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ey,你的MBTI是什么?

纸巾 爱予星球 2024-04-06



IntroduceFrom爱予编辑部
大家好,这里是“人生故事”系列。11月的人生故事书写营正在招募中,如果你也想用文字梳理自己的人生,期待在那里与你相会。
读纸巾的人生故事,更能感受到一份质朴和纯粹,她把过往人生里的困惑、沮丧、纠结等一一记录下来。透过她坦诚的文字,我看到了很多个“不同的她”:不喜欢被标签化的纸巾,从不喜欢的地方不断逃跑的纸巾,痛苦的纸巾......
纸巾和我之间没有过任何的交流,但奇妙的是,在我阅读的这些瞬间里,我似乎瞥见了那个正通过写作挖掘内心世界,探寻生命意义的纸巾,并和她发生了真切的精神链接。感谢纸巾的创作,是她的文字记录和生命片段唤醒了我的一些生命瞬间,也让我们有了短暂的相见。


编辑 · 鳕鱼

排版 · 🐋


#01

“Hey, What’s your MBTI?”


之前有段时间身边总是有人问“你的MBTI是什么”,这两年互联网上也总充斥着关于MBTI的梗,我当然也去测了,但结果好像不怎么样,隐约记得我的那类人格在人群中占比挺大的,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太普通了,一点也不独特,我不想要。于是此后凡是类似的场合,我也总是含糊其辞——“总之是 I 什么什么的”,一方面是真的不记得具体是哪几个字母了,一方面也不想去记起和透露。

我一向是不喜欢被标签化的,也不相信标签可以定义一个人,人不都是会变的吗,反正我是这样,浅浅回忆了一下,在我有限的26年的人生里,我好像已经换了5种性格。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上初中之前,我大概是一只小边牧——服从性极高,规则意识极强,管理欲望极强。

五岁就上了一年级,五岁就开始学琴,五岁就开始上英语课外班,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总之很小就开始知道,老师和父母的话是必须要听的,规定好的事情是必须要遵守界限的。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考试途中,我尿急了,但是又迟迟不敢举手去上厕所,于是花了好长时间编了一个借口,跟老师说我妈在教室外面要找我,还为了体现真实性,在举手之前不停望向窗外,假装很焦急的样子,现在想想这个谎言真是太蹩脚了,老师没把我当成要去作弊真是万幸。我到底在怕什么呢?难以解释。

类似的场景太多了,都是在恐惧下用谎言应对,这可能是我在那个阶段习得的生存技能吧。

除了对自己,对别人也忍不住这样,看不惯不遵守规则的孩子,跟边牧牧羊似的,大概率是有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习惯,因为我确实是一路从小队长做到了大队长,又是课代表又是学习委员,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就是眼保健操的时候在台上盯着哪个同学睁眼然后在小黑板上记一笔的那种人。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竟然还能有朋友,真是辛苦他们了。

第二个阶段是初中一年级到二年级,我是一只麻雀——小小的,不太起眼的,喜欢围绕在大部队身边,很怕落单。

在小学阶段,听话意味着讨老师喜欢,意味着是班上的焦点,听话也能让学习成绩保持在优秀的程度,但到了初中,突然发现规则变了,听话好像不是成绩好的先决条件,而且成绩好似乎也不是受人欢迎的唯一标准了,甚至都不是最主要的标准。

初中的同学是从各个小学来的,我发现他们跟我是那样的不同,他们很活泼很会玩儿,从不拘泥于规则,甚至能跟老师打成一片,其中也不乏成绩很好的人,那是我的人生观第一次受到冲击——还能这样吗?可能有点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松弛感”吧。我不再是众人中最亮眼的那个了,只好默默向新的光源靠近,可是哪怕挤进了所谓的这个群体中,还是会有核心和外围的区别,我是外围的成员,常常面临着被无视的处境,而这令我痛苦。不停地讨好和挣扎,但心里也清楚,自己没有完全融入。

第三个阶段是初中三年级到高中毕业,我是一只黑猫——想要远离人群,把自己隐藏起来,又想要凸显自己的独特和神秘。

初中阶段可能是我最敏感的时期,因为没有得到朋友的认可而自卑,甚至会因为他们一起去做什么忘了带我而默默伤心流泪。然后有一天,突然就下定决心——要不别管其他人了,就关注自己吧。我在左手小拇指的内侧写下“静”这个字,时刻提醒自己要静下来,不被外界干扰,专心学习。神奇的是,当我开始减少对他人的关注之后,不仅我的状态我的学习成绩有所改善,朋友们好像也对我更主动了,也有可能是我的错觉吧,但那时的我尝到了甜头,于是开始将其奉为人生信条。

高中开始,我拒绝一切班干部职责,讨厌曾经爱管教别人的性格,也从不去主动表现,跟自己有限的小团体一起,过了一小段快乐的时光。但在学习是一切的高中阶段,成绩不好对我的打击是更大的,物理和数学总是学不好,几次考试下来竟然落到年级一百名开外,自信心也跌到谷底。

高一结束,爸妈给我办了转学,去了另外一所整体更弱但文科较强的学校,他们觉得我更适合文科,转学之后能得到重点关注和培养。去了那里,我一下子就从一百名变成了前几名,大概是鸡头凤尾的差别吧。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态,我从转学开始就刻意塑造“黑猫”的人设——拒绝从众,例如我人缘不错但朋友很少,成绩好但是从不埋头苦学,甚至拒绝做不喜欢的作业,碰到喜欢的作文题就拒绝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完成八股文式的作答,也不管分数多少,还跟同学一起偷偷做小生意等等一些“不务正业”的事情——我好像在反抗曾经束缚我的规则,但又好像在模仿,模仿初中时我所羡慕的“他们”。

第四个阶段是大学,我是一只穿山甲——当小镇做题家步入最高学府,所看到的“松弛感”和“优越感”跟之前完全不是一个level,我开始打洞。

成绩比不上别人,兴趣爱好也比不上别人,口才比不上别人,实习也比不上别人。我后来想,之所以走上公益的道路,一方面是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是因为卷不过别人,所以就另辟蹊径(aka逃跑)?大学四年,我一次次看到自己的局限和与别人的差距,表面看着满自洽的,但其实我知道自己无论哪方面都做不了那只黑猫了,只能做一只穿山甲,穿着厚厚的壳,必要时蜷缩起来,保护里面柔软的不堪一击的自己。

再后来到现在,我慢慢变成一只小狮子——很张扬、很有野心、很不好惹。

中间有很多的起起伏伏,但整体上,感觉到自己的愤怒值在上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外界,尤其是工作之后,我觉得自己必须表现得足够强硬,才能争取到一些东西,对领导或合作方也是该怼就怼,从不讨好。对父母,一改之前的懂事内疚模式,开始觉得委屈和不满,开始拒绝父母的情感需求。更加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穿着打扮也是随心所欲。我好像变得更自由了,但好像痛苦的时刻也并未减少。

每一个阶段都是环境和自我交互作用的产物,可能是我主动塑造的,也可能是在环境被动形成的,本来以为会越梳理越明白,但好像写到后面又有些迷茫了,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性格?我想要通过这些性格特征获得什么?这些性格是不是只是表象?核心的东西依旧在那?核心的东西又是什么?这些对我来说为什么重要?

也许各类人格测试包括星座八卦什么的,正是因为大家相探寻跟自己有关的答案,才会如此流行吧。大家又想从中获得些什么信息呢?确定的答案?归属感?大家获得了吗?

也许自我标签化是一个中性词,标签是一个工具,可以方便地为某些特定的事情提供答案,也可以为想要发展新的理想人格提供自我暗示。但标签的内涵和意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大多数时候“内向”会被认为是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格,但当谷爱凌说自己也是内向型人的时候,可能大家又会觉得,那也挺好的。

所以这个标签的含义可以由自己来赋予吗?所以自我标签化的功能可以由自己来把控吗?如果可以的话,也许我也没有必要纠结这一切了,这些标签都是我也都不是我,我可以是任何性格,它们可以给我带来无限的不同体验。

其实在开始写这一章之前又去看了之前的测试结果以及一些关于MBTI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还有MBTI金字塔和鄙视链这一说,以及我的MBTI竟然就是最底端,简直就是坐实了我对这个方法的不屑(笑),当然也是我之前对自己的否定。如果我真的毫不在乎,应该也就能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吧。而我其实从不避讳说自己是双子,是不是因为我也认同这个星座的描述,并且希望自己是自由的?

还有一篇文章说到,其实MBTI不是这么用的,它的本意是让大家看到自己在每个维度上,自己是否太偏向某个极端,MBTI的理论基础提出者荣格认为,人格应该平衡发展,如果明显偏向一端,说明另一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吸纳‘不是你’的那一切,才能做到真正完整的你”。

有被震撼到。同时也在想,所以“既要又要”或“四不像”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咯?换个说法就是“中间人格优势”。语言真是博大精深。

#02

不断逃跑的纸巾


在画人生曲线图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好像基本上在每一个新阶段开始之前,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幸福阶段”,大致是沉浸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对即将到来的变化感到兴奋,迫不及待想要抛掉过去奔向未来。很神奇,好像完全没有对不确定的恐惧,只会觉得自己有无限可能,或者觉得再不济,也会比现在的状态要好,当下我可是一秒钟都待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为什么每个阶段的最后总是这么狼狈和不满?为什么不是带着满足和快乐前往下一个阶段?是我的原因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好像是高中之后?

从小成绩就名列前茅的我,高一因为数学和物理自信心跌到谷底,学期结束的前一天,班主任把我们几个成绩还不错的人叫到一起,大概是叮嘱了一些什么,还对我说,如果我数学好一点,去到文科说不定能考北大。当时的我感受不到任何鼓励,结束之后自己留在教室里流泪,他们不知道我第二天就转学了,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上北大,就这样没有任何告别地走了,像一个被数学和物理击溃的逃兵。

大学算是进入了一个好的平台,但是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4年,起初因为分数不高,被调剂到第二志愿,算不上讨厌吧,但也没有很大的热情,结果第一年的成绩不够好,没能进入修双学位的名单,只有两个名额,我排名第三,跟第二名就差了0.01。后来成绩就一直在中游徘徊,奖学金基本无望,也很回避各种评选的场合,不得不说本小镇做题家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后来也没有想着第二年再申请双学位,可能是觉得要在剩下的两年修完比较困难,所以就放弃了吧。到了第三年才开始感受到本专业的有意思,非常后悔前两年没有好好学习,但是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同年也开始准备出国,这个目标院校倒是大一就锁定了的,因此没有苦恼和纠结,最后也得偿所愿,算是一些安慰。

我的大学生活里,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排球,从没打过排球的我,阴错阳差进了排球队并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后来成了院队队长,也进了校业余队打替补,但是记忆中似乎还是挫败感远大于成就感,自己打得不够好,院队在比赛里也是输多过赢,校队离我好遥远,好像没有被真正认可和容纳进去。

就这样毕业了,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太多不舍,只是有好多好多遗憾,遗憾很多事情没有做好,也遗憾没有做更多的事情,学习更多的知识,把握更多的机会,遗憾自己在各方面都太菜了,没有什么成就感,只想赶快逃离这个给我众多耻辱感的地方,仿佛离开了就能忘记这里发生的一切,仿佛前往新的阶段就可以重塑自己的形象。

大四毕业后我gap了一年,因为研究生申请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就是跨专业过去,其实还是有点工作经验比较好,因此就擅自决定defer一年,找了一份公益组织的工作,薪资很低但是抱着学习的心,还是开心地走进了新的阶段。

在这里我是最小的,大家很照顾我,同时我的学历是最高的,大家也很重视我,在核心的小团体里跟大家吐槽老板聊八卦吃火锅,好像短暂地逃离了穿山甲时期的自己,重获了一些归属感和自我掌控感。

但这份工作也没有进行很久,7月入职,第二年3月我就离职了,具体因为什么离职我也不记得了,现在想想真是任性,明明再待几个月就可以安安心心出国了,不知道为啥一秒钟都待不下去了,非得离职,然后又找了一些短期的工作和实习,非常折腾。

后来怎么结束的这一年我也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某一天走在草地上,脑海里全都是出国念书相关的美好畅想——是我喜欢的专业,是我喜欢的学校,我也很喜欢在国外体验生活,不会有比这更好的未来了吧?谈了3年多的男朋友也完全不在心上,异国恋?才不会有问题呢。

总之又是从一个我不喜欢的地方逃离了,在这个地方我又一次没有做成什么事情就溜了。

然后是研究生两年,疫情一年半。这两年的学习虽然让我有所收获,但好像也就仅此而已,我没有想象中快乐,有一些因为纯粹的知识和实践得来的幸福,但更多还是焦虑和自卑,可能是本科时候的遗憾还深深烙在我心里,再加上高昂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让我觉得愧对父母,于是这两年我都在拼命学习和实习,我多修了整整十个学分,实习也是从来没断过。

但好像还是不够,比我优秀的人还是很多,我还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不曾觉得自己属于过这所学校、这座城市,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华人圈子里交流,疫情和语言也让我无法跟其他同学和老师有更深的链接。

本来是打算在国外工作一年再回国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坚定的心又开始动摇,也许是疫情两年没回国,也许是在这里太没有归属感,也许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最后还是回国工作了。

3月份就确定了工作,在北京,专业对口,老板对我很满意,薪资尚可,本科时的朋友基本都还在北京,可以跟男朋友租个房子分摊房租,还可以一起领养猫咪,离开美国这个美食荒漠,晚上可以随意在街上散步而不用担心没有车或者安全问题,买东西又便宜又方便——听起来平淡而美好,我又开始幻想新的生活。

回国工作之后也只幸福了一小段时间,工作开始从各个方面侵蚀我。老板过于重视我,让我当了一个新设部门的主管,并不是我此前投简历的岗,专业能力上我并不合格,管理能力上我也是经验寥寥,4个月我瘦了5公斤,最终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上出了错,简单来说就是在报告发布会前夕发现研究里的数据有很明显的错误,必须重新计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已经是摆烂了,还好有团队的支持,他们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那个时候我知道我能力真的不行,真的不行,两个月后,我就转岗了。

转岗的部门是我一开始就想去的部门,我很喜欢这个项目,也对这个项目的优化升级有很多想法,确定可以转岗之后我又一次感到兴奋,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也许在那里我可以有更多的成长,也可以有更多的贡献。

然后就是现在,一年半过去了,现实还是打了我的脸,我依旧一事无成。好像两年的工作并没有让我成长多少,可能有很多理由,但我本身也是原因之一吧。

虽然还没有提离职,但是已经在心里计划好9月提10月走,本来在走之前很想好好收个尾,哪怕做成一件事也好,然后就出现了开头的那段,因为计划再次被老板打乱,我好像又做不成了,既生气又委屈——为什么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能有其他解吗?我一定要这样离开吗?

这一章把我又拉回那些负面的回忆,胸口闷闷的,偶尔也会想捶自己的头,然后又强迫自己情感隔离。每个阶段都有好多困难哦,我的逃跑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你做不到,你克服不了困难,你无能为力”。我被敲得麻木了,只能通过寻找新的刺激来掩盖住过去的回忆,这样的话我应该停不下来吧。

每个阶段都带着对自己/对他人的否定逃跑,甚至希望去到一个谁都不认识我的地方重新开始,我不知道这种本能是不是对我的保护,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模式不断重复对我来说会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打破这样的模式。



#03

我的痛苦不值一提


我真的太拧巴了太矛盾了。

时常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长处也没有什么技能,没有自信,但别人会说,不会啊,你很xxxx,但完全安慰不到我,甚至会让我隐隐担心“你是不是也觉得我在无病呻吟”?

可是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势啊,相比起其他同龄人,我好像挺失败的,世俗标准下的“成功”我没有,公益这条路走得也不顺,工作快三年了,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或者achievement,想换工作却连简历上该写什么都想不出来。除了有一段比较稳定的亲密关系,但这算优势吗?是不是更算劣势?别人独立又优秀,我不独立也不优秀。

原生家庭也是一样,我爸妈对我挺好的,没有什么physical的虐待啊忽视啊,供我吃穿,还支持我出国念书,在别人看来已经是模范父母了,但我却在抱怨他们不理解我不支持我,为什么呢?是有多大的委屈?是我太没有良心了吗?是我要的太多?跟爸妈吵架的时候,他们说“别人家父母都是这样做的啊,我们也没有怎么样你啊,你还要我们怎样呢”?我一时语塞,无法反驳。

但是在咨询室的时候,一提到这些眼泪就会自动流下来,我说我怎么回事啊,我已经来了好多次了,怎么每次眼泪都流不完。

咨询师反复跟我说,“不是的,是因为你心里有一片海”。这大概是我想听到的话吧——“没关系的”“你可以这样”“这没有错”,但转过头又不允许自己这样想。

其实关注丹喵好久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几年了,微博上看到爱予的信息,然后恰逢那段时间在疯狂地痛苦地自我探索,就加入了。

结果加入之后发现大家都好活跃啊,好多人都是斜杠青年,各种技能各种经历,好像他人的生活都如此丰富多彩,又活得如此通透,能量满满。我既嫉妒又难过,大家不是来自我探索的吗?探索好了为什么还要来?这个星球不是会给人安慰的吗?为什么让我这么难过?为什么其他人表达欲都那么强?外向的人才有话语权吗?我已经很痛苦了,看到优秀的他人和美好的生活只会反复提醒我,我有多失败。


记得在跟丹喵的一对一对话里,我从一开始就开始沉默,可能有1/4的时间都在沉默,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流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还是我生日,我刚跟朋友听完音乐会回来应该心情不错才对。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可能别人也会觉得我莫名其妙吧,尤其是知道了我的故事之后更加莫名其妙,没有什么创伤啊,多大点事儿啊。

是哦,我真的,连创伤和痛苦都比不过别人。丹喵说我有点害怕暴露脆弱,可能我更害怕的是,暴露之后别人来judge我的脆弱,我的痛苦不值一提。

就像我的父母无法理解我一样,我好像觉得,不会有人真的理解我。心理学可能会说这是投射,是不是因为我无法真的理解他人,所以也觉得他人无法真的理解我?

之前咨询师问我记不记得小时候跟父母的温情瞬间,我说我真的记不起来,委屈的同时也在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忘记了?是我选择性记忆了?是我太没良心了?

咨询师安慰共情我的时候,我说,你怎么知道我说的就是客观的?你只听了我的这一方叙述,也许我父母一点都不过分,错的主要是我呢?

跟爸妈冷战了5个月的时候,开始有点担心,是不是冷战太久了?我是不是不能别扭这么久?爸妈会不会觉得我太过分了,觉得烦了不哄着我了?会不会怪我?

结果这次我妈说,她也没有什么回忆了,因为小时候很少陪我。所以这个道歉对我来说真的是莫大的安慰和解脱——原来真的不是我的错。

但又会忍不住想,那如果他们没有跟我道歉呢?如果他们就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呢?我为什么硬是要一个这样的结果?要不到怎么办呢?为什么把自己的快乐和心理健康寄希望于他人呢?

几个月前我几乎每天早上坐地铁的时候,想到这些事情都会流泪,停不下来地反刍,脑海里不停地跟爸妈吵架,在男朋友面前也是反复痛哭,他虽然心疼我,但也忍不住问我:“你为什么这么想要他们的理解和肯定呢?不要不行吗?”

是啊,不要不行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这个阶段突然变得这么激进、固执,好想要把过去多少年的委屈都发泄出来,可是这只看似强势的小狮子,其实是一只纸糊的狮子……张牙舞爪地不断push别人不断提出自己的需求,但是心里贼没底,可能是想通过极端的方式试探对方的底线在哪,如果那样他们也可以接受,我就会确认安全,不过这样风险也很大的吧。

可是好像内心直觉上只想走这一条路,即便是搞得一团糟我也不管了,是什么让我来到这个临界点呢?我也不知道。这一步真的走对了吗?我也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写下这些的意义是什么,会有人跟我一样吗?如果有,那也许我会得到一点小小的安慰吧,如果有,那也许跟我类似的人也可以得到一点小小的安慰吧,我们的痛苦并非不值一提,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这真的很痛苦。

留言

天使漫游:很感谢纸巾如此坦诚的写下自己内心的纠结,其实之前在深夜emo的时候,我也想过自己怎么这么失败,一事无成,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快30了没买房车没有稳定的工作。


但现在,我已经接受了自己的样子,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秩序。我觉得我看到的纸巾,是还想要更加优秀,获得更多美好人生体验的纸巾,只是现在还没有做到。


所以你一边在开解自己,一边在纠结的想要,就产生了痛苦的拉扯。但“想要”本身没错啊,如果没有想法,那不就是躺平吗,躺平一定是好的吗,一定是对的吗。


你我都知道,没有对错,没有好坏,这只是自己人生价值观之下的选择。


我一直在想,一直在想,我要的是什么。终于有那么一天,我隐约有了答案。所以想和纸巾说,痛苦可能会持续,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立即停止痛苦,要么你不再想,要么你想通了。只是需要时间。


所以关于痛苦这一点,不用苛责自己,我们是人啊,就是会有反反复复的情绪。给自己一些时间吧,用你喜欢的其他事物,来补偿自己受的苦。


#后记

一直在絮絮叨叨说自己的故事,甚至要把故事给别人看,其实会让我觉得很羞愧,觉得这样太自恋了,也许应该多听一听别人的故事,这样就不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也许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甚至也怀疑自我探索其实是在自讨苦吃,因为我并没有在书写完人生故事之后豁然开朗,甚至反而更迷茫。

但此时此刻敲下后记时的纸巾,再一次看完自己的故事,突然觉得这其实只是一种叙述而已。比如,两个月前,我对于自己渴望父母的认可而感到痛苦,也责怪自己为什么要强迫他们理解我的选择,两个月后,我发觉这也许是因为我很重视他们,我其实是在勇敢地邀请他们参与我的生活。

又比如,两个月前,我觉得工作上有好多未完成的事情,我可能又要一事无成地离开了,两个月后我发觉,离职之后有些工作我还是可以继续做完,这样我其实不算是逃跑了吧,也不是为了工作kpi,而是因为我想做这件事,这样想想觉得反而好开心哦。

纸巾依然拧巴,但我随时都有reframe的权利,因为这是我的故事。

虽然这个平衡真的好难把握,那…就只好慢慢来了,可能我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十分混乱的阶段,而耐心是我需要学习的智慧,生活会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展开,是吧。




如果你想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自我梳理,欢迎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和我们一起用写作开启11月的深度自我探索之旅。

活动说明


11月人生故事书写营报名截止日期为10月31日晚11:59分,11月1日(周三)会在群内开始破冰活动。

本产品为虚拟产品,一旦购买不予退费,可指定月份顺延一次。



 ·END· 


「爱予星球」🌏 社群畅快报名啦!

社群介绍长文戳这里

 费用 💰2499/年

扫码支付年票,登陆星球,来和我们一起玩

↓↓↓


爱予文章库


01

大框架和方法论系列

如何从有限游戏到无限游戏?

人生六个需求层次,从自我走向世界

人际关系四种基础模型,付出给予动态平衡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要义:关注需求,创造连接

原生家庭的四个阶段,从课题分离到养育自己

人生不需要目标,记住新奇性搜索就够了

02

自我成长干货引路

《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到底是啥?

- 用好四重人格感知力,从小我到高我

情绪觉察实战演习,深入头脑限制性信念

改变自我行动力:如何为自己制定承诺?

影响圈与关注圈,把握当下的思维框架

创作力的进化指南,从流动到跃迁

深度连接的基础魔法:三重境界的倾听

03

主理人生命故事

丹喵:离开纽约这五个月

丹喵:我滑雪是因为恐惧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丹喵:我做了一场人际关系探索实验

- 丹喵:爱予星球诞生记

丹喵:卖掉新泽西的房子去旅居

乐之:我不想再习惯优秀了

乐之:辞职去学甜点,黄油是自由的味道

Effie:当我把工作变成创造性的生命洪流

YC: 在纽约做投资分析师的那几年

04

十日内观全系列

美国特拉华州,第一次十日内观体验手记

墨西哥,第二次十日内观故事

都江堰,第一次十日内观播客访谈

观呼吸基础指南

05

爱予社群伙伴生命故事

南瓜:辞职后,我不用再着急去哪了

晓庆:当我走上爱的英雄之旅

竹石:妈妈离世后,我重新思考死亡

- 蓬蓬:离开北京去大理,一切重新开始

Adria: 上海那场暴雨过后,我们在天台跳舞

doudou:所有你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走

阿萱:26岁重启人生,我找到了我的天命事业

06

轻松一刻:读书、游记与随笔

- 《约翰.克里斯朵夫》by罗曼.罗兰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洪堡的生命故事

《灵感、创造力与系统革新》创造力改变世界

墨西哥冲浪手记,蓝色海岸下的正午阳光

改变创作思路,打完坐后福至心灵的时刻

- 东京三日,别开生面的线上生日宴

函馆一周,随缘旅途中的奇迹

就是这些书,伴随我度过的低谷期的两年

- 爱予星球的第一次线下见面发生啦!

07

你好,陌生人(共写营文字合集)

看到爸爸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只需要存在,这就是全部的意义

我希望,我可以永远有一份去试试的勇气

每周末有一天,我们都会带全家人去野餐

二十多岁时,我也曾对生活窒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