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60集(附文字档)

请点击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第60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5月1日

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二百五十八,刚刚谈到了幸这个姓氏的来由。我们看到下面的历史名人。我们看到第一位幸南容。幸南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幸显。幸南容幸显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祭酒。先前也跟大家说明过,国子监其实就是等同于我们现在的国立大学。祭酒就是这个学术单位的领导,所以是非常有学术地位的人才能够担纲到这个职官。幸南容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名了,所以他的文才其实相当早就已经开始被大家所重视,而且他后来去参加进士考试,很年轻就考上了进士,而且跟柳宗元同榜。当时的名士,像柳宗元、刘禹锡、李绛,都非常钦仰年纪比他轻,可是又学问比他好的幸南容,所以幸南容跟这些人的交往就非常的密切。幸南容虽然说发迹早,成名早,不过也很年轻就往生了。所以当时往生的时候,唐宪宗听闻噩耗,还特别派刘汝霖前往祭奠,那也表示对于国家失去这个人才,唐宪宗是感到很痛心的。也因为他很早就往生,所以对于他的事迹留下来的就不多。也可以知道说,幸南容在当时的确是蛮有影响力的。
看到第二位,叫做幸夤逊。夤这个字大家是比较少见的。幸夤逊这个夤有另外一个写法,是写成子丑寅卯的寅,因为这个夤跟子丑寅卯的寅,都有寅这个偏旁,所以可能在版本的流传里,上面那个夕有的时候有些书籍有保留下来,有一些典籍可能有脱漏,所以夕这个偏旁就不见了,所以后来的写法就有这两个版本。当时幸夤逊是后蜀时期的职官大臣。后蜀就是我们刚刚前面所提到的五代十国这个时间。后蜀的君王喜欢击毬,这个击毬,毬又是什么东西?这个毬它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类似足球的观念,它不能够用手去碰,不能用身体去碰,只能用脚。可是它又跟足球的玩法不太一样,又有点像是我们现在踢毽子的那个动作。它是用藤做成的球,然后在脚上踢,两队人马可以互相的进攻,得分。所以如果要做一个比较简单的比喻,就比较像泰国的藤球那种玩法。当时这个是蛮新兴的一种娱乐活动,从唐朝开始就很受到欢迎。当时后蜀的君王很喜欢,大家又不敢规谏他,所以皇帝就经常拉了群臣来玩这个击毬的游戏,就不理朝政了。可是就只有幸夤逊能够上疏来规谏他,所以他在官场上的历练很得到君王的重视,也很受到同侪的尊重。后蜀亡国之后就进入到了宋朝,宋朝就统一了中国,所以幸夤逊也在宋朝为官。一样,宋太祖也喜欢打猎,这个上个礼拜跟大家谈过,打猎其实是很多君王很喜欢的娱乐活动,因为在古代能够做娱乐的消遣不多,像这种球类的,像击毬这种娱乐的消遣,是比较户外的一种运动,所以有一些君王喜欢,当然如果是更劳民伤财的,那就是大规模的去田猎,打猎的时候不仅仅是动员人力而已,有很多的物资都要去配合,而且打猎通常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所以十天半个月君王不在朝中,很多的政务就耽搁下来了,君王喜欢打猎,这好像是很多历朝历代的国君,经常都喜欢做的一种娱乐休闲。也因为这样,幸夤逊又不改本色,还是上疏去规谏宋太祖,打猎还是要有所节制。后来幸夤逊也蛮长寿的,在宋朝一路当官到九十几岁,而且到了九十几岁,当时因为年纪大了,所以朝廷就下令让他退休,退休之后他还上表,还向朝廷奏报说他年纪大了,可是他还有为国尽忠的雄心壮志,而且他也准备着装,要到朝廷亲自面见皇帝,请求皇帝再给他官职,继续为朝廷卖力,结果就在路上,半路就往生了。九十多岁报国之心还是不曾稍减,真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以也是为后世所钦仰的一位大臣。
再来我们看到第三位幸元龙。幸元龙是南宋时候的大臣,这位幸元龙也是在官场上颇有历练,不过在地方上历练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幸元龙在地方上面也有很多的建树,为基层的百姓有做一些很好的服务。他为人很正直,对于朝廷的一些施政的弊病,他都可以直接点名出来,而且就上奏给朝廷。他有好几封的奏折就点明了国家的整个局势,因为当时南宋时代北方有金人,可是在金人的更北方,就是内蒙古这一带,就是蒙古族所盘踞的势力,所以他希望朝廷能够藉助跟金跟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来做一个巧妙的运用,希望能够乘着蒙古人去攻击金人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也可以从南方去夹击金人,所以变成是一种策略联盟的方式,来收复北方的失土。当时也有不少人主张这样的见解,幸元龙也是其中之一。果然后来朝廷是运用了这个方法,不过是在多年之后,果然金人就在蒙古跟宋朝的夹击之下,后来金就灭亡了,可是灭亡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才是更严重的,就是蒙古人瓜分了金人北半部的领土,南宋就瓜分了金人所留下来南半部的领土。可是我们就直接跟蒙古有了接壤,接壤之后,蒙古族发现愈南方的地方愈富庶,尤其江南地区的这个南宋更是鱼米之乡,所以他们就兴起了进犯之心,所以后来就大军南下,宋朝也因此而灭亡。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在的国际政治上面,也还有这样的观念,就是如果我们是敌对的双方,或者是不同的阵营,我们希望中间有一个缓冲地带,不要直接接壤,因为直接接壤之后,很多的问题就会应运而生。好,我们再看到下面一个姓氏,第二百五十九个姓氏司。司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百大。我们看到它的起源是起源于神农氏,神农氏时代有司巫这个职官,顾名思义,就是跟我们后来所介绍的巫人有密切的关系,巫人就是主管一些占卜,然后跟天地神灵沟通的工作,那个是巫人,可是司巫就是所有巫人他必须要听命于司巫,也就是巫人的领导,所以他的位阶又更高一些,司巫的子孙就以司这个字做为姓氏。当然在古代的职官里面,先前我们也陆续介绍过,很多的职官都有司为开头,譬如说主管军事事务的是司马,主管人民跟土地的是司徒,主管公共工程的叫做司空,所以这些也都有一些子孙流传下来,也都以司做为姓氏。譬如说刚刚我们看到第四支,第四支还有一个春秋时代的卫国,它的司寇也有子孙以司为姓氏,刚刚我们提到了,有司徒,有司马,有司空,司寇先前我们也介绍过,他就是主管司法审讯案件的,所以也是以司为姓氏。这些司开头的职官,也有一些后代做为司姓的起源。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再回头看一下,在郑国有一位大夫名字叫做司成,所以司成的子孙就以司做为姓氏,这是第二个来源。第三个来源也是在春秋时代,因为在周王室里有一位司马,他的名字叫做休父,而且还受封到程国去当国君,所以他的子孙有部分就以司马的司做为姓氏,这个也是司姓的起源之一。
好,我们来看到堂号的地方。堂号有一个淮右堂,是宋朝时候的舒州团练使司超,他的子孙所建立的堂号。司超在当时担任过舒州团练使之外,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等这些地方任官。这些地方都是属于淮河之右,淮河之右是在哪里?以前我们曾经讲到江左江右,所谓的江右就是江南,如果以地图的方位来看,因为中国的河川大部分都是由西向东流,所以由西向东流,我们如果是顺流而下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看,右边是哪一边?右边就是在南边。了解吗?我们现在是由西向东,如果我们现在是朝东方顺着河流往下,我们的右边是哪一边?就是南边,左边就是在北边,所以淮右就是淮河的南岸,淮河的南岸就是长江的北岸。淮河南岸这个地带,有很多的地名,像什么舒州、蔡州、绛州,都在这一带。所以后来司超的子孙,因为司超所担纲职官的地方都在淮右这一带,因此立堂号叫淮右堂。这边有一个官名叫做团练使,团练使其实他的位阶理论上没有很高,但是如果他是在前线地带,他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个所谓的团练就有点像民兵的组织,民兵的组织,他就是组织民兵,当然它有官方的正规部队,可是正规部队在地方上量没有很大,没有很多,尤其在比较内地的地方,它通常只是点缀点缀,因为内地不可能有战争的需求,通常那个数量都不多,它只是零星的有一些,譬如说地方上的冲突,或者有一些小规模的山贼,地方上还是有一些正规部队,可是数量不多,所以在地方上面一般还会仰赖的就是民兵,就临时征召一些民兵组织,然后每一年发动几次征召,然后来做训练,假如真的有一些紧急冲突的时候可以征用。这些所谓民兵的组织就叫做团练。可是在前线的时候,这个民间的力量就可以发挥很大的战力。所以在前线这一带,淮右这一带,团练是很吃重的一个工作。所以司超才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屡屡建立功勋。
除了司超之外,我们看到历史名人,还有两位跟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位是司居敬。司居敬是元朝人,他生活很简朴,为人很耿直,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居敬,生活起居都要怀抱着虔敬的心情来待人接物,所以生活很简单,为人也很正直,也曾经担任过邹县县尹。邹县在哪里?就是在现在的山东曲阜的南边,也就是孟子的故乡,这个地方是比较接近山东西半部,是接近在平原地带。可是每年要缴钱粮,要缴农作物,要上缴这些税收的农作物的时候,要缴到哪里去?要缴到胶州。胶州在哪里?胶州是现在山东省比较东半部,山丘丘陵这一带。所以从邹县要运米粮到胶州去,这个路程非常的艰辛,因为经过丘陵地,而且路程又不近,而且在当时有很多的山贼,这些经常会出来劫掠,所以老百姓要去送米粮,去那个地方缴交,这个是很辛苦的事情。所以当时担任邹县尹,邹县县长的司居敬就上书给朝廷,希望能够把这个钱粮就近运到滕县,滕县在现在山东的南部,它距离邹县就不远了,路程上面近了很多,而且都是比较平原的地区,转运也比较方便。经过了三次的上书之后,朝廷才得到允准,所以解决了老百姓每年缴税的痛苦的事情。而且邹这个地方,虽然说从春秋时代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所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尤其到了元朝,因为比较不重视文化,不重视教育,所以这个地方就变得文化很没落,可是当地的百姓却想要学习,所以司居敬也想办法设立学校,而且拿自己的俸禄来捐献给学校,开启地方的文风。所以当地的百姓非常感谢他,后来他离开的时候还为他刻石留念,歌颂他的功德。
第二位司姓的历史名人司昌龄。司昌龄是清朝的学者,他的祖上曾经担任过御史这个职官,在中央朝廷是很高的位阶。他的父亲叫司九经,曾经担任过陈文贞的相国之门。司昌龄从小就在这种书香世家里熏陶,所以学问也非常的渊博。他曾经参加过博学鸿词科,所谓的博学鸿词科就是在科举考试里面的一个科目,博学鸿词主要就是考儒家的经典之外,还要有一些诗歌的创作,所以博学鸿词科是科考里面最难的一科,但是相对的它的录取的名额也最多,但是难度比较高。因为他家书香世家,所以有很多的传承,很多的图书,也造就他,家里有很丰富的藏书让他来阅读,所以考试他就不太喜欢去,因为考试要配合考试的科目,又要做准备,而且考试又必须要千里迢迢去赴考,所以他就婉谢了邀请,在家就是以读书为乐,以教学为志业。所以他在地方上面很受当地人士的敬重,甚至于几任的县太爷都邀请他来为地方修县志,可是他都婉谢。所以他等于说是一个比较地方型的学者,可是也因为他的一些文献有留下来,让我们知道说,他在地方上虽然说没有当官,可是也有很不错的著作流传于后世。像有一位归安名士叫做沈树德,沈树德就在官场上比较有历练,所以我们对他的记录也比较完整一些,沈树德后来也跟司昌龄非常的志趣相投,所以两个人有一些交流的书信也被保留下来。沈树德就很感慨的说,余不遇昌龄,谁知余者?昌龄不遇余,亦谁知昌龄也?也就是说我们两个人是知音,惺惺相惜。尤其司昌龄大家对他的资料比较少,也是透过沈树德的一些推介,我们才比较知道司昌龄的学问是很渊博的。我们看到下面第二百六十个姓氏,念作韶ㄕㄠˊ,这个字很多人会读错,把它念作四声,要念作二声才是正确的读音。韶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是很稀少的姓氏。它的由来我们看一下,原来是舜帝的时候,曾经在他的部落里面有人创作了《韶乐》。《韶乐》很动听,而且留传于后世,甚至于孔子曾经在听完《韶乐》之后,觉得非常的美妙,还深深被吸引,所以在《论语》里面还留下了这句话,说他听完《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的滋味,为什么?因为他一心都在回想着这个《韶乐》的美妙,陶醉在其中。所以音乐的感人肺腑,其实在孔子身上可以看到最好的例证。
也因为《韶乐》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誉,所以当时创作《韶乐》的乐官,他的后代就以韶做为姓氏,是现在韶姓最早的起源。
还有另外一个起源是以地名为姓,在《姓苑》这本古书里面有记载,开封有韶姓,韶姓它说是望出太原,也就是说它的祖籍地是从太原发展出来的。的确在古代有一个地名叫做韶州,韶州就是在开封这附近。所以大概就是从太原有人,有韶姓,然后迁徙到了开封这附近之后,又以韶做为地名,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有很多韶姓的人家,就传衍下来。这是另外一个来源。
韶这个姓氏人口不多,所以我们来介绍一位历史名人,叫做韶护。韶护是明朝的官员,当时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时候,韶护担任地方官,就尽心尽力,所以就在地方上很得民心。而且韶护后来因为勤恪敏达、事无凝滞,所以就由户部主事改任为星山典史,然后又继续擢升为按察佥事,所以在朝廷里面担任很重要的职官。这个是韶姓我们看到比较知名的人物,跟大家介绍一下。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另外一份讲义。二百六十一郜姓。郜这个姓氏也是很少见的姓氏。郜这个姓氏现在我们比较通俗的写法,是有邑字边,有耳朵边,可是在先秦的文献里面,郜这个字有的时候它可以写作没有邑字边的,没有耳朵边的那个字。据说这个郜它的分封,是来自于周文王的第十一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分封在郜这个地方。所以后来郜国的公族就以郜为姓氏,现在最主要的来源。
郜这个姓氏人很少,不过在历史人物方面其实也是人才济济,首先我们看到它的堂号有一个集古堂,集古堂是缘由于清朝的学者郜坦。郜坦是治《春秋》的名家,尤其是以《春秋左传注》,是他主力的一个研究对象。跟我一样,我也是以《左传》为主。而且他广采杜预还有宋元各家的说法,然后集结了一本书,叫做《春秋集古注》。这个集古注就是把各家的说法集结在一起,然后自己再给予一些评论。所以这本书也奠定了郜坦在《春秋》学,在《左传》学的地位。子孙就以这本书的书名立为堂号,叫做集古堂。这是我们看到的郜坦这位历史名人。
除了他之外我们还有另外四位,另外四位的第一位,也是先前我们曾经在前面谈到人性论的时候,曾经略略提过他,就是告子。告子的告,在文献上的写法就是没有耳朵边,可是刚刚跟大家说明的,这个在版本上面,有耳朵边没有耳朵边,在先秦其实讲的是同一个姓氏,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郜姓。告子他叫做告胜,有另外一个说法说他叫做告不害,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告子的师承有两个说法,第一个师承是说他是传承于墨家,是墨子的学生;另外一个说法说他是孟子的学生。但是这两个说法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前面那个说法,因为他跟孟子的观点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他是孟子的学生可能就会有一点矛盾,因为他曾经跟孟子辩论过人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这个性是人一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所以我们简单来讲,这个就是所谓的人性的部分,人跟动物不一样的地方,那是纯善无恶的。告子的认为,他说这个性是无善无不善,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坏,就顺应着他后天所接触的人,他所接触的环境,如果他是一个很好的受到教育,而且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成长,可能他的人性就会比较趋向于正向的;反过来就会比较趋向于邪恶的。所以他的人性论的观点跟孟子就截然不同。所以他有一句名言说:食,色,性也。他所谓的食跟色这个部分,就是我们先前跟大家讲过了,他这个性我把它称之为动物性,就是人跟动物都有的,当然动物性就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它只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一种本能的反应而已,本来就没有什么善恶。所以孟子所讲的性跟告子所讲的性,同样都是性,可是他讲的范围对象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够说谁说的比较对,谁说的是错误,不能这么说,因为他谈的是不一样的层次的问题。所以这是告子的观点。很多人都把食,色,性也,告子的这一句话理解错误了,很多人说这句话是孔子讲的,不是,不要让孔子背这个黑锅。很多人只要是谈到文言文,只要是咬文嚼字,都会说是孔子曰,没有,孔子没有那么伟大,他没有活了两千多年,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是他讲的,所以很多人对孔子有一些误解,其实是错误的。这是告子所讲的。
我们看到第二位郜知章。郜知章是元朝的诗人跟学者,在元朝的诗坛上面有所谓的王郜并称,王就是王祠能,郜是郜知章,因为两个人年代相近,而且他的作品质量相当,所以我们在文学史上面把他们合称在一起,称为王郜。在元朝,刚刚提过了,它本来就是一个文化比较衰微的时代,因为蒙古人统治,他们比较善于征战,所以他们对于文化、对于教育就没有那么的积极。如果我们把中国历史摊开来,两千多年的时代,大概就是元朝是比较衰微的时代。可是即便是衰微的年代,创作诗歌的人还是不遗余力,只能说它的质量要跟盛唐,要跟两宋,要跟后来的明清比起来,它是稍微逊色一些。所以我们一般在谈到文学史,元代大概是比较快速的谈过去,比较忽略它。郜知章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一位儒家学者,所以他在地方上其实也非常有声望,在这边跟大家介绍一下。
第三位是郜光先。郜光先是明朝的人物,他也在地方上有一些历练,他也曾经担任过上海县的知县。其实上海这个地方被设县来做管理是很晚的。为什么上海设县是很晚的?因为上海这个地方在唐朝以前它还没有形成,它还是一片海沙,还没有淤积完成,因为它是长江的出海口逐渐的淤积之后,才形成的一个地方,所以早一点的时候根本还没有上海这个地方,是唐朝以后慢慢的它才形成,所以它设县的时代很晚。可是也因为它有一个地理上的交通之便,所以上海现在可不得了,东方明珠,现在它的声势恐怕都已经超过了香港,很多人都会去上海经商。不过有人去上海玩你大概会大失所望,因为上海是一个超级都会区,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可是说名胜古迹,的确就没有像长安、洛阳这么的丰富,因为它开发得晚,而且又商业色彩比较浓重,所以比较没有去观光的价值。好,我们再回来,这一位郜光先他在地方上历练之后,也曾经在中央朝廷里面来担纲职务,而且他也在边务上面,在边防上面也非常有历练,巡抚蓟州、辽州、保定,这些都是在现在的河北省比较北边的地方。各位都知道,在这个地方为什么防务会很吃重?因为要防堵山海关之外,长城之外的满洲人、女真人,所以逐渐的到了晚明的时候,北方这一些事务就非常的繁重,所以郜光先他就是在北方的防务上面有一番的建树,也为历史所记载。
第四,郜琏。郜琏字号为绿天主人,很特别,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更重要的是他是旅游学家,旅游文学家。他遍游各地,而且还写了很多的游记。所以就跟先前我们跟大家介绍过的,中国旅游的这个始祖,谁?徐霞客,就很接近。而且他的著作《芭蕉》这本书,还辗转流传到日本去。日本非常的喜欢这本书,还被奉为国宝。
我们看到第二百六十二黎这个姓氏。黎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九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九十一,其实不遑多让,也算是百大之内为数不少的姓氏。它的来源有几支,第一支是商朝的时候有诸侯国黎国,据说是黄帝家族的嫡传后代,后来这个黎国的公族就以国名为姓,称之为黎氏。再来另外一支就是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将尧的后代分封在另外一个地方,也叫黎,所以他也被称之为黎侯,这个黎侯后来也以黎做为姓氏。再来第三支是少数民族改姓的例子,北魏孝文帝的时候,有很多鲜卑族的姓氏进入到中原,所以纷纷改为汉姓,其中有一个素黎氏就改为黎姓,是现在黎姓的来源之一。等一下我们会谈到海南岛,其实海南岛在宋朝的时候,它是开始设郡来做管理,海南岛这个地方有很多地方的民族,本土的民族,我们在称谓上就称它为黎族,所以海南岛的黎族很多人都以黎为姓,所以海南岛黎姓的比例很高,就是因为黎族的关系。所以种种的不同的来源,也就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所以五族本不分,大家都是在炎黄子孙的血统之下,创建这个国度。所以文化是源远流长,人口也非常的多,所以现在是全世界第一大国。可是现在有人口专家在做统计,我们中国大陆的人口现在是十三亿多,再过大概十几年的时间,如果按照这种节奏,按照这个速度的话,十几年之后我们就会被印度超越,中国的人口会被印度超越,而且超越的幅度会很快,只会愈来愈快,所以他大概预估十几年,可能会时间更短一点,印度现在人口也突破十亿了,很快就被扭转了。当然,人口多带来的一些问题也蛮多的,譬如说垃圾的问题,环保的问题,粮食的问题,这个也都是潜在的危机。
我们看到第二个部分,看到堂号。堂号的地方第一个黎阳堂。我要请大家帮我改一下,这个打错字了,黎阳昂,那个昂是堂的错误。这个黎阳堂我们来看一下,是纪念后周的黎景熙,因为黎景熙担任黎阳太守十二年,在地方上面很受百姓的支持,后来升为了著作郎,去担任中央的职官,在朝廷里面编写历史书,所以也得到史学的赞誉,他的著作就被称之为黎阳信史,所以黎景熙的子孙就以黎阳堂为典故,来纪念先祖。
第二位叫经术堂。这个典故是跟黎錞有关。黎錞是北宋人,当时他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在宋朝的时候逐渐开发,可是人口还没有很多。所以当时欧阳修因为他也是四川人,在朝廷里面担纲职务,宋英宗就曾经问过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在四川里面有没有什么有名的人物?对不起,欧阳修不是四川人,是宋英宗曾经问他蜀中有没有名士,然后欧阳修他自己因为认识了苏洵,苏洵就是苏东坡还有苏辙的爸爸,他们父子三个人都同游于欧阳修的门下,所以欧阳修藉着这个机会,就推荐给宋英宗,有,这个蜀中四川,如果是写文章的名士就有苏洵,如果是经术经学的研究的话就有黎錞。所以黎錞在欧阳修的这个评价里面是很高的,可是代表蜀中的人物,所以后来黎錞也就被提拔为朝廷的重要官员,而且在经学上很有建树,所以就被称之为经术博士。子孙就以此为荣,立堂号为经术堂。
第三个堂号是黎錞的九代孙,叫做黎伯贤。黎伯贤他跟祖上一样,其实就是世居于四川的渠县。这一支一直到了黎伯贤的时候,才由渠县搬家到了重庆。现在我们讲重庆,在那个时候叫做巴郡。所以他是黎姓从渠县搬到巴郡的第一代,始封的祖先。所以后来子孙就以巴郡做为堂号来纪念他。
再来乾元堂,就是这一位黎伯贤的孙子,乾元堂纪念黎命表。这个黎命表是元朝皇庆二年的进士,当时皇帝就御赐他名字叫做命表,所以他就改名,皇帝赐名给你,你不得不改,所以他就改名叫黎命表。后来黎命表的长子黎太铭就上尊号,叫做乾元堂,来纪念黎命表能够代表他们家族考上进士,而且有这个荣誉,得到了皇帝的赐名,以乾元做为堂号,干是八卦里面的乾卦,乾卦是纯阳的卦象,元是第一名的意思,是元首的意思,所以用乾元来表示黎命表,在朝中是非常受到朝廷重视的,也是他们黎家来到巴郡之后的第一位进士,用来纪念他。
第五个载酒堂。这个就是刚刚我们提到,苏东坡还有在海南岛有关的一个典故,苏东坡他一生有几次被贬官,贬官的过程里面,当然他跟地方上的很多百姓,也都结为好朋友。苏东坡晚年的时候,他自己也回顾一生创作的三次高峰,三次高峰就是黄州、惠州、儋州。他第一次被贬到黄州,就是先前跟大家介绍过的乌台诗案,那个时候还很年轻,他到黄州去,这是他第一波的创作高峰。第二波是到惠州,惠州就是现在广东的惠州那一带,在宋朝岭南都还是很荒凉的地区,所以他到惠州来,也跟惠州的百姓有一些比较不一样的风土民俗,他也有很多的文章诗歌来记录了,当时惠州百姓的一些生活习惯,因为有些少数民族跟汉人的生活习俗不一样,苏东坡去了以后也觉得很有趣,所以他做了很大量的记录,甚至于这些惠州宋朝时候的习俗,到现在广东的惠州,还有惠州的百姓遵守这个习俗,所以也算是有一个民俗学上很重要的资料,有一个汇整。再来第三波就是比较晚年的时候被贬到儋州,儋州就是海南岛,是当时宋国最南的一个版图了。他到儋州去前后有八年多的时间,八年多这时间不算短,所以他在儋州也真的能够融入地方。因为苏东坡的个性,大家读他的作品也都知道,他是很能够随遇而安的,即便心情不好,可是他很快的就能够转念,所以为什么他的文章历朝历代的文人都很喜欢,就是因为他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境,悲伤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所以他的转念的这个功夫,在他的诗歌里面他经常都有一些阐释,所以他也导正了很多人在官场上失意,在生活上不如意的人读他的诗,也能够随他的心境来转念,所以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甚至于最近中国大陆还特别制作了一个,应该算是制作了一个影片影集,主角就是苏东坡,好像是纪念他出生一千年还是什么,我忘记了,还是逝世一千年。而且他现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里面,好像有被票选为古往今来代表中华文人,他是第一名,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是第一名,就是集各种艺术长才,文学长才,是古往今来第一人。所以苏东坡真的是非常有影响力,他在儋州的时候,跟当地的朋友交往非常的融入,刚刚也提到了,儋州有土著民族叫做黎族,黎族的生活习惯也跟中原的汉民族不太一样,所以苏东坡在那个地方也有很多的记录。有一些朋友跟他就交往非常的密切,其中有一位叫做黎子云,这个黎子云是当地的算是他们部落的领袖,当地也有很多的子弟希望能够接受一些教化,所以大学士来到儋州,黎子云当然就力请苏东坡来教授子弟,所以当时很多人想要读书的,就固定时间到黎子云的家里,请大学士来教授学问,所以当地人都非常的热情,因为苏东坡免费教我们的子弟来读书,我们总是要供他吃喝,所以都会自己载酒载肉,到黎子云的家里去大家吃吃喝喝。苏东坡也写了载酒堂三个字,然后题匾给黎子云还有当地百姓,来做一个纪念。
在这边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有一天他要去黎子云家中的时候,结果下大雨,下大雨的时候没有带雨具,所以苏东坡就跟旁边的农家借了斗笠,穿着木屐。木屐大家会认为说,那个不是日本人才有吗?其实没有,木屐是中原本来就有的一种穿着,一种鞋子的样式。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很流行穿木屐了,因为日本在唐朝的时候大量派遣唐使来中原,来唐朝,来学文化,所以他就把这样的穿着打扮,带回到日本去,然后在日本它就一路沿承下来。反而是在中国,因为我们变化很多,所以木屐反而慢慢的没有被保留下来,没有被大量的穿着。在日本就比较保留,所以我们误以为是日本的传统穿着。其实不是,中原就已经有木屐了。穿木屐在下雨天是最好的一个鞋具,为什么?因为木屐它有比较高的脚,如果你穿那个布鞋,棉鞋,你沾湿了,那个整个鞋子会湿透,而且没有止滑的那个功能,很容易就会滑倒,而且这个沾了雨水之后,它会把那个地上的泥巴水吸进去,所以那个棉鞋你一旦弄脏了,很难洗干净,所以下雨天他们出门就穿木屐,就比较不会沾到水。木屐是用木头做的,也不怕弄湿,它两个高高的那个脚止滑也蛮好的,有那个止滑的效果。所以苏东坡就穿了木屐带了斗笠,就要走到黎子云家里去教课。很多人看到他这个穿扮就觉得很有趣,因为大家都认得苏东坡苏大学士,他的穿扮就是儒生的衣着,带着儒生的帽子,而是就又带了斗笠,又穿了木屐,又是一个老农的装扮,所以那个装扮就很滑稽。他自己也把这个事情写下来,所以他自己也有画了一个图,他自己自画像,他觉得那个穿着很特别,很有趣,所以他也画了一幅画,叫做东坡笠屐图。很多人后来就有模仿他也画这一幅图。这个是苏东坡在晚年儋州时候的事迹。
我们看到黎姓的历史人物,刚刚我们有提到黎景熙,黎景熙前面有说明过了,所以这边的文字就请大家来参看一下。再来第二黎干,黎干是唐朝人,唐朝的黎干他曾经担任过京兆尹,京兆尹,京兆就是当时的国都地区,叫做京兆,唐朝的国都是长安,这个是没问题的,可是他不是当长安尹,他是当京兆尹,因为他把长安还有周边的几个县,他把它框起来,给他一个比较高位阶,而且很特殊的一个行政单位,就叫做京兆,所以这个京兆尹他管的不只有首都长安,还有附近一些比较繁华富庶的县,都在京兆的范围里面,这样可以理解了。所以他担任京兆尹,那个是首善之区,而且人文荟萃,可是黎干在担任京兆尹的时候,以严肃著称,因为在这个地方一定有很多权贵居住,所以只要有一些司法案件的时候,你可以想像一下,关说的、贿赂的一定很多。所以先前我们讲到包公,包公包拯曾经担任过开封府尹,那个开封府就跟唐朝的京兆是一样的,宋朝的国都在汴京,可是汴京它有一个更大的区域叫做开封府,所以包公担任的职务叫开封府尹,是掌管整个国都以及周边地区。所以就跟这个京兆一样,一样,都是权贵居住的地方,所以直到有一些利益冲突的时候,大家都会来关说,都会来贿赂。黎干就跟后来的包公一样,也是非常的铁面无私,所以把京城地区治理得很好。不过很可惜的是他在后来,他虽然说在治理地方很有一套,可是他的性格比较阴险一些,而且用一些旁门左道的方式来结交宫中的一些权贵。这是他后来在朝廷担任了比较重要职官的时候,就一反先前的作风。所以后来唐德宗继位之后,他还去跟宦官的首领刘忠翼,两个人过从甚密。因为当时唐德宗刚即位,对于宦官的事务非常的留心,所以他就被举报跟刘忠翼两个人有密谋,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唐德宗就把他们抓起来之后严加审讯,最后就流放到端州,所以两个人后来在流放的时候,到了蓝田驿的时候就被唐德宗御赐,下旨来赐死,所以黎干也算是晚节不保。早年的这些光明的事迹,却被晚年的阴险矫揉给破坏了。所以也给我们留下一些启示,我们说为德不卒其实是很可惜的事情。民间也有说我们好人要做到底,好事要做到底,所以从一而终,不要去改变自己的心性,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我们就应该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始终如一,不改初衷,否则晚年有一些事情来干扰了我们的生活,不但让自己的考评得到了一个负面的评价,也毁弃了我们先前所努力的一些事物,那就太可惜了。
第三位黎姓的历史人物就一定要介绍他的是,民国初年的政治人物黎元洪。先前我们在段姓的时候曾经提到历史名人,有一位段祺瑞,黎元洪跟段祺瑞他们是同一个时期。谈到他们两位,又必须还要再谈到另外一位就是袁世凯,他们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黎元洪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任的副总统,第二任的总统,所以在行政工作上面,在政治的成就上面,其实是很显赫,很辉煌的。他自己是从部伍出身,我们看到像刚刚所介绍的段祺瑞、袁世凯,其实都是从军事,从部伍出身的。为什么?因为这些本来都是地方上部队的长官。后来清朝瓦解之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了,为了要赶快去统合各方的势力,所以当时就就地承认这些掌握军事资源的,这些本来在清朝的一些统领、将军,就直接委派他担任什么什么地方的司令。这个是比较好听的话,讲得比较直接一点,或者是后世我们比较常用的,就是各地方的军阀,因为军阀掌握了军事资源,所以我们不得不跟他妥协。所以这些人物后来就堂而皇之的进入到了政府官员的体系里面,不是当总统,就是当什么副总统,行政院院长,甚至于国防部长,都是大概军阀出身,是有它的历史渊源跟背景。黎元洪也因为这样,所以位居要津。可是刚刚提到了,袁世凯跟段祺瑞其实他们都各怀鬼胎,因为他们是军阀出身,他们还是想着自己的派系,自己的军事系统有没有实质的利益,所以一些政策的措施其实背后还是自己的考量,还是私人的角度来做这个建制。后来他们就有一番的折冲,我们都知道袁世凯曾经登基当皇帝,他登基当皇帝还曾经要挟黎元洪要来担任亲王,后来黎元洪就坚决不去接受这个职务,后来袁世凯没多久之后就倒台了,他就被推翻了,所以黎元洪就顺理成章,他就接任了总统。后来接任总统之后大权在握,他又跟段祺瑞搞不好,所以到后面即使黎元洪他勉强做完一任,可是后来因为几个军阀势力开始进入到了政府里面,他的权力被架空,最后他就辞职离开政坛,然后在地方上去设置一些实业,做生意人去了,所以算是在晚年比较没有受到牵连。否则的话像其他的,像曹锟,像这些,吴佩孚,他们后来也都在地方上有一些作乱,所以也就演变成后来的孙先生他要去讨伐这些军阀的事情。
我们再往下看到第二百六十三个姓氏,念作蓟ㄐㄧˋ。蓟这个姓氏是很少见的姓氏,但是它的历史渊源也是蛮有典故的。怎么说?在周武王建立了周朝之后,他其实有把以前历朝历代的这些贤君的后代给找来,找来之后要重新来册封他,所以先前我们几个姓氏都有提到,周武王册封了尧的子孙,舜的子孙,也包括了黄帝的子孙。所以在黄帝的子孙被周武王找到之后,就把黄帝的后代分到了蓟这个地方来担任诸侯,黄帝的子孙,来分封地方诸侯也不是只有蓟,后面还有几个姓氏我们也会提到,都是黄帝的子孙在周朝初年被分封的。所以封到蓟之后也就后来以蓟为姓氏。这是主要的来源。
因为人口蓟姓不多,所以我们看到历史名人,就介绍一位让大家知道一下,有一位蓟子训,是汉代建安年间的名士。建安年间是东汉汉献帝的年号,马上就已经是要进入到三国了,所以它已经是汉朝最后的阶段了。我们先前也曾经讲到,佛教其实从印度天竺来到了中国,其实时间没有很早,在汉朝的时候,其实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进来了,可是到东汉才比较普遍的变成是大众的信仰,所以在东汉时期信仰佛教的人就很多。当然除了从天竺来的佛教之外,中国本土的道教在民间也很有势力,道教的创建差不多也是在西汉这个时候,慢慢的也广为大家所信仰,所以当时的几个宗教,在地方上也都很有信仰人口。蓟子训他自己就蛮善于宣扬自己有一些神奇的法术。当然有人会认为说,这些法术都是一些诈术,一些幌子,所以变一些戏法的所谓的魔术,很多人都是用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惟,这些所谓的术士,其实他也是有他的一个学问的渊源。我们现在都知道,化学是一个很神奇的学科,我们把这个东西配上那个东西,然后把它搅和在一起之后,它就会冒出冒泡,冒出很多的烟,甚至于还会爆炸。古人也就是在偶然的这种情况之下发现了,怎么会有这种现象?可是他们不能理解,他们就把它穿凿附会说,这个就是神仙的一种仙术,一种技法,那其实就是一种化学。这些所谓的江湖术士,他们也就是掌握了这些观念,或者是调配的这些剂方,所以他们就来做一些什么丹药,做一些什么治病的方式,然后以此为生,当然有一些人更恶劣的就是拿来骗财骗色。当然在当时来讲的话,这是一个很普遍认为说,是一个有神仙之术的人,所以很多人也都心甘情愿的去供奉他。所以这位蓟子训就是这样的一个角度,也得到当时很多人的信仰。他自己因为得到很多人的供奉,很多百姓都很佩服他,甚至于长期让他开药治病,所以手头也有一些资源,所以他又很好客,经常家里面来客人,一办酒席就是几十桌几百人,所以很多的社会名流官场的要员都是他的座上宾。所以大家都觉得说,你看蓟子训他有神仙技法,是个半仙,然后待人又很谦和,又很好客,所以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流,所以名声就愈来愈响亮。所以先前我们讲到东汉的一些社会背景的时候,他们很看重这个所谓的名士,名士的话要么就是像蓟子训之流,透过这种江湖的方式得到声望,有一些就是什么?就是透过一些言语的斗机锋,言语的辩论,所以变成是大家非常仰慕的对象。当然这些人有没有真才实学我不知道,可是看起来好像名大于实的可能性是蛮高的。所以蓟子训就在当时名重京师。这是我们在文献上面看到蓟姓的先祖,比较知名的一位。
这样的所谓的江湖术士的手段,其实在台湾还蛮经常看到的,所以你看有的时候新闻会播,说有些神棍透过一些什么法术,什么符令,骗财就算了,更恶劣的还有一些少不更事的女孩子也被欺负了。所以当然这些是非常不好,可是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源远流长。那说这一些所谓的神棍有没有因果报应?有啊,这个其实都是很明显的,譬如说他用一些所谓的法术之力,什么下符咒,下降头,可是到最后都反扑到自己身上,不是生怪病就是什么横死街头,有很多这种例子。所以街坊邻居大家都会说,你看那个就是报应,如何如何。其实我们家乡也有这样的人,所以大家在乡里之间也都会流传。所以因果报应事实上报应不爽,只要你做坏事,其实都会要承担后果的。
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二百六十四,薄。很多人把这个字念成ㄅㄠˊ,其实ㄅㄠˊ是一般的口语的读音,正确的读音是要念ㄅㄛˊ,所以各位如果打字的时候你打ㄅㄠˊ,应该是打不出来的,这个字应该是叫不出来,要念ㄅㄛˊ才是正确的。薄这个姓氏它的起源也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是从姜姓派生而来。上古时代有一个薄国,相传是炎帝的后代,后来薄国的后代子孙就以国名为姓氏,所以是从炎帝的姜姓派生而来。第二支又是从子姓派生而来。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大夫,他受封在薄这个地方,所以后来的子孙也以薄为姓氏。这位大夫因为是宋国的公族,姓子,所以从子姓派生出薄姓。这是第二支薄姓的来源。第三支是改姓而来,怎么说?商朝时候虽然说是商王统治天下,不过有一些距离国都比较遥远的地方,本来就有一些少数民族在盘踞,所以这些地方的领袖,其实商朝的商王都是直接给予褒封,给予承认,那你就是这个地方的领袖了,你只要奉我为天下共主,那我就承认你是这个领袖的地位,所以这种制度在商朝的时候经常看到。当时商朝有一个诸侯叫做薄姑,这个薄姑就是在现在的山东半岛一带,他也是被商王承认的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联盟,然后这个薄姑他们就以部落为姓氏,后来就简化为薄。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这个我们就不细讲了,这些少数民族变化而来的,在中国的姓氏上所在多有。
所以我们姓氏来源非常的多元,也正是因为非常的多元,其实才能够造就我们优秀的血统。因为这个在学理上面,在实证上面都已经被证实了,父母亲的血缘如果是愈远的话,其实后代会怎么样?会愈聪明,所以我们不断的去融入民族,然后在中华民族之下,所以我们的血缘很多元,所以才会有很好的,很优秀的中华的这些子子孙孙,在这块土地上面生息繁衍,所以也是拜多血缘之赐,才能够开创中华文明。

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就先到这个地方,我们明天再继续后面的课程。谢谢!


《百家姓》往期回顾: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8集(附文字檔)

《百家姓》第3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9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