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族谱看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对话“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陈青霞

政治学人 2022-06-29



本期嘉宾



陈青霞,女,河南安阳人,中共党员,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张星久教授。现为湖北工业大学教师,博士期间专注学术科研,并获得多项成就。其博士论文《“国”“家”之间——从族谱看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获得第二届“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发表核心期刊多篇,屡次获得多家机构刊物的转载。


编者按

       在现代生活中,受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关于族谱的记忆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脑海,但其作为“政治思想史素材”携带的政治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们在凝聚宗族家国意识、巩固王权地位、便捷简约治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那如何从族谱看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如何深刻认识“简约治理”下的家国关系?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获得者陈青霞博士,请她为读者朋友重拾尘封在岁月中的族谱记忆,品味传统社会中的民间表达与简约治理。


01

问:陈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恭喜您的毕业论文能获得“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您是从何时开始关注到族谱的相关研究,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您的学术历程吗?


陈青霞


非常感谢政治学人的专访!本人一直关注的是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尤其是国家权力如何进入乡村社会,学术界对传统社会家国的研究有很多,包括集市、乡绅、祭祀、庙会、宗族、曲艺等,它们与政权组织共同塑造着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施坚雅、黄宗智、杜赞奇、弗里德曼、郭安瑞等为代表的学者分别从这些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这些研究都很经典,都从不同层面揭秘出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权力成功实现了从上至下的传递与交换。受我的导师张星久先生的影响,个人关注宗族与国家比较多,尤其是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在皇权制度止于县政的前提下,传统社会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它和国家是保持一致的吗?如果保持一致,国家如何将它的思想传达到民间的?民间又是如何呈现的?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最好要找到可以“进入现场”的“通行证”,以获知底层民众的具体观念,到“现场”进行解读与分析。这样,选取接近或产生于民间自身的文本为依托和载体似乎更为贴近民间,也容易测量。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经过屡次讨论、筛选,最终选定了作为宗族“宪法”的族谱为媒介进行测量与分析。因为,从政治思想角度看,它的持续编修是民间与国家双重推动;它记忆了国家观念和宗族观念;而且族谱编纂者、这些知识精英他们既是本宗族的自己人,又受过国家正统教育,族谱是记录社会文化与思想、全面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如果要想观察主流的政治思想如何嵌入社会的,产生于乡村社会自身的文本——族谱,应该会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视角。因此,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仔细搜集、整理族谱文本,借鉴社会学、历史学的分析,尝试从传统政治思想角度进行解读。通过与张老师反复讨论,最终确定对清代族谱中所蕴含的政治观念进行定量分析,具体研究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在民间是如何被具体实践和表达的,进一步说明国家与社会是如何互动的,国家如何在这种互动中嵌入社会的。



02

您觉得您的博士论文研究受到了张老师怎样的影响?


陈青霞


张老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我的论文倾注了他诸多心血。博士二年级期间,张老师多次指导我论文的选题方向与写作内容,最终确定了通过族谱这一媒介来解读官方政治思想与民间政治观念的互动与交融。此后,在写作的过程中,从论文的整体设计、疑难点梳理、具体的写作细节到最后的修改定稿,张老师耳提面命、不厌其烦的指导我如何提取族谱中的政治观念、如何对其展开理论分析。比如文章中关键词汇、核心内容的概括:“显性政治观念”、“隐性政治观念”、“隐喻”、“碎片化”、“自家人”等等,这些词汇的概括与凝练,让文章表达更清晰与准确。另外,在2020年2月、3月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下,张老师于江城彻夜为我修改论文、指出文中的错漏与不足之处,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博士论文终于完稿。


回首博士生涯与论文写作之路,最大的收获不外乎张老师的点拨。期间,每每与老师请教,他思想之睿智、眼光之独到、言语之铿锵,寥寥数语而使我顿开茅塞、豁然开朗。因此,与他人交谈时,不敢自说列于张先生门下,惟恐损先生之学识与名誉。文字浅薄,无法表达学生的钦佩、感激之情。



03

您通过对129个族谱样本政治词汇与观念的分析,探讨了主流政治思想在基层社会中如何被表达,以及如何参与民间政治秩序建构的问题,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您为何选取了清代的族谱为样本?您又是如何从族谱的视角探究家国关系及国家-社会关系的呢?


陈青霞


本文综合宗族和族谱发展史、及其背后的政治等因素,将对族谱的分析限定在清代。也是因为此时期的族谱所具备的代表性是清代以前所无法比拟的。族谱从起源、诞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每个时期都各有特点,短时期内无法对历代族谱做出详细的讨论,因此,截取其中一个小断面进行分析更易操作。最重要的是清代的族谱“记忆”更全面,清之前的修谱范围多数停留在官宦、诸侯、帝王层面,民间并不普及,无法反映民间社会中的政治观念;并且族谱内容简薄,以记录姓氏来源、世系、迁徙为主,不足以反映底层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清代,上至帝王皇室下至贩夫走卒都可以编修族谱和入谱。族谱记载类别、范围的扩大,使得清以后的族谱更具代表性、广泛性和普及性,成为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典型断面之一。清以后宗族与国家在制度上存在着“政治距离”,国家对社会的治理以道德教化为主,族谱记录了国家权力介入地方过程中,以文献的方式将国家对社会的教化记录下来。清代以前的族谱因受众、推广范围有限、并且大多数毁于战乱,在呈现“家国”关系上有所欠缺,因此,本文选取清代族谱作为研究对象。


论文主要采用广义政治思想概念,从政治思想角度来探讨家国关系,主要讨论国家主流观念是如何下沉到社会的,社会是如何表达的。本文首先探讨了代表“国家”的帝王诏令在族谱中的直接出场,宗族编修族谱时受到了国家政令的支持,其内容也有意识地向国家政令与政治权力靠拢。其次,统计了最可能直接反映政治观念的谱序、家训族规、个人传记、字派、簪缨录、家塾祠堂与各类图表中的政治词频,从使用频率与含义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出基层社会的政治观念集中在“忠”、“国”、“朝廷”、“诉讼”、“守法”等层面。此外,族谱中蕴涵着大量的“孝悌”、“伦理纲常”、“祭祀礼仪”、“读书”、“睦宗族”等词汇,它们虽然不是政治观念的直接表达,但是与“忠”、“尊卑等级”、“官本位”、“国”等显性政治观念在“家”与“国”之间是相互贯通、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也是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与乡村的融合,是显性政治观念的补充。第三,族谱也会因编修时代不同、宗族所属的政治类型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政治观念。从纵向历史来看,族谱内容的“政治化”权重逐渐增加;从横向来看,宗族卷入政治的深浅与族谱内容的“政治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我们从统计的这些政治词汇与政治叙事来看,族谱中呈现的政治观念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在场”并表现出它强烈的渗透性(帝王修谱诏书、《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等被刊载在族谱中,族谱中的家规族训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诏书的内容相重合,族谱有意识地与国家政治权力、官方政治思想相靠拢。)2、政治观念的表达碎片化、象征性,每本族谱中涉及到的政治观念比较多;语言叙述以本宗族的语言进行简单、通俗的解释,没有论证这些政治观念的“来去”是否合于逻辑、是否正确,成为民间社会最基础的政治要求。3、政治观念叙述的家族性、民间性,“言说”的主体是“自家人”,从家族或者个人的利益出发,将政治观念融入到宗族内的事迹或者家规内,所形成的族谱语言系统有明显的家族化、生活化特点。并且这些观念属于“社会性”民间观念的塑造,而非隶属国家政治思想的塑造。4、隐性政治观念具有隐喻性,表面上表达的是家族伦理、宗法观念,实际上联结的是政治观念,如以“孝”隐喻“忠”,“家法”隐喻“国法”,从家族内部的长幼尊卑隐喻国家、君主的权威等等,使国家、君主、朝廷等象征性、隐喻性地“在场”。


族谱是宗族为代表的社会与国家政治思想与观念的集合,具有“公”“私”观念的双重属性。官方的政治思想利用民间“自发”力量与“内生权威”,附着于族谱这一“自家人”语言中,以隐形的方式深入到民间社会,“化身”为民众生活的常识,影响与塑造着底层民众的政治认知,进而参与基层社会的政治秩序建构。这些政治观念因“国”借助或寄生在“家”的族谱上,因而呈现出碎片化、家族性、社会性、象征性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族谱代表的“家”则“自发”地认同并吸纳官方的政治思想与象征符号,以此塑造宗族荣誉、强化宗族的政治合法性与正统性。族谱在吸纳、认可“国”的同时,又保证了“家族性”与“社会性”底色。“国家”“在场”而不会越界到“家”所联结社会文化场域,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了相互隐喻的共生、互动关系。


传统政治思想的这种民间表达与实践方式,是国家和社会双方互动的产物。国家借助族谱和宗族力量将其观念和权力触角深入到基层社会,宗族化身为国家代理人、分担国家的治理职能,减轻了国家的控制成本和压力,也构成了中央集权下基层社会“简约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与控制。这也恰好印证了中国传统政治意义上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



04

您与您的导师张星久老师在《从族谱看传统政治思想的民间表达与实践》一文中提到,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学界通常采取的是经典文本研究方法,那您在这些“政治思想史文献”的收集和分析当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陈青霞


首先是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因为本文的分析对象是129个族谱,每个宗族族谱最少一本,多则十几本,需要从大量的族谱文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归类,包括谱序、家训、传记、字辈、簪缨录等等。比如,需要分别统计传记中出现的“忠(君)”、“孝悌”、“纳税”、“勤政仁民”、“课农耕”、“治家”、“尊礼”、重诗书”等观念,个人传记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相对个人来讲,对这些政治观念进行提取、归类是个较为繁杂的过程,枯燥并有趣,而且,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材料,所以花费时间较长,包括寻找与族谱、宗族相关的原始的政策文件,前期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这些材料。因为研究方向的特殊性,比起前期的文献阅读和数据整理,对这些材料如何在广义政治思想概念下进行解读、进行分析更为重要。对族谱中出现的“忠(君)”、“纳税”、“勤政仁民”等政治观念的分析较为容易。但是,对“孝悌”、“课农耕”、“治家”、“尊礼”、重诗书”等观念如何界定遇到了瓶颈,幸有张老师的耐心点拨,在反复斟酌后,将其分为两类政治观念,即显性政治观念隐性政治观念,并指导我如何对其进行分析,如何解构其内在联系,才顺利完稿。



05

您曾指出,族谱是民间社会与国家互动的产物,涉及了四种传播主流政治价值观的主体,即宗族、名士乡绅、国家、乡村社会,并详细阐释了多主体之间如何通过族谱勾连国与家的关系的,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您可以简要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陈青霞


宗族是乡村基层社会的主要构成之一,而编修族谱也是宗族建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社会进行政治实践的载体,其背后往往透射出国家建构与政治整合,因为国家是宗族“意义”的供给者。在传统社会,国家几乎垄断了一切社会政治资源,人们主要通过国家,才能获得由尊严、声望、成功等带来的“意义感”。所以,宗族在编修族谱时,通过引入“国家”,其内容也有意识地向国家政令与政治权力靠拢,即“自发”的认同并吸纳官方的政治思想与象征符号,以此塑造宗族荣誉、强化宗族的政治合法性与正统性。而族谱在吸纳、认可“国”的同时,又保证了“家族性”与“社会性”底色。“国家”“在场”而不会越界到“家”所联结社会文化场域,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了相互隐喻的共生、互动关系。


乡绅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作为编修族谱的主要参与者,一方面生活在或曾经生活在乡村,身上有浓厚的乡土痕迹,熟悉本地域与宗族的民俗风情、历史变迁,承载着“地方性知识”与记忆;另一方面,他们从科举制度中蜕化而来,作为“政治人”的主体性,编修时有意识地遵循着主流政治思想。因为他们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政治思想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国家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是主流思想的载体与传播者,他们使用的文字、观念主要都是来自国家教化。族谱中,上涉国家的恩荣录、族规,下书庶民的志传、祠堂墓葬等内容,都会鲜明地折射出当时的国家主流意识。所以,倡修族谱的乡绅是集民间与国家政治观念于一身的双重角色,即国家主流文化与地方性知识相结合并进行融合、转化的执行者。


国家借助族谱和宗族、乡绅等力量将其观念和权力触角深入到基层社会,宗族化身为国家代理人、分担国家的治理职能,减轻了国家的控制成本和压力。



06

您提到,族谱对国家存在着“疏离”,这是否是“国”与“家”之间出现了分歧与矛盾,如何理解这一过程?


陈青霞


由于族谱在处理和表达家族与国家的关系上,始终是站在家族、宗族的立场上,始终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因此,族谱在主流政治思想的不断渗透中、在“国家”面前,依然能够保持其作为家族文献的独立性、家族性和社会性。所以,一些族谱为了抬高家族的地位,往往出现“逾制”的情况,即力图越过国家所容忍的边界,往往编造有关祖先和家族起源的神话,虚构家族史上的显宦名流、甚至攀附帝王将相的情况更为普遍。乾隆二十二年曾下诏斥责过这些随意攀附的族谱,而且还引发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的族谱查禁活动,官府要求一律删除族谱中存在的攀附问题、并毁其版。


另外,还有一些家族会通过族谱中的规训告诫子孙,应“无讼”和“不入公庭”,与官府保持必要的距离。如在前文所统计的数据与案例中,具有“无讼”和“不入公庭”内容的家训族规有38种,约占有效样本的58%,并且是家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族谱中“无讼”观念的背后,有国家提倡的影响,也有基于家族利益的权衡考量。一是因为家族的荣誉会因此受到影响,二是因为民众的心中对政府充满了畏惧,卷入官司、与官府打交道会面临很多风险。其三,族谱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反映家族成员勇于和地方政府“争诉”,成功地为家族成员洗冤屈的情况。地方政府代表了“国家”、“朝廷”,因此,族谱记录这部分内容也比较能够反映出,在“国家”面前,族谱及其所代表家族所具有的独立性。




07

当前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成为了一种“冷门”,您认为思想史研究的乐趣在哪里?做好思想史研究的关键是什么?


陈青霞


我觉得政治思想史的天地很大,研究它有很大的乐趣,你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历史和先辈们进行对话、交流,将历史中的思想带到现代,为现代社会提供经验与借鉴;对个人来讲,当你一直学习先辈的政治思想时,不会人云亦云,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研究政治思想史尤其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史料解析与理论综合最为重要,这两者不可或缺。张老师经常说做这类研究“板凳要坐十年冷”,只是单纯的空洞的理论说教不行,先把文献“吃透”,反复研读,选取典型材料分析研究才能解决理论问题,并且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不能是史料的堆砌,而是“用史料论证问题”。如果没有深入的史料佐证,政治思想研究就是空中楼阁。有了史料的支撑,没有理论的升华,思想史的研究可能就会与现实脱节,失去学术存在的意义与活力。并且思想史研究应该尽力做到为现实服务、为当下提供真实的理论借鉴。此外,还要阅读相关的思想史、历史书籍,学会分析书中的概念、观点、理论,思考先贤大家为何这么说,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析与总结。我也是刚刚摸到学习政治思想史的门槛,学识浅见,需要继续努力。



08

好的,感谢您为政治学人的读者朋友带来精彩的阐述。在访谈的最后,您可以为我们选择政治学专业的同学们提出您的建议吗?


陈青霞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在天性上是政治动物”。政治学的学习研究涵盖了从身体到世界的广阔政治领域,它关注的不仅仅是远在天边的国家大事,也事关近在眼前的个人小事,既包括私人生活领域,也包括公共生活。政治与个人命运紧紧相连,只有我们积极投身于政治生活,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政治是一门艺术,回首自己“学艺”之路,有消极怠慢、也有斗志昂扬,常常会有“如果当初我……就……”的感慨涌现出来,如果可以重来,希望自己做的更好。因此,在这里总结一两点经验,以为选择政治学专业的同学们作为借鉴。


以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大学的学习,尤其像我们政治学等人文社科,不像高中时有一个“标准答案”,比如对“政治”这一概念的界定就有很多种,它基本不会像理工科一样会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标准的统一的概念。因此,需要我们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广泛阅读,积累材料,做好笔记,整合分析,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然后就可以“登堂入室”了。


管理好自己,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科研很漫长,为了研究透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最好给自己制定一个粗略的研究计划,何时搜集资料、分析解读、思考研究等等,在集中学习、科研的同时,尽量避免浪费精力,如漫无目的的逛商城、刷微博、刷抖音、刷朋友圈等。


要时刻关注政治学领域、尤其是自己研究领域的动态(包括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领域),多花时间阅读文献,把阅读的灵感随时记录下来,形成文献综述。这些综述能帮你确立研究目的,形成研究结论。


学习、生活两不误。提升自我学术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除了保持学习之外,还可以运动、与朋友交流碰撞火花……既可以解压,又可以保证身体健康,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学术研究的前提,有健康才有未来。


学习政治学是一次心智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会让你理解自己、认识我们的时代;会让自己逐渐走出迷茫,从思想上产生蜕变,因此变得更善于思考和判断,更明白事理,也更为丰富和开阔。


踏入政治学的诸位,可以享受这个美妙的旅程吧。


最后,感谢政治学人公众号为我们政治学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通道,希望政治学人越来越好。


#“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系列专访

*这个政治学奖项,以王惠岩先生的名字命名

*责任政治理想的历史与逻辑——对话“王惠岩政治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张力伟


更多精彩文章回顾


■  学人专访采编集锦:包刚升|曹海军|陈超|段德敏|费海汀|耿曙|郭台辉|郭忠华|郭道久|郭定平|黄琪轩|金安平|季乃礼|郎友兴|李路曲|李辉|李春福|李石|吕德文|刘建军|刘伟|马得勇|马啸|孙磊|唐世平|唐士其|佟德志|王绍光|王立峰|王正绪|吴冠军|吴晓林|谢岳|徐勇|徐湘林|郇庆治|项飙|熊易寒|杨光斌|俞可平|殷冬水|颜德如|游宇|张星久|周平|周振鹤|朱天飚|张国清|张力伟|张贤明

■  学人专访编译集锦:

菲利普·佩蒂特|昆廷·斯金纳|西达·斯考切波|克里斯托夫·贾弗雷洛|埃里克·沃格林|弗朗西斯·福山(上)|弗朗西斯·福山(下)

■  学人专访转载集锦:

马克·里拉|李强|陈国权|任剑涛|桑玉成|道格拉斯·凯尔纳|克劳斯·泽格伯斯|阿里夫·德里克|迈克尔·桑德尔|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乔·米格代尔|希尔·斯坦纳



本期采编:王   林 李小雨 吉先生

本期编辑:王馨瑶

校      对:高梦冉

审      核:欧阳星 大   兰

本文核心内容系政治学人平台首发,文章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媒体转载(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号)请联系政治学人微信后台。识别二维码可添加编辑团队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