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严锋|对话与重写:ChatGPT时代的文学|大文明视野中的ChatGPT反思(之五)

严锋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4-09-23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对话与重写:ChatGPT时代的文学

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5期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严锋教授


ChatGPT技术的出现,使得文学的生死存亡问题又冒了出来。为什么说“又”呢?因为“文学已死”的说法并非首次出现,20世纪以来,这个话题已经出现了很多次。然而,ChatGPT技术的出现,似乎将这一话题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这一话题相关的,不仅仅是文学领域,还包括其他学科和职业,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它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生死存亡。



用AI的眼睛看世界

伴随电影、电视、电脑、电子游戏的出现,一个泛写作和泛文学的时代来临。每当一种新媒体出现,创作文学和研究文学的人都会经受一次被取代的危机感,但实际上文学没有“死”,有时候还迎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当然这也印证了麦克卢汉的说法——旧媒体不是死去,而是在不断转型,而且与新媒体共存。


麦克卢汉


现在还远没有到判断ChatGPT是不是真的能够取代人类,抑或接管文学,担当作者功能的时候。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正如其他新媒介的出现那样,新技术的出现能够让我们去思考和重新认识传统的文学、艺术,乃至于思想和文化。有些新东西出来之后,我们站在它的角度,用它的眼光来看,一些传统的东西可能就会焕发新的光芒。托尔斯泰是一位传统的文学家,但他对技术的敏感程度却颇高。1908年8月,《纽约时报》的团队为庆祝他的80岁生日而拍摄了一段纪录片。在片中,托尔斯泰指着当时刚刚出现的摄影机表示,这个带转轴的咔哒咔哒作响的装置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场革命,特别是对作家而言。事实上,托尔斯泰的预见确实被后来的发展所印证了。然而,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冲击,并非简单的你死我活的问题,也不是新旧替换的问题。我们现在知道,实际情况比托尔斯泰当时所能预见的要复杂得多。技术的进步,不仅会对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对元宇宙、大型语言生成模型等都是以这样的角度来看的,这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广泛的联系中去看AI与艺术、人文关系的趋势。此前,“文学已死”一说仅为修辞手法,但现实却似乎证明了它的实际意义。近日,国际知名科幻杂志《克拉克科幻世界》宣布暂停短篇小说的征稿,原因是大量ChatGPT创作的科幻小说涌入投稿系统。国内的《科幻世界》也发出了类似的警示,亚马逊平台也有署名ChatGPT的电子书上线。AI已经开始占据传统作家的位置,对文学创作生态产生破坏,给文学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此技术的出现必将引发众多新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原创与复制的界定难题。该问题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产生影响,同时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担忧。全球版权问题因此变得异常复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ChatGPT实际上是一种高科技“剽窃”行为,这一说法值得深入探讨。正是由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何为剽窃,何为创新,因为这些在传统时代内涵相对清晰的概念如今正变得模糊。ChatGPT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探讨这些问题,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和困境。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


技术会让我们获得一种面对传统人文学科的新眼光。然而,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因为文学创作一直以来都追求原创性。人们视作品为作者的自由创作,如陆游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或者如郭沫若所说,诗歌就是心琴上弹出来的旋律,鲁迅也曾多次表示不信赖《小说作法》这一类的书籍。这里都可以看到一种对创作主体的确信,而且这种创作主体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


ChatGPT的出现令神圣而自主的传统创作主体面临着危机。然而,创作主体的问题并非今天才出现,它一直都存在。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原创性和作者身份,若仔细追踪,往往会被揭示为不可靠的幻象。这些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互文存在的,像地质断层一样层层叠加,无论是中国的《西游记》《三国演义》,还是西方莎士比亚的作品,都经历了漫长的创作过程。曾经,作者拥有像上帝一样的神圣地位,但这种神话在现代遇到了挑战。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主体性的黄昏”是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传统哲学中的主体概念在现代和后现代思想中逐渐失去了其优先地位和确定性,人类作为主体的地位逐渐被质疑和挑战。“主体性的黄昏”也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黄昏,而ChatGPT又进一步推进了这个去中心化的过程。从结构主义开始,创作主体就不再被认为是认识和写作的中心,而是结构的一部分。结构主义认为,不是我在说话,是话在说我。在文学上,这个观念表现为,不是我在写作品,而是文学作品在写我,它代表了前辈作品的积累。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这是一个巨大而令人生畏的传统,后辈的作品就是在与前辈的作品对话,同时进行各种修正。这听上去是否有些像ChatGPT的写作方式?


三角关系下的新写作生态

目前,针对AI文学写作,一些人持极度悲观的态度,声称其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写作生态,甚至有极端的观点认为,AI将来会取代作家这个职业。我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但目前来看,AI还远远不能脱离写作者而成为一个新的创作主体。然而,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合作关系将持续发展。我认为,ChatGPT体现了一种对话的逻辑,这种逻辑更像是现代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读者和作者关系中,作者是上帝,而读者则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关系。而在今天,读者拥有更多的工具、手段和技术来与作者进行合作。或者说,他们一起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关系:传统的作者是一极,AI是另一极,而读者(作为新的作者或合作者)则是第三极。


当前ChatGPT的输出中存在大量错误信息。然而,在文学创作中,这个问题却具有独特的意义。在文学领域,错误往往正是创作的萌发之地。ChatGPT的文学写作是一个不断调节的过程。向它提供一个场景或一个点子,它可以马上生成一段文字,但有时,生成的文字不符合我们的期望,这时就需要调整。这其实更像是一种对ChatGPT进行引导的过程,旨在精益求精。这个过程具有对话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ChatGPT在《红楼梦》前80回的基础上,续写一个后40回的梗概,就会形成如下对话。


ChatGPT:贾宝玉后来跟王熙凤谈恋爱了。


我:不对,这有悖伦理,是绝对不可能的。


ChatGPT:对不起,我说错了,贾宝玉后来其实是跟袭人结婚了。


我:还是不对,袭人的身份不对,贾宝玉不可能跟袭人结婚。


ChatGPT:对不起,我又错了。贾宝玉后来是和史湘云在一起了。


此过程看似无厘头,实则类似于传统作家创作时的头脑风暴。但现今这种“风暴”已添加了算法和模型,为我们提供无尽思路,同时又可以依据创作者的意愿持续修正。就目前而言,仅依靠ChatGPT写作仍不够,人类的判断力、艺术品位和受到的传统人文教育仍十分重要,甚至比以往更为关键。但它可成为人们写作的助手,作为优秀的头脑风暴工具,此毋庸置疑。ChatGPT目前尚非刘慈欣、莎士比亚或曹雪芹,可能只是一个三流的小说家,但却能够提供多样的信息和材料。写作需要涉及具体知识,例如航海、航天、电子技术等领域,而ChatGPT在此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在传统时代,作家需前往图书馆深究,网络时代则需具备搜索技能,但所得结果仍需人类判断、整理和概括,而今天,ChatGPT能协助我们完成提炼和概括的任务,更加细致地拆解问题,这是以往无法比拟的。ChatGPT的出现大幅提升了我们学习和写作的效率,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发展趋势,即读者角色日益晋升为创作者的地位。我们正处在一个读者的时代,一个千千万万读者不断涌现,并向着创作者角色转变的时代。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乃至后来的游戏叙事学都对这一文化转型进行了论述。在电子游戏中,玩家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消费者,更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修订者。除了这些新的读者、新的创作者、新的游戏玩家,今天,这个大军中又加入了ChatGPT这一读者/写作者,为这一趋势注入了新的活力。


ChatGPT抢了元宇宙的风头吗

当前有人觉得ChatGPT抢了元宇宙的风头,但我觉得情况正好相反。元宇宙正在迎来它期待已久的一块缺失的“拼图”,那就是一个高度拟人化的NPC。比如最近备受好评的《霍格沃茨之遗》游戏,如果里面的NPC都由ChatGPT驱动,那么这将不仅仅是一款普通的游戏,而是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哈利·波特元宇宙。同样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由ChatGPT驱动的红楼梦游戏,那将是一个怎样的虚拟世界。



元宇宙也被称为3D互联网。早期的互联网是完全基于文字的,随着带宽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图像、音频和视频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这让用户可以调动更多的感官来进行交流,获得更强的现场感。然而,现在的互联网依然是2D的,丰富多姿的3D世界被压缩在一个平面上,这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最大的屏障,人们对虚拟世界的操作和体验也因之受到极大的限制。要开拓新的网络空间,就要发展新的维度,这是元宇宙发展的内在动力。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不断进步,新一代的人机界面卓然成形,为元宇宙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要建设3D互联网,除了硬件技术之外,还需要大量用户生成的3D环境和内容,这在过去有着很高的技术门槛,也构成了制约元宇宙发展的瓶颈。ChatGPT让普通的用户能够通过文字轻而易举地生成自己想要的2D和3D图像,乃至活色生香的动画视频,这就为下一代更高维度的互联网建构提供了快捷的通道。



从几万年前人类在岩壁上的涂画开始,我们就开启了一个虚拟化的进程。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现实世界视为现实宇宙,同时我们也早已拥有另一个宇宙,即虚拟宇宙——文学、绘画、戏剧、电影等。在过去,这两个宇宙是相互分离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两个宇宙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它们日益融合。人类的虚拟活动正变得越来越具有实体性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而言,ChatGPT代表着虚拟化进程的一个新阶段。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这个进程将是虚实融合、虚实互渗的,这也是我对AI与人类合作的最终愿景。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2023.042023.03| 2023.02 | 2023.01 |2022.12|2022.11|2022·10 | 2022.09 |2022.08 |2022.07 |2022.06 |2022.05 |2022.04  |2022.03 |2022.02  |2022.01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探索与争鸣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