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七七、七八级高考出来的知青,大体上都是在插队或者是下乡的时候,没有完全放弃学习。还能够继续坚持读书的这一批人,才有可能借助参加高考这个机会,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
1977年10月21号公开报道了以后,我才知道可以参加高考,而且自愿报名,心情当然很激动了。因为已经11年没有考试上大学的机会,如今终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山村。
当年的作文题目是各个省自己命题的。我在广东,广东的作文题是《大治之年气象新》,因为我自己明白,我是语文老师,所以我的作文肯定是中规中矩的,不是很有才华,但是没有毛病。
日后虽然登上《人民日报》,还经常有年轻一辈觉得很好笑,去查一下,拿出来看一看。他告诉我说:“老师,您那文章也能考上大学?”但是他忘记了,那是第一次有这样子的考试机会,而且没有复习题目,没有复习资料,什么都没有,就这么上考场。所以,乡村生活没有完全耽误我的文学梦想。
所有对大学生活的回忆都偏向于戏剧化,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很枯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中度过的。
我们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年龄大,希望抢时间,课余还会请老师补课。还有,我们恰逢思想解放运动。我们七七级是1978年3月份开学,然后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接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所以,七七、七八级的学生面临着整个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大转型。在各个大学里面,中文系都扮演了比较积极的先锋角色,就是办杂志。像我在中山大学,参加办《红豆》等这类的工作,这是校园生活留下来的一些印记。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和我的同代人没办法做出更好的成绩。所以,这一代人大部分日后的发展都不错。这个位置本身是时代给的。
我是1969年的10月份,初中毕业以后,到广东潮安一个山村里面去插队,到今年刚好50年。在乡下插队8年多,到1977年参加高考又上了大学。这8年多里面,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当老师,就是在山村里面教小学和初中。
知青最大的特点其实是看不到出路。在山村里面,未来预想不到。所以,经历过知青生活的人,大体上生命中有一种韧劲。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后面的人很难理解,不是你想走就能走的,必须有这个机会,我才可能走出来。
不能说每个人都因为高考而改变命运,但是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某种意义上,今天的高考和40多年前的高考已经大不一样了。
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对普通百姓来说,其实今天的中国,大部分人衣食是没有问题的,供孩子读书也是没有问题的。真正因为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而没办法完成学业的,数量已经变得很少了。今天的高考,绝大部分人都能考得上,只是考什么样的大学的区别。
多读书、多走路、多做事,这是我应该做、希望做但是没有做得很好的。坦白说,50年前我下乡的时候,没想到后来能发展到这样。在山村里面苦读的时候,其实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本能。
阅读,是我的一种本能。我不能够想象,将来会有一天,能有那样的机会,能有那样的舞台。我相信我的很多同代人都是这样的,当初并不能意识到,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能走到哪一步,时代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出乎我们想象的。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青春年华稍纵即逝,一下子就过去了。而在没有办法预测将来有什么样的好机遇在等着你的时候,就凭借自己的本能,坚持走下来,才会有后来一系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