即推荐我给英语系来的许老师。
说实话,我之前没有想过调广外,因为我深知广外英语系人才济济。所以尽管在爱丁堡大学时我与李筱菊老师比较熟悉,回国后的几年里,在教育部召开的会议,几次都和李老师有过接触,我从未想到过请李老师帮忙调到广外。
许老师向英语系领导汇报了此事。1994年3月左右英语系约我们面谈。我和太太到英语系,正好碰上李老师有事来系办公室,看到我主动招呼:“小余,来了。”
系主任王桂珍老师,两个副主任,和我是同龄人,傅文燕老师还是我的进修班同学。面谈结果他们对我还满意,我太太教数学,则安排到英语系两年前新办的外语学校。
面谈后,我们去看望毛思慧。他这几年在香港大学攻博士,正好回来休息。他也建议我职称解决后调动更好。
回东莞后我们考虑到我太太的工作安排不满意,就放置一边了。
中山大学外语学院郭社,是我广外进修班同学,也联系上了。老郭一直担任外语学院大学外语部主任,负责全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他知道我的情况,连忙表示遗憾,前两年他们缺人,在《光明日报》打广告,全国招收教师。现在他希望我调中大来,今后接他的班,并热情地带我去学院的领导商谈。领导很欢迎,安排我太太到外语学院电脑室。4月,我收到中大人事处寄来的商调函。我考虑先在东莞解决高级职称,再调动,中大方面也同意。
原以为1994年能够解决职称,但是出现上面提到的意外情况,拖到1995年才解决。我虽然很感激为我的职称主持公道的东莞市、学校有关领导,还是觉得远离是非之地为妙。
中大外语学院老郭一直希望我调过去,但是我不想改行教公外,不想做行政工作,一直犹豫没有办。广外英语系两年了,我没有联系他们,而且我太太去中学,我真的不愿意。
我还是想继续学习——攻读博士。外地?照顾家不方便。还是就近,广州,广外最好。于是我写信给广外李筱菊老师,准备报考她的博士研究生。李老师很快回信,读博士,最少3年才能解决妻子的调动。她了解英语系还一直希望我调过去,如果我愿意就给系主任王桂珍老师打电话(附上了电话号码)。
所以我听从李老师的建议,1997年5月调动手续办好,一家人顺利调到广外。正好1995年广州外语学院和外贸学院下放广东省,合并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系改名为英文学院。学校缺数学教师,我太太被安排到数学教研室任教。这样的结局,对我们来说,算完美了。
来广外后,和李老师成了同事,经常见面,也常常遇到李老师和先生毛老师晚饭后校园散步。李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每次见面总是笑容可掬,招呼问候。
冉永平从重庆考回广外读博士,留校任教,我们又成了同事。毛思慧获博士回来,1999年任英文学院院长,2001年调到澳门理工学院任教。
2004年在英国华威大学学习期间,聊到学院,英文学院院长仲伟合(后广外校长)对我说,我调英文学院,李筱菊老师极力推荐,鼎力相助。
我2012年底办理手续,2013年1月上完课正式退休。怎样概括我广外英文学院的工作生活?会上,接过院长代表学院送的礼物时,我的告别话语可以说明问题,“近40年教学生涯中,在广外英文学院的17年,是我最愉快的17年!英文学院,我永远的家!”

2018年3月我刚从非洲回国几天,突然在学院群看见李筱菊老师逝世的消息,心情沉痛,马上写好一篇悼念李老师的文章,原文如下。

深切悼念李筱菊老师

李老师是我的贵人:我调到广外英文学院,李老师极力推荐,一言九鼎!

 桂老师是我的老师(1978年广外进修班教我们词汇学)。

 我198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系获硕士学位,于11月底参加大学学位证书授予典礼。学校发给每个毕业生三张邀请券,邀请亲友参加。

 时逢两位老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邀请,在我们系做三个月的访问学者。系里还有正在此攻读博士学位,两次与我同学的黄国文(广外进修班,爱丁堡大学)。我邀请他们三位参加,他们欣然同意,并合影留念。

二十多年后,大约是2010年前后,广东电视台播放“广外英语二杰”的节目,讲述两位老师的成就与广外的发展,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节目里就有我和两位老师的合影!令我感动的是,他们居然保留珍藏这几张合影至今!

 春节学院聚餐会上,我专门向两位老师问候,并感谢!

 去年桂老师驾鹤西去。昨天李老师仙逝。我发照片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并寄托我的哀思,愿李老师一路走好!

余祥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语言文化学院退休教师

2018年3月24日


第一张照片是两位老师参加我的学位授予典礼,第二张是在系办公室门口。最珍贵的是李老师还在照片上注明了日期、地点、事由(点击照片放大可见)。第三张是在校园散步。
已退休9年,经常回顾过去,一路走来,感恩于抚育我的父母亲友,感恩于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广外上外、爱丁堡大学的中、外老师,特别感恩西师外语系的众多好老师,是他们言传身教,教育我怎样做人,帮助我从英语零起步到打下坚实基础,使我从西师任教开始,到其它学校继续学习,以及调动求职时,一路畅通顺利,到新单位工作时,也无缝隙适应,能够胜任工作。
也感恩我人生旅途中一切给我理解帮助支持的同学、熟人、朋友、学生、同事、贵人、恩人!
余祥明专列
余祥明:英文一字不识,
我被大学英语专业录取
高校“青椒”几经周折的留学路
高校中青年老师的困窘生活
一件短袖衬衣,半个月的工资
三次在英国买二手书的经历
我们曾经用竹片刮屁屁
这么快就忘了?
超龄生,小学66级的特殊群体

余祥明:推荐上大学

我遭同队知青诬告

余祥明:从两毛旅店到星级宾馆
我们这一代的消费升级
余祥明:到处都是厕所?
学英语闹出的笑话
余祥明:这些段子“空了吹”啊
“新三届”或“新三级”哪个更恰当?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外语讲习所

左禹:做过几十套托福模拟题,

考研时英语成绩最高

陈建平:外语“英法联军“,

一直陪伴我三十年

特木热夫:坐在“慢慢班”教室,
英语是我最凶恶“敌人”
崔清明:评职称考外语,
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张亦峥:我跟右派老王头学日语
朱新地:学俄语的“英语白丁”,
到中学教英语
刘亿:我与“朦胧情人”
英格丽诗的一世情缘
陈启直:俄语班那个带“CЯ”的女生
葛有彦:外语考场两老师监考我一人
曹小莉:教外语曾是高危行业
吴限:从英语“文盲”到新闻集团高管
徐惠风:收音机学英语被诬“听敌台”
舒顺林:纠结半辈子的蹩脚外语
明若水:大半辈子三番五次学外语,
最终空空如也
 邓志端:我的英文辅导先生
孟永华:女保安笑得前俯后仰,
这个乡下人会讲英语
毕冰宾:考俄语被招进英语专业,
我竟然是一个试验品?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孟国庆:偷听《英语900句》的日子
李天林:英语单科成绩列居辽宁榜首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金弢:北外第一次德语晚会,
我登场讲一个故事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