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君策略】上市公司盈利前瞻,兼论1~2月经营数据——赛道与新兴产业系列(三)

陈显顺方奕黄维驰 陈显顺策略研究 2022-05-19

作者:陈显顺/方奕/黄维驰






本报告导读


▶ 七成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报业绩,全A非金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达27%。大势与风格上,当前迈入“实物资产通胀+经济需求的通缩”区间,应聚焦盈利确定性。产业上,氢能“顶层设计”出炉,关注氢能源产业链细分环节。



摘要




百余家公司披露1~2月经营数据,营收净利增速可观。3月7日,贵州茅台率先“史上首次”披露前两月经营数据。随后,中芯国际、山西汾酒、药明康德、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华熙生物等公司陆续效仿。截至3月24日,A股共有106家上市公司披露1~2月经营数据,主要分布在化工、电子、有色、医药和新能源等行业。在已披露1~2月经营情况的公司中,以数据可比口径来看:1)七成营收增速超30%,其中21家公司营收同比增速超过100%,21家增速介于50%~100%,22家增速介于30%~50%。2)六成归母净利润增速超30%,其中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00%的达35家。

七成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业绩,全A非金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27%。截至3月24日,沪深两市3268家公司披露了2021年报业绩(正式报告/预告),整体披露比例达70%。其中,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业绩披露比例分别为66%/71%/100%。从预告类型来看,目前已经披露年报预告的上市公司预喜率为58%,相比2021Q3(63%)有所下降。以业绩中位数衡量,2021年全A非金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7%,较2020年提高17个百分点。行业层面,2021年石油石化、煤炭、有色等周期行业盈利同比显著上行,农林牧渔、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盈利同比负增长。

“实物资产通胀+经济需求通缩”,聚焦盈利确定性。一方面,经济三重压力之下,2022年全A非金融增速快速回落,尤其二季度将面临较大负增长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流动性拐点已至,上游实物资产通胀居高难下。风格上,考虑到当前宏观风险敞口较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显著下降,对盈利久期的偏好从企业的远期成长性快速切换到企业当前业绩的稳定性或确定性上来。

氢能“顶层设计”出炉,本期关注氢能源产业链。3月23日,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肯定了氢能将成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国内氢能源产业已经开始加速发展,氢能源产业链较长,主要分为:1)上游的氢气制备;2)中游的氢气储运和氢气加注;3)下游的燃料电池及氢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和运营。氢能源目前的成本高于其他新型能源,其高昂成本主要来自于储运氢端,氢能源基建步伐有望加快。

风险提示:1)疫情反复之下,需求超预期收缩;2)地缘政治风险;3)海外流动性超预期收紧。



目录




1. 策略思考——上市公司盈利前瞻

1.1. 百余家公司披露1~2月经营数据

1.2. 2021年报披露进展几何

1.3. 盈利→风格,下一步如何演绎


2. 本期产业链导图:氢能源

2.1. 氢能产业链概览

2.2. 主要细分环节

3. 重点产业政策动态

3.1. 资源能源与碳排放

3.2. 数字经济与互联网

3.3. 汽车、消费电子和半导体

3.4. 医药生物与养老

3.5. 基建与房地产


4. 重要事件前瞻


5. 风险提示












1

策略思考——上市公司盈利前瞻


1.1. 百余家公司披露1~2月经营数据

截至3月24日,A股共有106家上市公司披露1~2月经营数据。3月7日,贵州茅台率先“史上首次”披露前两月经营数据。随后,中芯国际、山西汾酒、药明康德、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华熙生物等公司陆续效仿。截至3月24日,A股共有106家上市公司披露1~2月经营数据,主要分布行业分别为:基础化工(15家)、电子(13家)、有色金属(10家)、医药(10家)、电新(8家)、食品饮料(7家)、汽车(6家)等。
 
半数以上营收净利高增,1~2月财务指标亮眼。在已披露1~2月经营情况的公司中,以数据可比口径来看:1)7成营收增速超30%,其中21家公司营收同比增速超过100%,21家增速介于50%~100%,22家增速介于30%~50%。2)6成归母净利润增速超30%,其中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00%的达35家。




1.2. 2021年报披露进展几何

七成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业绩,全A非金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达27%。截至3月24日,沪深两市3268家公司披露了2021年报业绩(正式报告/预告),整体披露比例达70%。其中,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的业绩披露比例分别为66%/71%/100%。从预告类型来看,目前已经披露年报预告的上市公司预喜率为58%,相比2021Q3(63%)有所下降。以业绩中位数衡量,2021年全A非金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7%,较2020年提高17个百分点。行业层面,2021年石油石化、煤炭、有色等周期行业盈利同比显著上行,农林牧渔、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盈利同比负增长。


1.3. 盈利→风格,下一步如何演绎

“实物资产通胀+经济需求通缩”,聚焦盈利确定性。一方面,经济三重压力之下,2022年全A非金融增速快速回落,尤其二季度将面临较大负增长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流动性拐点已至,上游实物资产通胀居高难下。风格上,考虑到当前宏观风险敞口较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显著下降,对盈利久期的偏好从企业的远期成长性快速切换到企业当前业绩的稳定性或确定性上来。



2

 本期产业链导图:氢能源


2.1. 氢能产业链概览

目前国内氢能源产业已经开始加速发展,氢能源产业链较长,主要分为:1)上游的氢气制备;2)中游的氢气储运和氢气加注;3)下游的燃料电池及氢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和运营。具体到细分产业链来看:



2.2. 主要细分环节

▶ 制氢:化石原料制氢成本较低,为当前制氢的主要方法。共有三种氢源路径:灰氢(化石能源制氢)、蓝氢(化石能源制氢+碳捕集;工业副产氢)和绿氢(电解水制氢)。我国煤制氢占比高达43%,天然气及石油制氢仅占29%,而全球制氢方式中,煤制氢占比仅为18%,天然气占比达到48%。





未来以“蓝氢”过渡,向“绿氢”发展。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制氢成本较低,纯度有限,未来降本空间较小。电解水制氢成本偏高,主要因为设备成本和用电成本较高,随着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降低,电解水制氢降本的空间较大,或于2030年实现经济性。所以,未来的氢能制取将以“蓝氢”为过渡及局域应用,积极向“绿氢”发展。绿氢是未来方向,正催生出新“蓝海”。



储氢:当前以高压储罐为主,远期低温储存的份额将逐渐提升。储氢方式众多,主要包括高压气氢、低温液氢、固体储氢、有机化合物储氢等。(1)高压气态储氢:气态储氢具有技术成熟、充放氢速度快、容器结构简单、发展成熟等优点,为现阶段主要的储氢方式,同时存在体积储氢密度低、容器耐压要求高的缺点。(2)低温液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将氢气冷却至-253℃,存于低温绝热液氢罐中,其密度可达70.6kg/m³,因而具有储氢密度高的特点,液态氢的纯度也较高。低温液态储氢为理想的储氢方式,但是存在两大技术难题:①液氢储存容器的绝热问题;②氢液化能耗高,工程实际中氢液化消耗的能量达到了总氢能的30%。(3)有机液体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的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储运方便,但是技术操作复杂,目前还处于攻克研发阶段,距离商业化大规模使用尚远。(4)固态储氢:固态储氢利用金属合金等对氢的吸附和释放可逆反应实现,具有安全性高、储存压力低、放氢纯度高、运输方便的特点,但是存在成本高、寿命短等劣势,目前大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目前,我国车载储氢系统主要以35MPa气氢为主,70MPa车载储氢系统尚处于示范阶段,车载液氢和深冷高压技术处于研发阶段。

 

运氢:目前以长管拖车为主,液氢槽罐车预计将成为远期主要方式。与氢气的储存类似,氢气的运输也包括气态、低温液态、有机液体、固态几种方式。目前燃料电池车数量较少,氢气需求量不大,适合短距离运输的气态长管拖车是目前主要运氢方式;而管道运输当前面临负荷率较低和前期投资大的问题难以大规模推广,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为较好的折中方案。长期来看,伴随着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储氢密度大、适合长距离运输的液氢槽罐车有望成为主流运氢方式。



加氢站:加氢站增速较快,国内基础设施完善迅速。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累计建成118座加氢站,到2025年加氢站数量超过1000座,2030-2035年加氢站数量超过5000座。规模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反过来将降低氢气供应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此外,根据氢能联盟的预测,中国加氢站将于2050年达到1.2万座。加氢设备的国产化突破与规模化生产,加氢站建设成本将大幅下降,至2050年单座加氢站的平均建设成本将为800万元。中国未来加氢基础设施的市场规模在2030~2050年间突破千亿规模。

 

燃料电池:国产电堆仍有瑕疵,未来发展前景可期。车用燃料电池堆是由数百个单电池通过串联形成的一个发电单元。燃料电池系统是以燃料电池堆为基本单元,增加必要的辅助零部件构成的一套完整的发电系统。当前电堆国产化率约50%。金属板电堆功率密度达到3.1kW/L,和丰田Mirai2014版电堆功率类似;国内新一代石墨板功率密度较高者达到3kW/L以上,相对巴拉德9ssl电堆1.7kW/L有大幅提升。国产电堆的短板主要在可靠性和寿命方面。2025年为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性能持续提升、系统成本持续下降、可靠性大幅提升、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时间节点。2030-2035年为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全面达到产业化要求的关键节点。

 

氢能源车:氢燃料电池用于氢能源车,前景可期。氢燃料电池性能优异,将率先应用于客车、物流车、重卡等交通运输领域。与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能量密度大,但成本较高。氢燃料电池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根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预计,客车、物流车、重卡等车型将在2030年取得与春年动车型相当的全生命周期积极性。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或将达到10万辆,到2035年保有量达100万辆,到2050年保有量达5000万辆。此外,《路线图》也预计到2025年,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取得进展,保有量5-10万辆,到2030年,实现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汽车规模80-100万辆。技术水平、成本控制同步进步。

 

氢能源目前的成本高于其他新型能源,其高昂成本主要来自于储运氢端而非制氢端。因此尽管制氢端的电解水制氢成本较高,且技术突破的路径较长,但传统化石燃料制氢的整体成本仍然并不高,这体现在氢气的出厂价和终端消费价的巨大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瓶颈就在于储运氢的高成本。短期主要通过增加长管拖车数量或运输氢气的瓶组压力降低20%以上的公路运输成本,中长期通过液氢槽车把运输和加注环节的成本降低50-70%,通过氢气输配管道,将氢气单位运输成本降低80%以上。在储运氢端,未来技术攻关和降本增效的空间很大。因此,氢能源基建是加快氢能发展步伐、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应重点关注。


3

重点产业政策动态


3.1. 资源能源与碳排放


▶  氢能“顶层设计”出炉

3月23日,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发布

3月2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强调“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明确了我国能源建设领域的十四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单位GDP能耗5年累计下降13.5%;“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个左右等。

2)火电:力争到2025年,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规模累计超过2亿千瓦。

3)水电:到2025年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左右。

4)风光: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加大电网投资来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

5)核电: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等第三代、第四代新核电技术发展。

 

▶  发改委:煤企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数量应达到自有资源量的80%以上

3月18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通知并召开动员部署会,安排近期对各地和中央企业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情况开展专项核查。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企业要对照签订履约政策要求进行自查梳理,不符合要求的抓紧整改。要签足中长期合同,煤炭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数量应达到自有资源量的80%以上,发电供热企业年度用煤应实现中长期供需合同全覆盖。要签实中长期合同,每笔煤炭中长期合同必须在合理区间内明确价格水平或执行价格机制。要规范签订中长期合同,每笔合同应有明确合同数量、质量、期限、流向、运输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要素。要严格合同履约,签订合同全部录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线上平台接受监管,每月在线报送履约情况,不允许搞变通、打折扣,弄虚作假。

 

央行:强化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支持

3月18日消息,央行提出要强化碳达峰碳中和金融支持。引导银行将碳减排效益、碳价等指标纳入授信管理流程,研究发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支持浙江按规定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债券增量扩面。探索推进金融机构实现自身运营和业务的碳减排。

 

工信部: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 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3月14日消息,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指出,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坚定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扩大消费需求,改善供给质量,更好发挥消费对工业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等政策,开展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快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冰雪装备、智慧健康养老、超高清视频、安全应急等产业,引导和扩大信息消费。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推动国际物流降本增效,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


3.2. 数字经济与互联网


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

3月23日,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会议强调,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实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新阶段。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跟踪研判和敏捷治理。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强化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数字渠道管理,研究建立智能算法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等规则机制。健全金融科技风险库、漏洞库和案例库,运用监管科技手段着力提升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工信部:1-2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586亿元同比增长9%

3月22日,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1-2月份通信业整体运行向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586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的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3.4%。截至2月份末,5G基站总数达150.6万个。

 

工信部: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3月14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强调,要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监测调度和政策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扩大制造业投资、提振消费需求等各项工作,全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要统筹发展、监管与安全,扎实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提高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水平,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壮大。

 

“工业互联网+双碳”实施方案酝酿待出

3月14日消息,围绕加快新兴技术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部门正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研究编制“工业互联网+双碳”实施方案,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绿色制造。与此同时,从部委到地方正密集出台相关举措,从财政奖补、金融信贷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的资金支持。

 

工信部启动2022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工作

3月8日消息,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通知》。《通知》提出,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落实《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促进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更好支撑和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开展2022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工作。


3.3. 汽车、消费电子和半导体


1-2月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呈较快增长

3月22日,中汽协发布数据:2022年1-2月,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呈较快增长,增速略低于同期;1-2月,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同期减缓4.8个百分点。

 

工信部:联合集成电路等关联行业研究发布汽车芯片标准体系

3月18日消息,工信部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开展汽车企业芯片需求及汽车芯片产业技术能力调研,联合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关联行业研究发布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推进MCU控制芯片、感知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计算芯片和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等标准研究和立项。启动汽车芯片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等通用规范标准预研。

 

中汽协:2月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84.3%

3月11日消息,2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33.4万辆,同比上涨184.3%。1-2月份新能源车累计销量76.5万辆,同比上涨154.7%。

 

工信部:到2023年底初步构建起车联网网络安全体系

3月7日消息,工信部印发《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3年底,初步构建起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重点研究基础共性、终端与设施网络安全、网联通信安全、数据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安全保障与支撑等标准,完成50项以上急需标准的研制。


3.4. 医药生物与养老


上海海关验放全国首批进口辉瑞新冠病毒治疗药物

3月17日,2.12万盒进口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验放后,办结全部进口通关手续,火速运往全国抗疫一线。据了解,这是该种药物被纳入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后全国的首批进口。

 

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公布

3月15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新版诊疗方案中列入了国家药监局最近批准的两种抗新冠病毒药物,即:美国辉瑞公司开发的抗病毒药物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国产单克隆抗体。

 

山东省医保局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专项集中采购实施方案》

3月15日消息,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开展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集中采购,采购结果纳入省药械集中采购平台挂网,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网上公开交易,有效降低检测试剂价格,减轻检测费用负担,保障检测试剂供给,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早发现”能力。采购品种为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不区分检测方法。企业范围包括,经国家药监局批准,已取得本次采购相关试剂产品合法资质的生产企业均可申报参加,申报企业须具有持续生产能力并保障供应。进口试剂生产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国内总代理视同生产企业。

 

四川:积极争取常见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

3月9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称,拟借鉴个别省市做法,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将常见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3.5. 基建与房地产


3月房贷利率创2019年以来月度最大降幅

3月22日,贝壳研究院报告显示,3月份,中国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34%,二套利率为5.60%,分别较上月回落13个、15个基点。3月房贷利率创2019年以来月度最大降幅,房贷环境趋于宽松。103个城市中,82城房贷主流利率下调,其中,当月成都首套利率下调69个基点,回调幅度最大,二套房贷利率降低34个基点。

 

财政部: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3月16日消息,财政部表示,房地产税改革试点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进行,一些城市开展了调查摸底和初步研究,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国家统计局:构建房地产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租购并举”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表示,房地产下行态势得到了减缓。从房价指数来看,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指数虽然环比下降,但降幅在收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进一步推动坚持房住不炒,坚持推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构建房地产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房地产发展“租购并举”,进一步满足商品房市场正常需求,我们相信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还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国家发改委: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3月7日消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新型基础设施主要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降低投资门槛,让社会资本在这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特别是要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加快相关领域改革,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4

重要事件前瞻




5

风险提示


(1) 疫情反复之下,需求超预期收缩

 

(2) 外围地缘政治风险

 

(3) 海外流动性超预期收紧

 

















定期报告





▶  大势观点

【国君策略】曙光初现,重归震荡 20220320

【国君策略】投资的机会在低风险特征的股票 20220313

【国君策略】惊蛰后,仍需春捂 20220306

【国君策略】以盈利改善,御风险扰动 20220227

【国君策略】稳增长在途,消费渐次起 20220220

【国君策略】待阳春三月 20220213

【国君策略】春回大地,开年渐暖 20220206

【国君策略】穿越黎明前的黑暗 20220123

【国君策略】底部渐近 20220116

【国君策略】春季的进攻点在哪里?20220103

【国君策略】调结构,稳增长20211226

【国君策略】温和式躁动20211219

【国君策略】跨年行情再添一把火20211205

【国君策略】正视风险,谋定后动20211128

【国君策略】决胜跨年:打好防守反击战20211121

【国君策略】结构切换的破局信号出现20211114

【国君策略】结构至上,风格切换20211031

【国君策略】风格切换:从周期转向消费20211024

【国君策略】站在风格切换的始点20211017

【国君策略】金秋十月:低估值的收获季20211010


▶  流动性观察

【国君策略】拥挤度初现底部抬升信号——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36期20220216

【国君策略】货币政策频发力,稳增长预期再加码——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33期20220119

【国君策略】海外通胀预期持续抬升——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31期20220105

【国君策略】Omicron难改全球流动性收紧趋势——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30期20211229

【国君策略】预期之内的“内松外紧” ——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29期20211222

【国君策略】Taper靴子落地,交易热度平稳——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23期20211110

【国君策略】Taper序幕将启,北上持续流入——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22期20211103

【国君策略】交易热度企稳,分歧走向共识——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20期20211021

【国君策略】增量资金放缓,风格相对收敛——全球流动性观察系列第19期20211015


▶  估值与情绪

【国君策略】跨年行情稳中有进——情绪与估值周报第36期20210104

【国君策略】成分股调整后的估值变化——情绪与估值周报第34期20211221

【国君策略】消费切换持续进行——情绪与估值周报第30期20211123

【国君策略】风格切换持续,消费渐入佳境——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8期20211109

【国君策略】风格切换进行时,消费接棒——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6期20211026

【国君策略】风格正从分化走向收敛——情绪与估值周报第25期20211019


▶  赛道与新兴产业系列

【国君策略】低估值板块的理解与复盘——赛道与新兴产业系列(二)20220225

国君策略】盈利预期反转,消费布局生猪——赛道与新兴产业系列(一)20220212


▶  行业景气度观察

【国君策略】春节档票房量减价增,旅游出行复苏疲弱--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34期 20220210

【国君策略】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基建投资或迎开门红——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33期20220113

【国君策略】猪价回暖未能阻挡产能出清趋势——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32期20211224

【国君策略】全球新能源转型浪潮再加速——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8期20211125

【国君策略】VR/AR有望加速渗透普及——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5期20211104

【国君策略】地产单月投资转负,施工需求显疲弱——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3期20211021

【国君策略】哪些行业有底部反转逻辑 —— 行业景气度观察系列第22期20211014


▶  主题策略

【国君策略】数字经济:“数智赋能”稳增长---主题投资策略 20220219

【国君策略】筑牢经济压舱石,新老基建齐发力——主题策略周报十九20211225

【国君策略】跨年行情看好元宇宙和深度低碳化主题——主题策略周报十六20211127

【国君策略】看好新能源的确定性和新消费的爆发力——主题策略周报十四20211113

【国君策略】看好确定性增长的新能源和国货消费——主题策略周报十三20211107

【国君策略】看好从配角到主角的新能源和国货消费——主题策略周报十二 20211023





专题研究



▶  中盘蓝筹系列

【国君策略】直击中证500:中盘蓝筹,更上一层楼20210715

【国君策略|系列八】悄然变化的结构:中盘蓝筹领跑20210611

【国君策略】中盘蓝筹是未来主战场20210315

【国君策略】接受不完美,聚焦中盘蓝筹——中盘蓝筹系列二20210306

【国君策略】着眼中国版漂亮50:牛年看中盘蓝筹20210216

【国君策略】新的聚焦:中盘蓝筹的崛起20210209


▶  科技成长系列

【国君策略】中国制造走向技术集成——“高端制造突破”专题系列一20211101

【国君策略】科技成长见顶有什么信号?20210806

【国君策略】厝火积薪,科技成长风起——科技成长生命周期新框架构建20210713

【国君策略】格雷厄姆的启示:成长性从未如此重要——科技成长的起点系列二20210618

【国君策略】科技成长的起点:风越来越大20210519

【国君策略】制造的中段,科技的起点——2021年春季A股策略展望20210427


▶  风险评价系列

【国君策略|系列七】 37年回瞰:美股历史上的风险评价下行(下篇)20210609

【国君策略|系列六】 37年回瞰:美股历史上的风险评价下行(上篇)20210607

【国君策略|系列五】风险评价下行的行业配置思路20210531

【国君策略|系列四】从白酒股理解大盘20210611

【国君策略|系列三】微观市场交易结构改善,蓝筹空间打开20210609

【国君策略|系列二】拨云见日,解密风险评价20210608

【国君策略|系列一】为何看多?风险评价下行!20210607


▶  年度复盘系列

【国君策略】走出通胀迷雾——2012年A股行情复盘20210917

【国君策略】2013年A股复盘报告——站在创业板牛市的起点20210916

【国君策略】吹响进攻的号角 ——2014年A股复盘20210906

【国君策略】无可奈何,一季花落 ——2015年A股复盘报告20210823

【国君策略】再平衡的三重境 ——2016年A股复盘报告20210819

【国君策略】盈利牵牛,以大为美 ——2017年A股复盘报告20210816

【国君策略】始料未及的漫长寒冬 ——2018年A股复盘报告20210813

【国君策略】贸易战阴霾渐散,A股绝地反击——2019年A股行情复盘20210809

【国君策略】复盘2020:最好的择时源于恐慌20210805

免责声明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策略团队

公开研究报告发布平台“陈显顺策略研究”


国泰君安策略团队

 


陈显顺:首席策略分析师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士,清华大学金融硕士

负责领域:大势研判/行业比较

2017年建立国泰君安策略五维数据体系,2019年构建“4X4”、“CORE”体系框架。曾荣获2018年新财富评选团队第五名,2018年水晶球、金牛奖、II等评选名次。


方奕:联席策略分析师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硕士

负责领域:大势研判/风格比较


陈熙淼:联席策略分析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学硕士
负责领域:行业比较/专题研究


黄维驰:资深策略分析师

南京大学材料物理学学士,产业经济学硕士

负责领域:大势研判/流动性研究


苏徽:策略分析师

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9年个股研究经验

负责领域:主题策略/个股组合


夏仕霖:研究助理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清华大学金融硕士

负责领域:大势研判/盈利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