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最新日程、专家简介及发言摘要)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北外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分享请转发⭐
01
参会事项
时间:2021年10月16日上午9:00
地点:腾讯会议
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Aef6fxb7WgLE
会议 ID:729 243 816
密码:1016
02
会议议题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国家话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际传播能力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提升国家话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际形象,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为进一步促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危机话语对策研究”青年拔尖团队主办,《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编辑部、《出版广角》编辑部协办,拟于2021年10月16日举办“首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论坛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主旨发言,并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组织并主持专题研讨。欢迎高校教师、研究生和研究者参会。
会议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国家语言能力
(2)国家话语能力
(3)国际传播能力
(4)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5)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6)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跨学科研究
时间:2021年10月16日
地点:腾讯会议
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Aef6fxb7WgLE
会议 ID:729 243 816
密码:1016
复制该信息,打开手机腾讯会议即可参与
03
会议日程
个人简介及发言摘要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
发言题目:树立自为的国家意识,推进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成就巨大,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长期为社会所诟病。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当下我们应树立自为的国家意识,至少需要拷问五个问题:(1)中国的外语教育教学能否完全搬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其共性和个性何在?(2)印欧人学印欧语与中国人学印欧语的规律和行为是否完全一致?(3)中介语中除语言负迁移之外是否还会受制于概念迁移和思维方式的迁移?(4)中国的外语教育教学有哪些优秀传统值得今日借鉴和吸纳?(5)我们是要办“外语教育教学在中国”还是办“中国的外语教育教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曲茹教授
博士,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百人工程”学者,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处、国际传播处顾问、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委宣传部引导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传播专门委员会成员,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估专家。
发言题目:基于文化IP视角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摘要:文化IP特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文化IP可以统筹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两大范畴,提供中华文化在不同形态、平台与空间中的流动与传播,实现价值与增值,助力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
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
发言题目: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
摘要: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指的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分享经验内容,这些经验内容包括情感、感知、思维和语言的。语言不仅根植于我们身体,更重要的是它还根植于社会和主体间性。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在解释语义的认知基础时奉行的是个体化的原则,涉身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借助现象学的观点,提出涉身主体间性(embodied 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Zlatev 2015),把涉身性和主体间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作为同一现象两个互补的方面。
依据涉身主体间性的观点,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参与“认知协调”(cognitive coordination)(Verhagen 2005), 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邀请听话人通过语言表达所引起的推理,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系统,相应地调整双方的共同基础。正常的语言使用不仅具有信息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论证性”(argumentative)功能, 试图影响他人的思维、态度、立场以及即时的行为等。涉身主体间性这一观点非常适用于批评认知语言学(Critical Cognitive Linguistics),因为后者关注的是言语使用和其引起的相关联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概念结构在话语语境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或合法化的功能,即通过语言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看法以及人们对某一意识形态或观点的接受程度。批评认知语言学充分体现了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认知语言学忽视社会性与主体间性的缺陷,是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主体间性;批评认知语言学;涉身认知;现象学
武汉大学赫琳教授
发言题目: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四个维度
摘要:国家话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和国内进入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加强国家话语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当前亟需切实解决国家话语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和可持续问题,可重点从四个维度着力:其一,强化议题设置,从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时局出发,主动设置既能体现我国国家意志和利益诉求,又能契合人类共同情感和价值追求、具备国际张力的新议题,掌握话语主动权;其二,注重话语体系建构,围绕重要议题凝练核心思想,创建有机的概念体系,实现对议题内涵和外延的深入解读和全面表述,从而形成蕴含思想体系、理论系统、文化基础、制度保证和目标建构的话语体系;其三,调适话语表达,善用受众的话语求共鸣,善用平易的话语接地气,善用故事性话语入人心,善用多手段表达添魅力;其四,话语传播策略的突围,需要研判新形势精准施策,创新传播机制推动全媒合唱,激活“沉默的多数”,培育“在地”传播者,挖掘民间潜能以个体叙事演绎国家故事,利用现代科技优化传播平台和方式手段,强化国际传媒合作,创建国际话语朋友圈。
关键词:国家话语能力建设;议题设置;话语体系;话语表达;传播策略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
张天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专职研究员,现为《语言战略研究》(CSSCI扩展版)副主编、《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副主编,国际标准化组织WG3(书面语言转写)工作组专家,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发言题目:
国家语言能力指数与国家话语能力
国家语言能力是在国家层面,围绕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需求等维度,运用语言处理与国家有关相关事务的能力。对国家内部而言,国家语言能力是一种治理能力;对国家外部来说,国家语言能力主要是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是语言资源,过程是语言管理,在话语层面表现为话语能力体系。
国家话语能力是一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能力。在国家语言能力体系,它有对内、对外两个维度,包括人才、技术、资源、媒体、策略等不同要素。加强国家话语能力建设,既要区分话语产生前、话语产生过程中、话语产生后不同阶段,又要关注话语制造者、受众、旁观者等各种视角。
国家语言能力指数是对国家语言能力的量化分析,话语能力同样可以量化衡量,形成国家话语能力指标体系。
外交学院孙吉胜教授
文学硕士,法学博士(国际关系),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评论》副主编,为北京市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任研究员,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等访学。主要讲授“高级外交口译”“国际关系与语言专题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等课程。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语言学、中国外交等领域的研究。在外交学院创设国内首个语言学与国际关系的交叉学科“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博士点。著有《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崛起’话语对比研究》《我们建构的世界》(译著)等,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国际问题研究》等处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
发言题目:对外话语能力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摘要:当前,随着中国对外交的深入以及与世界互动的增强,对外话语能力在建构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外话语能力主要指对外交流、沟通、说服、传播和吸引的综合能力,具体涉及基本外语交流能力、沟通说服能力以及话语背后包含的专业能力,以保障对外话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也需要基于以上能力展开,明确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点。对于中国而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话语内容、话语风格、话语主体、话语传播平台以及复合融通型人才培养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江苏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主持人。兼任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江苏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文体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用学、篇章语言学、批评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两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发言题目:媒体形塑时代我国对外传播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当今这个“媒体塑造的”(media shaped)世界,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大部分都基本为国际媒体所形塑。中国作为当代世界话语体系中的后来者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国际舆论场上处于弱势,因此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和感召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便成为了中国当下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本文仅就这一命题谈点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樊吉社教授
樊吉社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国外交、中美关系研究,出版《美国军控政策中的政党政治》《美国军事:冷战后的战略调整》等专著和编著多部。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二十余年,担任研究室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当代美国评论》创刊执行主编等职务。
樊吉社于2004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斯坦福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从事中长期访学研究。
发言题目:中国对外政策的叙事重构与国际传播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崛起为具有极为重要世界影响的大国,中国的国家利益必然向世界各地拓展,这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外部世界更加关注中国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外部世界同样需要中国中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中压迫的作用。这均需要中国加强国际传播,以更有说服力的方式、更清晰地诠释中国政策,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同时,随着利益拓展,中国对外政策需要重构叙事,即对外政策的表达和解释能够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拓展,能够让中国声音传播出去,能够让外部世界接受中国方案。
同济大学沈骑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同济大学语言规划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主要从事语言安全与语言规划研究、语言政策与规划、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在Language Poli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语言文字应用》等SSCI,A&HCI及CSSCI检索的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在科睿唯安WOS“社会科学”领域发表ESI高被引论文及热点论文1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转载。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等项目10余项。担任Educational Linguistics(De Gruyter)执行主编,Language Policy(Q1)、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Q1)及《当代外语研究》《语言战略研究》等SSCI、CSSCI期刊编委,主编SSCI期刊中国专刊2期;兼任国际青年应用语言学者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三角语言治理研究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理事。
发言题目:话语规划视域下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摘要:国家话语能力建设是中国语言学致力于加强与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议题,也是语言规划学科向话语转型发展的崭新命题之一。作为语言规划转型的新领域,话语规划是提升国家话语能力的关键途径。本研究基于语言规划理论框架,将话语规划基本内容分为话语本体、话语地位、话语教育、话语声誉、话语翻译和话语技术六个方面,提出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与战略任务。希冀通过国家话语规划研究,切实推进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
杨枫,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国际期刊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创刊主编;语言教材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翻译学、应用语言学。文见《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外国语》《鲁迅月刊》《文艺争鸣》等;著有《莫言小说的民间建构》等,译有《企鹅小黑书》等。
发言题目:翻译是一种世界知识的建构和世界文明的传播
摘要:任何知识都是特殊时空的产物,知识生产一开始是以地方性特征呈现,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贸易、历史、宗教、文学、文化等交流的需要,通过翻译进入世界知识体系,进而形成世界文化和文明的流动与传播。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晓萌教授
孙晓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研究员。现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特约研究员、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伦敦孔子学院理事等。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出版译著、专著多部,曾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发言题目:国家语言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个国家的语言能力直接关乎政治稳定、外交能力、军事安全、经济发展、价值观传播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密切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迅速崛起的世界性大国,面对日益复杂和严峻的国际形势,本发言将围绕如何通过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更为真实而全面的中国国际形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磊教授
外交学院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形象与对外传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外交话语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发言题目:危机话语与对外传播
摘要:介绍危机的产生、建构及解决中危机话语的作用,探讨美国危机话语的模式及其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影响,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田海龙教授
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特聘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编委、系列丛书《南开话语研究》总主编、《话语研究论丛》主编、《中国社会语言学》主编。曾任天津外国语大学符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长期为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出版社匿名审稿,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审阅博士论文,为比利时鲁汶大学审阅申请欧盟经费的研究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以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评审课题。研究兴趣集中在社会语言学和话语研究领域。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被广泛引用,成果两次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最近出版著作包括《社会网络中的话语互动》(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社会语言学新发展研究》(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译著《语言与全球化》(费尔克劳著,商务印书馆,2020)。
发言题目:交流、互动与传播:基于话语理论的理解
摘要:交流、互动与传播三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以语言为载体。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发现这三个概念彼此之间有两个区别:1)“交流”与“互动”都是双向的,而 “传播”则有单向传递内容的倾向;2)“交流”更注重内容的相互传递,而“互动”则体现出交流双方的彼此相互影响。如果从话语理论的角度审视这些特点,如话语不仅是语言运用,也涉及运用语言的社会活动者及其价值取向,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活动者进行“传播”的社会实践是为了获得“互动”的社会效果,而不是仅仅为了“交流”。基于此,我们将提出“话语互动”的概念,通过讨论“话语互动”的内在机制,认识掌握“互动策略”对于提升话语互动能力的重要性。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梁国杰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扫码享限时特惠!
友情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出版社官方直销包邮!扫码查看详情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4.5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