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其他

一线助人工作者自我照护手册 | 全文翻译

<u>Symptoms</u>识别压力和倦怠的表现与症状对于预防长期的情感和身体健康问题至关重要。这些症状可能包括疲劳、易怒、缺乏动力和情感麻木。及早识别这些表现,可以及时干预并进行自我照护,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倦
11月19日 下午 4:05
其他

卖惨互殴 | 文献导读

recognition)——作为受害者被认可和同情的动机;2)道德精英主义(moral-elitism)——通过认为自己道德上无可挑剔,而对手不道德来获得优越感;3)缺乏同情心(lack
11月14日 下午 11:40
其他

如何结束一段关系 | DBT精读

【症状网络DBT精读,是为了结合创伤与个体赋能的视角,使DBT的内容更加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者】本文共5000字,友谊、婚姻、伴侣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工作关系、咨询关系以及医患关系,这些构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升或降低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面对这些关系的结束,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典型的场景:比如从一份工作中辞职,终止一段亲密无间的感情,经历离婚的痛苦,与昔日好友断绝来往,离开曾经给予我们归属感的团体,结束某段治疗关系,甚至是从原生家庭中寻求解脱。结束关系不只是彻底离开一段关系,也包含了结束过于紧密的关系,而退回一个有距离的、友好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的变化,DBT(辩证行为疗法)的创始人Marsha
11月11日 下午 10:20
其他

人际关系技能:交朋友 | DBT精读

【症状网络DBT精读,是为了结合创伤与个体赋能的视角,使DBT的内容更加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者】本文共12000字,作为人际效能系列的第二篇,这部分内容在Marsha的版本中侧重于在美国情境下派对情境中的闲聊型社交,而在其它文化中,可能只保留上一篇人际关系效能详解的部分。交朋友这部分在许多版本的DBT中直接删除了,还有一些版本的DBT保留了”结束一段关系”,多个版本普遍加上了“注重边界”。但是对于DBT工作的受众来说,交朋友这个议题相当吸引人,有些来访可能遭遇校园霸凌很早就脱离社会与人类保持着疏离;有些人虽然不断能到处认识许多新的人,但是很快就会和人们关系破裂;还有些人持续待在一个封闭的虐待的关系中难以脱离;还有些人被困在孤独中。交朋友没有普世的标准,本文试图结合DBT中Marsha版本的内容、其它DBT版本的内容以及文化研究与神经多样性视角,共同探讨与交朋友相关的知识。本文中的交朋友的范畴并不涉及“亲密关系”,较接近于“公共生活”。由于DBT之中相关内容较少,本文仅仅“在陌生环境中认识人”与“加入正在进行对话的团体”出自经典DBT,其它标题为结合了孤独症社交干预、精神分裂症社交技能训练以及人本主义内容后的讨论。先前已有关于痛苦耐受技能的讨论:【理论探讨部分】痛苦耐受技能的意义全然接纳的哲学基础调节情绪相关的知识点【技能详解部分】痛苦耐受技能详解痛苦耐受的核心能力“全然接纳”详解改善解离技巧解析辩证行为疗法中的戒瘾步骤详解元情绪技能:了解并命名情绪+核心情绪网络调节情绪步骤详解人际关系效能详解【其它技能】焦虑的暴露疗法处理愤怒的练习写在前面:如何界定朋友这个问题关乎交友技能及其带来的个体接受度。我们的来访者中,有人将朋友定义为所有能友好交谈的人,这种关系可能并不亲密,仅仅是见面能打招呼的邻居。另一些人则因对朋友概念的不安全依恋,即便身处极度依赖的融合性关系中,也不愿将其视为朋友,也不愿意将朋友界定为点头之交。在此,我借鉴了布根塔尔《心理治疗的精进》第二章中的“沟通层次模型”。最外层是“正式场合”,主要涉及需主动讨好的有权势之人,如会议、工作场合或饭局。此时,社交高度依赖于所属文化的礼仪规范。(延伸阅读:隐形规则|一些重要规律)第二层是“关系维持”,主要是简单的问候,关注外在事务,可能包括例行公事的玩笑、谈论他人或拘谨的问候,通常不涉及个人隐私。第三层是“标准沟通”,这是日常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它在个人形象与内心体验表达之间找到平衡。此层次的对话真实但有限,常见于长时间共事的同事间,既非第一二层次的生硬问候,也非第四五层次的深情交流。人们能轻松地进行对话,同时根据个人需要混合私人与工作话题。第四层是“关键时刻”,指的是对个体产生深刻影响的感受和对话,是转变个体的关键时刻。这一层次的出现会带来个体的变化。第五层是“亲密关系”,几乎不关注关系维持。个体容易接受对方的一切,即使对方有瑕疵,也鲜有离开的念头。根据此模型,我们将“交朋友”技能分为两个层次:(1)标准交友技能:涵盖正式场合、关系维持及标准沟通;(2)亲密关系技能:涉及亲密关系知识、边界设定及结束关系的能力。古希腊哲学家Plutarch曾言:“友谊的本质是善意、宽厚与美德的结合,自然界中无出其右。”他笔下的“友谊”似指亲密关系层面,而本文所提的交友技能,更偏向于“参与公共生活”。在陌生环境中认识人的技能在陌生的环境中,与他人建立联系是一项重要技能。部分成员可能会质疑:“为何我们要遵循这些交友方式?”确实,我们并非总是需要交朋友,但当我们在陌生环境中希望突破人际关系困境时,这些技巧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指引。包含以下四条技能:1.寻找接近的人:好感往往源自熟悉感。如果彼此有共同特征、经历,同班、共享爱好、常去同一地点、同属一个社群,都可能更容易拉近距离。2.寻找相似的人:朋友间往往存在共同点。许多人倾向于与兴趣或态度相近的人交往(如政治理念、生活方式、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因为这样可以相互分享。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助于与他人建立联系。3.运用谈话技巧:详见下方加入正在进行对话的团体部分技能。4.适度表达欣赏(Express
11月7日 下午 9:58
其他

上班焦虑失业抑郁——为什么工作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重要? | 导读

Karasek提出的“要求/控制”模型(Demand-Control
10月12日 上午 8:23
其他

自信训练反内耗详解

在辩证行为疗法的人际效能中提到了自信训练,本文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个知识点。自信训练旨在减少因不确定感(uncertainty)带来的内耗和自我攻击,并促进情绪稳定,以及信任并感知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使人变得傲慢自大,更不意味着有攻击性。前半部分导读文献:A
10月5日 下午 9:20
其他

人际关系效能详解 | DBT精读

【症状网络DBT精读,是为了结合创伤与个体赋能的视角,使DBT的内容更加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者】本文共计10000字,作为人际效能系列的首篇,个体症状严重时,人际效能团体练习并不适用,需先进行数月至数年的个体治疗。80年代早期的人际效能内容侧重于在美式环境下达成个人目标,后逐步演进为深入理解他人、认识自身行为的影响、承担责任,进而关注他人需求,并学习如何在他人未达期望时采取合作方式沟通,而非单纯追求个人权益。在跨文化或神经多样性议题,人际效能模块的实施可能遇到困难。因此,部分团队已将人际效能由“必修”改为“选修”。针对有需求的个体,我们正尝试融入更多关于神经多样性议题的讨论。先前已有关于痛苦耐受技能的讨论:【理论探讨部分】痛苦耐受技能的意义全然接纳的哲学基础调节情绪相关的知识点【技能详解部分】痛苦耐受技能详解痛苦耐受的核心能力“全然接纳”详解改善解离技巧解析辩证行为疗法中的戒瘾步骤详解元情绪技能:了解并命名情绪+核心情绪网络调节情绪步骤详解【其它技能】焦虑的暴露疗法处理愤怒的练习人际效能可进一步延伸阅读:社交技能培训(McKay,
10月2日 下午 11:38
其他

调节情绪相关的知识点 | DBT精读

【症状网络DBT精读,是为了结合创伤与个体赋能的视角,使DBT的内容更加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者】本文共8500字。本次为情绪调节模块。为什么要讨论情绪,算不算我被迫有情绪了,我也许并没有以情绪的方式来生活。情绪调节的困难常常成为许多人问题行为的根源,在一些情境下出现分离转换、自伤自杀、暴力、成瘾行为或是危险行为,尤其对于那些高敏感或情绪强烈的人来说,这种挑战更为显著。他们或许已经听过无数建议,目睹周围人似乎总能游刃有余地控制情绪,而自己在面对情绪调节的常识时会产生抗拒,感觉这些内容似乎不适用于自己。先前已有关于痛苦耐受技能的讨论:【理论探讨部分】痛苦耐受技能的意义全然接纳的哲学基础【技能详解部分】痛苦耐受技能详解痛苦耐受的核心能力“全然接纳”详解改善解离技巧解析辩证行为疗法中的戒瘾步骤详解【其它技能】焦虑的暴露疗法处理愤怒的练习想象一下,当被捕食者追赶时,我们往往没有时间去仔细考虑最佳行动方案,需要快速反应;同样地,当面对陌生人时,快速判断他们的意图是友好还是敌意至关重要。这种迅速作出决策并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不仅是生存的关键,也是与他人成功互动的重要策略,同时情绪也让他人了解我们,进一步与我们有效地共识,尽管涉及不同文化与神经多样性香港议题时,情绪的社交作用可能出bug。随着文明的发展、城市化与居住环境的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然而,这种传统的情绪反应方式已逐渐不适应现今工业与信息时代下的学校、工作等复杂生活环境,适应新定义的成功与失败的文化。我们有能力去学习如何观察、描述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更为有效的反应,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确保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各种情绪调节理论简介:https://prezi.com/r5lujvso-kep/biology-of-emotions/情绪在不同时间维度的功能调节作用1
7月1日 下午 9:19
其他

长文解析如何避免成为有害的助人者 | 讨论

*本文并不反对助人,仅仅是罗列与分析各种自发助人者容易踩到的坑,并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尽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本文可能涉及创伤触发,谨慎阅读。全文8500字。即便社会上广泛推崇舍己为人的助人典范,如杰出的医护人员和见义勇为者,他们甚至被尊为圣徒、烈士。然而,许多人有着很强的同情与同理心,充满助人的热情,却在助人的道路上遭遇重重阻碍,他们的善举甚至被误解为“害了别人”。这些人轻则受到嘲讽,重则面临社会霸凌和妖魔化。那么,为何有些时候会成为“有害的助人者”呢?这其中或许有诸多原因,对于那些“助人失败”或“越助越差”的行为进行适当引导或调整,而非简单地惩罚。此外,如果助人者自身状态下滑,而被帮助者却因此受益,我们是否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愚蠢”?或许,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和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一句民间谚语“救急不救穷”描述了一些现象。“穷”可能意味着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存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框架以及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产生了一方对于令一方对方单方面“惨”的评判:“穷”意味着“能力不足、习惯不良、疾病”等,可能也意味着拥有更多创伤。创伤疗愈只能从关系中疗愈,疗愈性的关系也被认为是重要的,这样的关系若是无法从亲族中满足,自发助人现象是提供后天再抚育(reparenting)的重要来源。我们去分析许多自发助人者踩入的困境时,我们也能够发现这样的困境在亲族养育创伤中是异常地常见的。本文基于《创伤与复原》的创伤移情与反移情,梳理出“助人悲剧”的阴影,看见这些暗流涌动的陷阱,避免采坑。心理创伤的核心经验是失权,助人必须遵循赋权增能(empowerment)和重新创造链接。【延伸阅读】疾病亲历者社群的创伤知情以复杂创伤视角重构临床实践失权是痛苦的根源-女性主义疗法概况求助信息差关于罕见病与少数群体求助资源的不均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供需信息差的严重失衡。许多求助者由于缺乏医疗知识,往往难以确定自己的问题所在,更不知该向何处寻求帮助。他们可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个真正能理解并帮助他们的群体,但往往难以如愿。与此同时,社会中的助人者资源也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许多助人者同样难以找到他们想要帮助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社群成为了他们相互对接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社群求助并非毫无风险。有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不理性的自我牺牲、难以辨别的利益纠葛、连环的情绪崩溃,以及边缘群体内部的群体性暴力等问题。在现有的正式医疗、法律和福利制度尚不能完全满足个体需求的情况下,社群中的自发帮助行为就像一把双刃剑。无论是助人者还是受助者,都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助人者都出于善意,也并非所有受助者都存在问题。面对这些风险,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而不是因此拒绝求助。对于助人者来说,了解如何有效地对接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个希望帮助性少数青少年的助人者,可能会发现某个社工机构主要关注社区老年人,这时他们就需要调整自己的策略,寻找与自身工作领域相匹配的机构。在助人行业中,我们也要警惕那些真正出于善意和热情的行为让个体陷入的困境。助人者容易遇到的困境以创伤为激发动机的助人行为:其优势在于深厚的同情和同理心,但风险在于可能无意中形成相互间的创伤连环激发,进而在人际关系中叠加更多创伤。这一点成为了后续讨论的核心。同情心与同理心互补:人们可能只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去帮助他人,却未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其处境。同理心则是站在被同理者的视角,不仅想象对方如何面对,还理解对方为何如此行事,即使不完全认同对方的做法。同情与同理心的结合至关重要,不能仅有同情而缺乏同理心。同时,充足的创伤疗愈知识和基础是助人行为的有力支撑。同情心虽可作为助人的动机,但过度的同情心容易让人对与自己不同的人产生难以忍受的排斥感,甚至因难以认同他人的反应而攻击对方。高同理心天赋的人在社会中可能会遭遇不平等,他们乐于助人却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周围人缺乏相对较高的同理心,可能会对高同理心的人施加质疑和心理负担。因此,他们更需调节自身情绪,全面了解社会脉络,并远离那些消耗性的关系。同理心的三个层面(Battaly,
5月26日 下午 9:50
其他

痛苦耐受的核心能力“全然接纳”详解|DBT精读

【症状网络DBT精读,是为了结合创伤与个体赋能的视角,使DBT的内容更加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者】先前已有关于痛苦耐受技能是什么的讨论:痛苦耐受技能的意义,痛苦耐受技能详解本文共7500字。贯穿整个痛苦耐受技能的核心是全然接纳(radical
5月21日 下午 8:40
其他

“空”:穿越虚无的全然接纳| DBT精读

【症状网络DBT精读,是为了结合创伤与个体赋能的视角,使DBT的内容更加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者】先前已有关于痛苦耐受技能是什么的讨论:痛苦耐受技能的意义,痛苦耐受技能详解贯穿整个痛苦耐受技能的核心是全然接纳(radical
4月22日 下午 3:40
其他

痛苦耐受技能详解|DBT精读2

【症状网络DBT精读,是为了结合创伤与个体赋能的视角,使DBT的内容更加适用于中文语境中的精神疾病的康复者】痛苦耐受技能是短期的危机生存策略,目标是将痛苦稍微减轻,而不是完全抛出自己去体验这些痛苦,以此管理危机和避免破坏行为。先前已有关于痛苦耐受技能的意义的讨论:痛苦耐受技能的意义|DBT精读本文总共7300字,主要分为以下部分:STOP技能,pros/cons技能,TIP技能,ACCEPTS技能,self-soothe技能,IMPROVE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全然接纳(radical
4月10日 下午 9:29
其他

“现有调查统计口径有问题并不靠谱!国外已有大规模调查显示其实是男性受家暴更多?”|原作者回复反家暴专题文章读者评论并补充说明

女儿童心理健康的底线|补发旧文),发稿后,很快收到了一位读者在留言区的反馈。该评论围绕着原文中整理的若干重要观点进行了反驳,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还强调原文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整理选取了有效性和一致性
4月4日 下午 11:49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清明春假的即兴舞动|探索生命内在的韵律【杭州线下】

清明,仲春与暮春之交的节气,踏青郊游与扫墓祭祖的时节,万象更新的喜悦与哀悼死亡的悲伤奇妙地连结与交织在一起,邀请你进入这场舞动工作坊,唤醒身体
3月24日 下午 7:12
其他

【共学招募】精神健康社会学&神经科学 | 动机访谈 | 精神疾病亲历者支持小组

024年4月16开始,每周2次流程:理论讲解20min+结构性讨论1h带领者:Circle
3月19日 下午 3:18
其他

女性主义疗法视角的精神障碍复元 研讨共学【第五期】

女性主义疗法作为一项帮助陷入痛苦的人们实现成长与康复的策略,它代表了一种对心理治疗概念的颠覆。而“颠覆”代表了治疗师和来访者通力合作的心理治疗策略。双方利用这种治疗手段来对抗外界带来、以及被内化的痛苦。甚至,我们要反思心理治疗实践本身是压迫系统的一部分。前面已经举办过4期,我们通过共学《女性主义疗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以及临床经验,共同讨论与分析治疗中遇到的性别/权力/社会地位/多重身份来更接近对人全面的理解,以及为什么感受到痛苦以至于表现出功能障碍,甚至是——那些被心理卫生学科建构成为精神病理学的痛苦。将这些分析整合进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的反思。第五期,我们将基于女性主义疗法的框架,探讨精神障碍复元。【女性主义疗法并不限于女性参加,欢迎任何人参加!如果您想参加但是担心自身身份、性格在讨论中感到任何不适,我们非常需要您提出来讨论。如果在活动的场域中,女性主义成为象征的权力令在场的人不安也是需要改变与反思的。】
3月19日 下午 3:18
其他

以复杂创伤视角重构临床实践 | 导读

*本文并不是书中内容的节选,而是本文作者阅读书籍的心得+社群读书会讨论内容的结合,带有私货,书籍内容与自我疗愈工具请看原书,支持正版。我在精神科工作的前几年,在病房中遇到过一些“住院没效”甚至“越住越严重”的年轻患者,住院效果不佳会被视为“人格问题”。这些患者在病房中的比例不高,可能被靠上“强迫、偏执、癔症”等标签,在现在可能逐渐还会发现有“双A、人格障碍、DID/OSDD”。于是我去学了各种流派的心理咨询,发现,心理治疗理论上可能有用,但是在实际上,由于患者的自伤自杀与暴力倾向,需求与治疗目的不一致,还有患者家庭经济条件与本人配合度的原因,再加上本就是精神科治不好的患者,就更少有治疗师敢做。这次带大家阅读《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刚翻的时候会感觉到好像没什么复杂的理论,似乎没什么内容,但是仔细去琢磨其中的每一段,立刻感受到这本书的颠覆性,尽管我已经学习过许多创伤知情的内容,细读作者的文章几乎令我以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框架重构了我对精神科临床的理念,作者关于CPTSD的理念颠覆"家庭内部的情绪创伤"的病理化争议,肯定了言语虐待与情绪虐待在形成CPTSD的关键影响。作者提供了一个亲历者+从业者双重身份的叙事,以自身较高的敏锐度,更能够回应到CPTSD亲历者的想法,并在文章中提供了许多可以让精神健康从业者学习的沟通方式。本书章节内容的分配上更着重于行动而不是大幅描述创伤的表现,并且承认在治疗关系外的自助疗愈与关系型疗愈,认可“代表团的再抚育(reparenting
1月31日 下午 7:24
其他

焦虑的暴露疗法的打开方式 | 导读

很多人一听暴露疗法就闻之色变,暴露疗法并不仅仅是把人扔进恐惧中,像电影中古代的审讯逼供一般,而是让人适应在恐惧中生存的策略。暴露疗法并不是必须的,只是在个体努力地想要克服焦虑时的一种可以提供的选择。*本文参考《羞涩与社交焦虑》中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导读。(本文可能引起恐惧、创伤与不适,慎入;如果要尝试可在专业人士或互助团体的支持下制定计划后尝试)暴露疗法vs日常场景为何日常场景暴露加重焦虑我们在现实中进入令人焦虑的日常情境往往并不会有任何疗效,反而还会加重焦虑,进一步感受到自己在恐惧之中。暴露疗法与日常情境暴露有以下关键地区别:暴露疗法是可预测可控制,是能够确保人身安全并能够完成的训练,有固定频率;日常情境是偶然的、难以预测的。暴露疗法是有准备的,并且循序渐进地进行。暴露疗法具有延续性;日常暴露是短暂的。如果暴露在特定情境中,需要待的时间足够直到感受到惧怕的事情没有发生,进而恐惧逐渐平复才有用,在恐惧尚未平复时离开情境会更焦虑。暴露疗法之中也包括令人焦虑的认知特点的察觉以及正念放松训练,技能提升,心智化能力提升等技能。暴露疗法避免使用微妙回避策略。暴露疗法定期评估自己的进步,可以找帮手进行训练。暴露疗法的过程中尽可能拓宽对特定的社交情境所抱有的固有观念和既定认识并充分考虑各种证据。暴露疗法有一定疗程,社交情境的暴露得持续至少3-5周,不要期望一个很大的暴露就能一步到位。识别令人更加焦虑的认知特点我们通过认知疗法了解到焦虑思维的不同类型。这些思维类型通常涉及在特定情境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自己的表现质量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思维类型包括:高估焦虑事件发生的概率、假设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消极的、对一个消极情境承担比自己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事实作出夸大的假设、倾向于预测不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并且是绝对可怕并且无法掌控的、稍微有些不完美就难以接受、选择性记忆和关注。可以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了解这些核心思维。这些认知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在恐惧中生存。识别增加社交焦虑的回避行为(1)
1月19日 下午 8:28
其他

【共学招募】成瘾OD | 双相小组 | 神经多样 | 调香 | 读书会

贵的品牌香水让人望而却步?想全面认识各种香料但是闻不到?本活动从科学与生产的视角入门香道,却魅香水香薰行业,同好相互交流与支持。活动内容:1/20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精神心理从业者需警惕的常见风险与赔偿 | 讨论

,01超执业范围不符合精神卫生法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擅自从事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延误当时治疗最佳时机,加重当事人病情,造成经济损失和伤害神经内科擅自诊疗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卫生法》、《执业医师法》)罚、没、撤、开、吊。无视情节严重程度。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精神障碍患者之法律风险心理咨询涉及医疗行为心理咨询师执业的法律风险!心理咨询师的这三类执业行为会被行政处罚!延误当时治疗最佳时机,加重当事人病情,疏于安全注意义务,没有安全防护措施,当事人自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伤害。在医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向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沙盘服务,无精神科(助理)执业医师、心理治疗专业等卫生技术人员资质,属于治疗精神障碍超执业范围。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机构的文书上写上当事人的量表结果、精神障碍诊断,并署名,属于超执业范围。在心理咨询机构进行针灸中医等行为,属于医疗诊疗行为,只能由专业医务人员在医疗机构中操作进行。02精神障碍患者的自伤自杀如果免除一方当事人的看护、管理责任,无异于纵容当事人利用合同形式对另一方当事人生命的漠视,故住院期间自杀、医院免责声明并不是总是有效住院期间自杀,医院免责声明无效。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时,医院要求家属签署的免责声明在涉及人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时无效(《合同法》第53条):凉州区精神病院等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上诉案“当患者发生伤人、自杀、毁物等意外事故,医院仍需承担看护、管理责任,因为如果允许免除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人身伤害的责任,那么无异于纵容当事人利用合同形式对另一方当事人的生命的漠视。”精神障碍患者住院请假回家后在家中自杀,医院也承担过错。患者住院期间请假回家跳楼,赔偿各项损失的10%,共11万。精神病患者在家中自杀,医院因如下过错也应担责“作为专业医疗机构,应该尽到一个善良监护人的指责,尽力保护病人不使其受到伤害,应当能够遇见到精神病人脱离医院会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在患者的死亡的因素中,医院的医疗过错起到间接作用,应当对患者死亡承担轻微责任。”还有一个案例:开放病房患者因身体不适请假回房间休息期间自杀如何预防: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医疗纠纷及防范措施探讨觉得病区环境不好就没住院,回家后自杀身亡。医院方未按规定将病历记录在病历中,并提出医疗建议,且没有经过患者或其监护人的签字确认。虽然医院在庭审中陈述由随行护士进行了口头告知,但患方不予认可且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医方也存在一定的过错。抑郁症患者不住院回家后却自杀,医院对死亡承担20%责任,赔偿31万余元医院对抑郁症可能导致的自伤自杀风险未引起重视,告知欠缺,存在过错,与患者自杀死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院内坠楼自杀死亡。住院期间其它患者帮忙解开患者约束带,患者自杀身亡,医院承担70%责任。精神病患者医院内自杀,为何医院赔偿38万?割腕自杀在其他科住院时坠楼身亡,家属请求判令医院赔偿因患者死亡而产生的各项损失合计237万余元,最后医院自愿补偿3万。公共场所安保义务的边界不宜无度扩张。在行为人主观追求死亡的情形下,无论其身处何种场所均极有可能发生伤亡后果,此时更应理性审视各方的过错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分配责任比例。患者住院期间坠楼身亡,医院要承担责任吗以上案例成为著名的教学案例,侵权责任法中,公共场所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边界参考三条标准:风险控制标准;善良管理人标准;行业平均标准;行业特别标准。安全保障义务的免责事由:受害人过错程度;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但是这个案子的讨论并不包含精神科,而将反驳的点视作综合医院其它科不是精神科,因此若是综合医院有精神科或是精神科医院的处境更加更严峻。延伸阅读:https://m.163.com/dy/article/H7LOU32L0514ILI0.html精神科病房中的自杀被子女送进精神病院后,湖南千万富翁自缢身亡精神分裂的女儿在医院上吊自杀,患者本人40%的责任,医院60%的责任。患者住院期间自杀,家属起诉医院赔偿80万精神病患者院内自伤,喝清洁剂导致食管狭窄延伸阅读:*美国法院在认定大学就校园学生自杀案件承担责任时,通常按照五要件说进行说理:(1)大学对校园自杀学生是否存在并履行了合理照看义务;(2)大学及其管理人员有预见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义务,而其是否合理预见;(3)校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否造成损害结果;(4)义务违犯与学生自杀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5)有无免责条款存在。只有同时满足了上述五要件,大学在校园学生自杀案件中才会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参考《论美国大学在校园学生自杀案件中的法律责任》*医方往往认为患者自杀行为是患者本人对生命的放弃,与其诊疗行为无因果关系,医院不应该承担责任;患方则认为医院对患者具有特殊的注意义务,不应该狭隘的理解为是否遵守诊疗技术规范,也包括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观察以及相关后果的防范;在诉讼过程中,法院的判决依据以及裁定结果也不统一。各方对法律责任看法的不一致,导致了此类问题发生以后,医患双方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财力处理善后事宜。--参考03未成年人独自就诊配药门诊配药后回家过量服药后身亡青少年独自就诊的权利未成年人独自去精神科就诊开药后患者过量服药自杀身亡,开了精二不行。未成年人单独就医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招募】精神疾病亲历者表达性艺术疗愈团体第三期

高慧,闫妍,陆如平.团体表达性艺术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对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3),340-342。
2023年9月28日
其他

疾病亲历者社群的创伤知情 | 讨论

(本文可能引起恐惧、创伤与不适,慎入;本文不涉及社群成员招募)经历疾病的痛苦本身已经足以造成一般意义上的创伤。同时,向疾病亲历者以及四周亲近的人询问“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痛苦”,就像询问其他创伤幸存者“为什么会遭受暴力”一样。精神健康社群社群的作用70年代,自体心理学家Kohut提出“确认一个人属于其他人中的一员的感觉”,能整合孤立的经历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际关系的否认,进一步激活过去未被体验过的“有归属的感觉”。(延伸阅读:孪生体验:“我和人类格格不入”)社群本身的疗愈性是广泛地被描述的(self-healing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全球化之下以“精神障碍”的方式受苦 | 讨论

上周症状网络“审辩精神病学”读书会,在一个结合疾病亲历者、照料者、心理咨询与医药行业工作者的多学科视角下一起阅读了医学人文的著名书籍《像我们一样疯狂》。以下部分书籍简介的内容摘录自:风向标|《像我们一样疯狂》:心理疾病亦可是一种文化输出中括号第一部分以美国人的方式受苦作者的第一个案例是中国香港厌食症发展史。在80年代,尽管香港出现了一些类似的厌食症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都来自底层穷苦家庭,完全没有减肥这一诉求,也没有身体焦虑,表现为无法进食而导致器官衰竭。但无教科书中“已经很瘦了仍觉得胖”或是“爱美”的思维。然而,到了1994年,一位女学生因为厌食症在校门口倒下,送医无效后死亡。这在香港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随着媒体大幅报导了西方教科书上面厌食症的概念,介绍了DSM上关于厌食症的描述“病人惧怕体重增加……在自己明显体重过轻时坚称自己胖……”有的报道甚至用了“减肥导致的悲剧”之后,在此后的几年,香港成为厌食症的高发区。在此之前,香港所出现的厌食症患者的思维与欧美的案例完全不一样,但经过媒体的大肆宣扬,大众对厌食症的认识已经被固化成了西方普遍认知,临床上开始出现大量的符合西方厌食症全套症状的患者,与此同时,原本在香港特有的厌食症病例在大量符合西方临床印象的病例出现后,在临床上逐渐被边缘化,得不到关注和理解。在20世纪中叶,日本没有抑郁症的记录。日本人并不觉得“忧郁”是一种疾病,因为日本人认为“忧郁”、“悲伤”是文化的一部分,是自然的、觉悟的状态。到了90年代,日本民众将“情绪低落”和“疾病”联系在一起,从而接受美国的抗抑郁药治疗。美国文化倾向于向陌生人公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痛苦,并倾向于将痛苦视为需要治疗的疾病,其它文化中,中国可能会强调肚子痛、肩膀痛,印度人会说自己心往下沉或是觉得燥热,韩国人会表达肚子里有灼烧感,伊朗人会提到胸口闷。在一些文化中会被视为鬼神附身,透过该文化框架内的方式对待患者,也会起到一定疗效,但是当代全球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进入统一的范式,这些广泛存在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症候或者疾病,真的可以完全被美式理论所定义吗?当全世界都在以美国人的方式受苦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情绪疾病的真正原因是否有人去认真探索?那些非典型症状的病人还是否能够得到医学界的足够重视?讨论欧美精神疾病对亚洲的影响(1)这个议题首先我们面临到一个后殖民的议题,全球的医疗文化大致上是在以英语国家为权力核心的框架下。在当前的民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人会认为全盘西化的医疗是好的,更接近西方也意味着更先进更可靠。许多患者去医疗机构就诊的时候持有期望“西方先进科学权威”来给自己判断并分类,进一步制定一个完美的西化的治疗。与此同时,可能也意味着患者需要去“学习”疾病的“正确表达方式”以获得“更先进的医疗资源。(2)当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被视为典型,不典型的患者少部分能成为临床工作者的挑战,大部分可能被排除在外难以获得医疗系统以及医保的支持,或是在就诊的过程中逐渐借由就诊的互动以及健康宣教而重塑自己的框架成为典型的患者。(3)文化的批判可能激发人们的偏见,让人连想到患者的疾病是“学习模仿”、“受到暗示”,疾病是假的,是某种西方恶势力的洗脑,会生病是因为你不够坚强、受到暗示。(4)在20世纪末,文化精神病学之中在不同文化所见到的多元精神症状现象(参考:“这里痛那里痛”在“躯体化”之外的意义)逐渐形成:1.不同文化中都有抑郁的患者,症状表现差异不大,只是主诉在不同文化中改变2.不同文化中的患者会使用不同的叙事方式描绘自己的痛苦3.描述自己痛苦的方式与医疗资源相关,患者的症状会表现出迎合当地医保系统。左中括号第二部分症状池爱德华·肖特在《精神病学史》与《像我们一样疯狂》是两本主要提到“症状池”这一概念的书籍。他把任何历史时刻的人类,如果要表达他们心理上的苦难,都只有有限的一些症状“可供选择”的状况称为
2023年8月4日
其他

女性主义人格建构理论批判 | 文献导读

Lehmann在1986年回顾了与女性相关的精神分析思想,并以当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反驳。分析巧妙而全面,对人格理论中的精神分析思想提出了根本的反驳。另外,Laura
2023年7月20日
其他

症状网络精神病学互动社区3周年

活动的热心的志愿者们:blingbling;Evelyn;启明;大新;郊区一条土狗;Flora;电烤;Maius;菲娅;水中表象;KETA;Luca;青蛙;周清;大运;Jean;曹乐平;Dolores
2023年7月4日
其他

科普能够改善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吗?

常常有观点提到:许多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厌恶与歧视都是源于“对精神疾病不了解”。第二期精神病学成长团体活动已经接近尾声,十几次的课程中我们借由讲课、看视频与电影等多种形式加深参与者对于精神病学知识的了解,并且借着小组讨论、小组练习、个人汇报等多种形式来试图回应到参与成员对于精神疾病的经验。也许已经能够称为一次“深入的科普”,那么,成员们对于精神疾病的印象是否有什么转变,科普究竟能够改善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什么样的科普有助于减轻对个体的歧视?授课对于精神疾病态度的变化非精神病学专业的医学生课程可以视为一种“系统而深入”的科普,从2017年开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持续进行了调查,考察医学生在精神病学学习前后对精神疾病与患者态度的变化。问卷包括64题,了解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当时此调研的成员主要为目前心声Mind的成员)在学习之后,有明显变化的观点有:有明显变化电击治疗应该被禁止。精神疾病的治疗不需要吃药。精神疾病只是很多人用来逃避现实问题的借口。精神病人不应该被关起来。精神科的药物都是拿来骗钱的。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更重要。我不觉得精神病人真的是生病了。吃药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弊大于利。但是从反面来看,也有许多刻板印象只能很轻微的,无统计显著性的稍有改变:无显著改变心理治疗都是拿来骗钱的。精神病学很不科学。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家庭环境没有关系。精神疾病的诊断只会给病人带来污名。精神病人通常在某一方面天赋异禀。精神病人通常都有暴力倾向。得了精神疾病,等于这辈子都完了。我不会和得过精神疾病的人一起工作。我有点害怕精神病人。如果我要去见一个人,而这个人曾经得过精神疾病,我会有点担心。工作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得精神疾病。精神病人的行为通常具有不可预测性。还有一些刻板印象并不随着半年的“科普”而改变:并没有改变不应把照顾小孩这样的工作交给得过精神疾病的人。如果家里有人得了精神疾病,我并不会因此而羞耻。如果班上有人得了精神疾病,我不会想要躲开他。我不会和得过精神疾病的人结婚。如果我的朋友得了精神疾病,我会主动去关心他。精神病人也可以有较好的工作能力。正常的社会交往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精神病人通常举止古怪。精神病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精神疾病不是病人自己的错。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里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对于精神疾病,住院治疗能带来更大的帮助。看完以上定量的调研,初步地一窥科普也许在许多层面上并不会让歧视消失,甚至对于部分从业者以及照料者而言“越了解越歧视”也是存在的,我们试图更深入地探索成员们地经验,一同探讨这些“歧视”究竟在什么样的结构之下产生。与患者相处的创伤延伸阅读:理解不可理喻的照料者们:关注并修复精神障碍患者照料者的创伤许多人也表达:越了解越讨厌,“患者确实带给了我们伤害”!精神障碍相关的常见缺陷是亲密关系暴力常见的风险因素:人际交往能力(poor
2023年7月3日
其他

心理咨询如何与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来访工作 | 文献导读

做了心理治疗,还需要服药吗?一文解答心理咨询与精神科服药有着交织复杂的关系,症状网络作为一个精神病学社区,常常有心理咨询师会询问“服药有什么副作用?”、“这是药物副作用吗?”在法律上也会遇到“心理咨询不是心理治疗,是不是不能接服药的来访?”--警惕:心理咨询师的这三类执业行为会被行政处罚!甚至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心理活动明确在排除标准中写着排除掉“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个体,因此产生了部分的患者强烈的病耻感,急着想要把药物停掉来参与活动。有时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出现病情波动、调药住院、一次性大量服下药物也在牵动着治疗联盟中每一个个体的神经。--精神科药物过量急救临床实践讲座全文【干货】以下整理了一些与精神科服药的个体工作常见的与服药相关的议题。探索自身的困扰与自身所在的环境与社会中的意义,以了解它们如何影响你的行为。精神科与心理咨询的交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在许多精神疾病的诊疗过程,药物会先起作用,保证来访者的基本安全,让其有接受心理治疗的基本能力,从而使来访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反过来也能提高来访者对药物治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促使药物治疗发挥更好的效果,并解决那些药物不能解决的适应能力问题、情绪调节问题、人格成长问题等。--做了心理治疗,还需要服药吗?一文解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在精神科诊治过程中的药物议题:直接的歧视和排除服药的来访建议来访很正常、没有病、不用服药(严重的伦理问题)来访抱怨副作用、认为药物对自己有损害的时候支持的观点劝药的过程令来访感到自己不被接纳来访认为自己很正常被家人和学校强迫治疗时候的立场冲突来访分享自己“依赖药物”的时候,咨询师对物质滥用的不适咨询师本人对于药物的反叛情节,对误诊的担忧,对权力的反抗咨询师本人对于专家身份的情节,急着想要给予解决方法以及专业判断个体不想要使用个体出现物质滥用的状况个体出现反复大量吞药的行为(自伤or自杀or宣泄or求救or纾解压力)怎么样用药是有效的?药物的心理动力80年代葛林·嘉宝《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中描述了许多与服药来访工作时要面临的心理动力议题。药物治疗的移情:对精神科医生与医院的移情,当患者未按照医生要求服药,医生可能会表现得不耐烦且更权威,但是往往适得其反,患者将医生视为严苛的父母。与患者合作,了解患者的担心。可以询问“除了副作用以外,你对服药有什么担心?”,“你曾在电视上看过关于药物的事情吗?”,“你家里人对你服药的看法”,“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生病”,“药物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你对开药的医生有什么感受?”。将开药视为一种共情失败(empathic
2023年7月2日
其他

性暴力幸存者的社会支持共学小组【症状网络社群招募】

文献导读受虐的创伤源于人际背叛?了解背叛创伤理论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广州深圳多元精神健康茶话会【线下】

症状网络以线下茶话会的形式,邀请精神心理行业从业者、公益行动者、草根助人者一同来聚一聚,相互支持,探讨与共创尊重多元、平等以及赋能的心理健康行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精神疾病亲历者的康复支持;多元视角以亲历者为中心肯定个体的社会赋能;性少数公益遇到精神疾病亲历者如何获得支持。茶话会分为相互介绍彼此的工作、相互探讨工作中遇到的多元议题、小组讨论等几个环节。参与要求:对精神疾病亲历者以及性少数群体友善无偏见a.广州场茶话会时间:2023年6月22日14:00-17:00从业者茶话会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大观湿地公园旁主持人:江帆、Circle、Birdieb.深圳场茶话会时间:2023年6月24日12:00-14:00午饭聚餐14:00-17:00从业者茶话会地点:深圳市福田区石厦站周边主持人:一棵树、Circle、Birdiec.症状网络读者小聚​时间:2023年6月23日活动流程:
2023年6月7日
其他

为什么会被讨厌? | 酷儿对谈

这篇文章由Circle、精神康复白亦初与清清一同对话成文。(本文可能引起恐惧、创伤与不适,慎入)Circle: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十分关注“排挤”这一概念在各种主体及其互动系统中是如何被构建的。这种不适感、厌恶情绪甚至暴力行为会对精神科患者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很多人都感到自己处于被别人讨厌和排挤的危险之中,有些人因此遭受心理创伤,有些人则遭到暴力对待,还有些人可能因为挣扎反而被认为是施行暴力的人。这个问题在我处理各种病例时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涉及“神经多样性”这个概念时更是如此。经过多年的倾听和思考,我开始梳理出一些结构。从“厌恶偏见”、“本能厌恶”、“迫害”、“霸凌”、“亲密关系暴力”等角度出发,我试图还原“排挤”的地图,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份草稿。通过这个过程,我希望更全面地理解“排挤”这一概念,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辅导患者,帮助他们摆脱“排挤”的阴影。延伸阅读:背叛创伤和疗愈之路
其他

《看不见的背叛》用真实案例讲述背叛创伤和疗愈之路 | 文献导读

00引言背叛并不局限于单一形式,它可以包括不忠、虐待、歧视、性侵,乃至超负荷的工作等等。它如同毒蛇一般,在人群中悄然而至。一旦发生,往往会破坏亲密关系,摧毁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基础,甚至进一步导致社会信任体系的崩塌。对于孩子而言,背叛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他们不仅无法信任别人,甚至无法相信自己,严重侵蚀自我意识。有着被背叛经历的孩子可能很难重拾自尊,而且还可能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我们常常缺乏勇气去承认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和歧视。甚至有时,我们会隐瞒自己的遭遇,仿佛这是见不得人的事。究竟我们是背叛者、旁观者,还是被背叛者?《看不见的背叛》从“背叛创伤”引向“背叛盲视”,探讨了五个主要问题:(1)什么是背叛盲视?(2)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背叛盲视?(3)我们怎样做到背叛盲视?(4)背叛盲视会带来哪些影响?(5)如何从背叛盲视中抽身而出?通过真实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背叛盲视”的概念。01这么明显的事情,怎会毫不知情案例
其他

女英雄的旅程 | 文献导读

我在书店遇到这本书的时候翻目录即感觉到相当的震撼,下定决心来写一篇导读。作者写作于20世纪70-80年代,聚焦于当时“事业有成的女性”的心理,她们出生于40年代的母亲没有机会追求个人目标,任人摆布与压制,她们的孩子有望解放她们,治疗她们在社会建构起的“阴性本质”上受到的伤害。我出生时被抛(thrownness/Geworfenheit)在阴阳二元性别被识别为某种生物的本质的文化之中,而前半生迷迷糊糊地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超脱对于被抛的世界中“生物本质”的命定的社会角色的旅程,这个“旅程”我走了前两段。这条路,不止是20世纪70年代部分“女强人”的路,也是在文化中,许多边缘群体反抗自身被边缘化、被视为劣等的命运(不止是性别、种族、疾病、阶级、地域、语言、外表等)时自我毁灭又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异化”。我先把目录放在下面。不同于传统英雄的叙事作者遇到过一些案主,尽管“事业有成”,但是却莫名感觉不到快乐,而是觉得倦怠、空虚、失落甚至感觉受骗,因为忙碌的安排而感到身体不适、可玩逃离但是却不知道如何逃离,这些人曾经根据传统的“男性英雄”的脚步在社会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还是不免自我质问“这一切究竟有何意义?”作者提出“她们当初选择的是一个全然漠视自己天性的追寻模式”。她们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发现自己可能追求成功和认可的出发点是要讨好双亲,尤其是内化的父亲的原型,当她们开始审视自己的动机时,却发现找不到任何属于她们自己的东西,因此再也无法摆脱一种一无所有的空虚感。她们到了一个地图没有记载的地方,这里荒凉而血腥。当一个人不再为了定义自己像某种成功人士一样执着于外在成就时,她就能毫无羁绊地去探索她自己的声音,一旦开始专注自我探索,就不再将外界的认可以及掌声作为自己唯一的价值。作者拜访神话学大佬Joseph
其他

精神科药物过量急救临床实践讲座全文【干货】

一个人一次“把好多精神类药物一次都吃下去了”是一个急诊科与精神科共同面对的挑战。到底有事没事?要不要送医?要不要催吐洗胃?然而精神类药物多种多样,这是毒理学的专业范围。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临床毒理是什么?第二部分,美国的中毒控制中心在做什么?第三部分,急诊科遇到中毒的患者我们要怎么办?精神科常用的药我们要怎么处理?主要应用三本书,详细内容请更多参考这几本书:美国的中毒热线美国现有五十多家中毒控制中心(Poison
其他

过度敏感或刻意回避--性别建构的集体潜意识 | 文献导读

<u>Network</u>)读书会第八期(女性主义疗法理论深化读书会)第2次活动中我们阅读了《中国的女性与性相》。这本书主要从传播媒体以及出版物的角度呈现了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大陆性与性别概念建构的话语。作为一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受虐的创伤源于人际背叛?了解背叛创伤理论 | 文献导读

<u>Network</u>)读书会第八期第1次活动中,我汇报了《背叛创伤理论:一个批判性评价》的文献梳理,并提供了8条帮助被背叛者走出创伤的暖心Tips。《背叛创伤理论:一个批判性评价》(Betrayal
其他

处理愤怒的练习│文献导读

愤怒其实出现地比我们感受到的多。如果不擅长感受与面对自己的愤怒,这些情绪可能以各种躯体化、羞耻感、无力、自伤自杀、厌恶世界等方式溢出。对于精神障碍亲历者而言,情绪波动时愤怒更常出现,我们首先要察觉自己无处安放的愤怒,愤怒不只是大吼大叫、暴力毁物、指责别人,那它到底是什么?导读书籍:《憤怒療癒力:每一次失控都隱藏著被忽略的傷痛,透過三大覺察練習走出情緒黑洞,和更好的自己相遇》Overcoming
2023年4月9日
其他

​我的双相七年治愈之路 | 疾病书写

本文作者:Evelyn我想以一个双相亲历者的身份,思考一些更宏观的命题。Part1:自我的悦纳——没有复发本身,就是进步一个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说:如果不能杜绝复发,那就尽量使得复发与下一次复发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我总看到知乎上有网友提问:双相情感障碍真的能够痊愈吗?可能没有人能给出100%肯定的答案。因为确诊本身的标准就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经历过误诊的我对此深有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于:如何在正常人(康复的人)和确诊双相患者之间建立一个度量衡,去测量双相严重的程度和恢复的程度。在黑白之间留出一段灰色地带,这样就可以避免,一旦被打上双相的标签,就要背上精神病人的身份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中。于我而言,我的睡眠还是不太规律,大多数自由安排的时间我有些嗜睡,一般需要12个小时左右的睡眠,而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整晚的睡不着一天,一般一个月一次就要被动地习惯通宵的感觉,一个人消化躁动的思绪,还要不露痕迹不让爸妈知道担心,并尽量不打扰到正常作息的室友。但我也有努力在调节,睡觉时也会佩戴智能手环检测睡眠时长,定期查看做到心里有数。我的警戒线是连续3天通宵或质量非常低的短时间睡眠,还好在2021-2022年,我几乎没有触犯到过红线。至于心境方面,得益于碳酸锂,情绪稳定我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时候我都比较理性地看待问题。尽管有时候还是会有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好在也基本能自己消化,通过和好友倾诉,寻找心理咨询师、运动等方式排解。——自信心碎了一地,那就一片片捡起来努力拼凑回来小镇做题家带着第一名固有的骄傲上大学后,三观有被不幸的震碎。曾经我把我生病的原因归因到是我的野望超过了我的能力,试图通过透支身体来达成全方位的优秀。于是我劝诫自己,不能什么都想要。但是我得承认在生病后我对自己的期望阈值拉低了很多,安于做一个普通的中等生,不去事事逞强好胜,做出超乎能力范围的尝试。、可苟着苟着,有时候我也会困惑,到底不使自己崩溃的边界在哪里?是我被生病这件事束缚住了手脚,而停止去追求我心中的优秀了吗?当我停止比较,放弃在世俗意义上的评价坐标,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而现在的我,意识到学会和双相坦然相处,已经很棒了。过去两年的我最大的进步便在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治愈的方法:不仅仅通过药物,还有寻找心理咨询师和一些工作坊交流会来获得倾听与共鸣;我将我的双相经历和自我剖析写下来投出去,去影响或者帮助到更多的人;我和更多的双相患者成为了朋友,我不仅仅是一个人,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联结。Part2:他者的悦纳这里的他者,我主要指的是家人、朋友和伴侣。——武志红老师曾经探讨过:为什么家会伤人?我也有在思考,父母的态度是怎样或正向吗,或负向的影响了我的恢复呢?一开始我去精神科就诊,我的父母那会是极其震惊和恐慌的,他们甚至和我本人一样抗拒这个诊断结果。后来休学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有点想把我藏起来(致敬我今年在上海电影节一个人看的电影《我想藏起来》)。我自己更是如此,白天他们去上班了,我就在家里昏睡,看剧,我被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没有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的意愿和能力。就连去医院看病开药,都需要妈妈反复做我的思想工作,可我去了还是什么都不愿意和医生讲,我真的不想承认我有精神病啊…现在的我意识到,只有正视自己的问题,配合医生积极有效的达成沟通,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办法。在家的时间,爸爸买了一只泰迪犬陪着我,有机会爸爸就开车带着一家人去踏青,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陪伴对我的康复是必不可少的。曾经我发病时有非血统妄想,老是说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可现在我终于在学习和他们平和长久地相处。第二次住院后,我被确诊成为双相,爸妈在尝试了解这个疾病,他们专门买了书来对双相祛魅化,也从来没有因为双相的事情责备过我。但是,我能感受到妈妈肉眼可见的焦虑。她太敏感了,我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看在眼里,无限放大,甚至被记录下来成为和医生对质的证据。我有时感到非常窒息,她永远怕我的药漏服少服,永远都在联合医生给我加药,怕我的病哪一天会复发。她也很自责,是她在人生低谷期曾经的歇斯底里使我选择了她的对立面,我过度的压抑和忽视自己的感情,导致我的情绪出口被堵死。她有在做出努力改变,我能感受到。我也能感受到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自从我确诊后,她几乎放下了对我的任何期望,我稍微想争取点什么,她都会打退堂鼓说丧气话:“不要去争那些不属于咱们的东西”“不要让自己压力太大啊”。在她那里,我只要还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好的结果。但她这么低的期望每每会让我有些愤怒:为什么我不值得更好的呢?——原生家庭不可以选择,但是可以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我的朋友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学为主的原有交际圈,一类是这两年拓展了不少的有着相似经历的病友。属于前者的,只有少数几个朋友知道我的病情,并且不是我主动和他们袒露的,而是在躁狂期间我的表现实在是属于纸包不住火了。我也就选择了告诉她们,毕竟是和我有了十几年交情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了。闺蜜们对我的态度也是一如既往的,甚至有些人会特别关心我的作息,监督我少喝咖啡奶茶,时不时地问我有没有情绪上的反复。而有一些关系稍微不错的朋友知道我那段时间比较反常,我含糊其辞地没有解释大多数人也没有再继续追问。总的来说,我并没有选择去向他们公开我的双相身份,在她们眼中,我要么正在康复近乎正常,要么就是完全正常。对于后者,我会适当地坦诚一些,交流服药的体验、回顾抑郁与躁狂的情绪,以揶揄的口吻说起犯病时的种种劣迹。但我也明白,她们并不一定会因为和我同样的病症,就能成为我最好的朋友,毕竟我们认识的时间还短,友情这种东西,投缘的基础上还得靠时间慢慢雕琢。而患病这件事情,本身算是一种负担,和你有相似经历的人也许能够比普通人更好地与你感同身受,但是这种负担不可以完全靠朋友被消化和转移。我感谢我敢于reach
2023年4月7日
其他

精神病学共学成长团体第二期招募

精神科2022年9月份,我们第一次举办“精神病学多课目成长团体”,试图开展一个面向所有助人者的精神病学入门课程+人际网络支持,一开始,觉得“学精神病学”这样的事情应该大家都不感兴趣吧,b站上都有很多课程可以自学。B站自学链接:【科普】学习精神病学如何入门没想到发布之后,当天名额马上爆满。来参加成员有心理社科学生、精神病学学生与规培生、媒体人、互联网心理平台的从业者、心理咨询师、疾病亲历者、健康宣教倡导者、公益人与草根助人者等,在活动中,我们借由交叉的视角,从精神病学的知识出发,一步步探索不同视角下精神障碍亲历者的不同处境,并且进一步探讨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帮助到精神疾病群体,修通每个不同的参与者经验中的精神疾病情节,如何平等地、友善地,不带恐惧和偏见地回归人本与精神疾病亲历者工作。设置活动时间:第二期即将于2023年4月11日至6月,每周二的20:00-22:00,总共12周,每周1次,共12次。*这次结束后,下一期约于1年后招募活动形式:每次课程有1个小时的知识点讲解,此后进行1小时小组讨论。活动中还会组织小组练习(包含精神症状的量表、访谈以及诊断的练习),每次小组练习的时间由小组内部自行决定。活动地点:腾讯会议费用:799元,扫码添加小助手,缴费后加入。人数上限:30人以下。带领者:Circle
2023年4月6日
其他

使用正念与精神疾病亲历者工作

暂停实验室年度报告,我们参考这个报告总结出一些坚持练习的要点。6万练习者贡献的6个坚持行动秘诀
2023年4月3日
其他

你的心声我来读|征集焦虑障碍亲历者内心的声音

你是否感到担忧席卷而来,却无从呐喊?你是否饱受焦虑障碍的困扰,但苦于无人理解?你是否觉得公众对于焦虑障碍存在误解和污名?每当听到他人说“你别想太多”时,你是否感到无奈苦涩?你应该有太多太多想要对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这个时代说出的心声吧。电影《八月:奥色治郡》剧照我们希望能够让亲历者的心声被更多人听见。我们也在寻找一种促进公众与焦虑障碍亲历者进行平等对话与互动的方式。▍前期尝试我们想:如果通过匿名收集焦虑障碍亲历者的心声,制成一张张“心声卡片”。公众通过参与线下活动或纪录片拍摄,读出这一张张“心声”,并对此给予最真诚、最直接的反馈,是否也许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以更安全、更开放的心态来促进彼此的了解和对话。为了实践这一种可能性,我们在小范围内收集了一波亲历者的“心声”,并尝试拍摄了一个短片记录这一过程。下面这个视频便是这一纪录片的先导片(时长约1分钟)。(注:纪录片中的嘉宾观点仅为个人看法,不代表心声公益的想法和立场。)如果你也觉得这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如果你也有
其他

休学后住院之外的康复期陪伴【长期招募】【收藏留着用】

梦露小屋最没有架子(地位)的老板。逻辑与情感并重,稳重与疯狂齐飞。小屋大管家,资深陪伴者。抑郁焦虑障碍康复者。做过记者,学过人类学。近三年来,在线下线上活动中陪伴过大量情绪障碍青少年。
其他

双相情感障碍康复阶段的心理支持地图|文献导读

要如何介绍双相情感障碍?我们如何理解四周的人的双相?如果自己被诊断是双相,我们要怎么办?咨询中遇到双相的亲历者要怎么办?大家可能多多少少了解到双相是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我们先参考新英格兰杂志定期出版的综述,其中有包含双相的诊断、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一文全掌握。我们也能够看到许多双相的科普视频,自媒体,以及诸如双相躁郁世界等双相的同辈支持组织。你的心声我来读|征集双相亲历者内心的声音对于双相亲历者、四周亲友以及心理工作者而言,似乎双相康复期遇到的种种问题并不足以使用“躁狂”与“抑郁”的相关症状来解决一切问题。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更可能因为自伤自杀、冲动、注意力缺陷、边缘型人格障碍、物质滥用或是“共病太多”等原因,难以找到咨询师。我们将从社会支持、人格障碍与创伤、共存的精神科诊断、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自我实现与成长几个层面来探讨和双相康复期工作可能面临的困境地图。社会支持经历了疾病后,在康复过程中,污名化与病耻感持续存在,根据“少数群体模型”,作为社会中的少数群体这个角色本身,已经足够带给人难以承受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不会被发现、被否认,但是足以令个体在整个系统性困境中产生种种“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我们如何发现那些建构了病耻感的话语?针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微攻击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与压力下无助的个体合作【女性主义疗法共学招募】

女性主义疗法作为一项帮助陷入痛苦的人们实现成长与康复的策略,它代表了一种对心理治疗概念的颠覆。而“颠覆”代表了治疗师和来访者通力合作的心理治疗策略。双方利用这种治疗手段来对抗外界带来、以及被内化的痛苦。甚至,我们要反思心理治疗实践本身是压迫系统的一部分。在这个小组第一期发布后,已招满第一期与第二期,我们通过共学《女性主义疗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以及临床经验,共同讨论与分析治疗中遇到的性别/权力/社会地位/多重身份来更接近对人全面的理解,以及为什么感受到痛苦以至于表现出功能障碍,甚至是——那些被心理卫生学科建构成为精神病理学的痛苦。将这些分析整合进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的反思。【女性主义疗法并不限于女性参加,欢迎任何人参加!如果您想参加但是担心自身身份、性格在讨论中感到任何不适,我们非常需要您提出来讨论。如果在活动的场域中,女性主义成为象征的权力令在场的人不安也是需要改变与反思的。】
其他

你的心声我来读|征集双相亲历者内心的声音

你是否饱受双相障碍的困扰,但苦于无人理解?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