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 | 阳了之后,为什么很多人会发朋友圈?

学术志 语言服务 2024-02-19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你🐏了吗?”
不知何时,大家的问候语成了这!
随着身边朋友越来越多感染之后,朋友圈也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朋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状态。那么,为什么感染之后要发朋友圈?

学妹看到澎湃新闻发的一文,里面提到:多次参与疫情心理援助工作的心理工作者王滋告诉澎湃新闻,12月7日疫情防控“新十条”颁布以来,咨询来访的医护人员数量有小幅上升;普通人在面对政策变化时,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缓冲期;有许多感染者会发朋友圈,这可以被视作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也可以看到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有所改观
王滋指出,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有所改观。“现在都光明正大发朋友圈,说明人们对病毒已经不那么害怕了。”
以下是一些网友的感想,在此分享给大家,也欢迎各位学友文底留言发表你的看法哦~
▍小红书@一颗冰花果
随着朋友圈阳性消息频出,感到鞭长莫及,五味杂陈。好在看到越来越多“病友”在朋友圈交流,求医问药、诉苦吐槽。希望这些票圈能积极的推动他们的社会联结。
★我想到这与经典的网络增强自我披露理论(internet-enhanced self-disclosure hypothesis)有关。这个理论指出,自我披露(如发🐑票圈)可以调解在线交流和社会连接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假设,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披露会导致发送者认为观看者能够提供重要信息或做暖心听众,而观看者认为发送者信任并重视他们的意见。这种双方的互惠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另外,微信朋友圈的可供性(affordance,如熟人社交,允许发布个人贴文讨论点)为自我披露提供了土壤,从而向他人发出友好信号并建立信任。因此,社会联系很有可能得以建立。
★另一重要的理论假设是“恐惧激发联系”假说 fear-eliciting affiliation。当我们处于一个令人恐惧的环境中,个体往往通过寻求他人陪伴寻求安慰,习得抗风险技能,并减少不确定性。
我在20年末对香港大学生做了一个抽样调查(图二三,结果见 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其中有一个结果显示,与新冠有关的恐惧(pandemic-related fear)会导致信息收集(information seeking)的增加, 从而带来更多的个人自我信息披露(self-disclosure)。这种自我披露可以强有力地推动社会联结。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自我披露(如发朋友圈)被证明是一个可行的通经。
★于是,在危机情况下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会导致建设性的行为。当然,这取决于人们如何反应。
简而言之,希望看到更多的朋友圈~望大家健康顺遂,携手度过寒冬💪🏻


▍知乎@素心的猫妖



▍知乎@大巧不工


“令人欣喜的变化”呗,“烟火气”呗……不要把设问拿来当问题,这题是送分题。


▍知乎@1111122益品冀悟


同学群里谈”羊”!从昨天开始,同学群里”羊”了好几个,一天到晚发几百条,情绪平稳,相互关心问候,有的张闹给寄药,很温馨!这个群里大比例高知,有在国外的,国内各地皆有,同济研究生命科学的给介绍了中药偏方,远在美国的也是大夫,也感染过的给缓解压力,北京本身就是一位疾控人员昨日也”羊”,上海一位高管经历了上海对同学更是关心,一直鼓励安抚!疫情牵动同学心,疫情浓了同学情,天南海北遥相问,心里抚慰很温馨!


▍知乎@不信邪大魔王


无论是晒阳还是谈阳色变,都是“羊群效应”的不同展现。
当大多数人阳了,少数阴的反而会成为“看上去奇怪”的人群。
产生这种转变本质上只是人类被迫接受病毒带来的自我心理调整,将一种具有悲剧性的现实进行合理化解释,从而获得心理安慰的过程。
通俗的来说,就是把一切自己搞不定的事物进行合理化解释。
这种现象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密切相关,生产力越落后,科技越落后,这种现象就会越频繁的出现。
比如Mei帝搞不定人民群众抽大烟,于是就将其合理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其社会制度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现象是人类社会适应外部变化的必要方法。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既然无法改变,不如闭上眼睛去享受。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这个问题,我还是按照自己的稳定的方式去看待这个躺平后的世界:
  • 尽最大可能避免感染;
  • 不宣扬自己的“非羊身份”;
  • 如果感染,保持镇定,不宣扬自己的“新羊身份”,尽快康复;
  • 继续尽最大可能避免自己和家庭成员重复感染。

病毒仍然有害,生活还要继续,但是重回2019以前的生活已经不可能,我不会假装病毒停止变异或者病毒已经消失。


▍知乎@sparrow
新冠目前的毒株,注定99%以上是无症或轻症。但这一波的特点就是传播能力强,感染基数大,所以重症(医学定义)以及症状严重(自我感觉)的绝对数量还是会很大。
在政策转变的初期,晒阳对缓解焦虑有帮助。但实际上,这是用99%的乐观,淹没了1%的悲观。对于绝对数值很大的1%,这么做也是不科学的。如果持续炒作,就会将警惕性放得过低,从一极跳到另一极。这对减少新冠的伤害,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不利的。

希望有良心的媒体,谨慎传播。希望有理智的同胞,科学看待。


▍知乎@RoxyKiang

作为我个人来说,“晒”一个是作为记录个人经历的过程,朋友圈有点像实验记录本的功能,也愿意与朋友分享,因为新冠真的很神奇,虽然身体是难受的,但脑子却是清醒的。每天真正入睡的时间可能比平时工作的时候更少,生病的时候其实是很脆弱的,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感性其实占据了更大的部分。可能写下的东西没有逻辑或者有些胡言乱语,但也算是对目前状态的一种抒发。


再有一个,可能因为毒株、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每个人发病的过程都不尽相同,于我本人来讲,就不太像网上给出的流程图。因此作为一个离群值,在病痛难受的时候,一直都在怀疑自己到底会不会好起来,或者会不会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因此通过记录,希望能够帮到有类似情况的朋友,并不是只有你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也并不是只有你自己孤独的在黑夜中因病痛辗转难眠,我也在黑暗中,并且一步一步地迈向光明。


最后,希望到了春天,暖洋洋的时候,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在阳光下欢笑。


本文来源:学术志综合整理自小红书、知乎等编辑:学妹



科普


科普 | 抗原试剂盒上的C、T、S是什么?“你阳了吗”用英语怎么说?

科普 | 三个字能读错俩,“卡塔尔”到底怎么读?

科普 | 当代互联网热梗究竟是“通话膨胀”还是“语义磨损”?

科普 | 拼音“o”读“欧”还是“窝”?教育部语信司这样回复

科普 | “吕”(Lǚ)姓的大写究竟是 LYU、LV,还是 LU?

科普 | 嗯?这么多年“嗯”的拼音我一直弄错了?

科普 | “的地得警察”出警!现代汉语有必要区分“的”“地”“得”吗?

科普 | 反差萌!“虎”作姓氏时不念“hǔ”,而念“Māo”?

科普 | “牛轧糖”的“轧”到底读“gᔓzhá”还是“yà”?

科普 | 身份证上的“Ⅹ”到底怎么读?

科普 | “粳”字应该怎么读?186名农业专家和语言学家较真了5年

科普 | 可以说“感谢聆听”“谢谢欣赏”吗?

科普 | “网开三面”还是“网开一面”?

科普 | 想要表达真正开心地笑,得用几个“哈”?

科普 | 穿越到古代,能听懂古人说话吗?

科普 | 为什么大人和儿童交流总是喜欢叠词词?

科普 | 为什么世界大多数语言“妈妈”的发音都差不多?

科普 | 为什么可以说“我爸爸”“我妈妈”,却不能说“我狗”?

科普 | 为什么可以说“吃食堂”,但不能说“吃厨房”?

科普 | 为什么可以说“开会”,但不说“开会议”?

科普 |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聊天句尾加“哈”? 

科普 | 为什么在聊天时加上符号“~”会有一种欢快的感觉?

科普 | 为什么有人语速快,有人语速慢?

科普 | 为什么汉字序顺不影响读阅?

科普 | 为什么废话越多的人越快乐?

科普 | 为什么大笑起来都是“哈哈哈”?

科普 | 为什么我们要说“上”厕所和“下”厨房?

科普 | 为什么睡觉用“zzz”表示?

科普 | 为什么冬奥顶流“冰墩墩”的英文名是Bing Dwen Dwen?

科普 | 为什么“人民大学”译为Renmin University,而不是People’s University?

科普 | 为什么奥运会裁判报分时把1∶0称为one love?

科普 | 为什么说“元宇宙”的“元”是个糟糕的翻译?

科普 | 为什么有的大学叫university,有的叫college?

科普 | 为什么不会有一种全世界通用的第一语言?

科普 | 为什么北京地铁叫subway,广州地铁叫metro?

科普 | “千”是thousand,为什么工资8000却用“8k”表示?

科普 | “中午12点”到底是“12 a.m.”还是“12 p.m.”?

科普 | 我们分析了3447个地铁站,发现了中国城市地名的秘密

科普 | 圣诞节为什么拼写成Xmas?圣诞快乐可以说成Happy Christmas吗?

科普 | 大脑为什么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竟和语言有关! 

科普 |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

科普 | 7-ELEVEn,n 为什么是小写?

科普 | “薅羊毛”的英文,竟然这么有趣!

科普 | 必胜客的英文为什么是“Pizza Hut”?“hut”是啥意思?

科普 | 都表示“电影”,movie和film有什么区别?

科普 | 都表示学习,study和learn有什么区别?

科普 | 都表示“哀悼”,“致哀”与“志哀”有什么区别?

科普 | 老板发邮件说TBD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就完蛋了!

科普 | 新冠一代的孩子们,语言和认知能力受到了什么影响?

科普 |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李宇明教授领衔的儿童语言研究团队为你解答

科普 | 婴幼儿的语法概念是什么时候萌发的?

科普 | 婴儿是天才的语言学习者

科普 | 把婴儿聚一起,不教说话,会产生新的语言吗?

科普 | 男导师的妻子叫“师母”,那么女导师的丈夫怎么称呼?

科普 | 高亭宇说的“格路”是什么意思?没有东北话十级真翻译不出来!

科普 | 语言学领域有哪些有趣又有料的笑话?

科普 | 你的语言正在出卖着你的性格

科普 | 语言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科普 | 哪种语言的效率最高?

科普 | 这些汉字用了几十年,但其实根本不存在?!

科普 | 北京野生动物园的声明为啥火了?我们用语言学知识分析一下

科普 | 王力宏深夜发文回应,我硬生生揪出了三十多处错误

科普 | 思聪真的是舔狗吗?让我们用语言学分析一下

科普 | 普通话冷知识:古人说的“普通话”是怎样的?

科普 | “我真的栓Q”是什么梗?用英语怎么说?

科普 | 听不懂“梗”怎么办?谷歌这个语言模型为你解释笑点

科普 | 《梦华录》片头和海报上的“录”字,写错了吗?

科普 | 科学家用人工智能翻译猪叫,能听出猪在想啥!这??!

科普 | 台湾地名的大陆情结:每一条路都是渴望回家的路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语言服务

17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ID: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语服君

微信号:yuyanfuwu2020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科普好文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普 | 阳了之后,为什么很多人会发朋友圈?

学术志 语言服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