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夫·马丁·维兰德,(Christoph Martin Wieland,1733~1813),德国作家。1733年12月5日生于比贝腊赫一个牧师之家。1747至1749年在马格德堡附近的一个修道院学校学习。1749年在埃尔富特大学学哲学。1750年与莎菲·封·古特曼相爱,同年转图宾根大学学法律。1752年应博德默之邀到苏黎世,1754年先在苏黎世,1759年又在伯尔尼当家庭教师1760年回比贝腊赫任市政官员,1769年任埃尔富特大学哲学教授。1772年被聘到魏玛宫廷任卡尔·奥古斯特亲王的教师。1773至1810年主编刊物《德意志信使》。80年代和90年代从事希腊、罗马文学的翻译工作。1813年1月20日在魏玛逝世。
维兰德《哀悼玛丽雅·泰莱希雅女皇 1780年11月29日》
德意志竖琴,高卢吉他
竞相拥入你的棺中;
哭声悲恸,琴声嘀嗒,
香烟袅袅升向天庭。
唯有那同情的叹息,悄悄地
淹没于普遍的忙碌。
缪斯含着泪水默默地向你
最后告别,神圣的鬼魂啊,她为你
曾经歌唱圣母的痛苦。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午夜里,
她披散着头发,没有花环,
走近陵墓,你的精神外壳在那里安息,
她颤抖着挨近你的床边,
看见热泪纵横,听见哀叹痛苦,
这是你所有的心肝,所有的遗孤,
泰莱希雅是他们的母亲和慰勉。
在低沉不安的叹息声里,
她的耳旁清晰可闻
那是天使的言语,
从云端里响起一个声音:
智慧、善良、勇敢、聪明的人们,
鲜有头戴王冠的男人
堪与这伟大的女性媲美!
她王政的永恒丰碑
从她的国家里放射出光辉,
与她的帝国共存共荣,永世长存。
这位女基督徒的功德啊,
用她那充满虔诚的心
在默默无闻中完成。
众人簇拥着升天车
把她送往天使的王国,
她自己却奔向她所挚爱的上帝。
用泪水祭奠她的众人啊,
停止叹息吧!莫如为你们
新的保护人而欣喜!为了减轻你们的痛苦,
巩固你们的幸福,
她把仁慈和伟大的思想传给儿女。
是的,她继续活在她那些美丽的
女儿心里,活在那些伟大的儿子心里;
她的形象供奉在记忆的庙堂,
在人世间永远放射慈善的光芒。
张 黎 / 译
维兰德是德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小说家兼诗人。《哀悼玛丽雅·泰莱希雅女皇》是维兰德成熟期的一首诗作。玛丽雅·泰莱希雅(1717—1780)是奥地利女皇,在位时曾经在军政、国政方面实行过一系列改革,如推行重商主义,取消国内关税,改革币制,开垦荒地,改革教育和法律,以及取消酷刑等,是奥地利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开明君主。1780年11月29日,玛丽雅·泰莱希雅女皇逝世。兰维德写了这首悼诗来表达他对开明君主制的向往和拥护。诗歌一开篇,诗人就营造了一种充满了浓厚哀伤的葬礼的氛围。“德意志竖琴”和“高卢吉他”所弹奏的低沉哀婉的乐曲,“竞相”飘向女皇的棺木,“琴声嘀嗒”,“哭声悲恸”,女皇的灵魂和袅袅升起的香烟一起升向天庭。第二至第四诗节,诗人塑造了一个缪斯的形象。“缪斯含着泪水默默地”向女皇“神圣的鬼魂”“最后告别”。诗人说,缪斯曾经为女皇“歌唱圣母的痛苦”。在女皇去世的“死一般沉寂的午夜”,缪斯悲恸之极,“披散着头发”,“没有花环”,来到女皇的陵墓前,她“颤抖着挨近”女皇的“床边”。缪斯看到了很多“热泪纵横”的人们,听见很多“哀叹”和“痛苦”的呻吟。开明的女皇是他们的“母亲和慰勉”,给了他们安宁的生活,他们就是女皇的子民们,他们是女皇的“心肝”和“遗孤”。在这“低沉不安的叹息声”里,缪斯听到了天使的言语。第五诗节,诗人让缪斯下场,天使登场,并引出了天使的话。天使歌颂女皇“鲜有头戴王冠的男人”堪与她媲美,歌颂“她王政的永恒丰碑”,歌颂她让她的国家“放射出光辉”,歌颂她的帝国将“共存共荣,永世长存”。第六、七诗节诗人继续歌颂作为女基督徒的女皇“那充满虔诚的心”,“默默无闻”地完成功德。她是如此的忠诚于上帝,以至于她等不及在“众人簇拥”下送她往“天使的王国”,而是迫不及待地“自己却奔向她所挚爱的上帝”。最后两个诗行,诗人要祭奠女皇的众人停止叹息,要他们为“新的保护人而欣喜”。因为为了“减轻你们的痛苦”,“巩固你们的幸福”,女皇已经把“仁慈和伟大思想传给儿女”。她的生命虽然逝去了,但是她会继续活在她的子民——“那些伟大的儿子”和“那些美丽的/女儿”心里。她的人格以及思想所塑造的形象将永远供奉“在记忆的庙堂”,并“在人世间永远放射慈善的光芒”。这是一首即事诗,它写作的动机不是发自诗人内心的不可遏制的表达欲望,而是来自外在的客观需求,也就是说,女皇的去世给了诗人一个写诗的机缘。这种机缘是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对写这种诗的诗人来说,写诗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诗中表达的情感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但是维兰德这首诗改变了即事诗毫无真实情感程式化的特点,全诗充满了对女皇真挚的爱戴和对其伟大的功绩、虔诚的信仰的崇敬,是即事诗中难得的佳作。( 凌 喆 )
维兰德的创作大致可分为早期、成熟期、晚期三个阶段。他早年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宗教感情,是虔诚主义教育和博德默直接影响的结果。克洛卜施托克是他学习的榜样,他第一部作品教诲诗《事物的性质》(1751)受了《救世主》的影响。《被考验的亚伯拉罕》(1753)是博德默直接指教的产物。1753年女友莎菲与拉罗施结婚,他情绪沮丧,写了《一个基督徒的感受》(1753),诗中主张禁欲,激烈反对一切爱情诗。到伯尔尼后,维兰德逐渐脱离博德默的影响,思想上开始“返俗”。他的悲剧《约翰娜·格莱夫人》(1758)标志这一转变的开始。回到比贝腊赫,维兰德的创作进入成熟期,他接受了舍夫茨伯里和伏尔泰的唯物主义思想,转向现实生活。这时他学习的榜样是莎士比亚,并把后者的22个剧本译成德文,编为《莎士比亚戏剧集》 [1] (1762~1766)。他第一部成功之作是《阿迦通的故事》(1766~1767),这是一部“教育小说”(或称“发展小说”),为这种体裁日后在德语文学中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小说描写了主人阿迦通(意即“好人”)从脱离现实的理想世界转向现实生活,并决心为公众事业献身的发展过程,带有自传的性质。这里,维兰德提出了“和谐的人”的思想,认为只有感情和理智心灵和头脑达到和谐的人才是“好人”,只有“好人”才会有“好的时代”。这一思想是维兰德这个时期作品的基本主题,也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此外,他在比贝腊赫还写了《自然战胜狂热的幻想或罗沙瓦的堂·西尔维奥历险记》(1764)、《滑稽故事集》(1765)以及史诗《摩沙里昂或格拉采女神的哲学》(1768)等。在《滑稽故事集》中有一些迎合宫廷趣味的香艳情节,宣扬享乐的人生哲学,引起了“格廷根林苑派”年轻诗人强烈的反感。在任哲学教授以后,维兰德研究了人类历史以及卢梭的学说,集中思考帝王将相在历史上起过的和可能起的作用。小说《金镜》(1772)以东方国家为背景,对德国的时弊作了大胆揭露,但寄希望于开明君主,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在魏玛写过一些供宫廷消遣的作品,其中包括剧本《阿尔采斯特》(1773)。这个剧遭到歌德的猛烈攻击,此事与格廷根林苑派以维兰德为敌都反映了维兰德与“狂飙突进”之间的矛盾。维兰德虽不反对这场新起的文学运动,但他乐于留在原来的立场。他在《德意志信使》上发表了小说阿布德拉城居民的故事(1774),以德国早期市民文学的“愚人文学”的形式,借用古希腊的背景和人物,对18世纪德国小市民的庸俗市侩习气进行尖锐讽刺。小说的主人公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那里的居民象过去一样的狭隘、自私、愚蠢,为区区小事争执不已。《奥伯龙》(1780)是一部童话故事集,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以及其他传说故事。这已是维兰德成熟期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进入晚期,他的主要精力用于翻译。他翻译了贺拉斯、卢奇安、西塞罗等人的作品,并编订自己的全集《手订全集》(1794~1802),共39卷,另有6卷补遗。维兰德是德国启蒙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他文学活动的主要时期已是“狂飙突进”运动席卷德国文坛的时刻。维兰德一生仰仗宫廷生活,作品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宫廷贵族的趣味,因而在他反映了市民阶级理想的作品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掺杂了贵族思想的成分。他一生写了大量作品,在小说创作方面是启蒙运动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小说对日后德国小说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他的小说哲学议论多于人物与环境的艺术描写,读起来显得枯燥乏味。小说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古代外国,异国情调和古色古香的气氛冲淡了作品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推荐阅读:
阿米亥诗15首
丹尼丝·莱维托夫诗8首
罗伯特·洛威尔诗8首
亨里克·诺德勃兰特诗35首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诗5首
西蒙·欧迪斯诗7首
帕特丽夏·凯瑟琳·佩奇诗4首
史蒂文斯诗60首
弗兰克·奥哈拉诗26首
根塔斯.古丁斯诗10首
李晟馥诗7首
希尼诗6首
玛丽安·摩尔诗10首
鲍尔·马尔登诗3首
安德拉德诗3首
诺德布朗德诗15首
艾略特诗9首
爱德华多·卡兰萨诗11首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诗14首
埃德温·缪尔诗7首
吉行理惠诗3首
山本道子《背运的椅子》
会田千衣子诗2首
阿米亥诗12首
丽玛·卡扎科娃诗27首
杜尔斯·格仁拜因诗5首
马斯特斯《匙河集》10首
米歇尔·维勒贝克诗12首
叶甫图申科诗6首
梅厄·魏塞贴尔诗3首
让·萨尔扎纳《欲望·姐妹》
米沃什诗集《此》17首
松本杏花俳句30首
k.塞奇达南丹诗10首
阿米亥诗8首
阿米亥诗11首
弗拉基米尔·霍朗诗3首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诗3首
安妮-迈克尔诗5首
阿米亥诗25首
阿米亥诗10首
品特诗7首
洛尔娜·克罗齐诗8首
图维亚·鲁伯纳诗14首
叶莲娜·亨里霍芙娜·古罗诗10首
尤金·奥尼尔诗6首
扎加耶夫斯基诗10首
阿米亥诗歌15首
阿米亥诗33首
弗拉迪米尔·霍朗诗16首
米罗斯拉夫·霍卢布诗4首
伊希·沙切克诗4首
布劳提根《悉尼绿色大街的布鲁斯》
安妮·米开尔斯《双河湖》
安德拉德《白色上的白色》
穆罕默德·达维什诗30首
米洛斯拉夫·赫鲁伯诗14首
弗丽德里克·迈吕克诗7首
加瓦兹·加弗里诗3首
杰顿·凯尔门迪诗4首
纪伯伦《论孩子》
布罗茨基《我坐在窗前》
曼德尔施塔姆《哀歌》17首
聂鲁达《疑问集》
佩索阿诗5首
罗伯托·朱亚罗兹诗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