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故事丨徐及:他,来自中国农业外交天团

法学221 吴梦涵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2024-11-04

1986,徐及以中国常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机构代表处(罗马)

外交官身份出席联合国粮农机构会议


 徐及,男,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原国家农牧渔业部农业工程院工作人员,1984年留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后进入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工作。1986年被农业部派驻中国常驻联合国粮食与农业机构代表处(罗马)任职,1997年经农业部推荐,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代表处助理代表,为国内和国际农业发展和推进中国同国外的农业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7月从联合国粮农组织退休。徐及曾协助我校开展培养学生校园大使和农业外事外交后备人才的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国际交流活动和一些大型涉外活动。2007年在我校创办“大使班”并担任指导老师。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是不穿军装的将士。

奔波在田间地头,他是致力于科技兴农的学者。

走上三尺讲台,他是为国育人的导师。

徐及前辈,为中国农业农村之发展,为中国农业外交之崛起,倾尽毕生之力。

今天,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脉络,走进这位81岁前辈的壮阔岁月。


承续

“我为什么选择农业机械化这个专业?”

徐及停顿了一下,接着缓缓道来:“我父亲当年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农业工程,其中就包括农业机械化这个专业。”

今天,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工学院的一楼大厅里,有一尊半身像,是曾德超院士。1945年,徐及的父亲徐明光与曾德超等一共20名中国学生考取了美国的公费奖学金,赴美学习农业工程。学成归国来,徐明光先在上海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中央决定“恢复农业”,派徐明光前往山东省广饶县,参与建设新中国首个机械化国营农场的工作。当时刚读完小学五年级的徐及跟着父亲,坐上了从上海驶向广饶的卡车。

从小目睹父亲耕耘乡野农田,徐及对农业工作的各种辛劳滋味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但轮到自己抉择时,他依然坚定地踏上了父亲当年走的这条道路。为什么要“自讨苦吃”?面对笔者的疑问,徐及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

“民以食为天。农业富,一个国家才能强;农业富,一个国家的经济才有基础,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底蕴。世界上不论哪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从农业开始的,不可能还在原始人时代就会造汽车。所以,民以食为天,搞农是很光荣、很有使命感的。”

怀抱着对国家对人民最质朴纯粹的满腔热忱,徐及在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路上,从未停止前行。国家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永远是他的研究方向。1967年,徐及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他曾在兰州军区的部队里锻炼过,之后被调到农业部下属的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其间,他考察了山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发现当地丰收的土豆无处可销,只能贮存在农民自家挖的地窖里,大约有30%-40%都会烂在窖里。为帮助滞销烂仓的农作物寻找出路、提高农民收入,徐及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留学期间,攻读食品科学。经过市场研究,以及亲自到工厂生产线上实践操作,徐及撰写了一份关于建议在我国生产炸土豆片的报告。这份报告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与赞赏,由此开启了中国薯片产业的时代。


走遍

徐及有一本红色的地图册,里面是中国各省的详细地图。每参加一个联合国的合作项目,徐及就圈出目标地点的名字,并在旁边标注上项目编号、起止年月和项目金额等细节。因为项目大多是在农村山野里进行,所以在圈注的地名里,耳熟能详的大城市少,鲜为人知的小地方多。这一本地图册,记载了徐及从1985年到2004年,在全国乡土上的奔波操劳。

徐及的红色地图册

徐及在中国的农业外事外交上倾注了毕生心力。在农业部国际合作司,以及在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罗马代表处工作期间,他参与了大量有关农业政策以及为我国争取农业开发项目方面的工作。在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工作时,应部里的安排,他还到全国科技会议上去做过一次专门汇报,主要关于农业外事外交如何为我国的农业综合发展贡献力量。后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就职时,徐及广泛参与了我国与联合国粮农机构(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以及其他联合国有关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在农业方面的合作项目的管理与执行。

农业部归口管理的这些项目有上百个,遍布大江南北,涵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有农业统计项目、华北平原盐碱地改造项目、北方草原项目、甘肃大型引黄灌溉项目、奶类项目、种子项目、赣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皖西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海东地区(青海东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川东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及水果保鲜项目等等。

周总理在国务会议上提到“甘肃缺水”问题

后来有了黄河扬水站的项目

地图册上关于甘肃景泰川大型提灌项目的标注

徐及在景泰川大型提灌项目的黄河第一扬水站

 每当有项目涉及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在实地调研之前,徐及都会翻阅大量书籍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例如,他以前从未接触过水产养殖,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工作时,接手的头一个项目就是“中国九城市养鱼”,且需要他单独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那我必须提前做很多功课,”徐及说,“这样我才能得体地,用专业人员的口吻去讲话、去发言,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服务。”

凭着这一股“不懂就学”的韧劲儿,徐及还在2003年非典和2004年禽流感疫情期间,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4年,全球多国爆发禽流感,中国多地也出现了疫情。徐及查阅了大量关于禽流感的资料,参与国内国际疫情的信息交流、沟通与防治工作,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去往云南、广西等疫区调查。关于他在抗击禽流感战役中做的一些工作,中央电视台曾做过多次报道。

徐及从农业部下属的有关研究机构以及国家林业局了解到,候鸟的迁徙路线与禽流感病毒的扩散存在一定的联系,于是与粮农组织的专家讨论了这种联系导致禽流感病毒大面积、跨区域和洲际传播的可能性等问题。在云南和广西的实地考察中,他看到了中国政府在防治禽流感战役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坚决、快速、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及中国农民在抗击禽流感战役中展现的主人公精神,甚为敬佩。据此,他客观实际地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反映了中国在抗击禽流感战役中做出的成就,用科学事实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为我国最终取得抗击禽流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86 派驻于中国常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机构

代表处(罗马)任职外交官

在谈到上述所有的项目时,徐及反复讲到一句话:

“在设计和执行农业开发项目时,我们这些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农民才是项目的主人。”

徐及用实际行动为这句话做了诠释。在当地开展合作项目时,决不能抱着“救济”、“援助”之类高高在上的心态,要摒弃“帮扶”、“建议”这一类官腔套话,谨记“农民才是项目的主人”。自己身为共产党员,身为项目执行人,应该为农民尽心,为农业尽力,为国家尽忠,这是本分,是责任。

“农民才是项目的主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民鞠躬尽瘁,为国万死不辞。作为一名老党员,走遍九州乡土,徐及始终恪守着这样的信条。


心念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退休后,徐及开始致力于中国农业外交后备人才的培养。

长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深深意识到,我国在农业外交方面的人才短板。“缺人,太缺了。毕竟一个农业外交官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

徐及回忆道,1986年自己刚被派到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罗马代表处工作时,我国整个外交队伍里只有寥寥几名从事农业外交的工作人员。当时,我国缴纳的联合国会费占联合国会费总额的0.47%。按规定,我国在联合国工作的人员占比也应该是0.47%。但是,当时我国在联合国任职的总人数占比却远远低于0.47%。

讲到如何使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更加有力,徐及激动道:“现在我们讲话语权,什么是话语权?得有人去说,得有既懂外交又懂专业的人去说能让别人信服的话,这才叫话语权!讲到‘农业外交官’,那就得既懂外交又懂农业。现在我国的外交队伍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业外交官,因此我们要培养。”

正是在这样念想的促发下,从2007年开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徐及在中国农大开办了“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大使项目”(简称“大使班”),并亲自担任主讲。 

徐及在“大使班”授课

 “大使班”的课程设置包括多个方面,如英语公文写作、外事外交礼仪、中国农业、模拟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等等,授课内容凝聚了徐及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多年经验之精华,全方位培养农业外交人才。要成为一名农业外交官,徐及说,第一要政治素养,第二要专业,是农业相关的专业人才,第三要博学。“真正工作的时候,学的专业可能用不上,但没学过的专业,反而会经常遇见。”

“学了一身本事,早晚用得上。要时刻准备着。”

时至如今,“大使班”以及后来延续发展的“农业外事外交导论项目”(该项目主要面对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参加)和“农业外事管理能力提升研究生项目”(该项目由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合办,主要培养农业外交官和后备人才)总共培养了八百余名在校生(本硕博)以及农业农村部从事外事工作的在职干部,和部分农业企业中的外事工作人员。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经前往联合国粮农组织工作,有的在国家农业部、部属单位以及我国外使馆工作。

在“农业外事管理能力提升研究生项目”的开班仪式上,农业部国际合作司隋鹏飞司长直言道:“这是中国农业外交的黄埔军校。”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外交人员,正大步迈向国际舞台。

“周总理说过,外事队伍是不穿军装的军队。作为一名农业外交官,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农民的利益,这是一个农业外交官必须要做的。把‘祖国’和‘人民’两个词,担在双肩,这是外交官的职责,和战士是一样的。被国家和人民派到我国驻外使馆或联合国去工作,必须牢记党的教导、祖国和人民的嘱托。

“一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是为了个人奋斗,而是为了祖国去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去奋斗。”

国家与人民,是徐及深入血脉的挂念。


后记

事实上,徐老还有更多动人心弦的故事,而不能写下来。与徐老聊天时,笔者几次热泪盈眶。但徐老总说:“大家都会这样做的”、“我只是个普通人”。其实,徐老一个人堪称一集《功勋》,隐秘而伟大。惜笔者一介新人记者,功力薄弱,不能写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君子专一学而通百业,成大事而甘无名!


作者:法学221 吴梦涵

编辑:荆彦婷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唐燕平(1992级本):27年,未曾离开

校友故事 | 梅旭荣(84届本):潜心科研 守望初心

校友故事 | “农民教授”朱有勇  “顶天”更“立地”

校友故事 | 马再兴、张桂芬夫妇:执子之手   “田埂”上走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逯学军:想唱给你听,老师你好!

校友故事 | 李继扬:毕业五十载,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校友故事 | 杨丽(10届本):推开世界的门

校友故事 | 袁晓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忠实践行者

校友故事 | 王思博:从橄榄球运动员到光绘艺术家的人生之路

校友故事 | 林宝龙、钟虹黎夫妇:爱,让彼此相互成就

校友故事 | 他们,用青春守护国旗!

校友故事 | 陈红涛:长路奉献给远方

校友故事 | 李寰旭:气度非凡的新时代“橄牛人”

校友故事 | 沈庆:民谣诗人,《青春》永驻

校友故事 | 吴桂琴:每次选择都会收获更大的世界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校友故事 | 程旭:探寻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校友故事 | 孙文强:当兵就要当最苦的兵

校友故事 | 方鸿:做负责任的人

校友故事 | 阮维斌:遥想农大那几年

校友故事 | 柳鎏:与栗结缘 发展山区

校友故事 | 肖灵艳:用爱心和热情书写当代丹麦童话故事

校友故事 | 刘雄伟:不是白衣天使,却奋勇冲锋在抗疫一线

校友故事 | 初雯雯:自然保护 我们是认真的

校友故事 | 路永强:足踏雪域,心系三农

校友故事 | 张书函:浸在雨水中的赤子之心

校友故事 | 匡廷云:优雅的科学家,一生的追光者

校友故事 | 谢永恒:以自身能力解群众之忧

校友故事 | 吴国强:尽我所能让更多人的脸上浮现笑容

校友故事 |  蔡洁玲:赋予水果第二次生命

校友故事丨杨宁:为帮村子摆脱贫困,她不惜卖掉婚房……

校友故事丨贾先波:农业科技助脱贫

校友故事丨陈家金:躬耕农业气象服务四十年

校友故事丨谢秋霖:学无止境,一直在路上

校友故事 | 洪昱斌:滤除杂质,保留一颗创新之心

校友故事 | 段春祥:初心不改,从心出发

校友故事丨王武杰:人生就是在不断向未知挑战

校友故事丨张宸溦:做一名优秀的“三门干部”

校友故事丨任卫波:匠心做学术,师心承农情

校友故事 | 王婧婧:心头的诗篇——东区那颗白蜡树

校友故事丨张桂杰:用科技力量守护滩羊产业

校友故事丨李平:草业科研二十年,一枝一叶总关情

校友故事丨李彦晨:1979 乍暖还寒的母校记忆

校友故事丨张帅:追寻风的方向

校友故事丨樊俊杰:尝试,尝试,再尝试!

校友故事丨贾康乐:情系农大,科技兴农

校友故事丨她们,撑起半边天

校友故事丨王文星:雪域高原上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校友故事丨占锦川:梦想成现实,勇辟农业信息化之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