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景扫描 | 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 | 专题十:“数字历史如何成为可能:理论、路径与实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师大数字人文 Author 朱焘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继续收到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给“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设置“星标”(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让系统知道这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消息啦。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


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之十

“数字历史如何成为可能:理论、路径与实践”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建设的不断推进、个人数字终端的大量普及以及数字资源的不断丰富,“数字人文”的理念与方法越发受到学界的关注。2020年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则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文科与数字理念、技术相结合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数字人文该如何发展?新文科该如何建设?这些成为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家学者不断讨论的话题。为了在某些层面回应这一热议,“数字历史如何成为可能:理论、路径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月10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举行。


此次会议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十余位学者以及《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这次研讨会既是《探索与争鸣》“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的第十讲,也是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中心成立以来承办的首场学术活动。



会议开幕式由召集人、上海师范大学蒋杰副教授主持。会议的主办方与承办方分别发表致辞,他们一致认为数字人文的研究,既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也是对教育部提倡“新文科”的探索。此外,数字人文研究可以大大拓宽了研究者的现有的视野与界限,同时也是真正落实学科交叉的突破点。会议承办方代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查清华教授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他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是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中心成立以来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科研工作的初步探索,并希望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


第一单元:理论探索

会议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理论探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教授首先进行题为《历史书写的数字化转向》的报告。他认为数字化转向给历史书写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改变:首先是史料的外延,史料不再是单纯的纸质文献,数字史学研究的对象具无限的可能性;第二是研究方法的改进,文本挖掘、网络分析、量化等方法将对有待于研究的各种历史问题带来全新的认知;第三则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王涛教授认为数字人文不仅是学术范式的转变,也是历史知识生产的转型,历史学家应该跳出舒适区,去学习新的技术,历史学的发展才具有更光明的未来。


本单元的第二场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梁晨教授发言,他的发言题目为《从微观数据到宏观历史:作为桥梁的数字史学》。梁晨指出二十世纪以来的历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描述性的微观史与解释性的宏观史彼此竞争的历史,一些历史学家为了平衡微观与宏观,一般会选择“拉长时段”或“拉低眼光”,这又导致了研究对象规模的极大扩展和史料的膨胀,因此需要数字人文等新技术方法的介入。他分别以“从历史资料到微观数据、从数据集合到中观研究、从‘中观’求实到宏观‘求是’”三个过程展开自己对数字史学方法论的理解,并且利用其长期参与研究的“民国大学量化数据库”等为例,指出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困境、不足与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赵思渊副教授所进行的《嵌入历史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的报告,是本单元的最后一场报告。他以“数字人文”项目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及CNKI中的分布为例,指出2012年之后“数字人文”才成为中文学界较为流行的题目,而被主流学术界所普遍认可则在2017年以后。他强调数字人文在国内学界主要是以嵌入学科的方式发展,一方面作为研究方法,推动了文学、历史学、传播学等既有学科中的相关议题,另一方面则通常表现为跨学科和跨机构人员合作。同时,他也认为数字人文在不同学科中有方法论价值,但在历史学教学培养领域目前不够理想,应该改变研究环境,嵌入既有的教研科研体系,探索新文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他呼吁高校应广泛开设数字人文相关课程,传授给学生一些工具、计量、空间分析、文本分析、关系网络的研究方法,这是当代学者对下一个世代的人文学应尽的责任。


第二单元:空间与历史

第二单元讨论的主题为“空间与历史”。第一位报告人是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霍仁龙副研究员,他报告的题目为《基于GIS的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交通路线网络重建与研究》。他首先介绍了研究数据的来源:官方档册与私人游记、当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实地调查资料、当代交通和遥感影像、DEM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借助GIS平台,重建了汉晋至明清时期4个时间断面的南方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网络体系,并量化分析了海拔高度和坡度等自然因素对古代交通路线走向的影响。


随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余开亮助理研究员进行了题为《清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市场整合及地区分工模式的演变》的报告,他主张利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做实证研究,通过清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市场整合程度、粮价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探讨传统时期市场发展和地区分工模式的演变过程,对“斯密型增长”模式的发展阶段作了辨析,并以此考察“大分流”论和“内卷化”论之争,他认为通过数字人文方法的介入,或许可以对传统的研究论题进行新的探索。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董建波副教授进行了本单位的最后一场报告,题为《附寄人口与农家生计——1944年浙江新登县户口清册分析》。他的研究缘起于近代地权配置的相关讨论,在使用了包括《户口清册》《田赋清册》《承粮户折》等在内的户口和土地资料的基础上,他分析附居和寄居人口的特征、招纳附寄人口的住户特征,并对这些人口的社会经济功能展开了多维的辨析。董建波副教授认为附居和寄居是一种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制度性”安排,对于附寄人口生存、附寄主户家庭生计,以及区域农村经济都具有积极作用,是地权配置机制之外,另一个维持地方社会结构稳定的机制。


第三单元:文本与历史

第三单元讨论的主题为“文本与历史”。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欧阳剑研究员,他进行了题为《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开发与应用实践》的报告。在报告的一开始,他回忆自己早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古籍整理与数字人文这个领域。此后,他分别从古籍开发应用思路、古籍基础数据建设、古籍应用平台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情况。欧阳剑研究员指出数字人文研究理念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古籍文献开发及应用思路的转变,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古籍开发与应用以数据为基础,以方法为导向,从古籍文献的基础数据建设、古籍文献数字人文应用平台建设等二个角度进行了实践,构建成了以古籍阅读、定量分析、文本挖掘、知识服务等为一体的古籍基础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也对数字人文视野下古籍开发实践过程中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思考。最后,他从现有古籍精读案例和泛读的方式出发,指出古籍的数字人文研究,就是希望满足学者的精读和泛读的需求。


此后,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朱军副教授进行了题为《观点挖掘与情感机器:由AI诗歌的AI分析谈起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兴起的背景,随后对其研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他分别从“AI诗歌的情感美学:‘小冰’与‘小简’的对话、机器的情感:观点与语义、情感机器:感通与联觉、从‘情感机器’走向诗性语言之思、人工智能的‘海德格尔之问’”五个方面,回应近期的一些学术热点问题。他认为,学界需要通过进一步开启生物与日常世界打交道时的行为方式研究,使得人工智能在可能的情境中直接把握意义,不断探索、熟悉、改进与世界交往的方式,打开算法时代情感与文学的拓展路径,才能促进学界对人类“知情意”的重新理解。


本单元的最后一位报告人,为上海师范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蒋杰副教授,他的报告题目为《人以群分:中国国民党军事将领的群体传记研究》。作为由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安克强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的“近代中国精英人物”研究的一个子课题,他的此项研究需要利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开展一个群体人物的研究。具体而言,需要借助数字人文的一些新工具、新方法,提取国民党军事将领的年龄、晋升时间、派系、教育背景、籍贯等基本信息,然后展开分析,并由此给国民党的军事将领绘制一幅群体“画像”。他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检测检验数字人文的理念与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圆桌会议

在最后进行的圆桌会议上,与会学者纷纷发表感言。通过此次会议的研讨,与会学者对于数字人文和新文科建设在下一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共识:首先,在教学层面,高校科研院所必须加强对于数字人文课程的建设和培育。应通过开设正式课程教授学生数字人文的基本理念和工具,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懂得使用数字工具、乐于使用数字资源;其次,数字人文的建设和新文科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流融合的过程。数字人文建设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探索出一条跨学科合作的新路,打破既往“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得人文学者与数字技术的专家能够建立起便捷有效的合作机制;再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起了大量数字资源平台,为近年来学术研究在质量和数量上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着资源型平台建设较多,相关工具技术开发不足的情况。在国际上较为知名的平台数量也比较有限。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强化学科融合,以学科研究为引领,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真正做到“文理结合”;最后,数字人文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文本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化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是今后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次研讨会系《探索与争鸣》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的第十场专题论坛。“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是《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重要环节,依托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由青年学者策划组织,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第一届论坛自2020年11月30日启动,共包含不同学科专业的十场分论坛,持续一个多月,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次“数字历史如何成为可能:理论、路径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为系列论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2020.06|2020.07|2020.08|2020.09|2020.10|2020.11 |2020.12|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