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看展|这是三位摄影师对“风景”广阔而立体地解读与表达

影像中国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2019-11-16

迎大家穿越798艺术区的邪风劲浪,顺利来到“风景旋涡”的平静中心。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玄妙空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步,豁然开朗。”观众站在画廊的中心点,缓慢旋转,观看三位摄影师带来的风格迥异的影像作品,豁然开朗于对“风景”广阔而立体地解读与表达。


策展人:朱炯

艺术家:王涛、李东翰、吴为
开幕酒会:2019年9月7日15:00(结束时间待定)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01商务楼南楼三层316
(高德地图搜索zapbeijing画廊)

《山水寂》
作者:王涛


《山水寂》仿佛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深处走出来,以黑、白、灰建构的抽象思维来观看自然。而21世纪的王涛并不是一位用摄影作画的怀旧人士,他的创作以银盐影像媒介的特性,充分体现了对摄影本体语言的美学追求。



中国山水画,以远景、全景为主要视野框架,展开人与博大自然之间的精神冥想。《山水寂》作品的景别则是特写,一朵飞跃的浪花、一块坚韧的岩石以及冲天峭壁上尽显风姿的松柏。这些风景特写,隐喻地展现出宏大自然的无限尺度与生命的力量。作为表达语言,特写带来一种靠近的视觉体验,由此创造的摄影审美在现代摄影史上留下过重要的一笔。虽然数字化以来摄影的视域伸缩自由,但也需要摄影人在具体的题材和视觉语境中逐一实践。面对自然风景,王涛借助特写景别改变了中国传统视觉的观察出发点,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他的风景摄影因此突破了山水画的范式。


王涛的《山水寂》基于对自然的凝视,他对树、石、水的简约提炼,亦动亦静,颇具日本禅宗的意味。影像画面的点、线、面构成则糅合了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现代摄影美学的直接有力。在对时间的处理上,王涛显得较为自由。有时他极为“纪实”,观察、等待、抓取瞬间,凸显寂静自然中生命的绽放;有时他采用长时间曝光,不仅暴露出自然运动不息的秘密,更凸显静寂山石的永恒魅力。

山水寂然,王涛有声。

《塔院小区》作者:吴为
吴为的《塔院小区》带来凡间鲜活的一切。丰满的空间中,树、花、草;房子、汽车、被子;狗、鱼、人……交织在一起,和着时代的呼吸,建立属于小区的秩序。这有风有景的世界,很多人沉浸其中却不屑于或者不知道可以凝视它。吴为多少有点大隐于市的感觉。在紧张充实的学习工作的另一边,她有一种静下来的能力,用镜头凝视生活的风景。


在传统文化中,对山水的认识和表达体现着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今天的小区空间,也恰恰生动而复杂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吴为拍摄《塔院小区》,没有采用叙事性报道式语言,也没有全方位式的类型学档案排列,她用朴素的纪实手法,用手边可以拿到的任何一款相机,游荡在小区中。吴为不断地改变观察视点和视域范围,她拍摄植物在四季中的生长变化,拍摄人们按季节变化而展开的生活内容,拍摄四季冷暖中人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汇聚为中国当下真实可感的物质与精神状态。


纪实摄影同样是“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某家门口为什么有威武的石狮子?地上的那条死鱼哪来的?球鞋挂在铁栅栏门上晾不会弄脏吗?躲在被单后面的人在说什么?小狗狗还会不会在汽车轱辘边撒尿?……生活被吴为框取,被闪存,被放大,被重新编织。看她的照片,就好像我们正走在自家小区的路上,一边看生活,一边不自觉地弹幕出一串串问题。


《塔院小区》的生活风景,在吴为这里,是具象与抽象的并存,是日与夜的共生,是现象与本质的相互揭示。

《十三号》
作者:李东翰


经过多年、多领域训练,李东翰练就出带着相机走很多路的本领。作品《十三号》正是勤奋多产的摄影师李东翰又一次新的长征。这是一场不同以往的艰巨征程,因为只能在晚上进行,对于摄影曝光、对于拍摄的安全性、可能性等等他都经历了巨大的挑战。然而夜幕笼罩下的都城北京,蕴藏着无数无名的场地,闪烁着绚烂的光彩,是如此的迷人。寒冬夜色中的李东翰扛着他的数字相机,沿着地铁13号线一路向北、向西,从都市的腹地走向它的神经末梢。



寒风下的都市空间,大桥下,大广告牌,大烟囱、大栅栏以及大片的共享单车集散地,虽然一一彰显着宏大的美学诉求,但是冬季的夜晚,既没有城市的热闹,又没有自然的生机,空荡、冷冰。都市的光,不知道来自哪里,经由数字感光后计算而转换出的色彩,呈现出一种魔幻的表现力。这份饱和度高、反差大的影像“数字感”曾经困扰过很多摄影人的创作,但是李东翰恰恰兴奋地利用它为《十三号》找到了视觉的基调,也找到了都市的力量。无论冷暖,浓烈的都市灯光是魔法师的袍子,使夜色下的城市设施空间一下子有了活力,橘色的大桥或树林,蓝色的绿化带里稀疏的枝干透出背后半透明的楼群身影,还有远处天空的粉嫩,都如此不真实,又如此强烈地提醒我们它真真实实的存在。



李东翰的《十三号》以一个个陌生的北京郊外空间景象,向我们透露了可辨识的北京气质。


风景,有风的景地。

风景,一个空间,透露出一份气质。

看风景,进行一次思考。

不同的观看视野与思考维度,使不同的风景汇聚。

三位摄影师的作品联展,

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次关于风景的头脑风暴。

——朱炯



 “丽水味道”9月10日截稿


▶ 更多活动◀

影像中国俱乐部 | 中国摄协“在线影展” | “鄂尔多斯四季美”记得住乡愁 |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 | 大美秦淮源·健康新溧水 |  “丽水味道”这位投稿的摄影人是故意玩儿我们吗?| 美丽临安 | 镜头记录三农 | 2019“荔香情韵·印象派潭” | 咱有些摄影人,能不能做到认真阅读征稿启事?“丽水味道”9月10日截稿 | “丝绸之路•筑梦之旅” | 第四届生态渝北 | 咱摄影人不要赶在截稿的最后一天投稿 | 这是一条有关“一带一路”的采风路线

▶周末看展◀

19世纪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黎光波 | 46位温州摄影师的“2018” | 从西湖出发 | 韩国影汇展 | 日本3.5万张照片里80年前的中国 | 周海婴 | 舟山女儿拍父母 | 埃文·奥拉夫 | 安哥 | 殷业强 | 何藩 |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时代变迁 | 丽水摄影师眼中的丽水 | 卢彦鹏与饶凌华 | 刘香成 |贾勇 | 杨发维 | 汪滢滢 | 连州摄影博物馆夏季展 | “脱贫攻坚精彩瞬间”消释之光 | 脱贫攻坚精彩瞬间  | 30人大画幅展 | 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第六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作品展 | 罗福平 |  |辛迪•舍曼 | 青梅竹马照相馆 | 万物熙攘 |  |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 | 2019首届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 | 第六届中国东莞·长安摄影周 | 摄影180年在中国 | 让•鲍德里亚的摄影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收藏名单◀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 第九期 | 第十期 | 十一期 | 第十二期 | 第十三期 | 第十四期 | 第十五期 | 第十六期 | 第十七期 | 第十八期 | 第十九期 | 第二十期 | 第二十一期 | 第二十二期 |第二十三期 | 第二十四期 | 第二十五期 | 第二十六期 | 第二十七期 | 第二十八期 | 第二十九期 | 第三十期 | 第三十一期 | 第三十二期 | 第三十三期 | 第三十四期 | 第三十五期

▶ 本周值得◀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 、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 、141142143 、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

▶更多荐书◀

景观摄影 | 罗伯特·杜瓦诺:时尚光影 | 失明的摄影师 | 风景之眼 | 奇趣自然 | 女摄影师眼中的世界 | 济南图记 | 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千万别错过这十本书 | 编辑们心中的那些好书 | 卡帕战地流星 |  网红博主的摄影炼金术 |  世界读书日的特别推荐 | 画意摄影 | 那些渐渐喜欢上人的日子 | 美之地图 | 美国表相 | 中国的颜色 | 夜幕下的神奇 | 全球50本摄影杂志 |长皱了的小孩 | 街头摄影的52个任务清单 | 《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第4辑 | 濒危:我们与它们的未来 | 平流层·中国当代影像本源思考 | 留住这一刻—莎莉·曼自传 | 相机琐记 | 向19位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大师学摄影 | 乡集 | 中国风景40年(1978-2018) | 中国 | 手机创意摄影攻略




本文图文仅供交流使用

不以盈利为目的

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