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农业部食堂不吃转基因”等说法的流传,已经有些年头了,相关部门也非首次对此作出正面表态。譬如2013年,时任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就曾回应:“据我所知,农业部的幼儿园也好、食堂也好,所采购的原料都是来自普通的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业部5年内的两次回应,口径是一致的,都对“农业部食堂不吃转基因”之说进行了否认。但是,一个在数年前已被官方“辟谣”的说法,至今仍有市场,以至于主管部门不得不再次专门回应、澄清,说明传言背后的社会疑问,并没有得到根本消除。这是真正值得正视的地方。
在近几年的公共舆论场中,转基因可能是关注度最高,同时也可能是争议最大、真相少而谬误多的公共议题之一。这样一种透明度低、共识少的话题景观,除了因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核心关切,也与主管部门对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如这次这般直面焦点疑问的做法,就应该更及时、更常态化。
近年官方对于转基因的态度是较为明确的。如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转基因重大专项,支持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但是,对于公众而言,转基因到底安全与否,它具体发展到哪一步了,仅仅有主管部门的立场式表态是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细节的支撑。如新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转基因食品应当显著标示转基因字样。但据此前媒体调查反馈,对于转基因食品到底应如何标示,还有待实施细则的规范;另外,近年多次曝出的转基因作物违规种植事件,也加剧了公众的疑虑。在这些方面,落实“严格依法监管”的原则,并推动相关信息披露的更充分、更科学,必不可少。
大众舆论场中的转基因议题,其实包含了多个层次,既有安全与否这一元问题,也有研究、种植的程序是否合规,市场销售信息的公布是否规范等衍生问题。这些议题从科学、法律角度,主管部门需要有针对性的回应。
总之,回应及时,信息披露丰富,不仅可以缓解公众对于转基因的焦灼感,也利于提升围绕转基因的大众讨论的质量,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反”与“挺”的站队式口水仗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