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馆子

北岳人 太原道 2020-02-09

自古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吃,是生活中最本能最重要的事情,一日三餐关乎所有人的生命与健康,毫无疑问是人生第一要务。大千世界,南来北往的,许多人看似成天奔波忙碌,其实说到底基本都在为人间烟火而奔忙,就连大家伙平时见了面打个招呼,用的频率最高也是最常见的一句话都是"吃了吗"?当今社会温饱早已不是什么问题,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食物丰富饭店林立,"下馆子"犹如家常便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可以说天天过年都不为过。然而,倒退三十年前,吃饭问题可不是小事,特别是票证时代,物资匮乏食物短缺,许多家庭经常为吃什么而愁眉不展。再加上囊中羞涩,肚子里沒油水,咬牙跺脚下顿馆子不敢说是奢侈,起码也要精打细算巧安排。





说起"下馆子",这是咱太原人乃至北方人对下饭馆吃饭的一种乡音。三十年前的太原街面上饭馆不是很多,数得上名的老馆子也就那么几家,如五一广场并州路口的晋阳饭店,解放路羊市街口上的林香斋(后改称实习饭店),钟楼街的上海饭店,桥头街的認一力,大濮府口上的清和元,南肖墙的山西饭莊,大南门的太原面食店,上马街口上的天津包子铺,还有太原饺子馆、正太饭店、迎春楼、鸿宾楼、南乐园、民族饭店等。象三晋饭店、芙蓉酒楼、乾晋阁、山西会馆、黄河人家、清徐人家、西沟人家等后起之秀也有些年头了,主营新派晋菜。至于迎泽宾馆、并州饭店、山西饭店、晋祠宾馆等当年的高级饭店和少数西餐厅,除了重要会议,主要接待外宾和领导,服务讲究,费用较高,一般老百姓是去不起的。









三十年前下馆子,人们基本上都点肉菜,叫做"打打牙祭",因为平时吃不上肉或吃的很少,财力也跟不上。现在下馆子人们大多爱点清淡一点的菜,不喜欢大鱼大肉,因为平时吃的太好,运动量却在减少,"三高"人群与日俱增,听说都是吃出来的毛病。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反差实在太大了!





晋菜不入流,档次不太高,名菜屈指可数,同国内八大菜系比确实有差距。这可能和山西地处内陆,多山少川食材短缺有关,但咱太原人就喜欢家乡味道,对晋菜情有独钟,如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对过去老馆子里的老味道差不多都有记忆。








晋阳饭店的过油肉、扒肘子; 林香斋的香酥鸡、糖醋鲤鱼;  上海饭店的清蒸魚、米粉肉; 認一力的牛肉丸子、黄焖鸡块;  清和元的葱爆羊肉、锅塌豆腐; 山西饭莊的扣碗、什绵火锅; 迎春楼的烤乳猪; 鸿宾楼的涮羊肉等都是老馆子里的拿手菜,色香味俱佳,至今回味无穷。过油肉在晋菜中有一定代表性,软烂香嫩,味道独特,主料是猪里脊木耳玉兰片,老少皆宜,是太原人下馆子必点的菜肴。印象中晋阳饭店和林香斋做的过油肉最正宗,遗憾的是现在已吃不到那时的味道了,据说是技艺失传。相对而言,山西的面食名气很大,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山西是面食之乡,盛产小杂粮,太原人晋中人尤其喜欢面食,面食店和老百姓家里又擅长粗粮细做,细粮精做,各种面食丰富多彩,十分美味。什么刀削面、河捞面、刀拨面、剔尖拨鱼、油丝掐疙瘩、猫耳朵、蘸片子、拉面擀面、红面擦尖、豆面抿曲、焖面、打卤面、炝锅面、肉丝面、包皮面、桃花面、拨烂子、和则饭、揪片子、剪刀面、清汤面、搓鱼鱼、莜面栲栳、荞面灌肠等数不胜数。吃面的时候根据个人口味浇上炸酱、卤汁、小炒肉、西红柿鸡蛋、白菜土豆或酸菜、臊子、素调和等调料,再来点陈醋、韭花、香菜、蒜片、辣椒油、太原豆腐干、六味斋酱肉、黄瓜萝卜条,那叫一个地道,食材简单,吃起来过瘾,天天吃也吃不腻!如果再适当喝点小酒,对咱老百姓而言,那就是美好生活万年长了!








记忆中的老馆子有些已经消失,既使招牌还在,但大多已改良,难以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怀旧老菜了!当年传统晋菜中不少烹饪绝技失去传人,甚为可惜。从这个意义上讲,饮食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掘任重道远,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老馆子在百姓心目中的情结何止是美食,那是一方水土难以割舍的乡愁。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旧书店

家在太原 | 迎泽湖畔少年宫,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家在太原 |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称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庄

家在太原 | 义井村的回声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烟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寻访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乡愁

家在太原 | 拥抱梅山

家在太原 | 遥想侯家巷

家在太原 | 程家村,矿机宿舍区的前生今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园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