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新科:制造虚构和非虚构的化学反应 | 专访视频

白雁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1-08-09

6月18日,江苏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集中发布,张新科的长篇小说《铩羽》榜上有名。


成书于2020年的《铩羽》,以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企图蚕食鲸吞整个中国为缘起,循着华北事变、国共联合抗日、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的时间线,层层铺垫、层层递进地书写中国情报人员如何与日谍展开生死博弈与对决,并最终使得狡诈凶残的日谍“九尾狐”铩羽而归。


《铩羽》之前,张新科先后推出了《远东来信》《鲽鱼计划》《树上的王国》《苍茫大地》《鏖战》《渡江》等六部长篇小说。其中,《远东来信》被改编制作为电视连续剧播出,《苍茫大地》先后被改编为京剧、潮剧、话剧并收获好评,《鲽鱼计划》则正在进行电视剧改编制作。 


而就在今年上半年,张新科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山河传》《惊潮》,也以单行本形式发行、上架。 


55万字的《山河传》以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的成长、革命、牺牲为主要脉络,详尽刻画了他在河南的成长历程及政治素养的形成过程,生动讲述了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的不朽传奇。50万字的《惊潮》则从时代和人民的视角回眸历史,书写了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广东潮州地区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革命故事。 


平均两年一部重大题材的重量级长篇小说,使得张新科获誉“中国当代重大红色革命和谍战题材创作领军人物”。盛誉之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丰产的著名作家,其实是一位“非专业”作家。 


他出身理工,从事教育,专注于科研。写作,是他从小就有的爱好。而正是这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伏案坚持的业余爱好,为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创作景观——虚构和非虚构在他的小说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白雁/文

牛华新/摄




__01

Q

读品:您“出身理工,捣鼓文学”,请具体谈谈您从事文学创作的缘起。

张新科:我确实是学理工科的,学的是化学工程,但与文学的结缘实际上要早得多。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小游记、小感言、读后感之类的。在初中高中的时候也继续发表,在我们那一带小有名气。上大学学了理工科以后,并没有影响自己爱好文学。这和我的家庭背景有关,我父亲是一所省重点中学的校长,他是学中文的,写了很多东西,受他影响,我从小就开始读、开始讲、开始写,不管后面学习什么专业,对文学的热爱,对这方面的投入没有改,一直坚持下来。


Q

读品:长篇小说《远东来信》在您的文学创作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正是它使得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当初为什么会创作这部小说?

张新科:在写《远东来信》之前,我在《十月》《当代》《钟山》已经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写长篇,但不等于不希望写一部长篇。这部长篇在我心中的酝酿实际上早就有了,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德国留学时就有的一个念想。当时,我和美国同学,和英国、法国、德国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那时候正好有一部电影叫《辛德勒的名单》,讲述的是一个德国人拯救犹太人的故事,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我讲我们中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同学总认为,二战期间在国际主义的大爱胸怀这方面,我们弱了一点。我很憋屈,也很难受,但当时也确实不知道怎么反驳。


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和我的导师从汉堡到柏林去开会,记得是在路上,我看到了一份德国的报纸,报纸上就说中国在二战的时候也有一个“辛德勒”。讲的就是何凤山,中国驻维也纳的领事,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同情犹太人,给他们办签证。他救了2000多名犹太人,比辛德勒在电影里面的还要多。我就去查相关的材料,发现还真有这事儿。当时何凤山的事在国内还没有传开,很少有人知道。那时候就想写点东西,有动机以后就去档案馆、图书馆查材料,去德国的几个集中营参观调查,还到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去看,去法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城市看集中营,到犹太人被屠杀的地点去看。越看写作的冲动越强烈。还到上海,参观以前犹太人居住的地方,虹口地区跑了很多趟。


原来想写一个纪实的东西,在几个朋友的建议下,我后来决定写长篇小说。有前面调研的基础,后面用3到4年来写,总共18年时间,终于把这部小说写出来了。它是用脚写的,用眼睛写的,有非常详细的材料和考察做支撑。写出来后反映很好,很多读者读了以后泪流满面。中国人也有国际主义情怀,在自己遭遇日本欺压蹂躏的时候,还能站出来帮助别人。小说也得到了评论界的充分肯定。


《铩羽》

作者: 张新科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Q

读品:今年上半年出版的《山河传》和《惊潮》,题材来自哪里?

张新科:《山河传》是我老家、河南驻马店的朋友找到我,提议我写一部杨靖宇的长篇小说。我们现在都认为杨靖宇是东北人,东北抗联非常伟大的一个民族英雄。实际上他是河南人,受当时的中共河南省委委派到东北去的。我花了将近三年时间去了杨靖宇到过的河南确山、开封、上海、东北等地方,写成《山河传》。


《惊潮》是谍战元素比较强的一部作品。故事的背景是,当时顾顺章把党的地下工作的交通线破坏掉以后,中央从上海转移到瑞金去,潮汕地区是如何转移,党的重要领导人和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银行家这些人物,又是如何转移和活动的?这一段过程,惊心动魄。题材来源和我之前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有关。《苍茫大地》的主人翁许包野,家乡是广东汕头,我在汕头采访时,发现隔壁的潮州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几个时期故事非常多。所以前两年在写《山河传》的同时,就开始做《惊潮》的调研和采风。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作家张新科




__02

Q

读品:如果由您自己选定一部最能代表您创作成就的作品,会选哪部?

张新科:我对我的文学创作有一个建构。中短篇小说,重点写当下的普通人的生活,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长篇小说,写的都是重大题材,有国际视野。你让我来选一部,我就选长篇小说吧。长篇小说又分两类,一类是有国际情怀、国际背景的,另一类是谍战小说。前者我建议大家读一读《远东来信》。谍战小说,我推荐《铩羽》,这部小说写的是徐州会战。以前看到报纸上书上经常说,日本人在徐州会战之前就处心积虑地提前为侵华做了准备,做了动员,原来没有体会到这句话,但为了写《铩羽》,我看了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惊心动魄,也采访了不少人,发现还真是的。日本人在全面侵华前,就在东京办了一所高级间谍学校,培养高级间谍。然后派到中国,执行秘密任务,比如刺杀、破坏重要目标、刺探情报、绘制地图,等等。《铩羽》就是以徐州会战为背景,写日本人的这些活动的。


Q

读品:您的二战系列文学作品,既涉及真实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人物和情节,由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界限被消弭,常常会让人产生“这就是真实的历史”的感觉。请问您如何看待虚构和非虚构?

张新科:很多读者读我的谍战小说,确实和你有同样的感觉。这正是我追求的效果。理工科的作家可能有一个特点——喜欢真实,喜欢在写作之前去采访,去采风,去看档案,先让自己信服,这个事值得写,这里面肯定有很多真实的元素没有挖掘出来。另外,学理工科的也比较严谨。所以,在写谍战小说之前,我有大量的阅读学习,比如写一个枪械专家,我肯定要到兵工厂去看一看,要到兵器博物馆去看一看,要借来大量的兵器方面的书看,关于枪的型号、来复线、它的出口速度、它的射击效果、射击距离,等等。这样就了解得非常清楚,甚至写完小说后,我可以开两个小时的枪械课。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自己已经变成角色人物了,他的语言、动作,他的知识,基本上已经掌握了。


另外,还会去实地参观考察,比如为了庆祝南京解放70周年,我写了长篇谍战小说《渡江》,把南京所有的当时国民党的相关机关、我们地下党的机构全跑了一遍,把渡江战役的很多书籍、南京的老地图全查了出来。


写《铩羽》,我去过日本,去过我们的中国台湾,去过所有徐州会战所发生城市的档案馆、博物馆,它的主战场。写出来的话,跟虚构的就不一样。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还是那八个字: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由于功课做到位了,就由文学的虚构变成了历史的真实,这是允许的。这正是文学想达到的效果。所以说,虚构和非虚构,我个人认为不要把它分得太清。文学的加工,加上历史的真实,来打破虚构、非虚构的这种具体的隔离带,有时候融为一体,反而阅读感更好。


《惊潮》

作者: 张新科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__03

Q

读品:据我了解,写作并非您的本职工作,一个人的时间和经历毕竟是有限的,非常想知道,您如何平衡工作、生活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张新科:文学创作不是我的主业,是爱好,但有时候爱好、兴趣的力量蛮大的,外加这几年自己发表了不少东西,读者也追着我读,追着我来写。


原来在大学工作,有寒暑假,假期当中,除了忙一些必须的工作之外,寒假有20多天时间,暑假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是比较整块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写。我比较喜欢利用晚上的时间,安静。我下了班以后,7:30到12:00的时间段非常清静,如果能坐下来的话,写两三千字是没有问题的。贵在坚持,时间是挤出来的。


因为常年读书,学理工科的,速度可能也训练出来了,我很快就能集中精力来做一件事。比如前面刚刚在做别的事,一坐下来三分钟以后,我可能就回到抗日战争时期。另外,要牺牲其他的时间了。其他的时间,别人可以从事其他的事,我就不可能有了,所以这也是一种毅力。


Q

读品:对您的文学创作有直接影响的作家是谁?

张新科:小学的时候,父亲让我读鲁迅的东西,我的中短篇小说,有些写普通小人物,写抨击社会的弊端这类,我总感到鲁迅对我的影响比较多。他是真正爱中下层的人,真正爱为这些人发声,他的手法、他的视角,描绘平凡草民的生活非常到位。


在德国学习期间,我读了大量德国作家的作品,有大量德文的原版东西。我比较喜欢的,或者说对我有影响的作家,是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君特·格拉斯。他的作品视野很开阔,知识非常丰厚,铺陈的面也非常广。比如《铁皮鼓》,揭示战争对人对社会留下的那种畸形的影响,非常到位,也非常好看好读。比如他的《我的世纪》,写德国19世纪百年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我比较喜欢这一类的作品,小切口大事件,用平凡人物来带动整个历史事件,读起来生动、接地气,有成长感,然后读者又有代入感。


Q

读品:下一步有什么创作计划?

张新科:正在写一部谍战题材的小说,也是一个大题材,涉及中国、日本和韩国。我已经去过韩国三次,去过日本多次了,国内也采访了很多,争取明年能出来,把一个重大事件的整个过程文学地生动地有悬念性地展现出来。









本期人物

张新科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留德博士,二级教授,博导,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远东来信》《苍茫大地》《鲽鱼计划》《鏖战》《铩羽》等。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韩东 |汪朗 | 陈彦 | 大头马 |程永新 | 苗怀明| 梁鸿 |南帆 | 俞律 | 胡学文 |邵丽 | 程杰 |吕德安 | 许钧 |冯骥才 |王尧 | 万玛才旦 |王彬彬 |黄子平 | 田晓菲 | 赵本夫 |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 路内 |赵敦华|杨雨|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 蒋广学 |于坚 | 徐风|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 贾樟柯 |黄荭|范金民|臧棣|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 西蒙·范·布伊|多米尼克·西戈 | 严歌苓 | 格非 | 许子东 | 鲁敏 | 马原 | 叶舟 | 葛剑雄 | 韩青辰 | 张纪中 | 叶兆言 | 闻人悦阅 | 刘震云 |  白先勇 | 阎连科 |池莉 | 张怡微 朱德庸 | 韩松 | 马伯庸笛安 | 李洱 | 梁晓声 | 王大进 | 孙甘露 |包慧怡 | 郭爽 | 刘晓蕾 | 孙频 | 孙惠芬 | 祝勇 | 班宇 | 毛尖 | 吴俊 | 陈楸帆 | 蔡骏 | 叶弥 | 黄菡 | 刘亮程 | 迟子建 | 徐则臣 | 顾彬 | 刘东 | 


理想国


麦舟的朋友圈:一位考古学家的日常 |  张道一:孔子见老子,带了一只雁 | 清宫档案 | 乾隆帝的一天 |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么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 | 袁凌:在别处,书写时代留下的刻痕 |  杨筱艳:《山海情》背后的南京小学英语老师 | 扶霞·邓洛普:给西方人写中国菜谱 当代未婚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婚姻大事 | 李静睿:喜欢有点俗气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 |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 l 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 视频 4·23 相约玄武湖 读不一样的人间四月天 | 叶兆言×余斌、毕飞宇×张莉、王安忆×张新颖 | 对谈,打捞作家的文学人生 | 口罩下的出版行业 | 图书编辑会被倒逼成视频主播吗?| 90后作家周恺:时代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河流与苔藓的关系| 汪政、张光芒 | 灾难文学如何回应现实| 诗人之所以还能存活到现在 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

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