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研讨|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2批课例)

请关注 阳光备课 2023-02-05
阳光备课

手机在手,备课无忧,学习不愁

点击上方字,随时随地备课


关注“阳光备课”,点“往期文章”,必有你所需。    

      教学研讨所选素材大多来自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部级优课,或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的获奖作品,由阳光备课整理,仅供各位老师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网络 


研讨素材一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内容选自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课时),属于新授概念性知识.

2.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内涵是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过程。其核心是理解判断定理的条件。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是转化与化归思想,体现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转化,把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

3.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两部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研究是直线与直线垂直研究的继续,也为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研究做了准备;线面垂直是在学生掌握了线在面内,线面平行之后紧接着研究的线面相交位置关系中的特例.在线面平行中,我们研究了定义、判定定理以及性质定理,为本节课提供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示范.线面垂直是线线垂直的拓展,又是面面垂直的基础,后续内容如空间的角和距离等又都使用它来定义,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判定定理的教学,尽管新课标在必修课程中不要求证明,但通过定理的探索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以及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研究,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空间想象及推理能力,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直观想象、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置

1.课标要求:

(1)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关系的定义。

(2)以立体几何的某些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和判定。

2.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借助生活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能够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提升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素养;

    (2)借助长方体和折叠三角形纸片,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提升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3)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提升逻辑推理素养。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能否从生活现象中直观感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并由此抽象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评价任务二: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影子实验,在动手操作、思考、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完成对定义的探索.

评价任务三:能够从正反例中,通过对比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定义内容.

评价任务四:能够根据定义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时,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垂直的结论,并能用符号语言表征.

评价任务五:能够利用将无限转化为有限的思想,寻找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可能性假设.

评价任务六:能在实验操作中,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定理内容并用符号语言表征.

评价任务七:能够用定义和判定定理解决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

所教学生是生源较好的包头市第九中学高一年级理科班的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内容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内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在高中也已经学习了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对空间概念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有了“通过观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体会,有了一定的几何直观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2.学生面临的问题:

在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接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过程中,需要考察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是否垂直,这在实际运用时是有困难的,如何引出定理,理解“平面化”的思想和“降维”的思想,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困难。而且学生的能力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这方面的不足也会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分析以上因素,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的生成,操作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突破难点的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的特点,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时,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再通过操作,反向验证,当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具有上述位置关系时,能否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然生成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在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让学生从寻找合理假设出发,通过操作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从而获得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由于学生对这种用“有限”代替“无限”的过程,在理解上可能会有思维障碍,所以强调关于定理的证明,会在后续学习中获得.

四、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材料的分析

在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构建“旗杆为什么与地面垂直?”的问题情境,通过图片实例、动画展示,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认识到“旗杆与地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垂直”之后,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观察及小组讨论“为什么比萨斜塔看起来与地面不垂直?”得出“只要地面内有一条直线与比萨斜塔所在直线不垂直,那么比萨斜塔所在直线与地面所在平面不垂直。”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定义的合理性。在探究判定定理的过程中,通过长方体模型和折叠三角形纸片,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验证。

2.教学方法的分析

采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及“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认识过程组织教学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总结,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从而完成定义的建构和定理的发现,并且在充分理解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能对其进行简单应用,能解决简单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问题。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

设问1: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确切意义到底是什么呢?通过设问,让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

设问2:从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等的定义过程得到启发,能否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直线来定义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呢?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用平面化的思想来思考问题。

设问3:虽然可以根据定义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但这种方法实际上难以实施,有没有比较方便可行的方法来判断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呢?通过操作确认引导学生发现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条件。

设问4:根据上面的试验,结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你能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吗?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根据直观感知以及已有经验,进行合情推理,获得判定定理。

4.分层教学过程体现

(1)观察部分学生能否根据老师引导,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并在观察、分析中达到预设目标,过程中给予恰当引导。

(2)听1-3名学生的描述,若不能准确表达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再让其他同学予以补充。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以优带差,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时,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5.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

(1)观察学生摆出的线面关系是否正确,来判断学生是否积累大量生活中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

(2)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否在老师指导中顺利展开,是否在活动中有思考,有获得.

 (3)根据学生的回答判定学生是否准确掌握定义的内涵.

 (4)根据学生对假设命题正确与否的解释,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思路.

    (5)观察学生的折纸结果是否满足要求,能否在分析折叠步骤中,体会出折痕的特点,自然发现直线与平面的判定方法.

(6)根据学生回答判断是否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使用.

    (7)关注学生是否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符号来表述解答过程;

   (8)关注学生能否独立按时完成当天作业,评价作业的正确率.

五、教学过程

关注公众号:阳光备课 


关注公众号:阳光备课 


关注公众号:阳光备课

研讨素材二


 

一、 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选自A版教材必修2中第二章第三第一小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共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两部分,均为概念性知识.线面垂直是在学生掌握了线在面内,线面平行之后紧接着研究的线面相交位置关系中的特例.线面平行研究了定义、判定定理、相关结论以及性质定理,为本节课提供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范例.线面垂直是线线垂直的拓展,又是面面垂直的基础,且后续内容如:空间的角和距离等又都使用它来定义,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是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及简单应用.判定定理的教学,尽管新课程在必修课程中不要求证明,但通过定理的探索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以及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并体会“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无限问题转化为有限问题”,“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互相转化”等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研究,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空间想象、推理能力,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设置:

课程和单元目标:

教材淡化了对定理的证明,侧重于对几何体的直观感知,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学生的自主观察环节及动手体会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发现、猜想、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等定理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地逐步具备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会等价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最终达到,学会数学知识,更学会数学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实例、模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对定义进行应用.让学生分组探究、猜想、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对定义与判定定理进行简单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学生通过参与折纸试验,归纳和确认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语言)对定义、定理进行准确表述.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在探究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简洁之美,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培养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了两直线垂直关系的判定,以及线面平行关系的判定和性质,有了“通过观察、操作,然后抽象概括出数学结论”的经验与体会,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运用图形符号进行交流的能力,具备学习本节知识的基础.

要达成本节课的目标,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不可或缺,还需要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方法和途径,能运用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同时具备较好地观察发现、空间想象、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存在的认知困难:一是如何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中抽象概括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因为学生直观感知中的形象与定义中“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的内涵有一定的潜在距离;二是在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过程中,对为什么要且只要“两条相交直线”的理解.因为定义中“任意一条直线”指的是“所有直线”,这种有“有限”代替“无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产生思维障碍.

教学难点: 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中抽象概括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探究、归纳、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突破“无限”与“有限”的转化.

四、 教学策略分析:

(1)、启发引导学生类比探究线面平行的研究过程,按照“定义——判定定理——有关结论——性质定理”的研究程序,强化空间位置关系的常用研究策略——降维化归;      

(2)、如何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中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让学生认识到线面垂直是由线线垂直来刻画的,逐步形成概念体系,体会其中的转化思想,这对学生来讲还比较困难.因此,在设计教学时,首先通过照片让学生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具体形象,然后将模型抽象为几何图形,再用数学语言对几何图形进行精确的描述,让学生在观察演示过程中体会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合理性.总言之,创设情境,让学生形成关于线面垂直的直观感知,归纳定义; 

(3)、用定义去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往往是不方便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找到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简便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类比之前探究其他判定定理的过程和方法,大胆猜想,反复验证,得出可能的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再通过折纸试验,精心设置问题,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模型,然后借助动画加深对定理的两个关键词“双垂直”和“相交”的理解和确认.

教学过程设计:

关注公众号:阳光备课 

关注公众号:阳光备课 

关注公众号:阳光备课




 



END


—  END  —


 



【以上内容由网上搜索而来,由阳光备课整合,各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谢!文章部分内容由截图软件得到,可能不够清晰,若喜欢该资源请向作者或出版者购买,摘录、转载,是想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做点事,仅此而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欢迎来稿

    有好文章、好素材请发至邮箱:

yangguangbeike@126.com

阳光备课@126.com),让我们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做点事,谢谢!




特别推荐
 
随手查系列:

(点下列标题可阅读)

1.高中数学必修1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2.高中数学必修2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3.高中数学必修3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4.高中数学必修4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5.高中数学必修5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6.高中数学选修2-1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7.高中数学选修2-2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8.高中数学选修2-3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9.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10.高中数学选修4-5全套教学设计及课件


知识点归纳系列:

(点标题阅读)
1.高中数学必修1(含导数)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2.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3.高中数学必修3 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4.高中数学必修4(含空间向量)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5.高中数学必修5 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6.复数 知识点归纳总结,太完美太实用
7.定积分 知识点归纳总结,太完美太实用
8.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 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9.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10.常用逻辑用语、推理与证明知识点归纳总结
11.圆锥曲线与方程 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12.统计案例 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1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知识点及解题模板归纳
更多,请继续关注“阳光备课”

 

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系列: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

1.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2018)

2.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2018) 

3.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2018)

4.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2018)

5.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2018)

6.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1(2018)

7.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2018)

8.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2018)

9.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2018)

10.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2018)

11.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4-4•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12.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2018)

13.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018)

14.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2018)

15.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2018)

16.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物理选修3-1(2018)

17.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2018)

18.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2018)

19.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20.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2018) 

21.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018) 

22.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2018) 

23. 预习·提前备课系列|人教版化学选修4(2018)


核心素养系列文章:

(请点下列标题阅读)

0. 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怎么考,考什么?

1.带你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2. 带你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怎么考?

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如何书写?

4. 举个栗子说|核心素养之直观想象怎么考?

5. 举个栗子说|核心素养之数学抽象怎么考?

6. 举个栗子说|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怎么考?

7. 举个栗子说|核心素养之数学运算怎么考?

8. 举个栗子说|核心素养之数据分析怎么考?

9. 举个栗子说|核心素养之逻辑推理怎么考?


提前备课系列(点下列标题可阅读):

1.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分数指数幂等)的教学

2.“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实录与反思

3. 函致单调性概念的抽象过程、函数单调性主题教学设计

4.提前备课|指数函数 (第一课时)的教学

5.人教A版“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

6.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7.“精确到”与“精确度”傻傻不分--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解惑

8.【必读】 圆锥曲线的故事

9.《立体几何起始课》教学设计

10.《解析几何序言》的教学设计

1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12.高二数学开学第1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等等

13.高一数学开学第1课|1.1.1 任意角  教什么,怎么教

14.高二数学开学第1课|1.1.1 变化率问题教什么,怎么教

15.教学研讨|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6.开学第1课 | 变化率问题

17.高一数学开学第1课|1.1.1 算法的概念教什么,怎么教

18.开学第1课 | 1.1.1 任意角

19.开学第1课 |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


人教网辅导孩子学数学·系列上: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

1.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共60学时)

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共60学时)

3. 辅导孩子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共60学时)

4. 辅导孩子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60学时)

5. 辅导孩子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共60学时)

6. 辅导孩子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共60学时)


人教网辅导孩子学数学·系列下: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

1.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共60学时)

2. 辅导孩子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共60学时)

3. 辅导孩子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共60学时)

4. 辅导孩子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共60学时)

5. 辅导孩子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共60学时)

6. 辅导孩子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共60学时)


人教网教学设计·课件·试题·系列上: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

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2.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6.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7.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同步试题

8.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9. 九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10. 三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11.四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12. 五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13. 六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14. 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15. 八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16. 九年级英语上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人教网教学设计·课件·试题·系列下: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

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6.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7. 小学数学七年级下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8. 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9. 小学数学九年级下册课件、教学设计、同步试题


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系列上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阅读,含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资源)

1.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2018)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2018)

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2018)

4.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2018)

5.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2018)

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2018)

7.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2018)

8.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2018)

9.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018)

1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2018)

11.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2018)

12.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2018)

13.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2018)

14.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2018)

15.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2018)

16.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2018)

17. 部审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2018)

18. 部审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2018)

19. 部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2018)

︿︿︿︿︿︿︿︿︿︿︿︿︿︿︿︿︿︿︿︿︿︿︿︿︿︿︿︿︿︿︿︿︿︿︿︿︿︿︿︿︿︿︿︿︿︿︿︿︿︿︿︿︿︿︿︿︿︿︿︿︿︿︿︿︿︿︿︿︿︿︿︿︿︿︿︿︿︿︿︿︿︿︿︿︿︿︿︿︿︿︿︿︿︿︿︿︿︿︿︿︿︿︿︿︿︿︿︿︿︿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仅为方便教师学习研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你 · 的


阳光备课


教学、教研、休闲、娱乐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查看历史消息看往期内容




温馨提示

      有小孩在读小学、初中的教师,有弟妹在读小学、初中的同学,请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阳光教研”。阳光教研有一至九年级各学科每一节课的课堂实录啊,学生课堂上听不懂,可课后观看;优秀生可提前自学,转发吧。






福利!高中人教版全套学案领取方法:

     先关注 “阳光备课”公众号,然后点公众号页面左下角的键盘按钮(如下图)对话框里回复关键词“2018数学  2018语文  2018英语  2018政治  2018地理  2018生物”即可获取资源哦!(请严格按照红字发送,不一样的关键词将导致不一样的资源,如回复2018数学,将得到数学学案



嗨,你在看吗?


欢迎转发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