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崇明区民本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校测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浦东区高三一模作文《界限与阻挡》范文6篇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议论文】2021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题议论文汇编

2021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含答案)

2020上海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默写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诗句理解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词语运用与句子排序题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人物传记类汇编

2021年上海高三一模游记、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文本汇编

2020、2021上海十套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青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古诗默写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名著阅读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散文阅读汇编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华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测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进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上海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0上海高三二模古诗汇编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0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20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崇明区民本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校测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桓晋文之事情》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   )。

A.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

B.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

C.火树银花家家晓,淑气鸿禧处处春。

D.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的情感

王冰

①在散文写作中,情感被无端强调得厉害,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年轻一辈散文写作者,说只要写出了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散文了,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况且,如果艺术包括文学不是首先以技艺比高下,而是以情感强弱为标准,那么艺术家和一般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

②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

③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成为散文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谆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这个教导确实有好处,可以促使我们写出情感浓厚、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

④一个正常人的情感肯定是自发的,不会那么理性,那么文字中的情感是吗?并且我们写出的散文是要表现这些自发的情感吗?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比如一个散文家在写高兴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高兴,这个散文家也没有必要一定高兴。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

⑤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章中直接写“我愤怒”这句话,就是描述,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章中要表现“我愤怒”的意思,应该基本不会直接用这三个字来表达。就是在现实中,人悲伤了,几乎也没有人大呼“我悲伤”,只是愁容满面、流泪满面、啜泣或者号啕大哭吧。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感表现是要有载体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如“柳”和“留”就是典型的一种,于是也才有了“灞桥折柳”的千古吟唱,也就是说这个载体是可以将情感呈现为表象的东西,空喊绝对不是散文写作中所说的情感。宋人魏泰曾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道:“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写作中,有了理智把控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到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

⑥一般说来,情感具有家族相似性这样的特点,而且大多数被我们贴上了“喜怒哀乐愁”的标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表达出的有限的感情往往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罢了,我们能抓住的所谓的情感,不过是它与人相同的部分,又是被定义好的一面,而且必须是言语能够加以表达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标准,是有很大的问题和难度的。而且情感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情感背后的道德取向才使之具有了高尚与龌龊之分。比如人的悲伤高兴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什么事情悲伤高兴才具有了道德的判断。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善良可以造就一个诚实的人,却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进入作品和在作品中完成的情感首先都是作为审美的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

⑦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理论上说情感都是可以来表现的,但是真正的写作实践中,情感又确实是有适于被作家表现和不适于表现的。而且如果说散文家的写作就是将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谁来说都很困难,因为这首先要求他必须绝对坦诚和坦率。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所以一个作家能找到一种能够进入审美的情感,并有能力把这种情感放进自己的文字中,就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

(选自《散文的传统》,有删改)

3.第③段加点词“圭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  )。

A.理性有助于散文写作的情感表达。B.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

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D.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B.情感类型无高低优劣之分。

C.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D.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

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荡漾

赖赛飞

①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②休渔期,网衣摊晒在南田岛上的各个网场,搁不下的摊在公路边。这些下过深水的网一旦重回陆地,从此便不一样了。

③它的部分网眼被鱼——更多的是其他东西勾勒切割,撕开了口子,伤痕累累。原本青翠的蓝绿两色一下子变得黯淡苍老,上面粘附了鱼鳞、虾皮等海洋生物碎屑,犹如皱纹与斑点。它的体味也出来了,是海腥味。这很另类,与陆上世界完全不相匹配,呈现真实的异域风情。

④当一张网以涉险而归坦然于天下的气概宣示了存在,海的内里就这样被顺带翻开直接曝光。以至于每次,渔网静静地委身于地面,看在我眼里却像一片阳光照耀下正在往外翻腾的海,附着在每一只网眼每一根纤维中间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海岛上的每一个日子海水荡漾。岛仿佛是一块被放逐的土地,由造物随手扔进大海里面,住在上面的人随身打上了放逐的烙印。世世代代,人们不仅要从海水中打捞出一片片土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园,要用堤坝像延长自己的胳膊一样将之圈在怀里保护起来,更多时候,还要动手打造出一片片能漂浮的陆地船。

⑥面朝大海,另一种广大世界在眼前无限展开。每天从海岸线上经过,看着潮水对着人一层层地卷过来,退下去又卷着舌头过来。那种无休无止,同样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这跟单纯的太阳照着或雨雪落地总有不同,仿佛是来自那个世界的莫名诉求,宏大而顽强。即使走远了,潮声还会伴随很长一段路。更远了,海风依然跟过来耳提面命,迫使脉动跟着潮水起伏。

⑦终需回应,才能首先平息心海中被引发的潮涌,然而终究未能平息的是一滴海水千重味的想象和事实。

⑧从来不会直接品尝海水,但就是深谙它的味道,清而鲜而咸。将刚捞上来的海草塞进嘴里,这种味道特别的刚劲,几乎带来形体之感,完全触碰到了柔软的口腔内壁,清晰得能辨认出质地,脆中带有弹性,爽滑掩饰着粗糙。恍惚之中,已经将海一口含进,正向着身体深处滚滚而下。

⑨沿岛行,看着紫菜、苔皮、浒苔之类就这样将自己一端固定在岩礁、滩涂以及船板、绳索随便什么,其余悠扬地活在海水里,通过自己的吐纳,将海水带给收割走它的人品尝。鱼类、贝壳类、软体类也活在海水里,同样通过吐纳,由捕鱼人将隐身于它身体的海水味道带上岸。这种携带方式非常细腻周密,除了需要灵敏的嗅觉与味蕾,还需要已经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才能恍然觉察——海水除了基本的咸、鲜、清,另有甘甜,作为一种回味,藏匿在它们的细胞核心,形成海水灵魂(假设它有)深处的味道。

⑩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只要跟踪海边心眼活络的人,便会发现他们很有节制地拿海水来浇灌房前屋后的果树,结出来的果子特别甜,吃过的人都得惦记。此时此地,海水味道的样子就从鱼形、海藻形、贝壳形、软体形改头换面成了果形。复习一下这种秘密入侵,它是以水的形式从渗入土壤开始,伺机进入复杂的植物根须,顺着茎干爬向无数枝头,最后到达每一只果实甜蜜的内部。

然而无论自然的恩赐有多慷慨,咸涩就潜伏在地下并不深远处,等待时机泛起。渔家的人生始终处在下述境界里: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眼前没有阻挡,身后不见岸,只有无限的可能性——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对于出海在船上的人,心中的岛成为唯一明确的航标。相对于留守岛上的人,不明所向的船一再成为不知所措的牵挂。

有时候想,航行中的船若能于海面上留痕,或者是那一道道相望的目光有迹可循,就能发现指定任何一个时刻,这些沉浮于海水之中的岛屿们,周身都有无数的线条延伸向海天苍茫。每一条虚无缥缈的线索端点都维系着实实在在的一条船,整条船上的人又反过来维系着岛上的一个个家。天涯海角与万家灯火,千百年下来,都是这样对应着、牵挂着。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寻那股海水的味道或受它所驱使,这期间的种种努力,千回百转。也只有这种味道,一直给予他们相同的慰藉,历久弥新。一岛之民,一生之中,反复的重逢与离别,诸般抗拒与迷恋,都笼罩在这里面。

哪怕有一天,离开了岛,深入大陆内部,带着口味这种无法拭去的识别码,这些人的体内依然会海水荡漾。

7.第①段能否改成以下句子?请说明理由。

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在海边不是看海得出的,而是看网。

8.联系第⑥⑦段,赏析“卷着舌头”这一比拟的妙处。

9.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凤林寺西岭

[唐]孟浩然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

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

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

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

(注)①银箭金壶:古代计时工具,漏水多则夜已深。②高:同“皓”,明亮。

10.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   )。

A.律诗B.绝句C.古体诗D.曲子词

11.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典雅绮丽B.清新明快C.豪迈奔放D.空灵飘逸

1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乙)庖丁解牛 (节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是民也____

(2)然后驱而____

(3)庖月更刀____

(4)为踌躇满志  ___

14.把(甲)文第6段,(乙)文第3段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5.孟子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保民而王”?庖丁认为如何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高超境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木与雁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呜,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在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样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人之外,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万物之情,人伦之传与神农黄新的法则,说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辱,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1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19.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些作品的写作特点,例如:《诗经》----先民的且歌且吟。请参照以上示例,为《论语》或者《庄子》拟写一句话书评。

 

 

七、材料作文

20.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喜悦和烦恼。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认识?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沂、舞雩、咏。

 

2.C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要求对仗工整。此外,楹联还要求平仄对应,结构相同。题干信息为“小区举办元宵灯会活动,张贴楹联以增添节庆气氛”。时间是元宵节,地点是小区,事件是张贴楹联,目的是增添巧节庆气氛。

选项所示楹联中,C项比较符合要求。其中,“火树银花”“淑气鸿禧”更适合小区的居民喜欢喜庆氛围的心理,且对仗工整;“家家晓”更适合小区这样的场合;“处处春”也适合正月十五刚刚立春这样的时节。这两处叠词的使用,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A项,“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更适合放到一个大的地域性场景中。

B项,“玉轮光满大千界,银汉秋澄三五宵”通常用以赞颂中秋之夜的月色。

D项,“笙歌曲中千家月,红藕香里万颗珠”通常用以庆中秋,也用以庆丰收。

故选C

 

3.准则

4.A

5.B

6.本文在承认情感对于散文写作的重要性的同时,批驳了教条地以情感本身为准绳且将散文情感与作家现实情感混为一谈的散文写作观,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散文的情感是艺术情感而非现实情感;散文写作是表现情感而非描述情感;散文的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而非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散文中的情感是有组织的、理性化的情感。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圭臬”:古时测日影的器具。比喻准则、法度。语境说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准则时,所以“圭臬”在文中的意思“准则”。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的能力。

B.“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错误,由文中“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可知,文中说“抒情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对散文的发展的有害处,但不是“最大桎梏”。

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错误,由文中“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可知,现实情感和艺术情感不是一回事,结论曲解文意。

D.“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错误,由文中“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可知,“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错误,由文中“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可知,不是“情感越强烈”,散文就“越好”。

C.“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错误,由文中“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可知,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应是“基本一致”而不是“各不相同”。

D.“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错误,由文中“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可知,作者认为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他是无法完成的,所以“绝对坦诚”说法错误。

故选B

 

7.不能。修改后语意重心落在“看网”上,语句较长,语气较为急促。原句在“海洋的深广与动荡”后有所停顿,不仅提示读者关注本文的重点“海”,而且节奏变慢,语气更舒缓,增强了抒情意味,更能表现出对海的深沉情感。

8.这一比拟能够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味觉三方面的联想,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海潮翻卷着朝人涌来的形态,而且扣合了下一句中的“不仅是形体,还有味道,更有声响有力辅佐”,生动地表现出无休无止的海潮声仿佛是来自海上世界的诉求、召唤,宏大而顽强,令人心潮澎湃,还呼应下文“一滴海水千重味”,引出对海水味道的想象,表现出对宏大海洋的向往、亲近与热爱。

9.这段想象海面上航行中的船留痕、虚空中亲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显迹,使无形的形象化,短暂的永恒化;在上一段“苍茫大海,一个小岛,一艘小船,一个摇晃的世界”画面描述的基础上,用航线、目光,将海、岛、船、人四者勾连在一起,以无数线条的延伸和对应展现渔民航行之远和亲人牵挂之深;形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图景,浓缩凝聚了世世代代无数渔家的命运和期冀,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彼此的牵挂是生活信念和人生力量的支撑,虚实相生,拓宽时空,深化了意境。

 

10.A项,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此诗属于五言律诗。

11.B项,这首诗写诗人与友人趁着良辰美景同游山水之事,笔触清新,语言轻快,意境清幽,洋溢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2.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

 

13.    陷害    到、往    一般    这件事(指成功的解牛)。    

14.1)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2)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

15.孟子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保民而王”;庖丁认为只有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游刃有余”。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这样做是陷害百姓。罔:陷害。

2)句意: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之:动词,到、往。

3)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族:一般。

4)句意: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之:代词,这件事,指成功的解牛。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行,施行;盍,何不;反,通“返”。

2)关键词:有间,有空隙;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游刃,运行刀刃。

15.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可知,这里的“本”指的是仁政;再结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知,这就是孟子指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由此可知孟子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保民而王”。

结合“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可知每一项技艺的炼成都需要不断练习、反复实践;结合“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可知,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使技艺精进。

参考译文:

甲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徒弟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他们)犯了罪,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在荒年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乙文: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谨慎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6.B

17.A

18.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

19.《庄子》——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中的“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未免乎累”的意思是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其中“故”表结果,一般在句首,领起下一句,所以在“也”和“故”之间停顿,排除CD项。“若夫”为句首发语词,故应其在前面停顿,排除A项。

句子的翻译是: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A项,“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错,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该句关键得分点为:“物物”,役使外物,前一个“物”为动词,役使;“于”,被;“胡”,何,怎么。

19.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这道题考的是仿照示例,为《论语》或《庄子》拟写一句话书评。根据题干说的“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些作品的写作特点”和示例,考生写的书评纪既要用语简洁,又要表现出作品的特点。如《庄子》一书,文采斐然,表现了庄子追求自由与超脱的人生态度。书中奇伟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之根基。所以,为《庄子》写的书评可以是“心灵的独舞,哲学的天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