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拉山下】三十二、只差一步(董克荣 )
霍拉山下
作者:董克荣
语音:刚哥
三十二、只差一步
我堵好水渠上的口子从田里回来,想赶回去开会,刚走到俱乐部门口,就听到一个对于我来说是惊人的消息,简直令我不敢相信。
刚从会场里出来的翁菊仁告诉我说,刚才开大会选举我担任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主席,全票通过。
“革命军人委员会”是干什么的?我从没有听说过。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翁菊仁,好像要从她笑嘻嘻的脸上看出什么端倪来。看了半天她似乎是认真的。可我不相信,那一定是在开玩笑,玩笑开大了,可以说压根是天方夜谭!
经历过‘文革’,看到过太多的领导被批斗被无辜的关押,那时的领导不是好当的。我没有想当领导的冲动,也没有做领导的天赋。不要笑话我胸无大志,即使只有一步之遥我也不会有非分之想。我在连队里干文教工作,其实是有名无实的,从没正式任命过,工资待遇与农工一样,我一样干得开开心心。
连队里有一名上海支边青年叫唐小毛,他调到林园三连来当上士,上士就是协助司务长管理伙房的管家。他工作勤恳努力,将食堂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突然说不干了,到木工班去做一个木匠。上士虽说不是什么美差,在伙房里吃饱肚子不是什么大问题,要知道那个年代物资不丰富啊。我对他的决定很意外,就问唐小毛,你干得好好的怎么不干了?他说,当上士要到外单位去采购,要与人打交道,我笨嘴笨舌的,脑子也不灵活,怕以后干不好。当一个木匠只要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而且我挺喜欢这个工作。
我说好,有自知之明。我和你一样,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后来唐小毛果然成了一个好木匠,拉大锯做家具无一不能。我调回上海时,他还送我三把自己制作的木工刨子,一把平刨,一把槽刨和一把圆刨。刨子做工精细,像做工艺品一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打磨光滑。他说,在上海买家具要凭户口本,还不一定能买到,带回去或许能用上。在我刚回上海时果然买不到家具,就用这些工具做碗柜、方桌、板凳等。虽然现在我的年龄大用不上了,但这几把木工工具我一直珍藏着。
扯远啦。再说这次选举即便真有其事,团部能批准吗?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连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经历。团部通知各连队推荐人选,大家都认为我是高中毕业生有一点基础,一定能考上,据说连队领导也基本同意。可是临了却让另一个班的职工毕进源去了。有的人为我抱屈。那时我没有觉得连队领导不公,有政策按政策办事。在我高中毕业时,因家庭成份的原因,不也是没有被高校录取吗?
所以担任‘主席’这件事对于我是好事还是坏事还得另说。
当时我在田里劳动时,身上都是汗水,连砍土曼把子上都是湿漉漉的。回来听了翁菊仁的话,本来身上冒着热气,突然就感到浑身凉飕飕的像冰一样。
这时大会结束了,俱乐部里的人都纷纷走了出来,有的人见到我即刻就嘻皮笑脸地叫我董主席。我摆了摆手慌忙走进俱乐部。连长贾焕章见我来了,对指导员胡振林说,你把这事对小董交待一下吧。
原来翁菊仁没有和我开玩笑。直到此时我才弄明白“革命军人委员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为了加强连队的管理,团部要求各连队成立“革命军人委员会”。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连队建立的群众组织。主席须由全连军人大会选举,经连队党支部审查批准。委员会主席由干部担任,副主席由战士担任。其任务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民主,组织战士的业余活动,活跃部队生活。说简单点,就如同现在工厂里工会组织的作用。
当年我们从上海支边到新疆,建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革命军人委员会”主席的候选人应当从支边青年中选。其实这事已经酝酿多日,只是我在田里灌水不知道。候选人是我和丁排长。而丁排长是老职工,编制不是。挑选候选人时连队领导也是煞费苦心,不知道领导是如何考虑的,连队里有许多人的家庭出身好劳动也好,为什么非要让我担任。
既然已经通过了,那就当吧。
那时大家对《五·七》指示的领会不深。这个‘革命军人委员会’是在正规部队里推行的,而我们农垦部队早已不是现役部队。于是政令就像一阵风似的,来得快去得也快。我这个主席似乎只差一步,还没开展过工作,就风平浪静时过境迁成为一时的笑话。农时一忙,我也就把这一茬给忘记了。
就在这时,中查通沟建起了红卫机械厂,我们连队与红卫机械厂同在霍拉山下,同饮一条巴朗渠水。当年国家搞战略部署,在全国二、三线城市和地区有许多这样的战备工厂,平时生产民用产品,战时生产武器装备。为了确保红卫机械厂食堂的蔬菜供给,团部将林园三连整体划归红卫机械厂管理。
有一天我在大田灌水,见胡指导员陪同厂部荣政委来到菜田,当荣政委看完种的蔬菜后问胡指导员说,除了这些菜,能不能培植蘑菇?胡指导员说以前没种过,不知道能不能种。
送走了荣政委,胡指导员就来找我说种蘑菇的事。
我说,种蘑菇需要湿度大的环境,戈壁滩上太干燥,恐怕不行。
胡指导员说,地上不行,挖一个地窝子在地下种总可以吧?
我说,要不先找一个破房子,在里面营造一个潮湿的环境小规模试试,如果成功了再挖地窝子吧。
胡指导员说,好办法。
于是胡指导员和贾连长商量后,在开大会时简单地动员了一下,让我负责组建业余种植小组,报名参加的有谢莉莉、徐银娣等人。
以后每天下班后,谢莉莉她们到麦场上堆草沤肥。把麦草切成小段,在麦场边上堆成垛,泼上水,使麦草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用湿泥将麦草垛糊起来,让麦草自然发酵。
我在老营房找了一间废弃的房子,在里面搭建育菇床。菇床搭成两层,用芦苇把子架在土坯上,等肥料发酵好铺在上面种植蘑菇。又在四边墙上挂满麻袋片,可以喷水增加房间里的湿度。
那年我回沪探亲,顺便到浦东金桥找老同学所在的生产队购买了蘑菇菌种,参观生产队栽培蘑菇的基地,学习培育蘑菇的方法和过程。
探亲回来后,我匆匆地赶到麦场,那些肥料堆在戈壁滩上骄阳的暴晒下摸着烫手,插在肥料垛里面的温度计水银已升至六、七十度。我挖开外面的泥土,见麦杆变成了深棕色,已经很容易折断,草肥发酵好啦。
我不知道发酵后的肥料里是否还有杂菌。为了对草肥进行彻底的灭菌处理,我去找伙房班长陈德苏商量,说:“用一下蒸笼蒸肥料。”陈德苏听说要用蒸馒头的笼子蒸肥料,瞪大了眼睛吃惊地说:“不行,不行!”我知道他细心爱干净,很难接受这件事,就说:“你放心,我不会让你为难的。”
连队里的职工听说试种蘑菇需要用瓶子,大家都很支持,把家里用过的空罐头瓶找出来给我。卫生员江来给我一大卷医用纱布。我们把一大堆瓶子洗干净,将发酵好的草肥料装在广口瓶里,用八层纱布封口。忙完后把玻璃瓶搬到伙房里,陈德苏围着瓶子看了半天,又拿起一个玻璃瓶闻了闻,然后说:“行,装在瓶子里干净些,有点像科学研究。”说完他帮着把玻璃瓶放进蒸笼里,又在火炉里加足了煤。
当蒸笼里冒出一阵阵的蒸气时,伙房里弥漫着一股麦草味。陈德苏说:“怎么不臭啊?”我说:“发酵透了臭味就没有了。”
经过蒸汽高温灭菌处理后,我们把蘑菇菌种接种在草肥瓶里,让菌种自然生长。谢莉莉还认真地把种植的过程详细地记录在工作簿上。
玻璃瓶里渐渐地布满了白色的菌根,看起来菌根生长情况良好,我们对以后蘑菇的培植信心更足了。
等菌根长足后,我们将菌种从玻璃瓶里挖出来,栽在育菇床里。每天下班后去菇房,在麻袋片上喷洒水,让房间里保持较高的湿度,促进蘑菇生长发育。
不久可以看到白白的小蘑菇开始露头了,大家都很兴奋。
世事常常出乎意料。大环境的变化,使红卫机械厂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连队与红卫机械厂脱钩了。
连队里的人员变动很大,胡指导员调走了,新来的指导员汪继民对我说:“学校缺老师,你去学校帮工吧。”我说:“菇房怎么办?”他说:“交给连部吧。”第二天,我就到学校去上班。
放学后,我要抓紧备课,很久没去关心这事。一天中午我到蘑菇房去看,见柳条编的门已被风刮倒,一群麻雀从里面惊飞出来,菇床一片狼藉,刚露头的小蘑菇早已干涸。因为业务干部也在变动,这里很长时间没人管理啦。试种的蘑菇很快就有收获,可惜只差一步就夭折了。
后来学校调来新老师,我又回到农工班劳动。一天汪指导员从团部开会回来对我说:“团领导动员各连队加强副业生产,你能不能把种蘑菇的事情再做起来?”
因上次试种蘑菇有始无终,我考虑再三,最终没有答应。也幸亏没答应,不久,因学校调整人员,我又被调到学校,这次是调到学校去当校长,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新的工作,又要从头开始,我会努力去做,但不知道当这个校长会不会又是有始无终。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连队在动荡,各行各业都在动荡,人心也在动荡。当你想做一件事,或者说一件事情快要做成时,最希望和最担心的是什么?如果想过而不再坚持,即便“只差一步”你也无法到达目标。后来种蘑菇的事再也没有人提起。
生活似水流年。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在每一次动荡变化时能多一些坚持,等到再回眸所走过的路时,我们会发现生活的浪花是那么的美丽,充满荆棘的道路也是那么的流光溢彩!
读者精彩留言
《只差一步》跟帖,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张禾笙------“只差一步”即前功尽弃,“只差一步”即全盘皆输,“只差一步”即无功而返,“只差一步”即失之千里……这样的事在当时动荡的年代太多了!小董在林园三连工作时,什么累事、难事、烦心事,连队的领导都会找他商量,让他挑重担,每次他都全力以赴,可往往“只差一步”!比如试种蘑菇,眼看着胜利在望,水到渠成,就缺那一口气,满腔热忱化为灰烬,做事难啊难做事!但经历过、实践过,才会带来更多的生活体验,才会使人生更加丰富和满足。小董就是人生的赢家!
马家林------我们这一辈人有着太多相似的经历,每每看到作者亲历亲为的人生篇章,就会感到无限感慨。《只差一步》淳朴的本性,曲折的道路,虽然一次又一次地错过,却书写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生活中有太多这样只差一点的例子。例如火车应9:05分出发,而你9:06分到达,只差了一分钟火车开走了。一分钟而已,可是却让你到达时间延迟了二十分钟、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那个年代,我们不可能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偏偏干一行、爱一行、像一行。但或多或少抹杀了各自的特长。很庆幸我们这一辈有着特殊的经历,才有了如今这般的积淀:淡泊、从容。我们把人生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那个时代的召唤,我们把满腔的激情和热血融进了祖国贫瘠的土地,共和国的丰碑上将会把这段历史铭记。
克玲------只差一步,聽來像是錯失一個良機,但在作者當時的情况,他所接觸到的機會,無論是「革命軍人委員會」主席、種植蘑菇、校長等等的職位,得失與否對於作者來說,他的態度處之泰然,失去沒有苦毒,得之就努力去幹,敬業樂業,而且造就別人。這一步有時亦需要當事人的冷靜,像作者在不穩定的时势下被推舉的官職,也要智慧地决定是否要走這一步,否則將會像種蘑菇的情況一樣,只差一步地讓作者失去收割蘑菇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差一步也許是祝福,有時候我們回顧才能領畧到。最近有一個真實的例子,一次飛機空難全機乘客一佰多人遇難,而一位乘客因來不及登機生还,多亏了‘只差一步’!
黄建华------哈哈,董主席的政权没到手就不了了之了!克荣兄的经历真是多姿多彩,想不到你还会种蘑菇,真是什么也难不倒你。在新疆那么多年干了许多工种,除了领导对你情有独钟,主要还是你对生活的热爱,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能做一行爱一行,还能做出成绩来是多么不易。不得不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委以重任。想到这些,觉得自己好难为情。我在新疆九年,浑浑噩噩。除了拿坎土曼什么也不会。每天重复着同一种最简单的劳动。几年下来,仍然对种田这门技术一窍不通。虽然文革中连队指导员也抽我出来在‘一打三反’办公室抄抄写写,那都是被动而已。从没有发挥过主观能动作用(当然环境是主要原因)。看到你在新疆的生活、工作、学习那么丰富多彩,除了羡慕更多的是佩服!如果当年我也像克荣兄这样努力,也许也会出点彩吧!(笑)
叶荣芳------ 读《只差一步》有感:那个年代的农垦生活是艰苦的,但董先生不畏艰苦积极乐观;工作岗位经常调动变化,但董先生聪明好学样样都行;只差一步是时代因素,但董先生荣辱不惊胸襟开阔。文章看似平淡但内涵较深。
王晓光------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做任何事情都是事在人为。克荣兄这几件一步之差的事情,并不是他个人造成的,而是受制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我相信只要有时间,有机遇,他都能把这几件事情办得井井有条。通过这几件事情,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不能有头无尾半途而废。克荣兄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像一行,我和他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
韩沧新------这篇《只差一步》的故事写得精彩,给我的感受很深。使我想起我的好友吴小英和吴大超夫妇,也是为了培肓磨茹才调到子女校去的。但没想到小董在业余时间也会去试种。虽然种蘑菇没有结果,但他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真的只差一步。所以做什么事要有始有终,对任何一件事都要认真,不能虎头蛇尾。我要好好向他学习永不罢休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只差一步’的事情,小董只差一步机会比谁都多,他每走一步都会用心留下痕迹,木工工具、照片等等,如此细心。我这人大大咧咧没心没肺,那时连结婚证书都遗忘在新疆没带回来,后来到了上海再去补了一张。我看了他写的只差一步的故事,我也回忆了我自己也有好多事只差了一步,但只要我们每跨进一步,像小董一样踏踏实实去做,那这一步是永远值得珍惜和回忆的。
崔紫君------你对生活充满热情,所以,无论做什么事,你都能出色的完成,你真棒!因当时身不由己,功亏一聩啊!
蒋方龄------试种蘑菇起起伏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邵玉瑶------过去的经历,让我又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
宋振荣------成功与失败在一步之遥,坚持就是胜利。
顾世惠------看了《只差一步》很受启发,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方能取胜。
宋丽敏------好可惜,就差这么一步就成功了。成功与失败只差一步,在当时那样的环境里确实很难改变。
郁根生------我曾在75年下乡时与我的堂姐一起种植过白木耳,用法国梧桐的树干打孔,再接种白木耳菌种,然后把树干码起来,放在凉爽的地方喷水,过一段日子树干上就长出一朵朵白木耳。与栽培蘑菇有点类似。
王丹珠------《只差一步》真的很替董克荣遗憾,这可是园艺师的工作呀!不过你还是成功的!你对工作认真,好学,专研,一丝不苟,做一项专一项。那时条田里的野蘑菇可真是味道鲜美,现在再也吃不到那个味了!回忆,回味.......
陶文丽------如现在你要培育蘑菇就方便了,天山行的老公就是培育箘菇类的专家,直接就可请教。
曹觉民------真的只差一步。那年月只要雨后到条田我们总能拣到许多蘑菇,拣回来炒个鸡蛋那种美味至今难忘。
应照恩------你真是万事通呀!要不是调你去学校,蘑菇不就种成啦!只差一步,可惜了。你的经历太丰富多彩了。就是因为你能干,缺卫生员,你顶,缺老师,你顶。去找矿找你,钻井找你,种蘑菇还是找你。
应亚伟------做任何事,有始有终,享受过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董岭------我从小就很崇拜我爸,可以说是文才武略样样拿得起。还记得小时候,我爸在业余时间用图中的木工工具做家具的情景,我还帮着用砂皮打磨刨好的木块呢!小时候我穿的许多衣服都是我爸裁剪做的。有一次穿了一条粉色的新裙子,班里同学都夸这裙子好漂亮,他们却不知是我爸做的。在那些年代里,虽说物资都很短缺,但人们的动手能力都很强,用自己的聪明才干去创造所需的东西,过得都很充实。
吴健强------是的,我们都非常敬佩他的聪明才智。过去这样的事情也只能呵呵了!
周宝妹------作者真是一个有心人,这么多年过去了?还珍藏着宝贵的图片和实物,而且文章写得非常丰富。
李春梅------文章我拜读了,写得真好!我收藏了!
美 美------赞,文章正是我想看的。
快乐鸟------非常喜欢作者所写关于支边的故事。
金玉珍------《只差一步》写得真好,很有味道,作者真是多面手,能文能武,干一行,爱一行,为你点赞!
黄------谢谢好作品给我们分享!
克 玲------如果董建华是他所說的那麼「平凡」,沒有平凡,怎顯出卓越,而且他的種種平凡現在堆積了豐富的人生經驗,在跟貼中有自發的主觀能動作用,言之有物,給董大哥的文章加上不少彩哩!
Linda pang------董岭,我都很崇拜你的爸爸,現在是他的忠實讀者。他真是 ' 周身刀', 只差一点,便 '張張利', 這是廣東话,希望你明白。
克 玲------董岭,你有沒有把爸爸為你造的裙子收藏起來? 的確是很有意思的。二十多年前我為正祈造的幾件裙子,用來鋼琴表演穿的,現在都還在,每針都是我手縫的,因為我不會用電動縫紉機。
筆鋒最利,字字珠璣。
应亚伟------董岭写一条裙子的故事,让我回忆起至今都难忘的一条连衣裙。那年我15岁,放学回家总有心神不定的感觉,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有一天姐姐的同学穿了一条碎花细条纹的灯心绒裙子,下摆是大大的8片裙,我羡慕极了,后来姐告诉我,她的衣服都是香港的姐姐送的。我盟生了自己学着做衣服的念头。我买了载剪书,用旧报纸打样,然后挑选当时比较流行的朝阳格布,朝阳格布有各种颜色,格子有大有小。我选择中格子天兰色做连衣裙的面料,把载剪好的纸样复在布上。上身胸围处二边用斜格子衬托直接连着下面的四片裙。当时家里没有缝纫机,在隔壁发小家借用,现在想想怪不好意思的。每天下课后去她家,要知道当时的房间都很小,家中都有三个孩子。我是新学着做,拆拆做做。整整打拢人家一个星期。完工后,效果出奇的好,非常合身,穿在身上凹凸有致,就是因为太合身,太显眼,我的爸爸不充许我穿,甚至说是‘垃三’穿的。现在我们的发小一起聚餐还经常谈起这条合身漂亮的连衣裙,还哈哈大笑我爸爸当时非常生气的样子。这就是那个年代我们上辈人的保守审美观,我们姐妹在父亲的影响下,穿着一直很保守。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慢慢地学着做自己穿的衣服。女儿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我亲手做的。
作者简历
董克荣,1944年出生。1964年高中毕业后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一团,曾当过农工、团宣传队演员、炊事员、文化教员、小学校长。1981年回上海在街道集体单位当营业员。1985年考入上海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后调区集体事业管理局工作。曾担任区人大代表、上海市侨联委员、区侨联副主席。曾在《上海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上海侨报》、《上海法制报》、《经济时报》、《书评报》、《中国仪电报》、《南市报》、《南市外贸报》、《计划管理通讯》、《浦江同舟》、《国家安全通讯》、《黄浦侨音》、《花溪》、《炎黄子孙》等报刊和杂志刊登文章200余篇。2004年退休。
作品荐读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