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园子

北岳人 太原道 2020-02-09

解放初期,太原市仅有为数不多几家老旧破败的园子(电影院、戏院)。如大水巷的太原电影院,开化市后面的大众电影院,大中市里面的大中剧院,南肖墙的和平剧院,湖广路的红星电影院,十四中斜对过的东安影剧院等。后来太原市陆续新建了一批设施较为先进的电影院和剧场礼堂,五一、解放、山大、长风、红旗、并州、人民、义井、南宫、北宫、西宫、建宫、宽银幕、湖滨会堂、新建路礼堂、七一礼堂、军人俱乐部、星火俱乐部、迎新俱乐部、中北……至于各厂矿企业自建的礼堂和俱乐部更不在少数。


当时太原的影剧院大至分为两类,一类专放电影,另一类以演戏、开会为主,没有剧团演出或会议时才放电影。前一类诸如红星、太原、大众、人民、五一、解放、宽银幕等,后一类最典型的是山大、长风、和平、大中、工人文化宫、新建路礼堂、湖滨会堂、军人俱乐部等数家。其中,山大、长风、南宫、湖滨会堂档次最高,设施也最全,还有配套演员公寓。当然,这些好的剧场租金相应也高,只有名气大、票房好、阵容强的剧团才能安排在这里演出,一般小一些的剧团是沒有这个经济实力的。前苏联的"小白桦树歌舞团''、波兰的''云雀歌舞团''、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携荀派代表剧《红楼二尤》《红娘》来太原演出就安排在这些剧院。1958年梅兰芳大师率梅剧团来太原演出《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双奇会》选定长风剧场,当时那可是一票难求啊!同年,麒麟童周信芳领衔的上海京剧院来太原演出《徐策跑城》《四进士》《追韩信》也选在长风剧场。长风剧场的前身是新民剧院,地处柳巷繁华地段,剧场条件和地理位置当时在省城可谓首屈一指。相比之下,地处南肖墙的和平剧院就等而次之了,但千万别小瞧这个不大起眼的老园子,和平剧院是老太原人眼中真正的戏剧票仓福地。当年这里是赫赫有名的太原市晋剧一团常驻排演场地,票价不高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票房收入却不亚于山大、长风那些大剧场。因为这个剧团集中了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曹正国、白翠云、王志义、白桂英、马玉楼等众多晋剧名角老艺人,加上鼓师白晋山、琴师田久云等名家组成的乐队,可以说强强联手,上座率相当高。先后排演了诸如《蝴蝶杯》《打金枝》《卖画劈门》《反徐州》《走雪山》《小宴》《四郎探母》《清风亭》《八件衣》《女写状》等多个传统剧目,深受省城戏迷追捧,几乎场场爆满。特別是移植演出郭沫若先生的著名话剧《屈原》时,由须生泰斗丁果仙饰屈原,晋剧皇后牛桂英饰婵娟,郭凤英饰宋玉,白翠云饰南后,马玉楼饰张仪,白桂英饰子兰,堪称中路梆子史上的经典剧目,珠联璧合,轰动一时。1956年,在公私合营的大潮中,为满足华北工业重镇太原市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天津市民营红风京剧团整团建制迁到太原市,成立了国营太原市京剧团(后改称山西省京剧院),弥补了山西沒有专业京剧院团的缺憾,团长是享誉津门的文武老生、京剧表演艺术家李铁英。京剧团头三天的开局戏就是在和平剧院献演的,剧目有《嘉兴府》《走麦城》《金钱豹》等,展示了该团的演员阵容和团队实力。


当年太原市的电影院从胶片放映规格上也分为两类,大部分电影院都放映新片,少数几家老旧影院如太原、大众、红星、大中、东安是专门回放旧片的,所以票价有区别。一般来讲,新片是两角,旧片按出品年代分为一角或五分。那时我家住在典膳所,离红星电影院咫尺之遥,我隔三差五和发小们去看旧片,时间长了同电影院把门的混了个脸熟,有时蹭个票他们也睁一眼闭一眼。红星电影院在湖广路那条小巷子里,是正儿八经的老园子,以前是湖广商人们议事喝茶听戏的会所,解放后才改建为小型电影院,楼上楼下只有三百多个座位,专放老电影。1964年我考上五中成为住校生,周末放假回家基本上要在这儿看个连片小夜场。在我印象中那时放映的绝大多数影片都看过,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离影院又近,父母亲工作特别忙,顾不上管我,我相对较为''自由"。二是特别爱看电影,觉得凡是没看过的电影都是新片,如《孤星血泪》、《夜半歌声》、《警察与小偷》、《厢根风云录》、《五更寒》、《可怜天下父母心》、《王老虎抢亲》、《流浪者》、《绝代佳人》、《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翠岗红旗》、《山间铃响马帮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大李小李和老李》等。有些影片不止看过三遍五遍,连台词也差不多背会了,如《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地道战》、《永不消逝的电波》、《五十一号兵站》、《兵临城下》、《甲午风云》、《暴风骤雨》、《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羊城暗哨》、《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虎穴追踪》、《铁道卫士》、《阿诗玛》、《列宁在十月》、《沙漠追匪记》、《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所以会常常想起少年时那深巷之中曾带给我知识、教育、感动和快乐的老园子。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旧书店

家在太原 | 迎泽湖畔少年宫,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家在太原 |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称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庄

家在太原 | 义井村的回声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烟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寻访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乡愁

家在太原 | 拥抱梅山

家在太原 | 遥想侯家巷

家在太原 | 程家村,矿机宿舍区的前生今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