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扬 战炤磊|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机制:人文经济的基因探赜与路径选择|人文经济学: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②

李扬 战炤磊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4-09-23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机制:人文经济的基因探赜与路径选择

李扬|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级编辑,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战炤磊|《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

本文将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23年第9期

具体内容以正刊为准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者按


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苏州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关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其实早在几个月前,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布置下这样一个题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为了更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和实践逻辑,本期刊发专题文章,聚焦经济学的人文关怀与本质回归,为理解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任平认为,人文经济学是揭示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历史成因、基本特色、主要功能和发展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是知识交叉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人文经济学主张在经济发展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价值引领,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双向交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李扬和战炤磊认为,文化是审视高质量发展的有益视角和工具,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系统探索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机制,包括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完善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营造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通过推动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力量,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的人文经济新形态。王俊提出了理解人文经济学发展经验的四个面向:“人文底蕴与价值驱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双面绣’”“在地实践的区域化探索”以及“回到‘人’本身”,以期为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实证基底与讨论空间,也为人文经济学发展经验的全国性推广与区域化探索实践提供经验与理论准备。希望本组成果对推动人文经济学的研究与讨论具有启发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尽管高质量发展要求“协调成为内生特点”,强调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区域差异。特别是一些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绩突出、走在前列的地区备受关注,承载着更多责任使命和殷切期望。这些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先行一步、走在前列的成功密钥是什么呢?这里既有发展阶段和禀赋条件的原因,也有制度环境和文化理念的原因。本文试图以江浙地区为例,探析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文化基因,探讨如何通过推动高质量的文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力量,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的人文经济新形态。


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影响机制


现有关于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文献,主要从文化视角解释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理解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以及分析儒家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等维度展开讨论。总体而言,既有研究文献主要侧重于讨论文化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规模的影响及其机制,较少关注文化对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成为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的主导范式,迫切需要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科学认知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是一套能够影响人类行为的信念、价值观以及偏好的组合,它们通过社会(而非基因)传播,它们也被社会中的不同子集所共享。”费孝通把文化归纳为以生产和生活工具为代表的器物层次,把个人组织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组织的组织层次,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意识形态与科学假说等多种价值观集合为代表的价值观念层次,并且强调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结合这三个层次探讨高质量发展对文化的新要求以及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高质量发展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观和发展理论上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以“高质量”而不是“高速度”为内在规定性的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发展方式、发展过程、发展成果的有机统一体,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从实践样态来看,高质量发展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先进的文化理念与创造性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产物。这意味着,高质量发展行动的开展首先有赖于一系列思想理念的转变,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更是离不开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政策制度等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驱动因素,揭示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向,又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性驱动因素,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件


(二)文化内嵌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


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发展行动和发展成果中的权重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绩效的重要指标。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供给侧集中表现为解决经济社会各领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需求侧集中表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显然文化在供求两侧的目标任务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产品和服务属于全社会供给体系和消费体系中的高端组成部分,其质量层次和所占比重的提升是全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精神文化水平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影响更加重要,精神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民生活品质的上限。因此,高质量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全面提升文化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充分满足人民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同时,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然要以服务和彰显中国特色为重要目标,其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势必要求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既在经济维度上创造富足的物质条件,又在文化维度上创造富有的精神条件,并且通过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揭示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对以要素和投资为主要驱动力量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扬弃和升级,强调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推动多维度的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首先,文化作为一种复合型的创新要素,借助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无形资产、数字资产等形式,进入生产函数,推动生产工具的创新和升级,降低对常规资源要素和物质资本的依赖程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直接在工具和器物层次上促进高质量发展。其次,文化通过重塑组织运行方式,规范和调节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工人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以微观组织的效率改进带动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文化在组织层次上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提高政府组织运行效率,改善各类政策制度实施效果,引导各类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的配套优化升级,从而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高。再次,文化作为一系列价值观的集合,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将使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诚信经营、合作共赢的商业伦理能够减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损耗,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助于保障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安全。最后,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共生和协同演进,不仅不断派生出以“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形态和新产业门类,而且能够以文化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从而不断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合理统筹并直接助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江浙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密码:传统与现代交互的视角


江浙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的区域,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声名远播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并且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江苏和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22875.6亿元和77715.4亿元,分别排名全国第2位和第4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44390元和118496元,分别排名全国第3位和第6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9258.88亿元和8039.38亿元,分别排名全国第2位和第3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9862元和60302元,分别排名全国第4位和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是2.11∶1和1.90∶1,分别排名全国第7位和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42752.1亿元和30467.2亿元,分别排名全国第2位和第4位;202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68813项和56796项,分别排名全国第3位和第4位。


江浙地区之所以能够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走在前列,既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滋养,更离不开优秀现代文化的强力驱动。江浙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主要受吴越文化影响,吴越文化具有情感细腻、勇于开拓、善于开放、好学深研、追求超越等特征,对江浙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而吴越文化又由吴文化与越文化组成,二者的某些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江苏和浙江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不同侧重。吴文化地区在人文思想上呈现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崇尚变革和实干,涌现了大批思想改革家和实业家,奠定了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的人才基础;二是“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演变为科技实学,涌现了大批科技人才,厚植了推动科技创新的人才优势。因此,受吴文化影响较多的江苏,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科教人才资源,在行为风格上沉稳有余而冒险精神不足,善于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并在确定的发展轨道上取得领先成绩,但是在开辟新赛道、拓展新空间方面略有欠缺。而越文化“蕴含着充满张力的反叛旧传统的变革因素”,强调以斗争求生存和不断开拓进取,造就了浙江人敢于变革创新的品质,并且在善于“闯”、勇于“试”、敢于“冒”的精神驱动下,形成了当前浙商遍天下的盛景。


图为锡山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


江浙地区立足改革发展实践,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为面向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不同发展阶段都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精神理念,例如,“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江阴精神、华西经验,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凝练确立了以“创新创业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为核心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这些精神理念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往往是价值导向与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不仅在特定时期发挥了克服困难、凝聚动能、助推跨越的积极作用,而且通过与时俱进地创新提升,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持续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精神动力。例如,“昆山之路”精神从“唯实、扬长、奋斗”演变为“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与“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四敢”精神相契合,为昆山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提供强劲动力。浙江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凝练出“四千精神”“两板精神”“温台精神”“宁波精神”“绍兴精神”“义乌精神”等典范,并根据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最终确立了以“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为核心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科技、人文与经济,本身就可以融通相汇、同向同行、共生共荣。诚如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并深刻阐释了“文化经济”的本质:“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先发地区要切实担负起在中国式现代新征程上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必须全面落实好、完成好高质量发展这个本质要求和首要任务,既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显著领先于其他地区的重大成就,又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形成有利于其他地区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的方向。文化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是审视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视角和工具,不仅有助于解释先发地区为什么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助于探索如何才能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亟须多视角、多层次、长周期的研究与探索。


(一)夯实赋能根基: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


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发展观的转型升级,涉及主导动力、过程形态、目标归宿的重大转变。因而,必须着力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文化系统,以温润丰沃的文化土壤促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尽快落地生根,使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社会认同的自觉行动,倡导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和政绩观,正确处理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持续改善的发展绩效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烈自信,为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突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一是积极探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色路径,深度挖掘各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中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元素,强化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导向,通过对区域特色历史文物的活化利用,集中传递创新变革、自强不息、协调和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开放包容、交流互鉴、诚实守信、合作共享、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深入展现本地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传统文化底蕴,从而增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信心。


二是坚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梳理挖掘革命文化中契合高质量发展导向的元素,依托各地区的代表性红色资源,以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在全社会弘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勤俭节约、务实合作、团结向上、胸怀天下、人民至上等价值理念,发挥革命文化教育培养新人、铸牢理想信念、凝聚奋斗共识的重要功能,从人们耳熟能详的革命事迹、革命人物、革命精神中汲取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勇气,进而增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全力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确高质量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加强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歪曲否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点,使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并且从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先进的文化因子,着力建设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型文化,尊重差异、系统谋划、协同共进的协调型文化,低碳环保、集约节约、循环持续的绿色型文化,平等交流、双向互补的开放型文化,全民全面、共建共治的共享型文化等,并且与时俱进地总结提炼各地区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如浙江省的“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从而增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精神动力。


四是先发地区应着力打造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区域文化展示中心或教育基地,集中呈现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滋养作用,深刻展现本地区特色革命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激励作用,系统表现本地区社会先进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并且全面展示本地区在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精神文化成果。例如,无锡市建设的“四千四万”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就是典型范例。


(二)打造赋能载体:完善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实践活动,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功效需要借助一系列要素载体才能实现。同时,虽然高质量发展强调在动力维度上以创新驱动代替要素和投资驱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发展可以脱离各种资源要素而独立运行,恰恰相反,高质量发展在降低对常规物质资源要素投入数量依赖的同时,对资源要素的类型和质量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新需求,找准文化与各种资源要素的结合点,借助文化的赋能优势提升各种资源要素的质量层次,依托文化的引导和规范功能改进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构建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种类齐全、品质优良、数量充足、流动便捷、结构合理的要素支撑体系。


一是发挥文化的聚合效应,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人力资本、数据信息等高端创新要素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文化优势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组织之间争夺高端创新要素的重要法宝。为此,各地区在加大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数据信息投入的同时,要着力打造高端创新要素友好型的文化氛围,以文化的持久力、集聚力、亲和力促进高端创新要素的培养、引进、留用。特别是物质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更要注重打好文化牌,依托特色化的区域文化赢得高端创新要素主体的认同,补齐高端创新要素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发挥文化的联系效应,培育派生新型创意要素。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目标多元的动态过程,需要不断完成新的任务,不断生成新的业态,从而不断派生新的要素需求。这些新的要素需求既可能是全新的要素类型,也可能是既有要素的升级或重新组合。文化是满足高质量发展所派生的这些新要素需求的重要路径。一方面,文化创意本身就是一种常变常新的资源要素,不仅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基础,而且能够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利条件,一个创意拯救一个企业、一个创意派生一种业态、一个创意激活一个产业的案例并不鲜见。另一方面,文化能够助力其他要素的提档升级,为某一要素注入文化因子将使其焕然一新,以文化为纽带联结多个要素将收获“1+1>2”的叠加放大效应。


三是发挥文化的乘数效应,激活传统物质资源要素。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传统物质资源要素,但须警惕过度依赖物质资源要素的陷阱以及传统物质资源领域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传统物质资源要素丰裕地区容易陷入路径依赖,在过度利用传统物质资源要素投入过程中滋生创新惰性,而文化创新是根治这一沉疴的良药,只有在价值理念层面克服了依赖和惰性,集约开发利用资源,才能真正打破“资源诅咒”。同时,依托文化的教育规范功能,培育企业家精神,倡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竞争、合理逐利,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和规范资本健康发展,防止资本在文化产业、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野蛮生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裕的资本支持。


(三)优化赋能机制:营造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需要经过多类型、多环节的中介机制,而且具有显著的正向外溢效应,因而必须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机制予以相应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瞄准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优化政策落实运行机制,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凝聚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合力。


一是规划引领机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契机,围绕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争取在中央层面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文化赋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例如,可参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2〕33号)的做法,由相关部委牵头制定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省级层面尽快制定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机制,并且将文化赋能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形成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框架。其中,省级规划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路径包括文化强省提升战略、赋能渠道拓展战略、赋能效应承接战略、实践反哺文化战略等。市县层面要配套制定实施方案,将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政策集成机制。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是两个内容庞杂的复合体系之间的深度融合,相关政策必须协同配合,才能形成政策合力,从而实现预期政策目标。文化领域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除了主管文化的文旅部门之外,还包括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政策必须要加强集成创新,注重协同配合,避免出现矛盾分歧。同时,政策集成要求不同政策之间加强“协同”而不是“相同”,各部门要立足自身实际,明确对应的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找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制定特色化的支持政策。此外,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推进,加强政策类型、政策功能、政策边界、政策周期的协同配合,以政策合力、部门合力保障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现。

三是组织协调机制。建立权威高效的协调议事机制,在省市县各级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协调议事机构,统筹协调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重大事务,从全局利益出发作出相关决策。配套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调节不同地区或部门之间的利益分歧,成立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对于承担文化大数据建设、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等重大公益性项目的地区或单位给予必要的利益补偿。配套建立竞合调节机制,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鼓励精诚合作、有序竞争,对于恶性竞争行为予以规范引导甚至制裁。


四是评价反馈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对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绩和政策效果进行科学评估,配套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加以矫正,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发出预警并制定应对预案,保障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平稳有序推进。配套建立表彰奖励和典型示范机制,对于评价过程中发现的成功经验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相关领域推广应用,对于成绩和贡献突出的个人、团队、组织、地区进行表彰,依托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带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2023.062023.052023.042023.03| 2023.02 | 2023.01 |2022.12|2022.11|2022·10 | 2022.09 |2022.08 |2022.07 |2022.06 |2022.05 |2022.04  |2022.03 |2022.02  |2022.01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探索与争鸣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