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景扫描|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专题一:探索治理理论的中国化之路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3-03-26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继续收到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给“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设置“星标”(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让系统知道这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消息啦。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


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

专题一:探索治理理论的中国化之路

执笔人:王若彤,柳亦博,王高飞(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会议综述

点此展开

2020年11月28日,“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暨探索治理理论的中国化之路专题论坛”以云端会议的形式召开。本次专题论坛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安徽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师生学人共同参与了此次线上专题论坛。


本次论坛系《探索与争鸣》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的首场专题论坛。“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是《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重要环节,依托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由青年学者策划组织,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以云端会议形式举行。第一届论坛共包含不同学科专业的十场分论坛,举办后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本次论坛讨论的主题是“治理理论的中国化”。对于今天的社会科学界而言,治理理论可谓最通用的理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都在使用这一理论。然而,深入考察不难发现,治理理论的流行程度与治理概念本身的模糊程度同样高得令人惊异。治理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彼时正是一个社会科学新概念喷涌的时代。与所有新生理论一样,治理理论很难在初期的急速膨胀中抓住一个完整而稳定的内核,它相对宽泛的论域被不同的学科注入了复杂缠绕甚至相互冲突的内涵。直至今天,治理理论依旧是一个拥有宏大的理论意图和松弛的核心概念的幼弱理论,更像是一个后现代色彩浓重的“前理论思潮”。从中国的现实来看,由于治理理论自身外延和内涵的混沌,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确实深陷于多学科共同塑造的“概念丛林”之中无法脱困。应当说,治理理论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分水岭:要么维持现状并最终在“一片混乱”中被其他更实用的理论所替代,要么努力跳出西方的理论框架,探索一条属于中国的治理理论创新之路。



1 开幕

专题论坛召集人、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柳亦博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能够拨冗参会表示了感谢,简单介绍了本次专题论坛,并向大家介绍了论坛发言人、评议人和主持人,以及论坛的流程。




2 第一单元:治理理论的中国化之路

主持:南京大学副教授张乾友


上半场第一位发言人是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柳亦博,他作了题为《治理理论的中国化:从“视差分裂”到“术道合一”》的发言。柳亦博认为,不同学科对治理的理解是不同的,今天治理理论所包含的众多矛盾基本上都是在次级理论大生产中出现的“视差之见”所致,这让作为“国家学”的政治学和作为“政府学”的行政学在塑造治理理论时走向了“道”与“术”的分裂。“术道分裂”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治理理论自身的混沌,令那些盲目按照它改造自身的国家陷入了各种困境。对于今天的中国学界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唯有开创性的探索一条“术道合一”的治理理论本土化之路。“术道合一”是“天人合一”在治理领域的再现,其最终指向是天下大同,此“天下”是指一种笼罩性的政治秩序,而“大同”则是指一种社会的理想状态。“术道合一”是治理理论中国化的实质,而合一的方式则蕴含在“天下大同”的思想之中——通过探索一种强调平等的、和谐的、差异互补的政治哲学,令伦理精神成为联接政治与行政的纽带,治理将以德治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德治的终极目标即是“法天”。最后,柳亦博强调,应在将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合作制组织)和新的治理工具(智能技术)作为治理理论中国化的两个“支架”,在对“道统”的扬弃中走向中国之治。



中山大学副教授张雪帆的发言以《行政学视阈中的治理理论》为题,在回归应用学科本质的行政学的视阈之下,开宗明义地指出,治理一词的具体所指是不清楚的,治理概念的应用无不处于一组完全对立的矛盾关系之中:一方面,“治理”概念本身似乎已经超越了某种理论或学派的边界,成为了一种最广泛使用的范式;另一方面,深究多元主体应该用怎样的逻辑、方式、结构进行合作时,各种观点各执一词,甚至完全无法将它们归类成一种理论。因此,治理概念的所指也就出现了“敬神如神在”的特征:只要不进入理论逻辑关系的细节,任一治理理论都可能有高度的共识性,无论在何种细分领域,“善治”就犹如“敬神”般有极强的号召力。然而一旦进入细节,治理就会如讨论“神”的具体所指一样迅速出现共识的坍塌。张雪帆认为,应当回归行政学的应用本质,各种不同特质的治理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分别指向各自现实行政管理困难的经验总结和方案。任何模式的治理模式或理论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某种层面的成功也可能是另一层面的失败,超脱于具体现实条件之外追求绝对的“善治”本身就是缘木求鱼之举。当下,应该离开纷扰的对于概念适用真伪的无尽辩论,避免对场景的机械归类,回归治理对行政问题的方案建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条件,这可能是更符合行政学应用学科气质的探索。



上半场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来自南京大学的张桐副教授,发言题目是《西方治理话语的霸权——以“发展中国家”概念为例》。张桐指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治理理论、现代性理论以及发展理论其实都是在西方话语霸权下生产出来的理论。张桐首先挑选了西方政治话语中“发达-不发达”这一对极具代表性的概念为例,阐释了西方话语霸权的产生机理和现实指向,进而对相关理论进行反思,通过对西方政治话语的研判和基础概念的反思,得出西方发达国家对治理促进国家线性发展的理论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掩盖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的一种语言游戏。基于此,中国在发展中应当避免掉入西方设定的二元对立话语框架中,适时地将那些陈旧的、不合理的话语“包袱”丢掉。世界银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尝试着提出“治理”概念来替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样的传统话语。对于中国而言,我们一方面应当有选择地接受先进的治理话语,另一方面则应当同步开展治理概念的本土化,不仅是“西方概念的本土化”,还要进行“中国概念的世界化”。



上半程会议的三位学者发言结束后,南开大学吴晓林教授首先进行评议。吴晓林认为三位发言人分别从政治哲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三个层面来讨论问题,各有所长,令人获益匪浅。吴教授分别肯定了三位发言人的基本观点,并就其中的一些细节展开详细评议。他认同柳亦博副教授对术语的把握,认同“视差之见”和“名词大生产”现象的存在,并提出了如何解决治理中国化与治理通约性间矛盾的问题。他指出张雪帆副教授的某些观点与柳老师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赞同任何治理都可能成功或失败,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治理条件的观点。他在与张桐教授的探讨中讲到,由于中西方的学术发展存在时间差,国内对西方的理论做了很多诠释性的研究,所以要反思我国学术话语中是否存在自我殖民现象。


随后,南京大学张乾友副教授进行评议,他分析了治理理论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话语竞争和理论供给这两个问题,分别得出治理的原初含义影响力减弱和治理的指向模糊这两个观点,并认为治理作为一个理论内核越来越不清晰,目前更多是作为一种话语使用,目前来看,治理话语的普遍化和治理技术的普遍化是治理的两个平行发展方向,而这两个发展方向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此外,张乾友副教授还并对上述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针对性点评,提出了进一步细化研究的建议。




3 第二单元: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及其理论化探索

主持: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柳亦博


第二单元首位发言人是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李齐教授,李齐的发言主题为《基于权力历史嬗变的中国国家治理范式转变》,从组织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来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进行一个权力嬗变的说明。通过采用组织这个中观视角来理解复杂的国家治理问题,李齐提出,影响国家组织效率的最关键要素是技术,治理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的劳动工具、交往工具,从而降低我们交往一个重要的变量——交易成本——进而改变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并根据这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世纪需要去调整相关的制度规范。交易成本改变了交易技术,因此改变交易成本也就改变了组织的形态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交易成本高低决定了组织形态是封闭性的还是开放性的,是平台化的还是生态化的,是边界模糊的还是边界清晰的。回到国家治理这个大问题上,李齐认为,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的分配,还有因此而形成的权力的分配,因为权力的分配决定了资源的分配以及权力的生产和资源的这种增长。不过,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虽然不变,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其解决方式则各不相同。就现代国家而言,多数公共问题的解决方式都可以通过多元主体合作来降低交易成本,即政府通过与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互动来寻找公共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这种合作应当通过制度设计来形成一个相对常态化的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郑家昊以《治理的界面与界面的治理——对“界面治理”的反思性阐释》为题,对界面治理进行了反思性阐释。对于治理的研究是存在共识的,首先是本质意义上的共识,治理的本质是合作,其次是在作用领域方面的共识,治理的焦点领域在于地方或更为基层的方面。如何实现合作、通过怎样的介质进行合作,事关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否达成。郑家昊提出界面治理,界面治理大体上的表现是多元主体经由治理界面实时跨领域、跨部门跨空间的这种协同的行动,而且这种协同行动的达成是一道竞争与合作在关系构建中的对比问题。整个的界面的打造发生的行为未必就是合作,它同时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双螺旋结构所构成的这种行动体。在今天这样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形势之下,在高度复杂性的治理条件下,界面治理更多是一种合作治理的方式,是多元主体经由治理界面实现跨界合作的一种重要方。目前为止,很多学者是把界面治理看成是与合作治理等同的,或者说是合作治理一个上位的概念,郑家昊认为这缩小了合作治理的创新性,或者扩大了界面治理的功能,因而有失偏颇。



南京理工大学徐志国副教授发言主题为《国家自主与治理理论的反思》,从政治学角度对治理理论提出了反思。徐志国认为,20世纪末以来,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复兴对主流治理理论中的“社会中心论”倾向提出了置疑,有利于人们从宏观的视角认识和把握国家在治理理论当中所应当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理论提示人们,治理理论应当抛弃社会中心论的思维模式,认识到既使在后工业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国家并未边缘化,仍然应当在治理当中发挥主导的和基础性的作用。国家自主性理论也指明国家需要通过等级官僚制、元治理、嵌入式治理及加强社会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继续在治理当中发挥主导作用。徐志国主张,应当从斯考切波、米格代尔和迈克·曼的理论出发,重新发现国家在社会秩序中的基础地位,进而强调国家的自主性之于现代治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安徽大学讲师王敬宇的发言主题为《中国特色善治进程中的主体间性逻辑——基于河南省西辛庄的伦理现象学阐释》。王敬宇认为,目前学界关于善治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善治的要素、理论、意识形态等内容,有学者认为善治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等要素,英美善治进程蕴含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善治研究主要形成两种话语方式:一是从制度层面探讨协同机制,提倡“把政府请回来”,建立“好的治理”机制;二是从伦理层面探讨伦理问题,将伦理精神注入治理过程,建立“善的治理”机制。在探讨善治问题上,国内研究趋势是“将政党带进来”,揭示中国特色善治逻辑。王敬宇提出,应当综合善治研究的两种话语,侧重从伦理层面,基于伦理现象学视角,阐释善治的重要维度:主体间性。王敬宇选取中国特色善治进程中的一个先进典型——河南省西辛庄——揭示中国特色善治进程中的主体间性,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贤能政治精髓,也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体间的差序格局;既吸收西方国家治理的科学技术、公开透明、权力制约等优点,又与资本主义社会以自由选择、自由竞争为特征的扩展秩序、对抗民主和少数人暴富模式有着根本差异。



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刘敏发言的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治理思想经验与国际贡献》,她从世界治理的角度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展现出的中国治理经验延展性问题。刘敏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促进和改善全球治理而提出的方案,倡议提出的七年来,加入进来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这离不开“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中国治理思想,也为中国之治的经验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刘敏进一步强调,中国的治理自古以来就以本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为土壤和根基,“古丝绸之路”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源所在,而且倡议本身也是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和拓展,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治理思想和外交理念。中国的治理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在转型中的意义重大,为希望在他们的国家取得类似成就的决策者提供参考。“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做出了中国的贡献。目前,“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疫情,在疫情影响下各国互联互通有所限制、经济增长萎缩、全球价值链断裂,这些将是我们今后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文宏对刘敏老师、李齐老师、徐志国老师和王敬宇老师的分享进行评议。针对刘敏老师的发言,文宏老师认为刘敏提出的按照“一带一路”的具体阶段去设计治理思路的观点是非常科学的。在谈治理经验时,学者们应当着力关注我们自身的提议或者倡议,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需求之间如何对接的问题。中国在当前这个逆全球化时代着力构筑自己朋友圈的这种价值分享方式,应更多地关注其与西方方式的不同之处,彰显中国智慧。对于李齐老师的发言,文宏老师认为其中所提出的治理逻辑的四维分析框架是很有价值的,很多时候是不同的治理主体存在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不同的主体也会使用各自不同的资源。在使用四维分析框架去解释具体的治理场景时,这个框架的适用性和逻辑性还可以进一步验证和探讨。对郑家昊老师提出的一个治理界面和界面治理的问题,文宏老师指出这是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深刻话题。界面治理把“界面”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对一些传统治理问题和治理方式的全新解读。这为我们的学术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对徐志国老师提出的一种国家在治理主体中的自主性问题,文宏老师提供了几个思考的方向:一是可以从国家能力和权限的视角谈论国家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应当考察不同历史文化对“国家”的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影响;三是应对国内经验和国际经验的衔接做一些解释。针对王敬宇老师的发言,文宏老师认为,这是一个从河南西辛庄的伦理事件中提炼和阐释现象学的有价值的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如何将西新庄的伦理学现象的典型性更明晰的展示出来,这样就能有效回应那些对该研究能否有效代表中国的善治场景的质疑。




4 闭幕

主持:南京大学副教授张乾友

论坛最后由柳亦博副教授总结致辞。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治理问题是当今中国最为热门的、重要的、关键的问题之一,来自西方的治理理论也已成为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范式,本次专题论坛的主题很好地切合了本土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问题,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理论探索,体现了“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前沿性、争鸣性和开放性的着力点。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2020.06 |  2020.07 |2020.08 |2020.09|2020.10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