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雅贝斯:如果不被所有人所赞同,我们的财富就毫无意义|纯粹新书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埃德蒙·雅贝斯
烧焦的纸页
埃德蒙·雅贝斯
一
大胆地一刀切进火焰之肉里去吧。
“分享”有着火焰般的锋刃。
虽然没有限度,但已深深感觉到——
一丝鲜血,而这已经是一道需要跨越的边界。
分享之书便是界限之书。
一边,是转瞬即逝的灯光;另一边,是黑暗的未知。
也许,分享并无目的,不过是想掀开我们孤独之夜那沉重的窗帘一角而已。
他曾在旧笔记本上写道:“正义分享正义的悔恨。”
我们无法逃避自己。只能去体验这种现实。
荒漠中,总会有更多的沙子,狂风能卷走的毕竟有限,我们手中,也总会有更多的灰烬,手能捧住的毕竟有限。
有位哲人说过:“思考分享,首先意味着质疑道德和律法;其次意味着挑战幸福与苦难的概念;最后还意味着批判人性,批判生死。
“一切都应该分享,但其实什么都分享不了:此乃人的命运,也是世界的命运。这种天性上固有的困难,或许正是礼尚往来的基础。”
他又接着说道:“然而,存在就意味着更多地走向分享。意味着以生命分享生命,以喜悦分享喜悦,以悲伤分享悲伤,以死亡分享死亡,总之,意味着以瞬间分享瞬间。”
对内心而言,分享仅仅是突发奇想么?
出生时,我将生命据为己有;死去时,我挟持了死亡;无形中,我强占了来世。
评判一个行动是否成功,须看其是否圆满。感情同样如此。我们的一举一动全系于自身。
我们行动,好像我们有权在世间如此行动。我们移动,好像其他人都不能移动。
我们由学识或剧烈反应引发的行为,其动机形形色色,不可胜数。动机极具个性。
我们将自己的那些理智、情感、复杂或冷漠一股脑儿地重重压在他人身上。我们必须以我们的真实情状被人接纳。我们就是这样与他人建立起了联系。这也是时间和永恒的运作方式,我们俯首遵行。
在此情形下,我们是否有可能设想将某些特殊的所有——黄金、钱财、爱情、信念、理想、观念——不动声色地分享出去呢?对某种定义上不能被均分的礼物,我们该赋予其何种价值呢?由于这种价值全凭一己主观,因此它在让一个人盆满钵满的同时,也会让另一个人大失所望。
如果不被所有人所赞同,我们的财富就毫无意义。
此即困难之所在。困难不在于财产的性质,而在于其用途,无论怎样进行选择。因为正确的分配取决于每个人是否具有同等能力去享受获得的财产。它暗示着对财产的同等观念,同等兴趣。
但又有谁能估算出其名下财产的真实价值呢?一无所有,依旧意味着拥有这个一无所有。虚无有如一切,同样不可分割,它们永远只能是一切与虚无之无限中的一个虚无或一个一切,谁都永远不可能对其进行衡量。
这种分享的不可能性是否缘于我们各自不同的差异呢?
两个人分享同一份爱,生活于同一种生活,无疑意味着这二人完全生活在自己的那份爱和生命当中。只有通过对方,我们才能关注自我。这是分享的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讲,分享是一种幻想。他人使我们回归自我,反之亦然。
对个人而言,分享一张床,一餐饭,其意义无非是在一张床或一份膳食上占个位置。但占据的那个位置、那份膳食必然会因我们的身材或胃口的不同而不同。一张床,一餐饭,有如一种生活:从来不会平分。
交换并非分享,因为,交换不同于分享,它意味着共谋。
在交换的过程中,我们或者予多取少,或者予少取多。二者必居其一。
书就是一个完美的例证。
一部书,无论有多少种研究方法,都无法分享。
它只会带我们去回归那部唯一的书:回归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创造的那部书。
读过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分享到,要么为自己全部保存,要么不求回报地全部奉献出去。
以势不可当的造物主为榜样。
有位哲人说:“若不唤醒火的记忆,我们又如何能在烧焦的书中读到焦煳的一页呢?”
他又说道:“一本书留下的痕迹,也许只是燃烧瞬间残存的气味。
“燃烧殆尽并化作一撮灰烬所需的时间不会一成不变。”
他还表示:“火焰只记得住火焰。
“因此,与书的契约只能是与火的契约。
“首先赴死的就是名字。”
他最后又说:“我们只能使用熟稔的词语,因此我们所写的每本书都是我们已经读过的书。”
他接着又说:“写作或许就意味着因痴迷于那部永远不该写的书而绝望地毁灭了自己所有作品的行为。”
哦,思想因火而净化。
永恒是澄澈的。人留意到了么?
一旦抵近天空,就会立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匿名的不速之客的境地。
死亡是分享的大师。
埃德蒙·雅贝斯
二
这几页烧焦的纸原本属于一封私人信件。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是火把它们还给了我。
这大概是一封始终没有送达收件人——无论男女——的信,因为看上去很奇怪,信封完好如初,封口胶封依旧。
这封信是在什么令人不安的情况下写就的?它如此直白,不,如此执着,近乎厚颜无耻,若非情况紧急,不足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为毁灭而皈依。
我手里始终捏着这个信封。有那么一会儿,我以为我能想起那个始终挂在我嘴边却说不出来的名字——惜哉,没成功;会不会是那个身份不明、有天早上来向我索要她的名字的年轻女子——那原本是她的名字,却被她莫名其妙地忘掉了。
如果这个名字恰好是我曾奢望为自己索要的那个名字,而这个名字又暗中啮噬着我背负着的那个名字,该当如何?
如果这就是有一天那个陌生的邮递员放在我桌子上,而我只辨认出信纸上端的两个字母——L.M.——的那封信,又当如何?
火永远抹不掉谜。
有位哲人说过:“我用自己的书喂养火焰,而火焰用我的死亡喂养我。”
“未来建基于某种大肆破坏的选择之上,对此我们摸不着头脑,” 这位哲人又说,“因为我们不能延续已经丧失的东西,也无法遮掩仍在延续的事物。”
休战:梦想。
他曾经写道:“听着吧。不要以为一切都会永远毁灭。
“火焰难道不会从我们被烧毁的书中虔诚地保留下来一些语句,并边燃烧边逐句背诵出来么?
“竖起耳朵,就能再次清晰地聆听到那些语句。
“哦,怀旧之火的颂歌。”
他问道:“我们如何才能用那四个清辅音去分享造物主之名?”
“我们只能拥有分配到的沉默。”
然后他又接着说道:
“此外,如果我们不能分享一切,那么分享之外还有什么是永存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事物中,还有什么是可能是永远无法属于我们的?
“如果我们所能分享的只有那个分享的宏愿——对我们而言,那是逃避孤独、逃避空无的唯一办法——该当如何?”
埃德蒙·雅贝斯
黎明
在写作延展之处,应当为火留出空间。
火凭借其脆弱的四肢向书发起攻击。
啊,下一瞬间就可以将那几个词语从火舌中救出,而机缘却选择结束一段生命。
“打开你的书,丢进火里,这样,火焰读过的每个词语都会成为其熟悉的猎物。” 有位哲人不是曾经这样说过么?
……我目送他离去。从他的背影和步态我就能把他认出来。
我真的曾陪伴这个人走南闯北么?为什么这次我要让他独自踏上旅程?
我疲惫不堪,难以言表。放弃上路,放弃漂泊。
我在附近的一块界碑上坐下了。
脚步声似乎离我越来越近,我吓得一下子跳了起来。
已经。已经是又该上路的时候了。
那个人——我的向导、我的同伴、我的鲁莽无情的替身——就站在我的面前。
他递给我一本书,我赶忙打开。可当我打算破译时,文本却消失了。
我们身后,是一场离奇大火废弃的余烬,我灵魂烧红的原木显露出濒死的征象。
啊,书写,为了保持创作之火的活力而书写。让那些被掩埋的词语在宁静的黑夜中再现,它们对自己的复活依旧惊诧不已。但是,哦,致命的疯狂,难道非要把它们交付给那团性急的火焰、交付给那个将向其揭示死亡之贪婪的空无不可么?难道苦难就是它们的命运么?
曙光,书辽远的渴望。
哦,宿命,我们是否知道书写的美妙清晨只是灰烬之荒漠中的海市蜃楼,只是来世的蜃景么?在那儿,大火正在其顶点延烧。
他说:“或许,分享之书只是一部词语分享的希望之书,其晨昏——哦,一切关键之光——便是觉醒与死亡。”
从大火的首次冲天烈焰到垂死之火的畸变走形,我们闪光的词语将为深渊划定界限。
(本文选自埃德蒙·雅贝斯著《界限之书》,译者刘楠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10月)
延伸阅读
译后记
刘楠祺
20世纪的法国文坛巨星云集,大师辈出。其中,集诗人、作家、哲学和宗教思想家于一身,与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并称四大法语作家的埃德蒙·雅贝斯绝对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
先看看诸位名家如何评价他吧:
勒内·夏尔[1]说,他的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里是绝无仅有的……”
加布里埃尔·布努尔[2]说,“信仰的渴望、求真的意志,化作这位诗人前行的内在动力。他的诗弥散出他特有的智慧、特有的风格……”;
雅克·德里达[3]说,他的作品中“对书写的激情、对文字的厮守……就是一个族群和书写的同命之根……它将‘来自那本书的种族……’的历史嫁接于作为文字意义的那个绝对源头之上,也就是说,他将该种族的历史嫁接进了历史性本身……”;
哈罗德·布鲁姆[4]将他的《问题之书》和《诗选》列入其《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而安德烈·维尔泰[5]则在《与雅贝斯同在》(Avec Jabès)一诗中径自表达了对他的钦敬:
荒漠之源在圣书里。
圣书之源在荒漠中。
书写,献给沙和赤裸的光。
话语,萦绕孤寂与虚空。
遗忘的指间,深邃记忆的回声。
创造出的手,探索,涂抹。
当绒蓟死去,声音消融。
迂回再无踪影。
在你在场的符号里,你质疑。
在你影子的垂落中,你聆听。
在你缺席的门槛上,你目视神凝。
再也没有了难解之谜。
荒漠之源就在你心中。
古人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我们只有了解了雅贝斯的生活思想和他写作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其所处时代的脉搏,识之,友之,体味之,或许方能有所共鸣,一窥其作品之堂奥。
作者: [法]埃德蒙·雅贝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叶安宁 校译
出版时间: 2020-12
埃德蒙·雅贝斯,1912年4月16日生于开罗一个讲法语的犹太人家庭,自幼深受法国文化熏陶。年轻时,他目睹自己的姐姐难产而死,受到莫大刺激,从此开始写诗。1929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与阿莱特·科昂(Arlette Cohen,1914—1992)结婚,婚后首次去巴黎,拜访了久通书信、神交多年的犹太裔诗人马克斯·雅各布[6],并与保罗·艾吕雅[7]结下深厚的友谊。
他与超现实主义诗人群体往来密切,但拒绝加入他们的团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惨烈令雅贝斯不堪回首。战后的1945年,他成为多家法国文学期刊特别是著名的《新法兰西评论》[8]的撰稿人。
1957年是雅贝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9]爆发,埃及政府宣布驱逐犹太居民,四十五岁的雅贝斯被迫放弃了他在开罗的全部财产,举家流亡法国,定居巴黎,直至去世。惨痛的流亡经历令雅贝斯刻骨铭心,对他此后的思想发展和创作轨迹影响至深。
身在异国他乡,雅贝斯将背井离乡的感受化作文学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语言的诘问和对文学的思索,并自觉地向犹太传统文化靠拢。雅贝斯后来谈到,正是这次流亡改变了他的人生,迫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对并审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并促使他开始重新研读犹太教经典—— 《摩西五经》[10]、《塔木德经》[11]和犹太教神秘教义“喀巴拉”[12]。雅贝斯说,在流亡中面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经历以及对犹太教经典教义的研究,正是他此后一系列作品的来源。
1967年,雅贝斯选择加入法国国籍。
雅贝斯是一位书写流亡与荒漠、话语与沉默的作家。针对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关于“奥斯威辛之后没有诗歌”的观点[13],雅贝斯认为纳粹大屠杀的惨剧(以及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排犹色彩)不仅有助于探索犹太人的身份及其生存的语境,也是反思文学与诗歌固有生命力的重要场域。阿多诺将大屠杀视为诗歌终结的标志,雅贝斯则认为这正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开端,是一种修正。基于这一体认,他的诗集《我构筑我的家园》(Je bâtis ma demeure)于1959年出版,收录了他1943—1957年间的诗作,由他的好友、诗人和作家加布里埃尔·布努尔作序。雅贝斯在这部诗集的前言中写道:“从开篇到二战的那些年,犹如一段漫长的回溯之旅。那正是我从最温情的童年到创作《为食人妖的盛筵而歌》那段时期。而与此同时,死亡却在四处疯狂肆虐。一切都在崩塌之际,这些诗不啻拯救的话语。”
此后,雅贝斯呕心沥血十余年,创作出七卷本《问题之书》(Le Livre des Questions,1963—1973),并于其后陆续创作了三卷本《相似之书》(Le Livre des Ressemblances,1976—1980)、四卷本《界限之书》(Le Livre des Limites,1982—1987)和一卷本《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Un Étranger avec, sous le Bras, un Livre de petit Format,1989)——这十五卷作品构成了雅贝斯最负盛名的“问题之书系列”(Le Cycle du Livre des Questions)。
除上述作品外,雅贝斯还创作了随笔集《边缘之书》(Le Livre des Marges,1975—1984)、《对开端的渴望·对唯一终结的焦虑》(Désir d’un commencement Angoisse d’une seule fin,1991)、短诗集《叙事》(Récit,1979)、《记忆和手》(La mémoire et la main,1974—1980)、《召唤》(L’appel,1985—1988)以及遗作《好客之书》(Le Livre de l’Hospitalité,1991)等。
1991年1月2日,雅贝斯在巴黎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相似之书
作者: 埃德蒙·雅贝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叶安宁 校译
出版时间: 2020-12
雅贝斯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十分独特,实难定义和归类。他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曾说,他始终为实现“一本书”的梦想所困扰,就是说,想完成堪称真正的诗的一本书,“因此我梦想这样一部作品:一部不会归入任何范畴、不会属于任何类型的作品,却包罗万象;一部难以定义的作品,却因定义的缺席而大可清晰地自我定义;一部未回应任何名字的作品,却一一担负起了那些名字;一部横无际涯的作品;一部涵盖天空中的大地、大地上的天空的作品;一部重新集结起空间所有游离之字词的作品,没人会怀疑这些字词的孤寂与难堪;一处所有痴迷于造物主——某个疯狂之欲望的尚未餍足之欲望——的场域之外的场域;最后,一部以碎片方式交稿的作品,其每个碎片都会成为另一本书的开端……”。
美国诗人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1992年在其随笔集《饥饿的艺术》(L’Art de la faim)中这样评价他的独特文体:“(那些作品)既非小说,也非诗歌,既非文论,又非戏剧,但又是所有这些形式的混合体;文本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无尽地游移于人物和对话之间,在情感充溢的抒情、散文体的评论以及歌谣和格言间穿梭,好似整个文本系由各种碎片拼接而成,却又不时地回归到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上来,即如何言说不可言说者。这个问题,既是犹太人的燔祭,也是文学本身。雅贝斯以其傲人的想象力纵身一跃,令二者珠联璧合。”
沉默是雅贝斯文本的核心。他在“问题之书系列”中详尽探讨了语言与沉默、书写与流亡、诗歌与学术、词语与死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期超越沉默和语言内在的局限,对词语与意义的根源进行永无止境的探求,并借此阐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邓肯(Robert Duncan,1919—1988)在其随笔《意义的谵语》(The Delirium of Meaning)中所说,“《问题之书》似乎是在逾越字面意义的边界,引发对意义中的意义、字词中的字词的怀疑和猜测”。雅贝斯正是凭借在创作中将犹太教经典的文本性与个人的哲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持续不断地提出无休无止的问题、并借这些问题再行创作的超卓能力而获得了成功。
雅克·德里达高度评价雅贝斯的“问题之书系列”,他在《论埃德蒙·雅贝斯与书之问题》[14]一文中写道:
在《问题之书》中,那话语音犹未改,意亦未断,但语气更形凝重。一枝遒劲而古拙的根被发掘出来,根上曝露着一道年轮莫辨的伤口(因为雅贝斯告诉我们说,正是那根在言说,是那话语要生长,而诗意的话语恰恰于伤口处萌芽):我之所指,就是那诞生了书写及其激情的某种犹太教……若无信实勤敏的文字,则历史无存。历史正因有其自身痛苦的折痕,方能在获取密码之际反躬自省。此种反省,也恰恰是历史的开端。唯一以反省为开端的当属历史。
雅贝斯这种尝试以片段暗示总体的“跳跃—抽象”创作模式以及他的马赛克式的诗歌技巧,对20世纪的诗人和作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1987年,他因其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荣获法国国家诗歌大奖。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后现代诗歌以及对莫里斯·布朗肖[15]、雅克·德里达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已然勾勒并界定出一幅后现代文学的文化景观,他自己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他的作品被译成包括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希伯来语和意大利语在内的多种文字出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问题之书》由罗丝玛丽·瓦尔德洛普[16]“以大师级的翻译”(卡明斯基[17]语)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曾引起巨大的轰动,被视为重大的文学事件。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埃德蒙·雅贝斯文集》,系首次面向中文读者译介这位大师。文集收录了“问题之书系列”的全部作品——《问题之书》《相似之书》《界限之书》和《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以及诗集《我构筑我的家园》和随笔集《边缘之书》,共六种十八卷,基本涵盖了雅贝斯最重要的作品。
埃德蒙·雅贝斯文集系列作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纯粹
感谢我的好友叶安宁女士,她以其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专业背景和精深的英文造诣,依据罗丝玛丽·瓦尔德洛普的英译本,对我的每部译稿进行了专业、细致的校订,避免了拙译的诸多舛误,使之能以其应有的面貌与读者见面。
感谢我的北大老同学萧晓明先生,他在国外不辞辛苦地为我查阅和购置雅贝斯作品及各种文献资料,为我的翻译和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陵渝女士,她对我在翻译过程中提出的犹太教方面的各种问题总能详尽地答疑解惑,使我受益匪浅。感谢我的北大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刘国鹏先生,是他介绍我与黄陵渝研究员结识。
感谢我的兄长刘柏祺先生,作为拙译的首位读者,他以其邃密的国文功底,向我提出了不少极有价值的修改建议,并一如既往地承担了全部译作的校对工作。
感谢法国驻华使馆原文化专员安黛宁女士(Mme. Delphine Halgand)和她的同事张艳女士、张琦女士和周梦琪女士(Mlle. Clémentine Blanchère)。她们在我翻译《埃德蒙·雅贝斯文集》的过程中曾给予我诸多支持。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多马先生,他为《埃德蒙·雅贝斯文集》的选题和出版付出了极大心血。
对译者而言,首次以中文译介埃德蒙·雅贝斯及其作品,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个人水平有限,译文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谬误,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译者
己亥年重阳于京北日新斋
门槛·沙
作者: 埃德蒙·雅贝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 赵四;叶安宁 校译
出版时间: 2019-11
* 注释:
[1]勒内·夏尔(René Char,1907—1988),法国诗人。年轻时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曾与布勒东、艾吕雅合作出版过诗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法国光复后被授予骑士勋章,并出版多部诗集。1983年,其全部诗作被伽利玛出版社收入“七星文库”出版。
[2]加布里埃尔·布努尔(Gabriel Bounoure,1886—1969),法国诗人、作家,雅贝斯的好友。
[3]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犹太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4]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美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5]安德烈·维尔泰(André Velter,1945—),法国诗人、文学评论家。本诗选自其诗集《孤树》(L’Arbre-Seul),法国:伽利玛出版社,1990,第150页。
[6]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1876—1944),法国诗人、散文家和画家,犹太人,雅贝斯的良师益友,其诗歌兼具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色彩,且有人性和神秘主义倾向,在20世纪初法国现代诗歌探索阶段曾发挥重要作用。1944年死于纳粹集中营。
[7]保罗·艾吕雅(Paul Éluard,1895—1952),法国诗人。1911年开始写诗。1920年与布勒东、阿拉贡等人加入达达主义团体,1924年参与发起超现实主义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斗争。一生出版诗集数十种。《法国当代诗人》一书评价说,“在所有超现实主义诗人中,保罗·艾吕雅无疑是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他精通如何把‘荒谬事物的不断同化’有机地融入他对自由的无比渴望之中”。艾吕雅与雅贝斯私交甚笃,他是最早向世人推介雅贝斯的法国诗人。
[8]《新法兰西评论》(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法国著名文学刊物,1909年由诗人、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1869—1951)等人创办。
[9]苏伊士运河危机(la crise du canal de Suez),又称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为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与以色列(为打开苏伊士运河使以色列船只得以通航)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在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和美苏两国的巨大压力下,英法两国于11月6日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这次危机也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成为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
[10]《摩西五经》(Sefer Thora),又称摩西五书、律法书、摩西律法或托拉,是犹太人对《圣经·旧约》最初的五部经典——《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的称呼,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一部希伯来律法汇编,曾作为犹大国的国家法律规范,即便在犹大国亡国后也依旧以习惯法的形式自动调节犹太人的生活。传统上一向认为,这五部经典是摩西接受上帝的启示而撰写的,内容是古代以色列人的民间故事,记载了以色列民族的起源,尤其是创世的上帝对他们的启示,其主要思想包括六个重要的教义:上帝的创世、人的尊严与堕落、上帝的救赎、上帝的拣选、上帝的立约和上帝的立法。
[11]《塔木德经》(le Talmud),犹太律法﹑思想和传统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2世纪,犹太人恢复独立的愿望被罗马帝国粉碎,于是将目光转向传统律法的研究和编纂。以后各个时代的判例和新思想都汇入到了《塔木德经》之中,使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得以跨越距离﹑风俗和语言的差异,通过《塔木德经》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塔木德经》有两个版本,分别为3世纪中叶在巴勒斯坦编纂的耶路撒冷版和6世纪改订增补后的巴比伦版。
[12]喀巴拉(La Kabbale),希伯来文“קבלה”的音译,意为“接受传授之教义”,表示接受根据传说传承下来的重要知识。13世纪以后,“喀巴拉”一词泛指一切犹太教神秘主义体系及其派别与传统。
[13]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犹太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他在1955年出版的文集《棱镜》(Prismes)中有一句名言:“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14]《论埃德蒙·雅贝斯与书之问题》(Edmond Jabès et la question du livre),原载雅克·德里达论文集《书写与差异》(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法国:索耶出版社(Éditions du Seuil),1967,第99—116页。
[15]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法国作家、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其著作对后结构主义有重大影响。
[16]罗丝玛丽·瓦尔德洛普(Rosmarie Waldrop,1935—),美国诗人、翻译家和出版人,雅贝斯“问题之书系列”的英译者。生于德国,1958年移居美国。
[17]卡明斯基(Ilya Kaminsky,1977—),美国诗人、大学教授。犹太人,生于苏联(现乌克兰),1993年移居美国。所引文字系其为《ECCO世界诗选》(The ECCO Anthology of International Poetry)所作的序言《空气中的交谈》。
(本文选自埃德蒙·雅贝斯著《界限之书》译后记,译者刘楠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10月)
埃德蒙•雅贝斯(Edmond Jabès,1912-1991),法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犹太人,生于开罗,卒于巴黎,是二战后法国最著名的文学思想人物之一。雅贝斯1943年开始写诗,195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构筑我的家园》,1967年成为在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展示其作品的四位法国作家之一(另三位是萨特、加缪和列维-斯特劳斯)。
埃德蒙•雅贝斯于1970年获法国文学批评大奖,1982年获法国犹太文化基金会艺术、文学和科学大奖,1987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大奖。
刘楠祺,1955 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翻译有波德莱尔《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耶麦《春花的葬礼》,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和《相似之书》等。《问题之书》获2020春风悦读榜金翻译家奖,第13届傅雷翻译奖入围作品。
界限之书
作者: [法]埃德蒙·雅贝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叶安宁 校译
出版时间: 2021-10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本书记录了雅贝斯对不可言说者的探求,并展现了在此过程中他与自我主体、身份以及写作行为的斗争。
问题之书
作者: [法]埃德蒙·雅贝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叶安宁 校译
出版时间: 2020-12
作为“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问题之书》分上下两册,共七卷。上册由回忆写起,从于凯尔的自杀到萨拉之死,再到爱情的毁灭,叙事的过程中追问着自由、话语、抉择的意义。下册则通过打乱字母重新组合的语言游戏,用诗化的言语、对话的方式,继续对生命、文本、死亡展开思索。
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
相似之书
作者: 埃德蒙·雅贝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叶安宁 校译
出版时间: 2020-12
《相似之书》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的思考,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从而无所顾忌,无所遵循,无所约束,达到了诗人为实现诗意语言,哲学人生的梦想的努力。
门槛·沙
作者: 埃德蒙·雅贝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赵四 译
出版时间: 2019-11
本书为法国著名诗人、学者埃德蒙·雅贝斯1943-1988年诗全集。雅贝斯运用片段暗示总体的方法以及马赛克式的诗歌技巧,将各样的文类和创作模式融入诗歌,把诗歌重新表现为情感、理性、哲学、政治和历史复杂的统一体,挑战了诗歌的构成观念,为后现代诗歌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他的诗歌影响了整整一代法国当代诗人,也影响了莫里斯·布朗肖、雅克·德里达和加布里埃尔·布努尔等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
# 不践约书
张炜 著
《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重磅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 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南方周末》专栏作家樊国宾用汪洋恣肆的文字、博大广袤的渊博学识、精深通达的哲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与灵魂的对话。
李敬泽、张宗子、朱又可、多马等联袂推荐。
# 夜晚灼烫:凝定的时间肖像
黑陶 著
作家张炜、散文家冯秋子联袂推荐,“新散文”代表作家、“诗人散文家”黑陶以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写作和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拓展散文写作疆域,表达来自时光深处的记忆和“父性”江南的面孔。
# 彭程作品系列
彭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彭程作品系列”共包含三部,分别为《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阅读的季节》,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新散文代表作家彭程最新自选集。彭程的文字从容、宁静而诚挚,散文书写中的一股清流,写作风格凸显质朴的美学和深刻的内涵。
# 碗和钵
庞培 著
《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 悬铃木咖啡馆
半夏 著
著名作家半夏最新小说力作。悬铃木咖啡馆是一个城市百态观察的据点,如果不来这里熏染点人气,就无法让生活继续……一间讲述市井与情感故事的咖啡馆,讲出了一城的精致与忧伤——如万花筒般折射出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堪称昆明版的“人间喜剧”。
# 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
荆歌 著
著名作家莫言、李洱推荐,著名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最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 张爱玲传(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一个人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在大量张爱玲文本资料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将张爱玲的个人生活与文学生涯对称而陈,全景式探究其冷观人世喧闹、深谙生命哀伤、谨遵内心真实的完美主义追求。
# 云上
赵波 著
70后女作家赵波以个人成长经验直接书写,高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强力书写现代物质文明挤压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孤独感与荒诞感。深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沿,以灵动、微妙、细腻而又丰富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胆袒露内心的隐秘,坦率而真诚地直剖内心。
#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保罗·策兰 著;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 界限之书
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丨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丨汉声·松阳传家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彭程作品系列 丨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樊国宾·仁慈江湖|黄梵·意向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