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的方式,两次去看“感性沙丘”群展
用诗歌的方式(或者其它)去看一个当代艺术展,能看到当代艺术之外吗?或者与当代艺术等同或相通的?你需要借助你的身体和意识的现有积累与状态,与作品相遇。为了写这个展评(这可能不是展评),在看“感性沙丘”群展第一遍时,我认真去看和理解每一个作品,不着急让“自己”出现。隔了两天,我去看了第二遍。第二遍的观看(理解),更清晰的有了以下一些感受。
我想以一种朴实的写作来表达我对这个展览或者从这个展览引发的一些感受。假如有上帝或者我们称之为宇宙-自然力量,这是源头,然后才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内部的一切。“上帝”或者“上天”,它们以各种错综复杂的力和力的系统,维系和演化着,它对于力的运用,你显然不能带有人类价值判断地说——恰到好处、用力过猛、不合时宜,但它为什么能穿透并必然地显现?
林仪的“这里什么都没有”,绣上的字,再被一遍遍地撕模糊直至消逝。她向观者开放地提了一个问:你想有啥?我觉得在当代艺术之外的人,也可以扩大化地进入这个作品。就像一次反思一次清醒的酒醉或一次腾空式出走。
赵可的“幸福家园工程”,思考社区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于关系、共同体的开放式反思。这个作品的形成,可能来自疫情期间的空间感受。这个感受很重要,有其生发的土壤和继续生发的可能。
彭胤瑞的“偏移”,一个跑步的人的影像,通过技术的处理,在时间中连续而叠加地显现,让我们观照到一些东西或者感受。具体是什么,是未来感吗?还是古典主义的自省?留给观者。
林仪的“协奏曲”,在其选择的日常物品上,增加了可以弹拨的橡皮筋,让我们在触摸互动之时,感受的不在于直接的声响,而是对工具或者“抓手”的再思考。这个“抓手”,借用了现实政治的语汇,指涉的是,我们日常的边界和突破的力量感。
石冰的“Cross”,用彩旗(串旗)跨越穿联起各自独立的拆除中的建筑空间,将某种感受和思考可视化。这是一种抚平和走向远方。
朱丽瑾的“内——外”,感受和思考着:风从哪里来的?设置得很复杂,但其内心是轻盈的。
整个“感性沙丘”群展,我部分例举了以上作品,理解述评了一些,同时想给接下来的观者留有余地。这个余地,是在说白与不说白之间,是白话文与古文之间。
身体作为感受和思考的原点和发射塔,我们在日常中回应着各种需求、各种力,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一种互动状态中。我们想要从中提取和生发哪个作为作品(艺术品),它是你真正切身感受的吗?不管是偶发即兴,还是连续深入。“感性沙丘”这个群展,我认真地感受过每个作品至少两遍(相隔两天),它们都给我带来了感受和反思。并在这次修改时,继续深入了一点。这是一个认真的展览,策展人与艺术家们,以及展览主办方,希望它走得更远,我也是抱持同样的期待。
作品,作为一个力,它要如何去释放、显现和回应,如何恰如其分(不是指力大力小)、正当其时、并发自一种真诚?
这里什么都没有
林仪
2019
装置、影像/字母带、黑线
直径50的圆、时长6'53''
Cross
石冰
2019
影像、装置/彩旗、影像
尺寸可变
本篇出品:创作人 theCreator,©作者,创作人 theCreator,2020;
发布前经作者审校,由创作人 theCreator编辑、排版并发布。
创作人 theCreator [名字可点击]
张耕 尹小玮 邹平正 张剑 肖宽 凉二 侯云 http 杨健 904h 张君钢 简内 方余龙 象牙塔 绿李 徐静 司玮 卢彦鹏 张宗希 anusman 张羞 张鹏 关晶晶 杨韬 陈雨 罗丹 烟囱 王狼狗 司屠 党培龙 曾昭满 刘冬旭 李俊 翟倞 刘耀华 林奥劼 Hingll 赤枫阁 蔡鹏 赵怀阳 姚新会 卢彦锦 郭国柱 贺荣凯 韩里林 汤巧巧 董文洁 蒲英玮 拉玛伊佐 宋乐天 小唯 宁航蜡染 陈花现 Dooling Jiang 邓亚骄 Riddle Jiang 郭泰来 李伟 邓刚 杨瀚 朱墨 田林 张博原 林舒 任建军 王云冲 九地 童文敏 刘劲勋 赵黑毛 老婴 214 黄霐雴 余仲卿 袁绍珊 赵野 何迟 苏呷色拉 蓝石 高星 闫玉龙 纯碱 拉玛伊祖 耳东尘 王郢 曹兴隆 杨洋 徐爽 安杰 米念 乔星榕 霍小智 大吴泥塑 李岩 小镇 yangyi 陈督兮 张推推 应永会 Inkee Wang 肖春雨 游龙宇 张杰 余刚 哒子 张畯 张驰 徐盛哲 小安 贾新城 胡国志 邹绍东 黄刚勇 高鹏 徐天明 梁盼盼 乌蒙 二梅花 汪清扬 郭个 贾小朵 西棣 李玮艺 吴嘉木 赵尔东 老刘 孙智正 董良 丛峰 王伟 徐栋 横 陈世友 黎明 李九如 杨慧存
专题
来“更像文化”群
加微信:16602807079
_
• 更像文化 | 创作人 theCreator
• 出品人/主编:http | thisishttp@foxmail.com;16602807079(WeChat)
/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