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隔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焦欣月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隔离是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但是,被隔离的人们往往会产生耻辱感、孤立感、对传染给家人和朋友的恐惧感等消极的心理体验。《柳叶刀》的一篇文章对隔离的心理影响进行了评估,发现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都报告了隔离的消极影响,包括创伤后应激症状、困惑和愤怒。压力源包括较长的隔离期、感染恐惧、沮丧、厌倦、供应不足、信息不足、经济损失和耻辱。
隔离的心理影响
被隔离的人普遍会产生心理困扰甚至是精神障碍症状。相关的量化研究显示,这些人出现了情绪障碍、抑郁、压力、情绪低落、易怒、失眠、创伤后压力症状、愤怒和情绪衰竭,情绪低落和易怒尤为突出。而质化研究也确定了隔离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困惑、恐惧、愤怒、悲伤、麻木和焦虑引起的失眠。
与未被隔离的人相比,被隔离的人出现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更差的工作表现。一项对照研究发现,被隔离的医院员工明显更有可能报告疲惫、与他人疏离、与发热病人打交道时的焦虑、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和优柔寡断、工作表现恶化、不愿工作或考虑辞职。隔离期(9天)一结束,被隔离是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最具预测性的因素。另一个研究对比了被隔离的父母和孩子与未被隔离的孩子的创伤后压力症状,发现被隔离的孩子的平均创伤后压力得分是未被隔离的孩子的四倍,在这项研究中,被隔离的父母中有28%报告了足够的症状,可以诊断为创伤相关的精神健康障碍,而未被隔离的父母中只有6%。
隔离的消极影响不仅表现在隔离期间,还表现在隔离期之后。SARS爆发3年后,在卫生保健工作者中,酒精滥用或依赖症状与隔离呈正相关,有被隔离经历的人,更可能会出现酒精滥用问题。此外,隔离与回避行为显著正相关。一项针对因可能接触SARS而被隔离的人的研究指出,在隔离期过后的几周内,54%的被隔离者避免接触咳嗽或打喷嚏的人,26%避免接触拥挤的封闭场所,21%避免接触所有公共场所。一项定性研究报告称,几名参与者描述了隔离期过后的长期行为变化,比如警惕地洗手和避免人群,对一些人来说,恢复正常的时间被推迟了好几个月。
怎样才能减轻隔离的后果?
1
尽可能保持较短的隔离期
较长时间的隔离与较差的心理结果相关,即参与者报告的压力因素在他们经历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影响越大。在已知潜伏期的情况下,将隔离期的长度限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而不采取过度的预防措施,将把对人们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已经处于隔离状态的人来说,延长隔离期,无论多么小,都可能加剧他们的挫折感或挫败感。在没有明确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对整个城市实施无限期的隔离,可能比严格实施隔离程序(仅限于潜伏期)更有害。
2
提供人们尽可能多的信息
被隔离的人通常害怕被感染或感染他人。他们还经常对隔离期间出现的任何身体症状进行灾难性的评估。对于接触过令人担忧的传染病的人来说,这种恐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参与者报告说,他们从公共卫生官员那里得到的信息往往不足,使他们不清楚自己面临的风险的性质,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被隔离,这可能会加剧这种恐惧。确保被隔离的人对有关疾病有充分的了解,以及隔离的原因,应该是一个优先事项。
3
提供足够的生活供应
还需要确保被隔离的家庭有足够的基本必需品,重要的是,这些必需品必须尽快提供。供应品的协调最好是提前进行,并制订养护和重新分配计划,以确保资源不会用完。
4
减少无聊感,改善沟通
无聊和孤独会引起痛苦;被隔离的人应该被告知他们可以做什么来避免无聊,并提供应对和压力管理技巧的实用建议。一项研究表明,专门为那些被隔离的人设立一个由精神科护士组成的电话支持热线,可以有效地为他们提供一个社交网络。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社交媒体可以在与远方的人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让被隔离的人向他们的亲人汇报他们的情况,并向他们保证他们一切都好。因此,为那些被隔离的人提供移动电话、充电设备的电线和插座,以及可以让他们与亲人直接交流的强大的WiFi网络,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压力和恐慌。
5
卫生保健工作者值得特别关注
卫生保健工作者本身经常被隔离,他们和一般公众一样,容易受到来自他人的负面影响。被隔离的卫生保健工作者可能担心造成工作场所人员不足,给同事造成额外的工作,而且他们同事的看法可能特别重要。对于被隔离的卫生保健工作者来说,与他们工作时经常接触的团队分离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孤立感。因此,他们感觉得到直接同事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在传染病爆发期间,一般医护人员的精神健康得到机构支援的保障,而管理人员应采取措施,确保他们的员工支持被隔离的同事。
6
自愿隔离比强迫更好
目前还没有发现关于强制隔离和自愿隔离是否对健康有不同影响的研究。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觉得别人会从自己的处境中受益会使压力情况更容易忍受,这似乎也适用于以家庭为基础的隔离。加强隔离有助于保护其他人的安全,包括那些特别脆弱的人(如那些非常年轻、年老或有严重疾病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人们被要求隔离,却没有足够的信息来保证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安全,那么利他主义就有其局限性。为了社区的健康而要求人们自我隔离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将他们所爱的人置于危险之中。
总的来说,隔离所造成的心理影响是广泛的、实质性的,而且可能是长期的。这并不是说不应该使用隔离措施;不采取隔离措施和听任疾病传播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影响。我们所要做的是需要对隔离谨慎处理,应该采取一切措施,以确保这种经历对人们来说是尽可能可以忍受的。这可以通过: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解释将持续多长时间,为他们提供在隔离期间有意义的活动,提供清晰的沟通,确保基本物资(如食品、水和医疗用品),人们应该强化利他主义的感觉等等来减少隔离对于人们的负面心理影响。
Reference:
Brooks, S. K., Webster, R. K., Smith, L. E., Woodland, L., Wessely, S., Greenberg, N., & Rubin, G. J. (2020).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quarantine and how to reduce it: rapid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he Lancet.
文字/焦欣月
图片/网络
设计/李琛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
居家学习如何管理好你的时间与情绪
人大人心 3-10
阅读更多
抓住延期开学契机,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疫情防控中容器隐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疫情下的情与理,还有我和你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分析新冠疫情中的“内”与“外”
同心战“疫”:莫让语言标签隔离了爱
警惕语言标签在疫情舆论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内”与“外”
如何看待疫情时期的语言标签?
抓住复工复产契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良情绪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面对疫情如何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8):无力感的管理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员工篇:居家隔离如何做好心理保健
哀伤的另一面:痛苦并成长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7):孤独感管理
疫情防控不能松劲的心理科学依据
写作:一种疫情下缓解焦虑和哀伤的自助方式
疫情后续社会心态发展趋势及应对
疫情后续阶段公众的不良社会心态及其调适
肺炎时期的亲情管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6):倦怠管理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组织篇:听心理学HR聊聊复工在即的那些事儿
如何理性的应对网络谣言?
疑病及自我调节
抓住疫情防控契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5):怨恨管理
孤独感及自我调节
如何在疫情来临时保护好家中的老人
新型肺炎阻击战中,企业员工应关注三项修炼
一位心理学教师给丈夫的来信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4):社会性抑郁管理
“四分之三现象”——为了顺利度过下一个14天,你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3):无聊情绪的应对
一线抗疫群体心理健康防护建议
高风险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防护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2):愤怒管理
少出门、少出门、少出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面对新型肺炎的中庸之道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1):恐慌管理的理性思考
新生婴儿及其家庭在疫情中的身心防护
疫情防控不能忽略的几件心理大事
我们都是一家人——给被隔离的人们更多的关爱
把握住社会心态主阵地,打好疫情阻击战之情绪战
如何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议
疫情之下,莫让孩子染上恐慌
心理指南:被病毒感染后,我们可以怎么做?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