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科学与社会”学术夏令营(2022)

为了促进全国高校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青年学子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方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从不同角度启发大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探索学科热点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拟于2022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开展第六届“心理学:科学与社会”学术夏令营活动(暨心理学夏令营第九届)。因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将以线上方式开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欢迎全国优秀大学生(限大三年级)积极报名参加。一、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科在历史上星光熠熠,在现实中奋力前行。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伊始就有心理学教研室;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教授、章志光教授、王启康教授等都曾经在这里学习。作为学科,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成立,目前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硕士点,还拥有自设社会心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心理语言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践行“顶天立地”的建设理念,参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作为国内民族与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承接“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和“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两个研究基地建设,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共建“民族心理数据中心”;是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依托建设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共建依托单位;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建“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目前,心理学系共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4人,海外博士占全职教师人数50%。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民委专家2人。心理学系拥有四个教学研究机构、十个实验室和网上大数据测评系统,拥有超过三万册的图书,年均发表国内外优秀期刊超200篇。近五年来,专职教师共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80余项,合计研究经费超过2100万元。2021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的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ESI前1%。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正以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围绕社会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两大学科体系,聚焦于“民族与文化心理学研究”“情绪与脑研究”“心理健康促进研究”“社会心理与服务实践研究”四大研究方向,完善重大学科发展布局。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将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强大的人文社科优势,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学科发展体系,为实现探索高深知识、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努力服务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的三大目标而奋斗。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与活力,积极参与到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欢迎有意愿、有热情的优秀大学生参与我系暑期夏令营,让我们彼此认识,携手同行,共同创造属于你也属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美好未来。二、“心理学:科学与社会”夏令营简介第六届“心理学:科学与社会”学术夏令营(暨心理学夏令营第九届)暂定于2022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举办。在夏令营期间表现优异的同学,优先向学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特别说明:本届夏令营将采取“导师制+项目研讨”的形式,致力于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高端平台,为营员提供更多机会与资源,深入了解心理学某一领域的前沿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短时间完成从选题、设计、分析结果到报告展示的心理学研究全过程。①
其他

首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高峰论坛暨行业导师聘任仪式会议顺利召开

北京好欣晴移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冠伟先生作为实践基地代表,表达了对人大心理学系专硕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和良好祝愿,愿意提供优质实践平台,与人大心理学系共成长,形成长久、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2021年6月27日
其他

会议通知|首届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高峰论坛暨行业导师聘任仪式会议通知(第一轮)

注:会议采取线下会场和线上直播相结合模式,线下会议地点在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线上直播链接将在第二轮通知中发布。
2021年6月11日
其他

会议日程|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

一、会议总体日程二、专题论坛三、分论坛四、论坛直播平台一、微赞平台观看微赞直播网址:https://wx.vzan.com/plug-ins/#/FixupIndex/28601820二、B站观看11月7号、8号上午主题报告直播网址:https://live.bilibili.com/2260012311月7号、8号下午专题论坛或分论坛直播网址:https://live.bilibili.com/22600123https://live.bilibili.com/22602065https://live.bilibili.com/22601069在整个会议期间,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人大人心”更新发布的各种会议信息。会议举行期间,若遇到会议日程不清晰、线上平台突发状况等情形,请联系志愿者及时反馈,将有会务组老师进行协调和解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微信订阅号:人大人心
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科学与社会”学术夏令营(2020)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第四届“心理学:科学与社会”学术夏令营(暨心理学夏令营第七届)拟于2020年7月中旬开展,欢迎全国优秀大学生报名参加。因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可能以线上方式开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科学与社会』学术夏令营(2020)为了促进全国高校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青年学子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方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从不同角度启发大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探索学科热点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拟于2020年7月中旬开展第四届“心理学:科学与社会”学术夏令营活动(暨心理学夏令营第七届)。因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可能以线上方式开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欢迎全国优秀大学生(限大三年级)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的前世今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科在历史上星光熠熠,在现实中奋力前行。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伊始就有心理学教研室;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教授、章志光教授、王启康教授等都曾经在这里学习。作为学科,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成立,目前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硕士点,还拥有自设社会心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心理语言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践行“顶天立地”的建设理念,参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作为国内民族与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承接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和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两个研究基地建设,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共建民族心理数据中心;是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依托建设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共建依托单位;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建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与中国人民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共建智能科学交叉平台(建设中)。目前,心理学系共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4人,海外博士占全职教师人数50%。拥有四个教学研究机构、九个实验室和网上大数据测评系统,拥有超过三万册的图书,年均发表SCI
其他

你的“在家无法学习症”治好了么?

你的“在家无法学习症”治好了么?宁婧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疫情期间,闲赋在家,学业未停,工作继续,但是就是无法集中精力……荒废终日,每晚临睡前的几秒信誓旦旦,明天要有所改变,明天要开始学习工作……一觉醒来,一切照旧,依旧是碌碌无为的一天,依旧是重度拖延的自己,依旧是满怀愧疚的夜晚……今天,让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一起看看如何开始高效工作学习吧!「学习」一直是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众多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选择性注意是学习的开始,并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想要高效学习,那么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有效注意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同时排出干扰或不相关的信息。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究竟有哪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选择性注意,进而高效的学习吧!Tip
其他

隔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隔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方法焦欣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隔离是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但是,被隔离的人们往往会产生耻辱感、孤立感、对传染给家人和朋友的恐惧感等消极的心理体验。《柳叶刀》的一篇文章对隔离的心理影响进行了评估,发现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都报告了隔离的消极影响,包括创伤后应激症状、困惑和愤怒。压力源包括较长的隔离期、感染恐惧、沮丧、厌倦、供应不足、信息不足、经济损失和耻辱。隔离的心理影响被隔离的人普遍会产生心理困扰甚至是精神障碍症状。相关的量化研究显示,这些人出现了情绪障碍、抑郁、压力、情绪低落、易怒、失眠、创伤后压力症状、愤怒和情绪衰竭,情绪低落和易怒尤为突出。而质化研究也确定了隔离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困惑、恐惧、愤怒、悲伤、麻木和焦虑引起的失眠。与未被隔离的人相比,被隔离的人出现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更差的工作表现。一项对照研究发现,被隔离的医院员工明显更有可能报告疲惫、与他人疏离、与发热病人打交道时的焦虑、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和优柔寡断、工作表现恶化、不愿工作或考虑辞职。隔离期(9天)一结束,被隔离是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最具预测性的因素。另一个研究对比了被隔离的父母和孩子与未被隔离的孩子的创伤后压力症状,发现被隔离的孩子的平均创伤后压力得分是未被隔离的孩子的四倍,在这项研究中,被隔离的父母中有28%报告了足够的症状,可以诊断为创伤相关的精神健康障碍,而未被隔离的父母中只有6%。隔离的消极影响不仅表现在隔离期间,还表现在隔离期之后。SARS爆发3年后,在卫生保健工作者中,酒精滥用或依赖症状与隔离呈正相关,有被隔离经历的人,更可能会出现酒精滥用问题。此外,隔离与回避行为显著正相关。一项针对因可能接触SARS而被隔离的人的研究指出,在隔离期过后的几周内,54%的被隔离者避免接触咳嗽或打喷嚏的人,26%避免接触拥挤的封闭场所,21%避免接触所有公共场所。一项定性研究报告称,几名参与者描述了隔离期过后的长期行为变化,比如警惕地洗手和避免人群,对一些人来说,恢复正常的时间被推迟了好几个月。怎样才能减轻隔离的后果?1尽可能保持较短的隔离期较长时间的隔离与较差的心理结果相关,即参与者报告的压力因素在他们经历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影响越大。在已知潜伏期的情况下,将隔离期的长度限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而不采取过度的预防措施,将把对人们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已经处于隔离状态的人来说,延长隔离期,无论多么小,都可能加剧他们的挫折感或挫败感。在没有明确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对整个城市实施无限期的隔离,可能比严格实施隔离程序(仅限于潜伏期)更有害。2提供人们尽可能多的信息被隔离的人通常害怕被感染或感染他人。他们还经常对隔离期间出现的任何身体症状进行灾难性的评估。对于接触过令人担忧的传染病的人来说,这种恐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参与者报告说,他们从公共卫生官员那里得到的信息往往不足,使他们不清楚自己面临的风险的性质,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被隔离,这可能会加剧这种恐惧。确保被隔离的人对有关疾病有充分的了解,以及隔离的原因,应该是一个优先事项。3提供足够的生活供应还需要确保被隔离的家庭有足够的基本必需品,重要的是,这些必需品必须尽快提供。供应品的协调最好是提前进行,并制订养护和重新分配计划,以确保资源不会用完。4减少无聊感,改善沟通无聊和孤独会引起痛苦;被隔离的人应该被告知他们可以做什么来避免无聊,并提供应对和压力管理技巧的实用建议。一项研究表明,专门为那些被隔离的人设立一个由精神科护士组成的电话支持热线,可以有效地为他们提供一个社交网络。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社交媒体可以在与远方的人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让被隔离的人向他们的亲人汇报他们的情况,并向他们保证他们一切都好。因此,为那些被隔离的人提供移动电话、充电设备的电线和插座,以及可以让他们与亲人直接交流的强大的WiFi网络,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压力和恐慌。5卫生保健工作者值得特别关注卫生保健工作者本身经常被隔离,他们和一般公众一样,容易受到来自他人的负面影响。被隔离的卫生保健工作者可能担心造成工作场所人员不足,给同事造成额外的工作,而且他们同事的看法可能特别重要。对于被隔离的卫生保健工作者来说,与他们工作时经常接触的团队分离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孤立感。因此,他们感觉得到直接同事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在传染病爆发期间,一般医护人员的精神健康得到机构支援的保障,而管理人员应采取措施,确保他们的员工支持被隔离的同事。6自愿隔离比强迫更好目前还没有发现关于强制隔离和自愿隔离是否对健康有不同影响的研究。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觉得别人会从自己的处境中受益会使压力情况更容易忍受,这似乎也适用于以家庭为基础的隔离。加强隔离有助于保护其他人的安全,包括那些特别脆弱的人(如那些非常年轻、年老或有严重疾病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人们被要求隔离,却没有足够的信息来保证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安全,那么利他主义就有其局限性。为了社区的健康而要求人们自我隔离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将他们所爱的人置于危险之中。总的来说,隔离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是广泛的、实质性的,而且可能是长期的。这并不是说不应该使用隔离措施;不采取隔离措施和听任疾病传播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影响。我们所要做的是需要对隔离谨慎处理,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以确保这种经历对人们来说是尽可能可以忍受的。这可以通过: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解释将持续多长时间,为他们提供在隔离期间有意义的活动,提供清晰的沟通,确保基本物资(如食品、水和医疗用品),人们应该强化利他主义的感觉等等来减少隔离对于人们的负面心理影响。Reference:Brooks,
其他

抓住延期开学契机,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文字/陈立鹏
其他

疫情防控中容器隐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疫情防控中容器隐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郭人豪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容器隐喻(container
其他

疫情下的情与理,还有我和你

疫情下的情与理,还有我和你鲍玲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2020年春节以来,一场新冠灾难突降荆楚,而后蔓延华夏,现在又涉及全球。疫情发生后,不仅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起至春节,直至立春,百姓的心情也是起起伏伏,百感交集。当你看到一串串极速上升的新冠数字,你不由自主地焦虑恐慌;当你看到无数医护人员奔向武汉,你会心生感动与敬佩;当你看到“火神山”超快速完工,你会为中国“基建狂魔”而骄傲自豪……其实,我们都会因为不同的事件而衍生出不同的情绪,我们更会被情绪所影响,影响我们的认知。众所周知,情绪是个体的,然而,具有相似情绪的人,更能够汇聚成一个集体,而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而在这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上,如何做一个理性却饱含人情味,感性却不冲动的网民至关重要。在网络空间中,我们每一个似乎身在其外,但我们每一个都确在其中。情绪本来就具有易感性,然而,这种易感性就如同集聚性一般,把说着不同话、饮着不同水的人聚集在了一起。闻“鄂”色变,湖北货车司机在高速上行驶,因为湖北车牌,服务区进不去,高速路下不去,只得在高速上“流浪”;多少湖北籍的打工者,因湖北的身份证,旅店不敢收,只得露宿街头;多少在湖北务工者回乡后,被肆意谩骂;大家似乎把疫情的愤怒、忧心,一股脑全倒给了武汉人、湖北人。殊不知,如果可以,没有人希望面对这样的灾难。推及国际,网络上的国际声音,也充斥着嘲讽与歧视,“中国病毒”、“武汉病毒”,甚至由最初的言语歧视,上升为暴力事件。德国醉汉大骂中国女生是“新冠病毒”,还朝他们吐口水;意大利人抢砸当地中国人的店。殊不知,如果可以,中国也不希望面对这样的灾难。客观来说,武汉,就是中国的一个城市;湖北,就是中国一个省份;中国,就是世界上的一个国家。而如今,带上情绪色彩的武汉变成了“毒城”;湖北变成了“疫区”;中国人变成了他国人民眼中的“中国病毒”。总之,对疫情,对武汉,对中国,不知全貌者,常常冲动地判断、妄加定义。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崇尚仁义的民族。推己及人是中国人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情与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宋代大儒张载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对国人而言,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一员,生死与共,同舟共济;对世界各国人而言,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一员。本此信念,我们不仅要善待每一个国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同胞姐妹;我们还应该尽力帮助那些正在与病魔战斗的其他国家的人,如意大利人、韩国人、伊朗人、法国人,因为他们同我们一样,同为人类,只有病毒才是我们的敌人。在此当下,我们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有强大的资源支撑,这些是我们打䊨这场战役的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与迅速部署,习近平主席的多次讲话,调查组深入调研,全国多处医护人员主动赴荆,各类防护服口罩护目镜输送至武汉,从上到下的机制有条不紊的运作,为全国人民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国做出的重大“动作”,更是赢得了国际信任与赞赏。在国内抗疫的同时,我们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支援了其他国家,向意大利、伊朗等国家捐助了抗疫物资,并派专家组前往帮助抗疫。在疫情初期,其他国家的人向我们伸出了援手,有日本人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有韩国人的“山川异域,守望相助”,有美国民间捐助的防疫物资和有希望的药品……。中国人是知道感恩的民族,我们感谢他们,我们也努力地回馈国际社会,不仅仅是防疫经验,更重要的还有防疫物资和有经验的专家。我们更应该感谢武汉人。习总书记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防疫中做出了巨大牺牲,全中国人民都应该感谢武汉人民。在当下,我们有可观的数据,真实的声音,这些是我们理性判断的基础。我们有每日滚动的真实数据,有附近疫情的实时查询,有专家的每日讲解,这些是为了帮助大众了解疫情的发展,以及关注自我周边,做好判断,保持防护。切实的关注事件,比冲动地发泄情绪更为有效。如此透明化的信息,减少了大众的焦虑,更是降低了这种冲动、偏见情绪的传递。我们有正向的行为和良善的声音,这些是触发我们感动的按钮。84岁高龄的钟南山医生还奔波在一线;无数年轻的医生护士主动请缨奔赴湖北,若有战,召必回;多少普通人捐物资甚至是捐一己之力;西班牙年轻人走上街头,呼吁正确对待新冠病毒,不要歧视中国人;日本政府官员驳斥网络流言,坏的是病毒不是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正向的行为永远会带动着更多的人,良善的声音永远会带给人温暖。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一件事是完美无瑕的。疫情,带给我们很多苦难,给了我们很多考验,在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获得了什么?我们总结了什么?我们讴歌英雄,却不能赞赏苦难;我们看到了优势,却不能忽视短板;我们积累了经验,却不能忘记教训。一个不能从苦难中反思、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初心,不能忘记;生命,需要敬畏;自然,更必须敬畏。在全球村的年代,在疫情面前,没有一个国家、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在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一个人的情绪会被低估。希望我大中华子民,能做一个理性却饱含人情味,感性却不冲动的网民;更要做一个以天下为己任,虽善小而为之的地球人。文字/鲍玲图片/网络设计/李琛
其他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分析新冠疫情中的“内”与“外”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分析新冠疫情中的“内”与“外”张航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这次新冠疫情发生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广大民众也积极响应号召,自愿居家隔离或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各地最精锐的医疗团队都奔赴灾区支援,全世界各地华人也自费购买医疗物资寄回中国。无数中华儿女用实际行动证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并非是一句空话。但是,此次疫情暴露的诸多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内”与“外”关系被进一步放大:在外地的武汉人被当作“异类”,遭受歧视;在国外的中国人被视为“瘟神”,备受排挤,甚至于因为带口罩被无端辱骂和殴打。许多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私自设卡拦截、封村断路以提防外人进入。甚至出现基层工作人员采用暴力执法方式限制外人走访。大家都把“外人”当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内”与“外”之间的界限也在不断变化,今天武汉人是“外人”,明天同村人也可能变成“外人”,但“内”与“外”之间形成的心理隔阂始终不变,这是造成民众出现心理偏见甚至是过激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对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居家学习如何管理好你的时间与情绪

(1979)认为情绪是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进行调适的,而情绪管理是个人改变情绪的强度或正负性以适应环境而采取的行动。随后,Goleman
其他

同心战“疫”:莫让语言标签隔离了爱

同心战“疫”:莫让语言标签隔离了爱王佳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2020年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打破了原本祥和的节日气氛,扰乱了全国人民的春节计划。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抗击疫情中彰显出来的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手牵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决心。但是,在抗击疫情中也出现了一些特定词汇,如“武汉人”、“湖北人”、“武汉肺炎”,等等。这些词汇无形中将“武汉”、“湖北”孤立于大众视野中,无疑是给武汉贴上了“标签”,甚至在大多数人意识中将“武汉”=“病毒”,这些词汇无形中将武汉从中国版图中凸显出来。人们对来自武汉的人和车都表现出格外的关注和恐惧。前一段时间,总能听到一些标语:武汉人请放过我们;鄂A牌车辆禁止驶入;武汉人是“瘟神”等。疫情发生在武汉,如果出现在上海、广州等地,就会出现指向这些城市的语言标签。所以,这不禁让我们反思语言标签在疫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语言标签以利于抗疫。语言标签具有划分功能。语言标签的划分功能可以用容器隐喻来解释。容器隐喻(metaphor)就是用容器状的意象图式来表征抽象概念,主要用来表征事物类别、个体与他人间的亲密度等。一般说来,与个体亲密度高的人在同一容器内,与个体亲密度低的人在同一容器外;相同类别事物在同一容器内,不同类别事物不在同一容器内。即,具有相同标签的群体在心理上处于同一容器内,具有不同语言标签的群体处于该容器外。事实上,中国社会是一个“圈子”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如学术圈、演艺圈、亲属圈、朋友圈;有各种各样的“门”,如“家门”、“师门”、武术与戏剧中的“派”;有各种各样的“友”,如“戏友”、“牌友”、“战友”、“病友”乃至于“狱友”。从大处讲,在当代中国,还存在城乡二元体制,
其他

警惕语言标签在疫情舆论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警惕语言标签在疫情舆论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孟乐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引发了公众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巨大恐慌,为了增加自己的“控制感”,公众迫切地需要通过外部信息了解疫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处于信息饥渴状态。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迅速而复杂,信息的标签化特征也十分明显。个体标签与群体标签扑面而来,“逆行者”、“白衣天使”等标签下的人们总是带给我们巨大的感动,有躺在抗疫前线的武汉武昌医院的院长刘智明和护士柳帆,有奋战在不同战场的杜家英雄四兄妹,有毅然请战出征的“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东齐鲁”的精英医护团队……语言标签是对个体身份、特征的简要概括,带给个体一种简单而迅速的人际印象,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典型化、特征化、易于传播、易于记忆等特点。但是,感动之余,我们还需要警惕语言标签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1语言标签容易产生刻板印象语言标签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是思维的简单化。“李文亮事件”中,从“造谣者”到“吹哨人”,从遭受批判到受到尊崇,个体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因为前后两次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便引发了截然相反的两次群众态度。这说明,语言标签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节约了公众的认知资源、简化了信息加工过程,但是语言标签传递的信息过于片面,可能产生刻板印象,影响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2语言标签可能带来群体偏见,比如种族歧视和地域歧视语言标签具有类化作用,人们倾向于以相同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待同一语言标签下的个体。群体偏见(group
其他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内”与“外”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内”与“外”冯晓慧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2019年末,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中的普通又平凡的岁月中行走,去上学,去工作,去游玩,去购物……疫情起始前,每个人都以为远在武汉的新冠肺炎就像无数个冬季流感一样,默默地流行,默默地消失,好像与己无关。然而,疫情猝不及防地碾压了每一个人,不断上涨的数字紧紧地揪起了我们的心房,每个人都恐慌起来。疫情像刀一样,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躲在口罩下的是一张张防备的面孔,除自己以外的空间里好像充满了病毒。幸而,国家采取了强有力手段,1月23日武汉封城,紧接着全国各地也开始封城、封路,从而有效遏制了病毒传播。但是,新冠肺炎早已经影响了每一个人,国外谈中国色变,外省人谈湖北色变,湖北谈武汉色变。疫情让人们区分出了“内”与“外”。容器隐喻用容器表征事物的类别、他人与个体的亲密度等,如用“内/外”来表示与自己有不同亲疏关系的人。一般说来,与个体亲密度高的人在容器内,与个体亲密度低的人在容器外;相同类别事物在同一容器内,不同类别事物不在同一容器内。在新冠肺炎面前,全人类都处在同一容器中。疫情不仅影响了中国,无论是日本、韩国、伊朗、法国、德国、美国、泰国……,全世界除南极州外都已经处在危墙之下,甚至意大利已成为了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全人类以医学为盾、为矛,抗击病毒。但是,由于国别、族别、群体、疫情起始地等因素影响,人类把自身划分到不同容器中。外国人把自己划了一个圈,排除了中国人;各省市人把自己划了个圈,隔离了湖北人;湖北人把自己划了圈,推走了武汉人。诚然,在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在身体上隔离是必不可少的。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一致认为,防疫的最好办法是隔离,从而阻断病毒传染传播的一切途径,并提出“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应对和治疗方案。从这一角度看,一些国家在疫情爆发时期从武汉撤侨、减少航班甚至封闭国境也可以理解,而不必愤愤不平,说人家不够仗义。不然,又如何理解我们在疫情中期对武汉的封城之举。心同此心,理同此理。大疫当前,保护好自己的国人是首要之举。的确,新型冠状病毒能够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甚至通过粪口传播,而居家隔离就是阻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避免人际间彼此传染传播的有效手段。处处设置的“一米线”、家与家、楼与楼、封城等手段从现实划出了人与人的界限。但是,不可避免地,人们也从心里按照彼此的圈子划分出了“内外”。疫情初期,武汉作为最初的病毒爆发地,遭到了人们的“口诛笔伐”,甚至国外一些政要和报刊将新冠肺炎命名为“中国病毒”或“武汉病毒”。起初,人们并不在意,对其的态度甚至有些戏谑:如“小区楼下的武汉鸭脖终于承认了,是本地鸭不是武汉鸭”。但是,随着疾病传播,“武汉人”成为了最显著的标识,无论他们是否在疫情期间回过武汉,也无论他们是不是病毒携带者,只要出生地是武汉,甚至是湖北的身份证,在旁人眼中就已经变成了“传染源”,是一群需要被“特殊照顾”、需要被隔离、甚至需要被驱赶的人。武汉人似乎成为了人们的“出气筒”、“嫌弃儿”,人人避之而恐不及。于是,湖北人怪罪武汉人,中国人怪罪湖北人,其他国家则怪罪中国人。一些国家相继宣布对中国公民入境采取了限制措施,美国将赴华旅行风险级别提升到最高级别;越南对中国的外国访客暂停发放签证,宣布了在2月1号开始暂停赴华航班。国人在心里建起了“栅栏“,隔绝了武汉人甚至湖北人,外国人也在心理上隔绝了中国人。不可否认,病人是需要被隔离的,但在心里上隔离让人无法接受。染病的是人的躯体,而不是人的心灵。人类的共同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民族和族群。试想,面对疫情,今天排斥武汉人,他日,疫情再起,又该排斥何人?是广东人?福建人?日本人?美国人?生而为人,国别、族别与生俱来,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灾难下,整个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全世界的人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都在同一容器内,都是自己人。应当被排在“外”的是新冠肺炎病毒。我们也看到,在灾难面前,人类充分展示了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在疫情面前,中华民族又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共甘苦,共奋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驰援武汉,数万白衣天使奔赴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同病魔做殊死战斗;除医用防护物资外,四川和山东的蔬菜、广东的水产品、黑龙江的大米、新疆的洋葱、内蒙古的土豆、西藏的牦牛肉等,数不尽的各类物资运送到武汉。在国际上,日本人在捐赠物资上写下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句子;以色列人在哭墙为中国祈祷;俄罗斯运送了183立方米的人道主义援助;巴基斯坦紧急调运了所有公立医院的医疗物资。大爱无疆!灾难无情人有情。让我们冲破身体的藩篱,心理上与武汉人、湖北人荣辱与共,不歧视,不漠视,每个人都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共同体中去,就没有渡不过的难关,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作者简介:冯晓慧,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2019级心理语言学博士生。文字/冯晓慧设计/李琛
其他

如何看待疫情时期的语言标签?

如何看待疫情时期的语言标签?叶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2020年春节本该“鼠”你欢乐、“鼠”你吉祥,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鼠”于你的、我的、大家的欢乐祥和的中国年。我们与亲朋好友的问候交流也从往年的登门寒暄变成了“手机”送祝福、报平安。时至今日,国内疫情渐缓,仍然不能像往年一样高频率面对面地接触交流。由于居家隔离,妻子与母亲都成了“厨师”,老师成了“主播”,手机与电视成了主要信息中介,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成了每天接触信息的重要载体。这种缺乏接触性的交流,加大了语言标签的作用,也影响着大众对人、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一疫情时期的语言标签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系统中特有的表征系统,不仅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更是整个认知系统操纵各种心理表征并协调各个层次认知加工的工具。在疫情的非常时期,语言标签有其特有的诠释。“武汉”作为新型冠状肺炎最初的源起城市,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疫区”,这座原本“九省通衢”的城市逐渐成了封闭的“孤城”;全国人民开始“谈武汉色变”:“武汉人”一夜间成了“病原体”,全国人民惧而避之。“我从武汉来”、“我来自湖北”似乎就成了“你有病毒、远离我!”。“热干面”成了“冷面”;“鸭脖”宣称自己是“非汉鸭”…..。疫情期间,与“鄂”相关人、事、物的都成了敏感词,所有与武汉与疫情相关的标题都是如此醒目,相关话题都是热度不减,相关的文章、视频也都是浏览量爆棚。还是那座“城”,还是那群“人”,在疫情的非常时期标记了不一样的语言标签,人们的认知和态度大相径庭,明显的划分内外、亲疏分明。随着疫情发展,人们的不良情绪高涨。钟南山院士含泪说出:武汉自古以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再次道出了从古至今武汉这座城市从来不缺少风流人物,在这片风起云涌的土地上书写着一部部壮丽的史诗故事:南宋抗金将领岳武穆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后北伐,“武汉是坚守城”;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兴实业,“武汉是兴邦城”;革命党人发起推翻封建统治的武昌起义,“武汉是革命城”;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倾国之战”的武汉会战,“武汉是保卫城”;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武汉筑成“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汉是贯通南北第一城”;英勇的武汉人民和他的子弟兵众志成城,1998年抗洪水肆虐,2008年抗击雪灾,“武汉是无畏城”;2019年武汉举办世界军运会,让世界惊艳“武汉是和平城”。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语言标签,彰显着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在2020年的今天,不小心生病的城市,在“英雄城市”的标签号召下,无数的英雄挺身而出,奋勇向前!特殊时期白衣天使、一线医护人员的“战役情”的英雄壮举,很好的秉持了“防疫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精神。随着国内疫情慢慢稳定,医务人员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少了,“感动”、“泪目”、“加油”、“挺住”之类的词儿少了,使得大家处于一个较为放松的状态,因疫情而导致的焦虑情绪在慢慢减缓,对他人、对外界的不可控的认知减少了,整体的的防范意识和戒备行为也有所减弱。但与此同时,疫情也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韩国、意大利、日本、伊朗、法国、德国等国家呈爆发之势,意大利今日已经全国封城,整个世界还处在风声鹤淚之中,防疫仍任重道远。二疫情时期的语言标签的作用如果某种语言用不同符号标记出相同的或不同的客体,
其他

抓住复工复产契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文字/陈立鹏
其他

不良情绪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相关推荐疑病及自我调节人大人心
其他

面对疫情如何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

对相关事物警惕性增强,稍有风吹草动便如惊弓之鸟。如,治愈后的患者面对新增病例数据时十分紧张、焦虑、愤怒等,对可能的传播途径高度警惕,出现失眠、多梦、早醒;听到有人咳嗽便十分警觉等。4.
其他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8):无力感的管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8):无力感的管理胡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陷入无法解脱困境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这就是经常人们口头语言当中的“无助感“、”无力感“。记得疫情非常严重的时候,经常在自媒体中能看到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在网络上的求助信息,这个时候人们最常的体验就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帮助到他们,这是一种典型的“无力感”;抑或大家从网络上看到了丰富的世界,看到了武大的早樱开了,但是自己却因为疫情延续,不得不呆在家中或者被困守在狭小的范围内,失落与无力感的增加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来自于哪一种原因,在这样一个春天,无能为力的感觉常常浮现在人们的心头,那么在心理学上,无助和无力感来源于哪里,该怎样面对呢?无助感和无力感的来源在网上经常看到大家晒的帖子,常常诉说的是“无助感“,但是仔细查阅心理学的专业文献,作者才发现,心理学中的无助感通常是固定的与“习得性”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习得性无助”,除此以外,好像很少有研究者研究“无助感”,但是更多的研究是关注在“无力感”。那么无助感和无力感有什么区别?猜想一下,可能无助感是指自己没有得到别人帮助,或者判断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产生的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而无力感,则是指自己无能为力的感觉,因此按照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性而言,无力感可能是一种稳定的心态或者体验,成为研究对象才是合理的,而无助感可能取决于问题或者求助的对象,因此无助感无法成为一个稳定的研究问题。那么“习得性无助“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研究对象呢?因为习得性无助,强调的是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
其他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员工篇:居家隔离如何做好心理保健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相关推荐疫情防控阻击战之组织篇:听心理学HR聊聊复工在即的那些事儿人大人心
其他

哀伤的另一面:痛苦并成长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7):孤独感管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7):孤独感管理胡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有人给我私信说,“在家里呆久了,我越来越觉得孤独”,跟家人无法沟通,原来“想家的感觉比回家的感觉好很多”;还有的人给我留言,说“我现在特别害怕一个人呆着,让我一个人隔离,就像杀了我一样,看哪里都不安全”,在微信中寻求聊天,寻求关注。无论一个人的“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还是如同”众人皆醉我独醒般“身在众人之中,但心在千里之外,所有这些感受和倾诉其实都是人们孤独感的体验。人们常说的,“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从生物体向社会体过渡的过程;等到了成年的时候,每个人都跟周围的人或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才会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生物本能来说,人是群居动物,需要集体的帮助才能在危险四伏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从社会本能来说,人需要跟别人在一起,才能有社会参照,才有评价和行为的标准,所以无论从哪一种本能出发,人们都会害怕孤独,害怕形单影只,害怕一个人独处。孤独感,一直是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以及社会学家探索人性的窗口。从实践出发,在这次疫情中,无论是罹患肺炎的病人,还是病人的亲属,抑或是被封闭被隔离以及被呆在家中的各色人,都会强烈地体验到个人的无助和孤独感,而且这种孤独和无助常常让人对未来产生强烈的不确定体验,甚至有可能会让人产生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感,所以当人处在这种漫无边际的孤独和无助的时候,他们是应该被关注的,当然自己也需要振作起来,管理这种孤独和无助感。孤独感的来源从心理学上来说,孤独感与无助感是两种不同的感受,但是两种负面的体验经常会相伴而行。孤独感通常是指在人群或者独自一人在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孤独、寂寞等负面的情感体验,而无助感通常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感受,没有人帮助,自己没有能力而无法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孤独感会产生无助感,无助感也会产生孤独感,但是总体上来说,孤独感和无助感还是很有差异的。从情绪的角度来说,孤独感更接近于一种情绪体验。在心理学中有关孤独感的理论研究还是较多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孤独感是有来源的。通常说来孤独感的一个来源是来源于人际关系,这也是非常常见的来源。正如上面所谈到的,长时间跟家人在一起,但是没有情感的交流,“话不投机半句多”,很多观点无法认同,这个时候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有的时候甚至在亲密关系之间,对方无法理解你,很多做法也不相同,所以尽管两个人看起来可以非常相爱,但是依然拒绝不了无法被理解和孤独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是很个人的感受,有的时候更是“欲说还休“的状态;孤独感的第二个来源是心理上无法跟人们沟通,这是一种心理孤独。比如在武汉,罹患肺炎的病人或者去世病人的家属,或者目睹病人去世的一线医护人员。生命的离去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悲痛事件,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没有机会也无从表达自己的后悔。面对创伤和无助,人们只能压制自己的情感和心理感受,以避免遭受更大的伤害,这种被压制和割裂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需要很长时间或者需要一个特别的场合才有可能表达出来。如果后期也没有机会表达,那么人们的伤痛和孤独可能会产生更长期的后果(创伤后应激综合症)。这种孤独感常常与内心的麻木联系在一起,因为情感的一个部分被强行压抑下去了,类似于生命中的一个黑洞,无力修复。孤独感还有一种来源,就是欧文·亚隆所说的存在的孤独感。无论从哪一个层面上讲,无论这个世界中每个人多么和谐一致,个体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人们的心灵世界永远是独立的,所以孤独不会因为我们彼此关爱就会消亡,这种存在孤独感是一种彻彻底底的孤独。这也通常是人们寻找宗教、寻找信仰来慰藉的来源,说到底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孤独的。对于这次疫情中被隔离在家的人们来说,可能人际的孤独感是最常也是最容易体会得到的,因为家人长时间的相处,没有其他空间或者活动的调和,会凸显出彼此关系的不和谐,人们之间内心的不一致逐渐会呈现在日常生活中,时间越长,越会体会到人际的孤独感;对于这次疫情中有亲人离世的人们来说,以及这次疫情中的一线医护工作人员,也许会强烈地感受到心理孤独感和存在的孤独感,感受到痛苦无处宣泄的割裂。因为病人的去世会让与之相关的所有人产生强烈的生命短暂和死亡分离的痛苦,让人看到生命与世界本质上的分离感,而这种感受会强烈地让人怀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存在孤独感。所有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很相似,孤独感相比其他的负性情绪体验,更直接产生焦虑和痛苦感,而且研究表明孤独感是直接导致身体机能衰退的心理因素之一,心理学家弗洛姆甚至认为,因分离体验而来的焦虑是所有焦虑的来源。人们是无法长期忍受焦虑不安的状态,所以对孤独的恐惧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驱使我们做出各种生活选择。人们为了避免孤独感,常常会做出很多掩饰和伪装的行为,比如建立虚假的人际关系,伪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等等。多种实证研究都表明,孤独感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都将孤独感联系到抑郁、认知能力下降、心脏问题以及中风,更不用说孤独与肥胖、孤独与早逝等等的关系了。甚至有的人会说:经常回来跟老人聊聊天,你们家的老人就能长寿二十年,孤独和与世隔绝也是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这一次疫情中很多出院者以及医护人员的采访中都可以看到,因为疫情,大家恢复到了并肩作战,彼此相扶共同前进的感受。而这种相互支持也帮助病人面对疾病,增强抵抗力的手段。如何才能避免孤独?孤独感并不一定是独处的时候才能发生,所以要避免孤独感首先要努力建构一个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数量并不最重要的,但是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条件,因为有了情感的交往才能真正治愈孤独感,万一不成的话,那就养一只宠物。宠物通常是人们在进行情感交往过程中的好对象。孤独感第二种方式就是运动或者食疗,严重的可以用药物来治疗。运动是帮助人们缓解负性情绪最好的方式之一,而吃好吃的食物,也能够缓解负性情绪,只是好吃的食物有的时候长胖,也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特别严重的孤独感,是可以用药物来治疗的。所以如果真的无法摆脱,其实可以寻找专业的医生来给予帮助。对于创伤应激综合症的患者来说,专业的治疗更是首选的手段。避免孤独感的第三种方式是培养自己的爱好,从容包容自己,接受自己,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愉快所在。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接受自己的孤独,从个人生活中寻找意义感和价值感,体会到生命过程本身静默的愉悦感,也是摆脱孤独感的手段和方式吧。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比较视阈下的中西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项目号19ZDA021)成果之一;作者胡平,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心理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文字/胡平图片/网络设计/李琛
其他

疫情防控不能松劲的心理科学依据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扫码关注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我知道你在看哟
其他

写作:一种疫情下缓解焦虑和哀伤的自助方式

2]。表达性写作的效果表达性写作的效果已经在多种心理问题领域、多种人群中得到验证。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群体中,能通过书写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改善情绪问题和问题行为[3,
其他

疫情后续社会心态发展趋势及应对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疫情后续阶段公众的不良社会心态及其调适

疫情后续阶段公众的不良社会心态及其调适董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已经持续有一个月有余,目前即将进入到疫情发展的中后期阶段。这一阶段,公众容易出现担忧、麻木、懒散和烦躁等不良社会心态,需要及时进行调适,以便更好、更快地恢复正常生产生活。担忧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疫情爆发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均采取了最为严格的管控措施。目前为此,各级学校和部分企业还没有复工,因此会对一些中小企业和低经济收入群体造成较大的影响。中小企业业主、没有复工的企业员工、进城务工人员、疫情严重地区的企业人员、农民等,他们会在疫情后期对自己的经济收入产生严重的担忧,甚至可能会超过对疫情变化的关注。这一部分的群体,应尽快调整心态并考虑应对目前现状的对策。首先,要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充分认识为了应对当前的困境国家和地方已经采取的相关措施。其次,与其担惊受怕,不如主动出击,可以考虑在当前的情况下,自己目前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最后,当困难一时解决不了的时候,考虑一下自己未来可以做什么,现在可以做哪些准备。当然,如果这种担忧的情绪对生活干扰很大,比如已经严重失眠,则需要寻求心理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帮助。麻木有调查显示,无论是SARS疫情还是这次新冠疫情的爆发,身处疫情地区的人们,可能会对疫情的信息更为麻木。比如,湖北一些地区还有民众出门不带口罩,不做好个人防护,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台风眼效应”——即处于疫情较为严重地区的民众,由于反复受到负面信息的刺激,在面对灾难时会逐渐表现出麻木、习以为常的心态。同时,当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时,无论是否处于疫情地区的人也都逐渐会对疫情信息的关注度也会持续下降,进而产生麻木的心态。前几天排队去香山的例子就是对这一现象很好的说明。因此,在疫情后续阶段,会有一部分个体出现对疫情漠不关心的麻木心态。因此,需要媒体还要继续宣传当前阶段预防疫情的重要性,单位和社区组织等还要引导公众认识到疫情防控的必要性。懒散由于这次疫情,很多人员已经有差不多1个月的时间没有去单位上班。不论是居家办公还是居家休息,人们的作息时间与工作日也都会有所不同。由于过长时间缺乏有规律的生活,人们会逐渐产生懒散的心理。具体表现为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不愿意上班,等等。如果存在上述心态,则需要尽量调整,以使自己在疫情结束后,能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迹。首先,应尽量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力求保持与工作日时一致。其次,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做一些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最后,适当增加室内外运动,提高身体的活力。烦躁除了以上三种心态之外,疫情之下长期居家人员也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有的人是春节期间回到了双方父母的老人家里,婆媳之间、女婿和岳母之间,由于之前没有这么长时间在一起生活过,很可能会有很多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进而产生一定的矛盾。亲子之间由于学习问题、夫妻之间由于生活琐事问题也容易发生口角。所以,在疫情后续阶段,还有一部分群体会产生烦躁心理。首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找一些家庭成员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比如,在一起包饺子、做家务,多体会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其次,在自己独处的时间里,学会调节情绪,比如,听听轻音乐。最后,家人之间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在疫情防控的中后期阶段,盲目乐观和麻木不仁都是对待疫情不太正常的心态。然而,当疫情悄然慢慢褪去的时候,人们的这种危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保持的,以免其他病毒或者疫情再卷土重来。文字/董妍设计/李琛
其他

肺炎时期的亲情管理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6):倦怠管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6):倦怠管理胡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现在疫情防控依然在进行中,大家千呼万唤的疫情拐点却依然尚未到来,防控战依然处于胶着状态,尽管电视上、新闻中卫健委的官员和专家们依然还在提醒大家,应该坚持防护,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但是人们似乎已经开始不耐烦了。似乎三个星期前的恐慌、愤怒、焦虑等已经不复存在,历史翻篇如同小朋友翻脸一样的迅速和猝不及防,常常会让人诧异,怎么了?有的人甚至已经开始不喜欢戴口罩,或者把口罩拉到下巴下面,似乎戴口罩是为了别人,为了给某个权威交差……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否是正常的反应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情绪其实很正常,这是一种情绪倦怠的反应。严格意义上,倦怠并不是一种基本和简单的情绪,只能算是一种情绪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跟情绪倦怠进行对抗。所谓情绪倦怠是指人们在某些情境下出现的情绪低落厌倦状态。通常会出现在几种比较典型的状态中:比如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同一种行为,做同一种事情,会因为机械性重复,而产生反应疲劳,表现在情绪上就是一种麻木倦怠状态;或者比如长时间处在同一种外部环境中,而这些环境的最主要部分从无改变,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产生外界刺激停滞错觉,反映在情绪上就是感觉疲软倦怠。这两种典型的情绪倦怠,都是来自于外部刺激过低,或者没有变化,或者没有控制感,所以会感觉倦怠和疲惫。如同这次的疫情,长时间的外出行动限制,外部环境没有太多的变化,家中熟悉性也产生不了新鲜感,这样逐渐的就会觉得没有意义,或者疲软无聊,开始让人们觉得倦怠。还有一种情绪倦怠,产生的状态与上面正好相反,就是外部刺激过多,人们内部的心理资源枯竭,从而表现出来的情绪倦怠。比如人的内心受到重大刺激以后,会产生自我保护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会消耗大量的心理和生理资源,人们会处于一个自我保护的封闭状态,这个时候一切的外界信息,或者说大部分信息,都很难刺激人们的主观反应,自然就会在情绪上就表现为漠然倦怠状态。除开个人资源消耗以外,人在内心极度烦躁的情况下,对外界的反应也会陷入混乱和狂躁状态,情绪极度不稳定,也可能表现为躁动厌倦状态。无论是外部刺激过少,还是内部资源耗竭,抑或者资源耗费在其他更重要的方面,情绪倦怠都可能会发生。无论是什么种类的情绪倦怠,无论是发生在什么情况下,或者发生在什么条件中,或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导致的,情绪倦怠都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因为倦怠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力,所以长期的倦怠会影响身心健康。情绪倦怠最初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人们会直接表现为焦虑和抑郁。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是导致抑郁情绪的认知因素,所以倦怠会让人很疲惫,而且最近的研究表明,长期的倦怠感会与II型糖尿病有关。管理建议对于个人来说,倦怠其实是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所以当你发觉自身处于慢性的倦怠中,你需要加强自我的管理,所以建议如下:1.
其他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组织篇:听心理学HR聊聊复工在即的那些事儿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如何理性的应对网络谣言?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疑病及自我调节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抓住疫情防控契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5):怨恨管理

宣扬正能量,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坚守社会舆论的主导方向。无论是困扰还是焦虑,都是社会普通民众的心声,所以承认和鼓励人们表达,但是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鼓励人们面对挑战,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3.
其他

孤独感及自我调节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如何在疫情来临时保护好家中的老人

2006),随着年纪的增长,老年人的动机会出现转变,更加重视获得并维持自己的良好情绪,进而出现对积极信息的偏好,和对消极信息的回避,这种现象又被称作积极效应(positivity
其他

新型肺炎阻击战中,企业员工应关注三项修炼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一位心理学教师给丈夫的来信

编者按一个人的反思,有助于个人对经验的过滤和升华;一个民族的反思,有助于面对历史风险而艰难成长。下面是疫情中一位心理学教师给丈夫的一封来信。也许这段经验并不如疫区中人们的经历那么曲折辗转,但是对于备受疫情困扰的人们来说,这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正因为它的平常,才能值得我们反思,促使我们在细微处成长。一位心理学教师给丈夫的来信陈莉此时此刻,心中更多的是自我的反思和对你健康的担忧。当我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推至社会乃至国家时,我们少了一份读书人的理智和警觉。其实,新冠肺炎在12月底就已曝岀,但我们总是大意地认为媒体会在第一时间通知我们防御病毒。我们忽视了探究未知的时间历程,以及在此历程中的风险成本。1月22日晚,因为孩子高烧我们奔赴市医院急诊,电梯口碰到刚刚紧急会议完毕的医务人员。刚刚关闭的电梯门因为这位医务人员的疑虑而被拦开,“你们是从外地来的吗?”我们亳不迟疑地回答”我们是本地的”,对方补充一句“我们刚刚因为武汉肺言开完会,如果你们是外地来的一定要说明”。为了避免孩子在医院交叉传染,我给孩子带着口罩,可我俩却大意地以成年人免疫力强的想法亳无防备。根据当时对疫情报道的了解,我们都相信市人民医院会在疫情方面有比普通民众更快的反应,所以我们再一次将理性的推理搁浅。住院值班医诊断的喉炎让我们更加从容淡定。连续反复的发热持续了四天才恢复了正常,在这期间我们每天岀入医院,每天挂专家号复诊,每天在医院做雾化。我们仨人的岀入装备未变,而医院却有了细微的变化。1月23日早晨,市医院门诊大厅门口立了发热就诊的说明牌,门口有护士和安保人员在做入院人员体温检测和人流疏导。随着护士一声“孩子体温正常”,我本着工作性质的钻牛角尖劲反驳护士“孩子刚从外面进来,额温枪不精准。我用随身带着的德式耳温枪测的是38.3度”,护士追问“你们是第一次来我们医院吗?”我答道“昨晚我们挂了急诊,值班医诊断是喉炎”。回答完毕,顺利通关。在儿科副主任的就诊室里,我小心地追问一句“昨晩亲戚给我们发了一个有红头文件的图片说我市有一例4岁的新冠肺炎病例,大夫是否有此事?”我昨晚的疑虑终于被这位医生解开了,“如果有一例,我们肯定是知晓的。之前是在武汉开往新疆的列车上检测体温发现一位4岁孩子的疑似病例,我们科也有大夫被派往车站接应,可人家是去新疆的,在我市不停留。新冠肺炎截至目前还未有儿童病例”。在接触过的众多医生中,这位医生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他医术高明而是因为他在必要之时澄清事实,将所知信息透明于非血缘至亲。图片来自网络对于孩子的病我内心踏实了,然而此时在医院的家长,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乡村,目测有80%的人都带了口罩。这个景象史无前例,我刚淡定的思绪又因为那个并不精准的额温枪而微起波澜,当即决定在医院的小卖部里购置一些一次性口罩,医院之行由我们一家仨口戴口罩回家而就此终止。在娘家,孩子嘶哑的声音逐渐明晰起来,烧未退,但温度总体呈下行趋势。可随之而来的剧烈咳嗽让我心里有数的同时丝亳不敢大意。夜里时不时给踢被的孩子盖好被子,在干燥的房屋里放一盆水,每天用梨子和花椒煮水让孩子喝。孩子的烧在继续,家中的姥爷却因身体的不适和心中的焦虑坐卧不安。总是嘴上反复半句话,“前两天我在小区菜铺里碰到的那个阿姨好像是在湖北领外孙刚回来”……“你给我测个体温,我感觉烧沒胃口”,三天连续测体温正常后,我感觉老人的症结在于心病。为了打开那个结,我替父亲说了他想说完的话,“爸,您是担心那阿姨万一是湖北的恰巧又被您遇到,该不是染上肺炎了,然后您觉得是您传给了小外孙所以你们都有表现吧”,父亲如释重负地笑了,“你咋就是我肚子里的虫啊”,在我肯定了自己的推测后,我安慰他老人家“孩子是喉炎,现在您也看到他在好转中,您呀是吃了冰箱里刚拿出来的卤肉,有些胃肠性感冒。您吃三天霍香正气丸试试”,我看到的并非是父亲的脉相,而是他对我的高度信任。乘胜追击,我鼓励父亲给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打个电话,父亲的心结彻底因电话中一句“您说的是一号楼二单元的,我们已入户登记,人家是湖南来的,早过14天了”而彻底打开。孩子在恢复,父亲有了笑颜,就在孩子还未退烧的时候,你选择要按原计划回老家过年,我内心是纠结的。我纠结于几点:疫情特点并不明朗,容不得我们乐观。12月到现在,有多少传染风险潜伏真的不是以相距武汉的距离来度量的。不能在风险中盲目前行;随着农民工返乡过年,农村人的拜年乡俗会让防御新冠肺言风险更大。孩子的病未愈,万一有什么反复,农村的医疗条件是不利于康复的。时至1月25日,当时尽管我所在地沒有封路、封城等措施,但我的理智还在提醒我:武汉的高校居多,学生早已返乡,而逐渐曝露的信息让我感到武汉肺炎离我们不远。纠结之后我做了一个并不专制的决定:“当前国家提倡大家呆在家里,凭这一点也不能逆行。若执意要为,你开车回,我和孩子留下。”话毕,我曾期待的是你打个电话回家,改变行程。可你不出所料地还是选择回乡。尽管内心理性反对,可还是感性地为你装好了所有带给公婆的东西,我内心是比以往任何一次开车远行更多的担忧。随着你一路的车程,我也是一路叮嘱:“定西已有病例,定西服务区不要停留。”永登也有病例,你到兰州时拿上要带的东西就抓紧赶路。”给你带了干粮、水和苹果,不要在外面吃饭,暂时凑合一下,到家再吃”……一路悬着的心因为你年初二晚十点与公婆打来的视频电话终于放下。我还是一如继往地心直口快:“爸妈注意身体别感冒,现在是病毒防御期,给亲戚们都打电话别让相互走动”。我的新一轮担心在你告诉我村口已有守门人严防死守时终能平复。图片来自网络年初四,你打电话说想初六回来,这一次我为自己的理性暂居上峰而内心踏实,“你老老实实地呆在老家,别在把自己曝露在我们看不到也听不到但可能存在的病毒中”,说这话时我内心丝亳不犹豫。因为此时你平安胜过我们一家三口的团聚。1月29日,获悉多地高速路口被封,我比更多人暗自叫好,因为这样可以暂时阻断如你一样的逆行人。今天,当知晓与你们村邻近的县也岀现了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时,赶紧给你去了电话,尽管你一如继往地说笑和报平安,但我的担心再度被你的感冒掀至新高点。不要大意,一定要在特殊时期科学应对,尽己所能照顾自己,保护他人。康复的孩子此时已酣睡入梦,我在写下此篇的同时也为你祈祷。希望眼前的疾病带给你、我还有更多的人是一次成长、改变和升华。当得知你吃了感冒药已好转时,我把这个年关自己的过关经历写给你,是想让我俩都反思,我们需要改变一些想法,态度和做法,比如,不要认为面对难题时别人会比自己更理智,不要总是将决策的机会留给别人而事后追悔,理性决策的那一刻即意味着我们背负风险前行,唯有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让我们前行久远。本文作者陈莉,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文字/陈莉图片/网络设计/李琛
其他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4):社会性抑郁管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4):社会性抑郁管理胡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抑郁是一种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性的情绪体验,当它长时间无法疗愈,越来越广泛地影响人们各方面生活时,它就成为了一种疾病——抑郁症。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快,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综合能力差距越大,抑郁症的发病率也越高。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报道,从2016年到2017年,自称比上一年更焦虑的成年人数量增加了36%。2017年,患严重抑郁症的美国成年人新增超过1700万;年龄在12到17岁之间的严重抑郁症的青少年患者新增了300万。现在美国有4000万成年人患有焦虑症——占成年人口的近20%。这些还都是已知的抑郁和焦虑病例,未知病例可能会更加令人吃惊。因为抑郁而自杀的比例也在上升。在所有美国人中,自杀率在1999年至2017年间上升了33%,而因为抑郁症而去世的名人,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最新的例子就是球王贝利,谁能想到当初叱咤球场的一代球星,到老年因为行走不便而罹患抑郁症。现在我们并没有全中国成年人中抑郁症的数据,但是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可能会逐步上升。现代研究表明,抑郁是很多因素造成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压力、认知上的误解、随机事件、精神创伤、神经生物学和遗传等。这次疫情中,诸多人相信也遭受过抑郁情绪,悲伤、痛苦、恐慌、焦虑,甚至是无聊等都可能引发抑郁体验。正如弗洛伊德说过,抑郁是转向内在的愤怒(我们在愤怒管理中也谈到)。抑郁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在疫情中的体验过程,影响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信息和勇气。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疫情暴发后,人们的抑郁情绪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无论是身在疫区的人们,还是因为新闻、媒体信息等天天接受各种负面新闻而备受影响的其他地区民众,抑郁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情绪挑战。一风暴中心民众的抑郁及其影响所有的已有调查都表明,疫情中身在湖北,尤其武汉的人们,抑郁体验是其中最主要的情绪体验之一。所谓抑郁,通常表现为负面的情绪感受增强,抑郁中的民众会自觉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忡,对自我才智能力估计过低,对周围困难估计过高。轻度抑郁的人会兴趣索然,无精打采,自我感觉脑力及体力不足,不愿活动,不愿意做积极的事情,进而愁容满面,双目含泪,自觉生不如死,愧不如人;严重抑郁的人会有忧愁的爆发。一开始的时候会辗转不安,自觉一切绝望,甚至有可能出现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因为抑郁会影响人的认知和全面活动,甚至会带来自杀,所以健全社会都会非常关注人们的抑郁情绪以及预防抑郁症。这一次的疫情是以一种谁也没有预料的方式暴发的,在暴发之前人们没有任何的心理和精神的准备,所以疫情暴发带来的压力和冲击是特别大的,影响到了所有身在湖北的人。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外界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持久的精神紧张等应激因素会带给人们心因性的抑郁反应,或造成反应性抑郁症。反应性的抑郁症主要是以突出的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烦闷、懊恼乃至愤恨,还伴有焦虑症状和紧张激越,同时也可能会存在认知、行为和躯体调节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因为反应性的抑郁与现实刺激(疫情)联系密切,其情绪波动性大,也比较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有的时候会怨恨及谴责他人,在生理上多会出现失眠,入睡困难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反应性的抑郁情绪体验时间或长或短,与疫情缓解有关,但是就算时过境迁或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抑郁情绪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无论是疫情中还是疫情后,风暴中心——湖北的民众都需要关注自己的抑郁情绪,防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二风暴眼效应和其他地区人们的抑郁及其影响国内的研究者在汶川地震中的研究表明,处在“风暴眼”(地震区域)中人们相对平静,但是处于风暴周围辐射范围内的人们,甚至有可能出现更强的负性情绪影响。也就是说,处在风暴眼中心的人们,还在集中所有的心理资源面对压力时,没有处在风暴眼中心的人们,会更快体验到负性的情绪,抑郁就是其中核心情绪之一。没有在疫区或者发病率较低的地区,为什么人们的抑郁水平也会很高呢?那是因为媒体或者多来源的信息渠道。在各类社交媒体和资讯平台占据人们生活的当下,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世界上每个角落发生的灾难,而这就造成了社会性抑郁的主要原因。有的文章把这种抑郁称之为政治性抑郁,我们这里还是把它称之为社会性抑郁。这种社会性抑郁带来的伤害会更为隐性,但是伤害性并不低,长期强烈的社会性抑郁,会带来人们替代性创伤,其后果与直接创伤一样严重。据美国《科技时报》报道的研究表明,每天浏览社交媒体超过3小时的青少年,患包括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问题风险要比其他人高出60%。当人们天天从媒体上接受到负面信息的时候,当人们天天在媒体上看到社会与政治的分裂、年轻和年老的彼此对抗、仇富、互联网上的欺诈、恶性竞争等的时候,这次疫情中当人们天天在媒体上看到病例数在不断上升,从自媒体上看到不能入院人们的哀伤与痛苦求助,看到因为疫情而难在路上、困在家中人们的悲哀,人们都会因为共情这类悲伤、会因为悲伤信息过载而抑郁和痛苦,人们会因此怀疑这个可怕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而会因此助长抑郁情绪,抑郁又会促进灾难性思维,而灾难性思维又使得环境显得比实际情况更糟糕更可怕。研究表明,这种社会性抑郁症状比其他已有症状更早发作,而且有可能会触发或加剧人们本身已经存在的抑郁状态。相比单纯的个体抑郁体验,社会性抑郁会多出一个表现维度,即个体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对于命运的掌控。这种对命运的失去控制感,本身会造成人们对社会以及政府失去信心,失去理性,甚至会导致混乱行为。社会性抑郁会影响到群体中最具责任心和社会同理性的那一群人。这群人敏感细腻、有同理心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期待世界变得更好,并希望自己也有责任使社会变得更好。但是理想化的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会很容易让他们觉得失落和无助。这种创伤感可能会让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从而陷入抑郁。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屈原,愤而投江。从心理学研究成果来说,就是社会性抑郁带来的抑郁性自杀。另一方面,社会性抑郁会影响大多数人对于不可抗力的恐惧。在政治、社会、文化、群体习惯等种种综合原因造成的悲剧面前,人们通常会感到以个体之力难以与之对抗,并恐惧同样的命运有朝一日会落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在社会悲剧面前进行自我审查,沉默以换取自我的存在。如果社会文化约束带来人们长期的抑郁和沉默,那社会危机也在不远处了。因为这种黑暗的心态会产生对强大复仇人物的渴望,而这种人物的到来为整个社会制造了更多令人精神痛苦的冲击波。三对抑郁的管理建议1减少负面信息的关注和报道无论是疫区的民众,还是身在其他地区关注疫区的民众,一般情况下,抑郁往往来自于环境或者社交媒体中的灾难负面报道,所以建议在新闻媒体报道方面尽量减少对直接疾病的残酷性的描述,减少对直接病人的回述性介绍,尽量在描述负面事件的时候采用舒缓性的语气,不给没有身临其境的观众或受众产生强烈的情绪冲击和失去信心的感受。作为普通百姓,最好的方式是向前看,相信政府和众人不断努力,一定能化解眼前的危机,收获危机后的成长。2鼓励人们树立目标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好的目标是具有组织性和激励性的,所以鼓励人们和自己做一些令人快乐和自信的事情,树一些小目标,奖励自己达成目标的行为,从而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绪,抵挡抑郁对人的影响。3科普抑郁的自测方法,鼓励人们正确面对抑郁抑郁是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往往只有自己才能清晰自己的痛苦体验过程,所以有必要在全社会科普抑郁的成因与过程,正确树立面对抑郁的态度,了解和检测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的时候务必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比较视阈下的中西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项目号19ZDA021)成果之一;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心理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文字/胡平图片/网络设计/李琛
其他

“四分之三现象”——为了顺利度过下一个14天,你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3):无聊情绪的应对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一线抗疫群体心理健康防护建议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哟
其他

高风险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防护

总结起来,我们为医护人员家属提供几条建议:1与其他医护人员家属建立联系,帮助彼此应对恐慌;_
其他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2):愤怒管理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少出门、少出门、少出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哟
其他

面对新型肺炎的中庸之道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扫码关注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我知道你在看哟
其他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1):恐慌管理的理性思考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官方订阅号「人大人心」长按扫码关注我们我知道你“在看”哦
其他

新生婴儿及其家庭在疫情中的身心防护

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疫情之下,很多家庭都处于恐慌之中。尤其是有新生婴儿的家庭,婴儿及产妇的身心健康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介绍危机之下新生儿及其家庭应如何采取措施做好防护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