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争鸣|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蔡基刚 应用语言学研习 2022-06-09
感谢关注我们!加油,研习人!

欢迎关注我们,一站式分享海量语言学术资源

来源编辑:交大外语公众号

转载编辑:研习君



敬请星标应用语言学研习,喜欢请点赞,分享请转发





《外语研究》

2021年第3期总第187期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21,No.3  Serial No.187

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复旦大学 蔡基刚


文章主要观点:


    课程思政已成为目前外语教学质量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不少外语课程把课程思政误解为宣传中国文化,外语课堂充塞中国故事,忘记了外语教学的任务和使命。我们认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让我们“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而不武装自己的嘴巴,去向国际社会讲中国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 24字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内涵或元素。一个国家要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个社会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个公民要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这和党派所属、宗教信仰、政治思想与文化习惯并没有直接关系。如友善和同情并不是取决于政治取向或国家地域,而是体现在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上,这就是“大爱大德大情怀”。


    立德树人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所追求的。不会因为社会制度不同,培养什么人的德育标准内涵就大不相同。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高校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或商贸人员或政府官员都要求他们除了专业和敬业,必须具有爱心、奉献、责任、诚实、善良、谦卑。不会因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校就会鼓励科技人员为追求名利铤而走险,数据造假,违背学术规范和伦理,就会鼓励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不要他们为人民(选民)服务,成为人民的公仆。因此在立德树人的内容上要打破僵硬的思维方式。课程思政除了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外,完全可以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共鉴理念的指导下适当地讲外国故事,宣传优秀的外国文化,如南丁格尔故事和感恩节内涵。


    课程思政不是加法,而是方法。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就是隐性地(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地)通过语言教学实现立德树人功能。如学术英语课程中的文献引用和方法设计的教学,就可通过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讲解,培养学生不剽窃不造假的诚信,一丝不苟的敬业和责任等,如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就可以借题发挥,讨论学生中用复印教材和盗版软件的“缺德”行为。


本文出处:《外语研究》2021(3)


摘要: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新增内容之一就是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这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由于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和定位,一些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出现了拷贝思政课程内容的情况。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是一门以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通过选材,隐性地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术诚信和科学伦理,助其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勇于奉献、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学英语;立德树人;教材选择;教学指南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21)03-0052-06

DOI:10.13978/j.cnki.wyyj.2021.03.009


0.引言与文献回顾


      2021年3月6日习总书记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求是网2021)。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全国高校轰轰烈烈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意义十分重大。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概念,其提出有一个过程。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共青团2016)。2017年4月,上海市教委根据这一精神颁布了《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也就是说政治思想工作不是局限在一门思政课程上,而是贯彻到高校“各类课程”。至此“课程思政”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核心内容在全国高校得到宣传,课程思政建设也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截止到检索时,带有“课程思政”的文章共有6,355篇,涉及了高校所有学科,如文史哲和理工医农等课程。以“课程思政+外语教学”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章有115篇,基本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入时事政治热点,宣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杨婧2020);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杨金才2020);也有批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如“很多教师不重视甚至没有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的意识”(岳曼曼2020)。


      回顾文献,我们发现三个问题亟待解决:(1)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内涵究竟是什么?(2)利用课程思政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大学英语教学如何隐性地通过课文选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1.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课程形式和内容概念。前者核心内容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于向东2019);而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是一个理念,其主要功能是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更不能在课程思政的口号下,移植思政课程的内容,在专业课程上大讲政治理论。


    我们认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功能是立德树人,依据一是2020年9月17日上海市教委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如何让‘育人’落地、即人人都育人、课课都育人”。依据二是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反复强调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德为先”和“完善德育评价”。《方案》和《意见》突出“立德树人”和“育人”,实际上为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内容进行了精准定位。


    立德树人的元素是什么?我们认为“德”就是道德,立德树人就是以德育人,开展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养德性,育德行,学会做人。如果这样定义的话,“德”和政治意识或马列理论水平高低就没有直接关系。立德树人的内涵或元素可以从责任、品行和规范三个方面归纳(见表1)。


    因此,“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超文化超时空的道德伦理价值。下面是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关于“责任”的名人名言,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相似处(见表2)。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会发现这24个字的基本内涵是归纳提炼了世界文明的精华,囊括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信奉的核心价值。一个国家要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个社会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个公民要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这和党派所属、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并没有直接关系。如友善和同情并不是取决于政治取向和国家地域,而是体现在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上,这就是“大爱大德大情怀”。


    立德树人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制度都追求的目标。不会因为社会制度不同,培养什么人的德育标准内涵就大不相同。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高校培养科技工作者或商贸人员或政府官员,都要求他们除了专业和敬业,必须具有爱心、奉献、责任、诚实、善良、谦卑。不会因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校就会鼓励科技人员为追求名利铤而走险,数据造假,违背学术规范和伦理,就会鼓励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不要他们为人民(选民)服务,成为人民的公仆。因此在立德树人的内容上要打破僵硬的思维方式。课程思政除了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外,也可以在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共鉴理念的指导下适当地讲外国故事,宣传优秀的外国文化,比如“南丁格尔精神”和“白求恩精神”。


    我们认为:课程思政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24字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内涵或元素。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2.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2.1 社会意义


    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表1归纳的责任、品行和规范作为立德树人的内涵,我们就会发现,在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所具有的深刻社会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人的德行上。如诚信和责任不是讲管讲做管做,而是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讲真话,不说假话,言行要考虑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但实际情况呢?可以说这几年,经济上去了,灵魂没跟上,在“德”的方面,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缺少诚信。根据网易网(2020),2020年4月,Springer Nature集团旗下一家期刊一次性撤回中国学者撰写的33篇论文。仅2020年1月1日到7月30日,中国学者被撤稿达388篇,根据艾普蕾全球撤稿数据库(晋浩天2018),截至2018年5月31日,全球共有15,059篇撤稿,其中中国学者的论文6,879篇(占比45.68%),几乎是全球每2篇撤稿中就有一篇涉及中国学者。其中中国学者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撤稿达273篇(占比19%)。而“图片误用”“没有故意造假”托词正是造成中国学术界普遍造假的原因之一。


    (2)缺少礼貌。这里不仅仅是指基本日常礼貌,如不随便吐痰、闯红灯,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女士和儿童优先等,更重要的是指里外一致的谦虚正直,以诚待人,是发自内心的感恩,知恩和报恩,是真正的不虚伪、不自私、不粗鲁,是追求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如果做到这样的话,我们孩子就不会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做家长的就不会培养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背着孩子书包推着孩子行李箱送孩子上学,不会对孩子的唯一要求是好成绩和好学校。


2.2 教育意义


    立德树人在高校开展尤为重要。一个大学生的德出了问题,再好的学习成绩和才干也是零。在美国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比尔森的年轻人梦想着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向美国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递交了入学申请,结果却被学校拒绝了。学校拒绝的理由如下:“阁下的成绩确实非常优异,不过我们翻查了您所有记录后,并没有找到您为他人献血的任何社会记录。作为医生的职业要求,我们无法判断比成绩更为重要的东西。一个从未为他人献过血的人,我们是无法相信能照顾好病人的,因此阁下不具备当医生的资格”。比尔森决定做最后的争取,于是乘坐飞机专程面见学院院长,并陈述了他的理想和愿望。院长翻阅完他的材料后说:“先生,你要知道,你的优异成绩代表不了你的同情心和你的善良,而恰恰这些是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的,作为一名医生,我们需要的不是你的成绩,而是在病人痛苦面前温暖而善良的心。作为院长,我可以保证你不具备的我们都可以帮你,但是怜悯心是没有办法给你的。如果我把一个不适合的人放在不适合的位置上,我只是在做坏事。你热爱这份工作和你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在我们看来是两回事。当成为医生的时候,你会像上帝一样看见别人的痛苦,去拯救别人的痛苦,这是医生的天职,这些都需要你内心想要去帮助别人,你才不会利用你的职业来干坏事”。


    19世纪的美国教育家纽曼说过:“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我的主张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严加安2011)。好的公民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操守的人。同样19世纪德国思想家、教育大臣洪堡也曾提出“全人教育”的理念,即除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素质教育或道德教育。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某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同上)。把高校的主要目的看成是教育做人,可见西方教育界对“德”的重视(反观我国,家长和学校似乎更强调是“不输在起跑线上”,是知识和成绩)。这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面(而非教育部)发布《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反对“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实际上就是反映了“全人教育”理念。导师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学生不得抄袭、剽窃和造假,医生不得向病人索取红包,这些本该自觉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竟然要用文件规定,不能不说最近几年教育领域内的德育失败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方案》要求高校“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要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2021年3月25日,习主席在福建闽江学院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央广网2021)。课程思政效果不是中国文化故事能背多少或爱国口号叫得多响,而是自身社会责任感、诚信道德和劳动习惯提高多少。



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3.1 隐性教学与显性教学


    课程思政不是加法,而是方法。就是说要开展隐性教学而不是显性教学。相比其他基础或专业课程,大学英语结合课程开展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更有优势。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有共同之处,如它们都是高校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受众对象相同;它们的教学内容都是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和思政课程不同,大学英语课程是隐性地(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地)通过语言教学实现立德树人功能。


    隐性是相对显性而言的。如日本中小学有专门的德育教材,内容涉及:(1)关于自身方面,如“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2)关于与他人关系,有“理解与言行举止,体贴他人,相互信赖,健康的异性观,宽容与谦虚”;(3)关于与自然关系,如“热爱自然,丰富情操,尊重生命,关爱人类”;(4)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关系,如“热爱集体,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奋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校,爱国心,热爱乡土及世界和平”(张玲2013;张博2018)。这就是显性的德育教材。


    立德树人可以贯彻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如不能整本复印教材,这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诚信;又如在课堂上对学生马马虎虎完成的作业可以“借题发挥”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作业不认真,今后如果研发医疗器械是否会因质量问题影响病人的生命;一个数据遗漏和计算错误是否会造成整个大桥或水坝的崩坍等等。在教材开发上,立德树人更直接了。就如阅读一本好小说或观赏一本好电影,学习一篇好课文比起任何显性的宣传和说教更有效,最能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和道德意识。好的课文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培养正直、诚实、勇敢、仁爱、勤劳等优秀品质,能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既然道德标准、育人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普世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英语世界里挖掘相关内容,按照这三点在大学英语两个阶段的语言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教育。


3.2 通用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材充满着许多具有丰富的思想美、道德美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散文和故事。这些课文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如The Present一文通过描写一位老人在自己八十岁生日这天盼望女儿礼物时的心情变化,含蓄地批评了当今社会的所谓“责任和义务”。老人女儿的丈夫是市长,她自己也因为献身于老年人事业而获得过奖章,但在母亲八十岁生日时,她不但没有赶去祝贺,甚至连一件小小的礼物都没有,仅仅寄去一张代表“责任和义务”的支票。当老人望眼欲穿盼望着女儿回来看看自己时,收到的却是一纸毫无情义的支票。在绝望之余,老人用颤抖的手把支票撕得粉碎。


   这种美德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有真人真事。如一位90岁的法国老太太珍妮,因丈夫早已过世,又没有子嗣,1965年,她选择用自己在阿尔勒市的房子,和一个叫弗兰的47岁律师签下了一份“反向贷款”的协议。律师同意支付珍妮每个月的生活费直到其去世为止。作为回报,在珍妮去世后,这所房子归弗兰所有。但直到律师在77岁时因病去世,珍妮还健在。到律师弗兰去世时的1995年,他已经向当时120岁的珍妮支付了920,000法郎,已超过了房子本身价值的几倍。但他弥留之际,仍不忘叮嘱妻子继续支付月费。这就是令人赞颂的职业道德。


    A Message to Garcia是美国作家Elbert Hubbard在1899年创作的一篇文章。“送信”的故事具有象征意义,传递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忠诚、敬业、承诺、勤奋。这正是人性道德中最光辉的一面。该文章作为小册子发表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各种版本累计销售量多达10亿册。一个多世纪来,全世界无数的政府、企业、军队和学校,都将此读物作为公务员、职员、士兵和大学生的培训读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和敬业思想。因此完全可以作为外语教材,在医学、工程、商务、法律和新闻各学科里如何结合专业弘扬责任与敬业,如救死扶伤、不收红包、按期完成货物交割、不造假等等。


    The Last Class以一个法国孩子的口吻记录了其丧失祖国,被迫停课的哀伤,从而激发了读者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文章最后,钟声响起,学校宣告关闭之时,他的老师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读者不禁热泪盈眶。这些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材料完全可以选进教材。


3.3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立德树人同样可以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发挥作用。在责任、诚信和敬业教育方面有许多材料可以挖掘。如日本高校的英语教学给环境专业和化学专业阅读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就是很好的教材。《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Rachael Carson)撰写的科普巨著。此书1962年出版后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环境保护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作者通过一章又一章既专业又通俗的解释和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事例来说明化学农药等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的毁灭。因此,这一本书完全可以作为这个阶段的大学英语教材,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的社会责任感。


    不少大学生是未来的科研人员,除了社会责任感,可在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道德操守和科研伦理。剽窃和造假的普遍性要从育人上找根源。如我们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是否要求学生所表达的观点(现象和看法等)和转述的知识(如定义和分类等)注明出处?观点是否都要求有调查数据或文献引用的支撑?是否明确规定不能随便用“I think”“in my opinion”等来表达?如例1关于以内容为依托教学的背景介绍和定义都是引用文献。也就是说即使要表达There are two types of GMFs(转基因有两种)也必须注明出处,因为你没有自己做过调查或研究,你是读来或学习到的。如学术英语课程中,在教学生学习学位论文和科研论文写作时要强调方法的可重复性,保证样本收集和实验过程的严谨性,讲清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论文的发现和结论都是同行用所介绍的方法可以重复得出的。在国际上,不存在“没有主观造假”和“图片误用”的说法。如例2对参加实验的学生(测试他们不同时间挨饿对注意力和毅力的影响)不仅控制他们性别和学业成绩的一致性,而且还要都排除正在服药期间、节食期间和女性生理期间等变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读者可以复制这样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才不会出现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在Nature子刊发布的论文被指控其方法是无法复制的情况。



    除了政治红线,我们必须大讲科研底线,必须让从事科研的大学生“不可触碰学术道德底线”(施一公2018),用伦理道德牢牢拖住激进科研的脚步,这样就不会出现如生命科学中人体试毒、活体取脑和基因编辑等“背德实验”,就不会学习贺建奎违背伦理开展婴儿编辑的情况。因此,如果开展问卷和访谈,或实验对象涉及人与动物,还要学会如何撰写符合规范的知情书(The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Form)和征得伦理委员会(Ethics Committee)的同意书。


    在涉及论文或文章结果时要教育学生如何尊重实验或调查的结果,严禁数据和图片造假和不利数据的掩盖。如在灭活疫苗与m-RNA疫苗的有效率对比实验中,要公开承认差距;而新闻专业更要培养学生发现现象和结论背后的真实,敢于置疑、敢于讲真话、讲事实,不讲假话,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在语言上,要让学生在描述发现和贡献时学会避免滥用绝对词语。尤其是管理和翻译专业,或今后成为公务员和翻译的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要学会谨慎使用“proved”(证明完全能够)和“certainly”(稳稳当当地成为),学会用probably, might, seem,perhaps(或许、争取成为)等限制词语(hedging),切忌讲大话空话,盛气凌人,因为任何观点和结论都会涉及很多变量或变数,这就是科学精神,也就是诚信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谦虚美德。


4.结语


    在《方案》提出的“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精神指导下,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课程思政的指南。这是完全正确的。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学在专业课上教育学生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而奋斗,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高校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专业目的。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弘扬真善信爱的英美短篇故事和散文,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内容,培养学生专业领域里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道德伦理。


参考文献

本文节选自《外语研究》2021年第3期,总第187期,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着学术交流的目的进行分享。原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NWYJ202103009&uniplatform=NZKPT&v=rg3AloGt6ECL9JxsYmA2Xm%25mmd2Fpcx57d9JgtoZveFKkV72IDTPJQrhICAGYxB2A3Ovr



好书

推荐


《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教学范式转移研究》

主 编   蔡基刚


    上海市高校自2013年9月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各校敢于开拓创新,创造了许多学术英语教学新路子,成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本集中收集了18篇上海高校学术英语团队或个人写的论文,这些论文所总结的上海高校学术英语教学实践不仅为全国其他高校的学术英语教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也大大丰富了世界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

往期回顾


1. 学术争鸣丨关于取消英语主课地位,听听博导蔡基刚怎么说?

2. 学术争鸣|蔡基刚:一流本科课程与专业建设的重组新概念——以外语学科为例

3. 学术争鸣|蔡基刚:高校外语界“金课”打造的标准和内容探索

4. 学术英语悦读|蔡基刚教授总主编《新核心学术英语阅读教程》

5. 【学术助力】蔡基刚主编:《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教学范式转移研究》



综合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微信公众平台审核:梁国杰

科研助力

文献综述的目的及写作方法指南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专场

线上课程 |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质化、量化、混合研究方法


文献延伸阅读(研习人指引)

本平台友情整理相关文献索引链接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按需选购




科研助力


扫码享限时特惠!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线上培训——语言学专场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书填写+立项案例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主讲,限时特惠!


友情推荐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发现更多语言学好书!

出版社官方直销包邮!

推荐阅读:
文献综述的写作目的及方法指南
专栏讲座 | 定性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主讲)
资源|网络上那些轻松愉快的语言学课程(值得收藏)
发布 | 2020-2021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
乔姆斯基 | Simplicity and the form of grammars
讲座专栏 | 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线上大课——质化、量化、混合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方案、立项申报书、开题报告的联系和区别
直播预告 | 教育部大学外语教指委专题培训“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孙有中 王卓丨与时俱进,开拓中国外语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孙有中教授访谈录
重磅惊喜!Google学术来啦——最新免费镜像链接分享
“AA制”里的“A”分别是什么意思?
重磅!6年社科基金统计出炉,这些高校是真正的“社科大牛”!
开课啦|语料库语言学慕课免费课程9月20日开课!
9-12月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会议一览(国外会议+国内研修)
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九大堵点与转折点【讲座PPT精华 + 回放链接】
公益 |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系列讲座10场(9月6-24)
9月15-22日语言文学讲座/会议/论坛信息汇总
聚焦 | 国家社科基金:盲评、会评大揭秘
孔子语录英文版(理雅各 译),值得珍藏!
语言学立项情况分析||2021国家社科基金
诚邀参会│“2021语言智能教学国际会议”第3号征稿通知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示(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
立项机构排名||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的公示
我国区域与国别研究的现状和愿景(钱乘旦 汪诗明 张倩红)
会讯 | 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2021年会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期目录
“新文科”怎么搞?12所大学新文科建设典型案例汇总!
2022年度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北并列,中国大陆10所高校跻身200强
名单:C刊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附快速查询通道!
于洋 姜飞: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新特征和新趋势
政策关注 | 教育部给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方案
最全3000个常见公共场所英语标示!(国家英文译写规范/收藏版)
学科分类版 |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
Michael Farrelly | 再论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互文性」
推荐 | 160个学术电子书下载数据库网站(部分网址已更新)
CSSCI南大核心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 学科分类版
梁建章:弱化英语教育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
重磅 | 外语类新学科出现了!如何看待“国际语言服务”?
语言学再添新分支:北语创立国内首个“语言资源学”学科
推荐 | 在家也能免费下载知网等文献的10种方法
莫言:翻译家功德无量
赵新利:八路军的日语学习培训
高教司司长吴岩:新文科建设中外语教育教学不能缺位!
蔡基刚:英语在中小学的主课地位与公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 光明日报
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教育 | 北外党委常委、副校长孙有中访谈
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吗?这是个问题
冯全功 | 翻译忠实观:争议与反思
《外国语》2021年第4期目录、摘要
收藏 |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更正对照表!
郑永年: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 就看有没有给年轻人前途
复旦教授:人文社科类学生还是要老老实实读经典(外一篇)
重磅|2021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公示(语言学、文学、翻译、教育学立项名单)
蔡基刚/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蔡基刚 | 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推荐 | 语言学研究生的一份暑期书单
六位核心期刊主编眼中的“好论文”
外语教师2021暑期专属书单
会讯 | 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一号通知)
一文讲清 Ph.D. 和专业博士有何不同
观点 | 张志勇:“双减” 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外一篇)
特别推荐 | 语料库方法技术
PPT收藏丨2021-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报告汇总(附下载链接)
2021第九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语言学、文学、综合性学报)
陆俭明:语言研究要与未来接轨
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4)
收藏 | 国内外好用的语料库资源汇总
C 刊中常用的 107种人文社科研究方法
推荐 | 兰卡斯特大学免费慕课: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分析与阐释
胡壮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总序(首批30余种陆续出版)
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郭英剑 | 新文科与外语专业建设
期刊《认知语言学》近20年数据简析(2000-2021)
漆黑的大脑: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到底证实了什么?
王俊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
《现代外语》2021年第4-5期目录
刊讯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目录、摘要
李宇明 | 汉语传播的国际形象问题
胡钦谙 顾曰国 | 计算语言学研究70年
视频 | Tony McEnery:语料库与批评话语分析 前沿讲座
视频 | Paul Baker: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 前沿学术讲座
视频 | Andrew Hardie:语料库文本的词频分析 前沿讲座
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现状、问题与未来 |《光明日报》
刘海涛:关于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几点思考
人工智能的诗与远方,一文读懂NLP起源、流派和技术(外一篇)
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学研究(外一篇)| 中国社会科学网
重磅上市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及解读本正式出版!
重磅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及投稿方式大全(语言学)
访谈视频 | Rod Ellis, D. Nunan & K. Bailey谈线上TESOL项目的发展
《外语教学》2021年第4期目录
刘海涛 林燕妮:大数据时代语言研究的方法与趋向
陈法春:大力发挥外语类院校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潜能与优势(外一篇)
荐读 | 张辉教授团队“批评认知语言学”系列研究成果
张辉 张艳敏 | 批评认知语言学:理论源流、认知基础与研究方法
张辉 | 批评认知语言学: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再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建构
热点聚焦 | 本土语用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专栏“人际语用研究的本土视角”)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语言与大脑的关系——从三个语言学实验谈起
讲座回放 | 宗成庆:机器翻译现状与语料资源建设
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评介
国内高校外语专业哪家强?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 外语专业排名
讲座回放 | 李嵬教授:多元能力、超语行为及自主移动学习
王立非:加快建设“新文科语言学”!增设五个方向
新文科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与学术创新高层论坛(1号通知)
原版引进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精选 | 应用语言学研习丛书(13种)一览:回顾经典 分析热点
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外语研究》
蔡基刚 | 再论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热文 | C刊的“秘密”
中英全文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英双语+外媒报道)
文秋芳 常小玲 | 中国共产党百年外语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磅 | 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出炉(中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李战子教授原创随笔 | 人文学者与国际传播素养——话语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
施旭 | 文化视野下的话语研究 (浙外学报文化话语研究专题)
Rod Ellis教授关于二语习得的两个视频讲座
分享 | Rod Ellis教授讲座课件PPT
吴岩: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
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  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
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申请书分享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
重磅丨2021软科中国语言类大学排名出炉(附中国大学完整排名)
重磅 | 语言学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
收藏 | 史上最伟大的100部戏剧(附观看链接)
重磅|2021软科“中国语言文学类”七大专业排名
CSSCI南大核心来源期刊投稿方式大全(五)——综合社科和高校学报
讲座PPT:BCC语料库的理论和应用(荀恩东 邵田)
世纪对话 | Krashen教授与 Chomsky教授 谈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圆桌谈| Halliday, Labov, Mey, Embleton谈功能、语用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
阿黛尔·戈德伯格|Good Enough Language Production(Linguists Online系列讲座21)
「关联理论」超大份文献资源!
访谈视频 | Larsen-Freeman教授谈应用语言学中的复杂理论
郑永年:“中国叙事”的方法论思考
冯志伟:大哉,计算语言学之为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建军:思维方式差异与中西文化的不同特性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1年度语言教育重要国际学术会议(7-12月)
CSSCI来源期刊最新总目录(含扩展版,2021-2022),建议收藏!
刘海涛∣中国语言学建设两大要务:成果国际化和方法科学化
陈平: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称”问题研究
语言与心智:普遍语法是否存在?
国别和区域研究体系机制探讨专栏 (主持人: 罗林)
刊讯 | 《现代外语》2021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稿约
黄国文 李文蓓: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生态语言学
视频 | 李嵬教授谈超语实践研究(附Applied Linguistics 高被引论文)
收藏 | 2020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完整目录表格版(附增减变化明细)
《现代外语》2021年第 1-4 期目录
孙茂松 | 人工智能与未来语言教育
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新书预告 |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第二版中译本(冯志伟审校)
“躺平”一词火到外网,这个翻译有意思!
外语教师面临的新形势 新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
重磅好课|上外语言院《语言跨学科研究方法》MOOC平台上线啦!
【讲座回顾】多模态人类学的思考
黄国文 | 新文科与外语教育——从“术”与“道”的 关系谈起
司富珍:回望40年来我国语言学理论译介与发展
讲座视频 | Martin Hilpert: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吗?
访谈视频 | M.A.K. Halliday 教授谈 World Englishes
蔡基刚 | 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
刘海涛 郑国锋 | 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意义
陈平 | 话语的结构与意义及话语分析的应用
书讯 |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文旭&Taylor主编
话语研究四十年 | 热点话题·发展趋势·研究路径
图解 | 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访谈视频 | Dan Jurafsky:AI 如何改变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徐赳赳 | 篇章语用研究70年
刘海涛 | 数据驱动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
CSSCI来源期刊&扩展期刊(2021-2022)目录完整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方式大汇总(最全版)
资讯丨CSSCI 2021-2022年扩展版期刊目录(附变动情况)
王宁: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外国语》2021(2)
徐锦芬 |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动态与前沿分析
王克非 | 翻译研究拓展的基本取向
《外国语》| 傅敬民 刘金龙: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问题
语言学家伤口撒盐:王冕死了父亲
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CSSCI (2021-2022) 源刊目录及官微汇总
胡键丨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
王文斌 柳鑫淼: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黄国文 |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新书推荐 | 穆雷 等著《翻译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何宁 王守仁 |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中国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构成与演化:基于语词、概念与主题的分析
戴炜栋 胡壮麟 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
国外语言学学科眼动研究: 现状与前瞻( 1934-2020)
神经语言学国际热点与趋势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扫码关注↑↑↑ 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 3.86 万语言文学、区域国别与

跨文化传播学研习者关注本公号

欢迎加入交流群,分享学习,共同进步!

亲爱的研习人,

一起来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吧!

一个,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