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课】观点丨微博的七宗罪(总第78期)
微博的七宗罪
文 / 杜骏飞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微博使我们习惯于写简单句,系统思维和逻辑也因此磨灭。
微博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但大多有口无心。
微博使我们陷身于信息的密林,却无力俯瞰知识的意义。
微博使人群分为演员和观众。
微博使我们热闹但孤独。
微博令人忙碌,但不见成果。
微博有广场,却没有路径。
背景简析
通常我们所说的微博为新浪微博,据2016年微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截止2016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人数已达到2.97亿,并且微博的传播影响力正在与日俱增。随之兴起的“网红文化”也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时至今日,微博的影响力已不可小觑,上至各项国家政策,下至各路小道消息,微博都可以即时广泛地传播,甚至在有些时候我们会把微博作为一个搜索引擎,利用微博了解信息。
但是微博信息的可信度有多少?微博给我们带来真正有用信息有多少?微博的广阔空间是启发了还是抑制了我们的思考?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自己去找寻答案。
一个微博用户的感想
文 / 郑师景
文档字数统计告诉我,杜老师写的这“七宗罪”所有内容,不超过140字。作为一名有五年半使用经验的微博用户,我感到一阵莫名其妙的神清气爽。
五年半前,我喜欢在QQ空间这种半私密的平台长篇大段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小感触。隔段时间看自己写过的文字,就像回望自己成长的轨迹。偶尔有人访问评论,我会很开心地与他们交流。接触微博后,我无数次在输入框里长篇抒发情绪,猛然发现字数超了,才把字句一点点回删,直到显示总字数不超过140字,但总感觉表达不那么淋漓尽致。
后来我逐渐学会压缩自己的感情,在140字里组织自己碎片化的感想。即使现在微博已经不限制字数,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分行分段,我仍然极少超出140字。“超过140字的微博不酷,篇幅太长像是自我陶醉”,我一直这样想,“长篇大论谁有空看呢?大概短小精悍才吸引人吧。”不知这算进步还是退化。
起初开通微博是因为身边同学好友都逐渐把社交阵地转移到微博上,我觉得“热闹”一些,也就随大潮转移,后来发现大家的交流其实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多。与诸如QQ日志或新浪博客这类你必须对作者产生兴趣并且“点进去”,才会看到作者完整的文字作品的半开放平台相比,微博上的很多内容不管你愿不愿意看,都会呈现在你眼前。作为“观众”观看了一幕幕并非自己预期的“表演”,当然不会想互动更多,而非“大v”的“群众演员”们则越发感到孤独。
“热闹的孤独”可能还源自微博这类媒介带来的人际隔阂。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人会利用各种符号作为道具进行自己预设形象的表演,以获得好的预期效果。微博充当的就是用户表演的道具,用户展示的是自己认为“应该展示的自己”,看到的也是别人想要呈现的形象,很可能不是本真的自我。这场“表演”里面,“表演者”未被真正理解,因而感到孤独;“观众”得不到共鸣,也感到孤独。
许多微博用户转发内容都是有格调的微博红人写的哲理故事或是俏皮金句,原创内容大多是精心修过的图片配上一句简单的感叹,显得体面而又有距离感。但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自己哲理故事和金句,而不是动动手指头让他人的观点代表自己的观点呢?
微博修饰我们的生活,也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欢乐,但这就够了吗?媒介是人的媒介,微博的“七宗罪”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罪。是否把思绪寄托在社交平台在我们自己,陷于信息的混沌还是自主寻找知识的奥义在我们自己,做看客还是演员也在我们自己。媒介总有不成熟的地方,愿我们在社交平台高度发达的时代不迷失自己,学会掌控媒介,为更好的自我与社会服务。
感谢阅读《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人生百问
孤独 | 焦虑 | 爱的态度 | 金钱观 | 爱的选择 | 书单 |
失去 | “诚” |研究生 | 职场 | 谈阅读 ( 1 ) (2)(3)|
闲话PX | 面试 | 大屠杀 | 提问 | 友情 | 新闻理想 |
阅读到解释 | 亲子关系 | 粉丝(1、2) | (3、4)|(5、6)|单身
时事热评
故事随笔
【采访对象】(1)|(2)|(3)|(4)|(5)|(6)|
【和唱歌的朋友聊天】|【微信】| 【虚拟人类】|【娱乐新闻】|
传媒思考
盲从 | 谣言 | 社区报 | 新媒体 | 国家形象 | 网络暴民 | 公共领域 | 战略 |
创新扩散 | 网络政治 | 网络游戏 | 网络言论 | 新闻政治 | 严肃新闻 |
特别关注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郑师景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