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⑩|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㉖|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
全文4709字,阅读约18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朱赟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双减”以后,每天总要思考“明天给娃带什么点心”。有天晚饭时,儿子很郑重地告诉我:“妈妈,你知不知道,最近同学们都带月饼了!”我知道,他在埋怨每天的点心乏味单一,不过也提醒我中秋节不知不觉到了。本没打算这么快买月饼,儿子“月饼自由”的心愿,加速了我与月饼相遇。街道两旁流行起来的月饼广告牌,仿佛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京式五仁、港式流心、滇式火腿……去年的产品今年改头换面再度出现,包装五颜六色,然而,这并不足以满足我对中秋佳节所有的想象。湖州民间称中秋为“八月半”。这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其实中秋刚开始并不流行团圆,只是赏月罢了。此日成为一个节日,乃是唐人开了风气之先河。中秋能从上流社会渐渐地扩散到了民间,皇室、大官名流、著名文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唐代,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比较多。如白乐天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七首。同样在中晚唐,地方政府官员也要赏月,如我们吴兴:
据南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唐代贞元十五年,湖州的地方官府在子城(今天吴兴中心城区爱山广场子城遗址一带)谯门建有一座楼,叫销暑楼。后逐渐年久失修。约30年后,湖州刺史杨汉公又重修了这座销暑楼,全部工程完工就在中秋之日。虽然之后的事文献没有记载,但可以想象,中秋之日完工后的销暑楼,刺史大人一定会带领家眷、僚属登临,在此处赏月。
至中晚唐,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赏月之时必与家人或亲朋在一起,这渐渐地就有了团圆之意,如晚唐诗人殷文圭有“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的诗句,直接点出了中秋团聚赏月的习俗。
而在南宋时,把月饼作为一种民间食品记录在文献中的第一人就是吴兴人周密。周本祖籍济南,后因祖上迁到吴兴而成为吴兴人,曾自号“蘋洲”。他在《武林旧事》这本书中将月饼作为“蒸作从食”记录下来。其实中秋节吃月饼,也是源起于唐代,月饼的始祖传说是为了纪念商末太师闻仲,后渐渐变化为胡饼。据说《王朝的女人》中的主人公唐玄宗李隆基因此饼形状似月,亲赐此饼名“月饼”。但当时没有形成在中秋时宴会上食月饼的风俗。中秋食月饼之风最终是在明代形成的。明代万历时,还有一则有关湖州中秋的小故事。话说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湖州知府陈幼学大修頔塘,以青石砌筑河岸,三十七年工程完工。其年中秋之日,湖州府乌程人朱国祯撰写了《修东塘记》,刻成石碑立在湖州府城东门迎春门外接待寺,可惜此石碑到清末时已经找不到了。朱国祯是万历朝的进士,在写成《修东塘记》十几年后,天启四年时短暂地担任过大明内阁首辅。明代时的湖州中秋风俗也是十分热闹的。赏月吃月饼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有的人就开起了音乐会。靠近今天菱湖一带,就有专门的竹枝词记录了中秋节人们狂欢唱歌宴饮的盛况:明代江南市镇经济繁荣,戏曲也盛况空前,在杂剧与南曲的基础上以昆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剧各领风骚,上自缙绅士大夫,下自引车卖浆者之流都积极参与其中。彼时中秋佳节一轮明月当空,寂静清冷,而江南人间则是一派丝竹管弦,百姓在仰望明月之时能够欣赏到台上一众角色的轮番上场,好不热闹!最后说说湖州中秋风俗,当然仍以亲人团聚为主。到了中秋节,在外的亲人一般都要回家团圆,共赏中秋月。节前,亲友之间要相互赠送月饼或其它礼品,是一个重要的“端节”活动。在湖州农村地区,中秋之日,好多人家会祈神祭祖,晚上合家团圆,上的菜肴也十分丰盛,一般人家都会上一道菜,叫栗子烧肉。当天吃的水果则以柿子居多。夜间,一家人会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其乐融融。还有的人家会在晚饭后,点香烛,盛果盘,以供月中美女嫦娥或者月亮公公,这是拜月这一古老习俗的另一种变体。小时候,每逢中秋节家庭聚餐,家里人买来的月饼都是用黄色的油纸包的,几个圆形的饼躺在里面,被裹成一个圆柱体,不时地还有油会渗出来。那时我还小,每次开吃都得得到大人的批准,每当我迫不及待撕开哪几层薄薄的油纸时,母亲总会来上一句,真是不“港就”,“百坦”,别把纸撕破了,这么用力饼都碎了!伴随着母亲地念叨,我放慢了速度,缓缓看到饼上还印着神秘的红字,感觉有着小孩无法了解的意义。为什么红印有圆形、方形、三角形?一定封印着不同的美味吧。其实母亲嘴里这块讲究的易碎饼就是目前湖州最有名的布厂月饼。“港就”是一句湖州话。尽管湖州人对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观感。不过“切要港就”这四个字无疑是最能达成默契的。吃要讲究是湖州人的生活底线,相对于全国诸多菜系和美食的涌入,湖州人总能对“吃湖州”保持细水长流的自信与习惯。会吃擅食,不时不食的湖州人简直把生活折叠在了江南两个字里。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皇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至于通晓。”相对于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那个酒香四溢,通宵达旦的夜晚,遇上中秋节的湖州人则都忙于与月饼有关的事。在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苏东坡曾在《留别廉守》中称赞:“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就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那么这样的小饼是否对湖州人的胃口呢?随意走进一家糕点房,面对外形精美的广式、香脆可口的京式、蛋黄流心的港式这些时下流行的月饼种类,长相老实的布厂月饼大概是最能撑起湖州人台面的稳妥选择,也是每年中秋湖州人虚位以待的“分子美食”。
要说布厂月饼,她正如苏东坡口里的酥饴小饼,师承“土”到掉渣的苏氏,可谓是苏派的一支清流。沈宏非这样形容:“凡苏式月饼,没有不掉渣的。‘一口闷’虽能免掉渣,不过入口之前,最好让它任意掉下几渣,除了检验外层酥皮到不到位,也是为了完成最终的仪式。”所以“掉渣”在湖州人这里成了一种讲究,一手拿饼一手接渣,咬一口,掉几渣,最后将这一手的渣一口闷下,整个过程小心翼翼却回味无穷。除了掉渣,布厂月饼还必须配上特有的油沁纸,一是为了包裹,二是为了承接进食时不断剥落的层层酥皮。伴着酥皮落在纸上的窸窸瑟瑟的声音,月饼吃起来也更加有滋有味。
如果说五仁是百炼钢,那百果就一定是绕指柔。百果集合了江南一带你能想象的水果、果仁,寄托了一种美好的寓意。随着唐宋经济的繁荣发展,普通规格的糖、酥油已经无法满足古人的吃货心,明朝时期就已经诞生了百果月饼的前身:“八月望以百果为大饼名月饼,以百果和糖名俸糖,赏月达曙。”袁枚在《随缘食单》中记载了食用月饼的体验:“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令袁枚魂牵梦萦的小饼讲究趁热吃,当切开一块刚出炉百果月饼,将等待已久的心情扎扎实实塞进嘴里,脆糯的面酥与葵花籽、核桃仁、芝麻在嘴里那么一搅,在金桔陈皮冰糖的裹挟下,酥皮“嚓嚓”碎在嘴里,有时候贪心,稍微一使劲儿,饼皮就一层一层剥落,食物香甜的味道充盈满口,有兴致了再配上一杯热茶或温过的桂花酒。此时此刻,苏轼袁枚大抵也按耐不住吃货的心,用金圣叹的话来说便是“得此而乐,岂不快哉”。
这饼是湖州江南性格的集大成者,细腻、包容、绵柔、坚韧,百转千回,都能窥探。所有湖州人对吃的讲究,对生活的要求都沉淀在这款不起眼的饼里,每一口都充满湖州人的底气和江南人的调性。所以,请慢慢品,跟上湖州的节奏。
从项王公园出来,人民路往南过两个红绿灯,就到益民路路口了。沿主干道往大线场走上5分钟,就到了月越饼店。在中秋,来这里打卡买月饼是大多湖州人的首选。
饼店是两个门店打通的,中秋节期间总是排着长队。这家店几乎没怎么装修,但几个黄底红字招牌十分亮眼。这家饼店连续三年评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主卖五种口味:百果、椒盐、细沙(喜沙)、玫瑰、松仁葱花、鲜肉,单价均为5元。火爆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几千个饼。
60岁的钱建华就是月越饼店的主理人。他个子高高,穿着深蓝色衬衫,说话操着一口湖普。80年代末,28岁的钱建华去了人民布厂当保检工,他告诉我,布厂月饼当时是厂里食堂的师父们自己做的,每个饼不多不少有7公分厚,不过只在单位食堂供应。后来因为个大料足又经济实惠,不少人托职工来食堂买。1993年,受时代影响的钱建华承包了厂区人民路沿街的店面,开始卖“布厂月饼”。同时跟食堂老师傅继承了做饼手艺。布厂月饼的制作关键还是在于手工酥皮。一块面、一块酥,包裹起来重叠、擀制、再重叠,这道工序便被称作“起酥”,起酥效果最好的是猪油,其余需要面粉、糖粉、低筋面粉。这样可以起十几层,层薄如纸,经过这道工序之后,月饼的皮便可呈现那种“渣渣落满桌”的酥脆。百果馅则是将炒熟后的核桃仁、瓜子仁、芝麻搅拌,配上腌制的冬瓜糖、金桔蜜饯、红绿萝卜丝、陈皮冰糖粉等天然材料,挑出大小匀称的备用,再经过清洗、烘干、炒制、研磨、揉搓等工序,一颗完美的百果丸子就诞生了。最后就是最过瘾的烤制阶段。布厂月饼一般采用双面烤,要掐准时间及时翻身,所以动作不仅要迅速,火候掌握至关重要。听着饼皮贴在炉壁儿上“滋啦滋啦”作响的声音,闻着火候加持下的油香和麦粉香气,这种情况下期待就是即刻的落胃、心安。“我不想把这个手艺失传,但也一直都在研究新品。”钱建华对我说,现在大多数人不爱吃太甜,他们就开始修改配方,把糖分比例进行调整,确保口味更好,“虽然只是一块简单的月饼,但是要把它做好、做精,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和技巧。”如今杭州、苏州、上海各大主流超市都能看到“布厂月饼”的影子,但钱建华依然将店址驻留在益名路38号,守望一个时代,开创一片新的天地。钱建华小时候就住在益民路上,只不过当时还叫前石桥,有桥就一定有河,这段路五十年前有条小河,而在河的旁边,当年为响应当年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还有个防空洞。而那时钱建华还不知道,在他出生以前前石桥头有一座东皇庙。每月初一十五万人空巷,到庙里祭拜的市民络绎不绝。1952年,政府为解决一批失业工人,将原菱湖布厂等其他布厂集中组织,拆掉了东皇庙,在庙址上成立了人民布厂的前身——新生布厂。直到文革时期才改成了人民布厂四个大字。即使庙不在了,每逢月半还是有人在布厂门口烧香点蜡。70年代是人民布厂的高光时刻,拥有1000多工人规模的人民布厂在当时湖州轻纺基地的益民路算是个妥妥的扛把子。相对于左右两边的湖丰绸厂、东风丝织厂,还有对面的永昌绸厂,兹要是人民布厂出来的工人,头都要昂得高一些,能进布厂成为所有湖州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说起布厂,潘泽民、丁群芳夫妇脸上马上扬起骄傲的笑容。潘泽民是当时布厂行政科科长,丁群芳则是准备车间的纺织工,家里六口都是布厂人。丁群芳告诉我,那时的布厂一共有三个车间(准备-织造-成品),六百多个布机,其中还包括日本进口的喷气织机。厂里除了食堂,医务室、浴室、托儿所应有尽有,丁群英的母亲就是布厂托儿所的保育阿姨,弟弟丁云芳小时候还帮着妈妈给托儿所的孩子摇摇篮。那时的工作服就是一条饭单、一个白色饭单帽,别提多光荣。说到这里,潘泽民沧桑的脸上生动起来,1986年,的确良从上海风靡到全国各地,当时人民布厂生产的的涤布、涤卡全国有名,并且是省内免检产品,雅戈尔衬衫用的就是人民布厂的胚布,年收益有2000多万,在80年代可谓是一笔不小的数额。如今丁阿姨在内的布厂人还是保留着布厂精神,将生活过得更加精彩。
《美食家》有一句话:“食物会因为时间和空间迸发更强烈的美味。”对于湖州人来说,不管是布厂还是布厂月饼,留住的都是烟火气中这座城市的味道、情怀和温度。后天就是八月半,我打包了一卷月饼,然后告诉儿子,吃的时候记得用手接着,别让渣掉在身上。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彩虹桥
摄于南太湖新区月亮广场南太湖号拍客:宝哥投稿方式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