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世态 · 戒律 · 危堑
等你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开 篇
十条规诫
十部电影
十诫·诞生
八十年代初期,波兰团结工会(1980—1989年间波兰最大的反对派组织,对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散及苏联解体发挥过重大影响)的成员大批被捕受审,在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里,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结识了一位与他同名的律师,日后两人共同创作了《十诫》的剧本。
他们在华沙的一间烟雾弥漫的小屋里闭门不出,一写就是几个月。据基耶斯洛夫斯基回忆,克日什托夫·皮尔斯维奇不会写作,但很健谈。他们长时间地讨论波兰的混乱局面,并合写了《无休无止》的剧本。
《无休无止》讲述了三个故事,均表现戒严法实施期间波兰人的生活状态。然而,政府认为这部影片的态度不友好,反对派则认为它不坚定,而天主教会认为它不道德。各种各样的批评纷至沓来。一天,两个克日什托夫在雨中巧遇,或许出于向外界压力挑衅的心理,皮尔斯维奇喊道:“应当有人拍一部关于十诫的电影。”
于是,他俩为波兰电视台拍了十部影片,每部约一个小时。这一系列影片于八十年代末在威尼斯电影节及其他电影节多次展映,获得了极大的好评。
这十部短片和十条戒律并非一一对应,有几部短片触及数条戒律,还有几部短片则涉及十诫所代表的整个道德系统。
这些故事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说教,它们所表现的是真实困境下的真实的人。
他者·凝视
所有故事中的人物都居住在华沙的同一片高层住宅区里,有时一个故事中的人物甚至会在另一个故事中一闪而过(例如和片中主角一起搭乘电梯)。有一个年轻男人在八部短片中出现,始终保持着旁观者的身份。他神情严肃,一言不发,但有时会与主人公对视,眼神异常悲伤。
这个人物也许代表基督,但基耶斯洛夫斯基却在一篇谈《十诫》的文章中表示:
“我不知道他是谁,他只是一个普通男人,来观察我们,观察我们的生活。他对我们不是很满意。”
安内特·因斯多夫在她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重要著作《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中,将《十诫》中的旁观者与维姆·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中的天使相比,而后者是“单纯的凝视者”,能够“记录人类的愚蠢与痛苦,却无法改变他们所目睹的人生历程”。
人间·世态
这十部影片不是抽象的哲学思考,而是生动的人间故事。
斯坦利·库布里克看过《十诫》之后,评论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皮尔斯维奇“具有一种极其罕见的才能,能把他们的想法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平铺直叙”。
正是如此,十部短片中没有一个人物提到某一条具体的戒律,也没有人讨论道德原则,面对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道德困境,所有人都在苦苦挣扎。
【第一诫】
十诫中最悲伤的一部。
这个故事表现了一位高智商父亲和他的天才儿子之间的感情:父子俩一起用电脑计算附近池塘上冻的速率,从而推测出何时冰层够厚,可以安全地滑冰。然而,水流的动向却不是这么简单就能算清楚的,又或者电脑是一位虚伪的上帝,欺骗了他们。
【第二诫】
女主角反复追问医生她重病的丈夫究竟能不能活。医生是个粗暴而孤独的老人,他对女主角的态度十分冷漠,近乎残酷,他拒绝扮演上帝的角色。于是,女人向医生解释为什么她必须了解她丈夫的病情:她正怀着另一个男人的孩子,而她的丈夫根本没有生育能力。如果他能活下来,她就准备堕胎。如果他即将死去,她就留下这个孩子。
肥皂剧式的俗套情节在这里上升为一个道德难题。最后,问题在医生本人的痛苦回忆中得到了解决。然而,事件的发展出人意料,我们最终看到的早已不是最初问题的答案。基耶斯洛夫斯基将矛盾隐藏在医生与妻子的表演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妙不可言的效果:影片的着眼点不再是这两人所面对的同一个问题,而是他们各自的道德困境。
【第六诫】
故事讲述一位孤独的少年通过望远镜偷窥住在对面楼上的一位孤独女人的放浪不羁的性生活。他认为自己爱着那个女人,他在邮局工作时偶尔能见到她,后来他又接下了清晨送牛奶的兼职,好借送牛奶的机会多见她几次。最终,她不可避免地发现了他在偷窥她,而她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却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女人邀请少年到她的公寓里,利用他的青涩无知将他羞辱了一番,这一转折既富于戏剧性又不失真实感,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惯用的手法。至此,两人之间的道德角力远未结束。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仅关系着他,也关系着她,是他们两人之间的道德转换。犯罪者与受害者的角色互相转换,他和她在对与错之间摇摆。
在他们之间,“情境道德”(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基督教道德理论,认为一般道德标准不适用于特定情况,只有“爱”是至高无上的法则)变得暧昧而费解。
【第五诫】
主角是一个看似毫无道德观念的杀人犯,他的行为或许可以理解,但却难以原谅。另一方面,影片也着力描绘了犯人的辩护律师,他是一个初次接案子的新手,对死刑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第九诫】
讲的是一个男人发现自己的妻子有外遇。他暗中尾随妻子和情夫,偷听到她向他提出分手,正在此时,妻子却发现了藏在一旁的丈夫。她先做了不该做的事(通奸),随后又做了该做的事(结束这段关系),而他对她的监视则亵渎了她对他的信任。故事的结尾险些闹出人命,假如夫妻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更加坦诚,或许就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场外·自省
十部影片所展现的道德问题各有各的复杂性,没有一个是非黑即白的简单说教。
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避而不谈当时波兰的日常生活状态,他认为那些法律法规、物资匮乏、官僚主义只会令人分心。他所关注的是生活中具有永恒意义的一部分。
看到最后,你会意识到“十诫”作用于人心的方式更接近于艺术而不是科学,十条戒律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将自己的生命画成一幅有价值的图画。
影片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一个个人物的面孔上。这些人物与俗套的好莱坞故事中的英雄不同,他们是成年人,大多没有系统的宗教信仰,面对着自身生活中的困境,他们不得不做出道德上的抉择。
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皮尔斯维奇原本准备将他们创作的十个剧本交给十位不同的导演来拍,但基耶斯洛夫斯基不愿意放弃这些故事,最终亲自导演了全部十部短片。
为了避免视觉风格重复,每部影片都选用了一位不同的摄影师。影片的布景则大致相同:外景一片灰色,季节多为冬季,内景往往设在狭小的公寓和办公室内。
《十诫》不适合一口气看完,应该一次一部,慢慢欣赏。
看完之后,如果幸而有人可以共语,不妨一起讨论,通过观影和探讨,你会更加认识自己。
如果你孤身一人,那就和自己讨论。基耶斯洛夫斯基镜头中的人物,正是这样做的。
往期阅读
人物
电影·文化
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