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家梦想的传承|纪念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五十年
1972年春天,阿尔及利亚的姆扎卜山谷里,疾驶而来的吉普车上走下来一队陌生的亚洲人。领头的人个头不高、略显清瘦,一边抬头凝望着盖尔达耶,一边思考着如何记录这座千年古城,反复自问着此行究竟应该探访什么?吉普车旁站着两位高瘦的青年,留着长发、穿着时髦的喇叭裤,一位伸手触摸民居的砖石专注地观察、另一位低头勾画起建筑的速写。领头的人正是时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原广司,36岁的他踌躇满志。两位青年是日后成长为东大教授的藤井明和建筑家山本理显,时年24、5岁的两人难掩激动与兴奋。这一年他们一行十余人环游了地中海周边的八个国家、调查了48个聚落。由东京大学原研究室发起,历经五次、跨越30多国、走访近三百个聚落的 “世界聚落调查(1972-1978)”由此开启。
1979年,原广司的大弟子藤井明入职东大后,原・藤井研究室持续开展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直至两位建筑家相继退休。这段岁月被日本建筑学界称作“日本聚落研究的黄金时代”(1972-2013)。研究室众弟子:建筑家山本理顕、隈研吾、竹山圣、小嶋一浩、王昀、胡昂等,都曾在研究室期间参与过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并从中受益匪浅。
·东大聚落研究数据库
2013年藤井明退休后,与胡昂一同执教四川大学建筑系,胡・藤井研究室持续开展中国聚落与民居调查,研究重心转向亚洲。2020年,胡昂重返东大任教,胡研究室接过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的火炬。2022年6月,尘封十年的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住居文化研究”正式重启。
为什么调查,偏偏是聚落?
建筑的多样性是创作的源泉
聚落是创作的源泉,这种认识是东大研究室的“传统”。建筑家原广司在继承池边阳的宇宙建筑与未来都市研究的同时,又开启了世界聚落的调查。此后建筑家藤井明传承世界聚落探访,同时也开拓了都市形态解析。胡昂教授一方面进行着未来都市与建筑形态的探索,另一方面也一直关注着世界聚落与居住文化。两个平行领域表面上看起来一个面向未来创新、一个回顾传统寻踪,应当全无交集。其实并非如此,二者恰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传统聚落是濒临灭绝的“方言”,是建筑原创与未来构想的源泉。对传统聚落空间图式与文化意蕴的探究,正是形态研究的核心构成。聚落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所积淀的文化意涵,具有固有且稳定的意义。这样看聚落其实拥有许多关于未来的重要启示。正如原广司老师以前做聚落研究时曾说过:“我们不是带着乡愁之眼凝视聚落,而是带着对于未来的无限期待去思考。”
· 聚落研究手稿
住居文化研究,关注人本生活
依据在地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民俗自发地生长,聚落逐渐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形态模式,并且把当地的历史文脉、信仰、心理等精神因素也蕴含其中。世界各地的聚落风貌与建筑形态特征鲜明,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性特色和先人的智慧,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也是凝结在环境中的地域特色文化。与此同时,由于村镇环境大多相对僻塞,交通发展滞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框定出一个较为封闭的地理空间,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而封闭的文化生态系统,使得人们的聚居模式、空间概念等居住文化也得以较好的留存下来。因此对住居文化的研究同时也是对人文主义社会形态的捍卫,是将世界持续多元化发展的有力手段。
对世界聚落遗产的保护性记录
这些村镇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拥有着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的祖祖辈辈通过勤劳的双手营建了这些村镇,其中既具有地域差异性,又具有自然本土性。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种人们适应特定环境的产物,它们不仅书写着世界各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而且还蕴含着古往今来文化交流的信息,并且还记录着不同历史阶段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传承与演变。这些聚落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丰富的聚落形态、紧密联系的自然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营建秩序和空间概念,这些都赋予了聚落顽强的生命力。
原广司的弟子们
原广司
“我从三十多岁开始做聚落探访起,一直就认为我所涉及的聚落研究与建筑设计是平行的两条路,对我而言同等重要。”
1970年,原广司正式成立了个人建筑研究所,然而此时的日本,建筑行业低迷,个人能够承接的建筑设计项目,以小型住宅为主,在整个行业陷入迷茫之际,原广司率先将目光转向了聚落。最初很多同行不能理解他为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看似远离设计本身的事情。后来,他将成果汇总在岩波新书的记行文《聚落之旅》及《住宅集合论》(共5册)中。1997年,原广司将自己在聚落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建筑设计思考写成了《世界聚落的教示100》。用丰富的成果甚至实践,证明了这场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壮举的意义:聚落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原广司几代人除了为后世留下大量的珍贵影像和手稿外,其研究成果成为了培养建筑设计师的厚土。原研究室作为建筑的名门,聚落的名家,原广司、藤井明两位老师曾带领着各时期参与聚落调查与研究的众多研究者们,他们满怀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执着于世界各地的聚落探访。
通过这样的方式,原广司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学徒,由此构建出了群星璀璨的原广司谱系,原广司研究室成为培养建筑家最多的研究室,被誉为培养建筑家的摇篮。如今他们在大学任教的同时,从事着建筑创作,参与并受益于聚落研究。
藤井明
“研究传统聚落以及住宅的意义,在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连接人无限的想象力。这些研究行为就像中药一样,虽然无法对建筑设计产生直接效应,但随着时间流逝将发挥持续性的功效。”
从1972年开始,正在东京大学求学的藤井明,作为原广司的“大弟子”,与导师一起开展了广泛而系统的世界聚落调研,五次世界聚落探访,一共走过了44个国家,65000余公里。这段惊险又欣喜的经历,点燃了藤井明心中的火苗,并从原广司手中接过了聚落研究的接力棒,自此,藤井明的个人职业生涯,从未间断世界聚落探访与研究。1990年后对南美洲、大洋洲、亚洲国家和地区进行了20余次聚落调研。
藤井明将自己毕生的聚落研究的成果,陆续刊载在日本《住居》杂志的“风纹”专栏。连载一写就是整整20个春秋,执着最终成就了经典。从1972到1999年间调查过的聚落,经整理后结集于2003年出版在《聚落探访》一书中,该书也成为了聚落研究学者的必读书目。
那些在原研究室求学过的建筑师山本理显、隈研吾、竹山圣、小嶋一浩、王昀、胡昂……都或多或少在聚落探访中找到设计的方向,很难说在日后的设计工作中有意模仿聚落的元素,却总会在某个苦思冥想的瞬间,脑海中闪现的探访画面,赋予他们新的灵感。
山本理显
“当时的我更多的是迷惘,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我并没有很认真地学习,当时觉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方向都有问题,现在的制度也有问题,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呢?像我作为建筑师,就是向原始的聚落进行学习。”
山本理显曾在毕业之时陷入了迷茫,时代的变迁让他一时间无法找到设计的意义,在加入原研究室后,他以研究生的身份参加聚落调查与研究,藉由聚落探访之旅,山本理显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理念受到了极大影响,通过对这些传统聚落进行研究,他重新找回了做建筑的兴趣,在此之后决定设立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此后十余年里,山本理显一边做着建筑,一边继续走在聚落调查的旅途中。
北京建外soho、天津图书馆、公立函馆未来小学、埼玉县立大学
隈研吾
“聚落探访是一段让我找到人生方向的旅程。”
和山本理显带着迷茫进入原研究室不同,隈研吾带着对建筑设计更悲观的情绪遇到了老师原广司。随后便脚踏实地,到千叶县去,到撒哈拉去,到山里去,到村落去,去寻找人和居住环境之间的联系,去探究建筑对人际形态形成发挥的作用。并且逐渐地形成了一套现在看来较为返璞归真的观点:要最大化利用最便宜的木材,要考虑到设计能够良性作用于一般的民众,尤其要克服华而不实、标新立异的倾向。
竹山圣
“城市与建筑就像一碗茶和其中茶叶的关系,聚落与民居也是如此。”
1977年才进入东京大学学习的竹山圣,第一轮世界聚落调查已经进入了尾声。如果说藤井明和山本理显从原先生这里继承了理性思维,那么竹山圣则继承了原先生的诗意与感性。西非之行,让竹山圣感受到了一座住宅宛若一处聚落,既复杂又具备丰富元素,一座住宅就能让人感受到宇宙。而在巢状结构般的住居里创造建筑的呼吸感,成为了竹山圣的使命。
混凝土城堡|TERRAZZA 青山、白莲华堂、OXY乃木坂
小嶋一浩
“原老师说过‘聚落是共同的幻想’,在盖尔达耶,人们仿佛就住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中似的。完全没有所谓的距离感存在,感觉很不可思议。”
为了做聚落研究而考进原研究室的小嶋一浩则没有那么幸运,他被录取时正好是第一轮聚落调查结束之际(1972-1981)。然而原研究室的前辈们时不时整理从世界各地带回的调研影像资料,久而久之让小嶋一浩便产生了“我也非去不可”的想法。在原先生和师兄山本理显的鼓励下,1982年的春天,24岁的小嶋一浩开启了自己的聚落探访之旅。盖尔达耶古聚落的低层高密度空间,在他设计的“东京集合住宅Space Block”中,可以明显看到盖尔达耶那低层高密度空间的影子,尤其是高密度空间的重叠转折再加以配列的那一部分。
涩谷STREAM、千叶打濑小学校、宇土市立宇土小学校
王昀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会形成自己的经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它是我们设计的源泉。我十年里只干了一件事情,便是行走于各个聚落,这对我的设计也有所启发。”
1996年,是王昀在东京大学进行博士课程学习的第二年。这一年,王昀开始跟随藤井先生一起踏上了聚落探访之旅,作为进入原·藤井研究室的第一位中国籍学生,首次将聚落探访的足迹迈进了中国的广袤大地。然而王昀在进行聚落探访的过程中,同样被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所打动,尽管一个是追求与自然容为一体,一个是冰冷的、反自然的机器美学,他们交相辉映地出现在王昀的脑海中。自此,王昀着重简化建筑语言,从人本主义出发,研究人自身对空间的理解和使用需求。
60平米极小城市、庐师山庄会所、庐师山庄A+B住宅、2.363平米住宅
胡昂
“聚落的形成消耗了人类大量的能量,也暗示着更具多样性空间的存在。保持好奇心、探究异文化、寻找建筑的语言,发现聚落的构造,领略聚落与城市林立的’世界的风景‘。”
2006年,时任四川大学副教授的胡昂申请到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年仅31岁却有着八年的藏地民居调查与文化研究背景的他,备受藤井明的青睐。在校期间多次参与研究室世界聚落调查,其中包括西非八国与中国聚落调查。2011年回国任教后,相继实施欧洲、北非、日本和中国多地聚落调查。2016年执教牛津大学后,持续开展世界聚落与城市调查。迄今为止,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近40个国家200多座城市,实地调查过上百个聚落。2020年,他不负众望,历经层层选拔最终成为东京大学建校145年来第一位建筑规划学科华人正教授。2022年初,当选东京大学唯一一位中国籍日本工程院院士。
03
大事件:聚落研究重启
东京大学的“世界聚落调查与居住文化研究”始于1972年,这是一项由原广司和藤井明两位教授主持、数十人参加、跨越半个世纪的伟大事业。几代研究者实地探访50余个国家、600多个聚落后留下的十万张幻灯片、手绘图纸及各类影像资料构成的“世界聚落数据资料库”,在藤井明退休后已尘封十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的研究者都对此研究兴致寥寥,无人愿意问津这样一个费力不讨好、费钱还不盈利的项目。这些聚落调查资料怎么办?未来这项研究又将何去何从?
· 东大聚落研究传承——原广司(中)、藤井明(右)、胡昂(左)
· 原广司寄语胡昂:梦的继承者
已至暮年的研究奠基人原广司与开拓者藤井明,心中怎么也放不下这件事,他们都很关心如何将世界聚落数据库这座宝藏传承下去,非常期待它后继有人。2018年,原广司和藤井明共同决定将尘封的东京大学世界聚落数据库,正式移交给弟子胡昂。2020年,胡昂重返东大任教,就此成为东大聚落研究梦想的继承者。2022年6月,尘封了十年的世界聚落数据库终于重见天日,东大胡研究室接过火炬,重启研究砥砺前行。尽管费尽周折,却难忘初心。只为了继承聚落研究,将人类文明的火炬传下去。
近年,原广司也坦言,当初那些走过的地方,惊鸿一瞥的乡村,短短几十年已经物是人非了。很多研究留下的图像成为了孤本,如果这些资料再丢失,那也许世人将再也无从得知,在世界的角落曾有过这样一个渺小而美丽的地方。
期盼聚落研究后继有人,能有更多年轻学者参入其中、继续丰富全球聚落研究的成果。这既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神圣的使命。我们满怀无限期待。
END
往期回顾
「庭园细见」
「建筑文化」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22 | 卡罗高原上巴塔库族曼「歇山屋顶住居群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建筑家」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