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擅于驾驭你,还是感受你?

校长传媒 2021-09-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尾线留痕 Author 李晶april


【李晶专栏】

孩子擅于驾驭你,还是感受你?

原创作者|李晶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能够通过揣摩别人的神态和语气,确定自己的行为策略。比如有的孩子被父母批评,就会钻到爷爷奶奶怀里;有时爸爸不给买的东西,就会跟妈妈央求。


还有些孩子虽然同样细致入微,但表现出的行为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比如看到爸爸回家脸色不好,就会主动送上一杯热水;听到妈妈说感觉很累,就不声不响地帮助分担家务。


这两种类型的表现,虽然都体现了孩子敏于观察的特点,但行为结果却完全不同。前者是通过利用与驾驭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后者则是通过体察与感受,用自己的行动关爱家人。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形成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父母的哪些行为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01

是否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一些家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凡是孩子喜欢吃的菜,其他人再想吃,也要先让他吃够。当孩子要求买东西时,即使心里觉得用处不大或者过于昂贵,也理所当然地满足他。


起初,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父母认为他应该慢慢懂得为他人考虑,懂得体谅父母时,孩子却已经养成了理应被父母照顾和迁就的习惯。


在我家,当餐桌上闺女爱吃的菜只剩最后一点时,同样喜欢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夹到自己碗里,或者与她一人一半。如果她想全部自己吃,我就会告诉她:“妈妈也喜欢。”

还有一次一起去商场,闺女看中了一款衣服,我告诉她:“这件衣服价格太高了,你如果喜欢,可以等工作后自己挣钱买。”


我之所以对这两件事印象深刻,是因为当时自己的第一感受并不是太好,总觉得有些亏待闺女。但促使我坚持这样做的原因,是我认为这会让孩子懂得体会他人的心理需求,体谅父母的支付意愿。


如果孩子从小一直是被满足的对象,他就无需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或替他人着想。而如果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要求被满足是有条件的,他就会养成关注他人的思维方式。


02

是否总是过于关注孩子的情绪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往往习惯于居高临下地管教孩子,却疏于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于是,越来越多的家教文章会引导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然而,在一些家庭中,情况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情绪,生怕孩子有一点点不开心。


一位妈妈对我说:儿子从小由她带大,整天围着他团团转。上幼儿园后,老师对她说孩子有些口吃,不爱说话,也不大合群,经常一个人玩。

经过仔细询问我发现:原来妈妈每当看到儿子盯着一样东西看时,马上就会拿给他;每当看到儿子皱眉头时,马上就会揽过来抱。时间久了,儿子不用说任何话,只一个眼神,或一个表情,妈妈立刻就能理解他的想法,并且马上帮他办好。


由于不用开口,自己的意愿就能得到满足,孩子根本不需要根据父母的脸色,判断自己是否应该请求,或者如何请求。这样的孩子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必然较弱,更重要的是,他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会顾及他人的情绪和想法。


我闺女小时候像很多孩子一样,总会用哭来表示自己想要什么或想做什么。我心里其实很清楚她的想法,但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一定让她看着我,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孩子习惯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并学会观察并关注他人的情绪,而不是总是让别人揣摩她的心思、理解她的意图。


03

是否总是把孩子的感受放在首位


四岁的小姑娘因为一点小事,踢了站在旁边的爷爷一脚,把爷爷气坏了。妈妈立刻对女儿说:“爷爷是长辈,你不能踢爷爷。再说你那么小,踢别人你自己会疼的!踢了别人,人家批评你,你也会不开心呀!”

 上小学时,老师要求以《父母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女孩怎么也写不出,去向妈妈求助。妈妈启发了她好久,最后才发觉:原来女儿的问题在于她根本感受不到父母付出的爱。


孩子小时候,妈妈的本意是想让孩子通过自身的体会,改变不良行为。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则是“不要让自己疼”、“不要让自己不开心”。所以之后孩子考虑任何事情时,总是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会过多考虑他人的所思所想。


同样的事情,如果父母换种处理方式,就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妈妈可以对女儿说:“爷爷平时总是照顾你,心疼你,可是你却踢爷爷,爷爷心里该多伤心呀!”这样孩子就会用心去感受家人关爱,并且用心去回报。


如果你希望孩子今天愿意感受你、而不是乐于驾驭你,如果你希望孩子明天真心爱着你、而不是苦心算计你,就请教他学会耐心克制自己的欲望、理性表达自己的需求、用心体会他人的情感。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不做家务的孩子会缺少哪些能力?

你关注过孩子书桌的这些细节吗?

为自己写“辩护词”,让孩子心服口服

关于“早恋”这回事

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是急活,也是慢活、细活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尽早、尽心、尽力

如果你不得不与孩子分离

你希望孩子是怎样的继承人?

优秀父母必备技能——做孩子的伯乐

善于交流的孩子机会更多

孩子的“顽疾”需要标本兼治

修炼亲子关系技巧之 “忍”字功

自主学习的两大驱动力

修炼亲子关系技巧 之 敏感和思考

为什么我坚决反对父母给孩子检查作业

修炼亲子关系技巧 之 点到为止

填报高考志愿从高一开始

修炼亲子关系技巧 之 温柔的坚持

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要急、不要停,最终都能解决

别剥夺孩子为自己努力的机会

换位思考,让孩子更愿意与你亲近

“高目标、没退路”让孩子考试更焦虑

老人娇惯孩子,这个局怎么破?

每个孩子都是百万富翁

当孩子遇到麻烦时

做“熊孩子”的好朋友

“富养”与“严管”的女孩养育误区

亲子关系准备攻略——写给准爸爸、准妈妈

“用”出来的男子汉

学习成绩好,会掩藏哪些危机?

“认真学习”怎么这么难?

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

父母之蜜糖 孩子之砒霜

你能为孩子未来的婚姻幸福做什么?

做到这四点,帮孩子赢在职场的起跑线

为什么孩子总是说话不算数

你怕孩子太善良么?

被忽视的腹泻:乳糖不耐受

父母的远见,让孩子的未来更精彩

不学习,你可能会误了孩子

爱心与责任心,无法速成

如果你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她的目标!她的坚持!

得的到,也要守得住——学霸的悲剧终结美丽童话

你真的准备好送孩子出国留学了么?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二)走在文化的“三角洲”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一)

孩子不让我管他交朋友

这三个家教传统过时了么?

“小绅士”和“小淑女”是怎样养成的

爸爸,我只想比工作重要一点点

最好的家训——林则徐的“十无益”

让孩子更积极的诀窍——从马未都减肥想到的

控制唠叨三原则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中国妈妈与犹太爸爸的育子碰撞

犹太人的家教,惊醒世人

一管就烦 一放就松——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别毁了孩子的青春期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从一扇门的距离开始

智慧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学会提问和思考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我的熊孩子,我的暴脾气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

家长聪明还是平庸,11张图告诉你差距在哪?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作者签名售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