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 | 宋韵湖州①:胡瑗与“湖学”

湖州发布 2023-01-12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全文4325字,阅读约25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宋高文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编者按: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晚唐到吴越时期,南太湖的弧形湖岸线正式成型,更有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横塘纵溇的格局基本形成,奠定了两宋湖州低地全面深度开发的基础。围湖造田在唐时便已出现,但真正大规模开发圩田却是在两宋,特别是南宋时期,“浙西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塘溇渎,悉为田畴”,呈现“士狭人畴,田无不耕”、“无不耕之地”、“四郊无旷土,随高下悉为田”的景象。在历代兴修水利、精耕细作、饲蚕养鱼中,湖州人养成了勤劳的品性,宋人吴泳引时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高斯德也说:“其熟也,上田亩收五六石,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吴高二人都强调此系“勤所致”,“人力之尽”,充分肯定了湖州百姓的创造力。嘉泰《吴兴志》说“高宗皇帝驻跸临安,实为行都辅郡,风化先被,英杰辈出。四方士大夫乐山水之胜者,鼎来卜居”,元《宇文公谅记》也说“自唐更五季至宋南渡,吴兴去宋行都最近,苕、霅二水分贯郡城,宋诸王公,钟鸣鼎食,邸第相望,舟车往来,烟火相接。”可以说,“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基础成就了湖州东南文化之邦的美名。


近期,我们将邀请相关研究学者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全面立体地介绍宋韵湖州,更好地展示湖州宋韵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胡溇是著名的“太湖三十六溇”之一,横跨胡溇的单孔石拱桥名“述中桥”,南北两侧均有楹联,其中南侧有“东吴西越要道津梁”,北侧有“桥以中名界分江浙”,以简约的文字,精准地点明了胡溇地处苏湖间的独特地理方位。胡溇就是因北宋长期在苏湖办学的教育家、理学家胡瑗得名。胡溇有宁寿寺,“寺不知昉于何代,或曰胡安定公别墅,后人改建为寺第,志书不载,其说未敢尽信,观于庭前双柏,大可数围,则非近代可知矣”。胡瑗曾执教湖州12年,分经义与事务两科,其弟子多至数千人,时称“湖学”。


胡溇入湖口


胡溇述中桥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因为世居安陕西定,后人多称他“安定先生”。胡瑗“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即以圣贤自期许。邻父见而异之,谓其父曰:‘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家贫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明复、石守道同学,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恐扰心也。”如此勤奋努力,潜心学业,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传为美谈。后人为了发扬这种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将他曾投家书的涧命名为“投书涧”,并在涧边立一石碑,上书“胡安定公投书处”。


胡瑗先生像


胡瑗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胡瑗坚持朴素的唯物论,反对唯心论,认为“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开宋儒性命之学的先声。以传统的儒学伦理为核心,大胆质疑,自立新解,开宋代义理易学之宗。全面阐述性、命、天、人、政、教的内在关系,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性命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全望祖撰的《宋元学案》称:“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文中所指“安定泰山”,因宋初胡瑗讲学于南方称南派,孙复、石介讲学于北方称北派,亦称泰山派。“程、朱二先生”,是指程颐、朱熹。其中程颐是胡瑗的学生,朱熹是程颐的学生。黄宗羲所纂《宋元学案》,首篇就是《胡瑗学案》。


安定书院旧址上的胡瑗雕像


胡瑗先应范仲淹聘请在苏州州学办学,为他后来成功主持湖州州学创立分斋教学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庆历二年(1042),胡瑗已50岁了,“滕宗谅知湖州,聘为教授。先生倡明正学,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子弟,诸生亦爱敬如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胡瑗主持湖州州学长达12年,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他们学成以后,又各以所学传授,“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这对于改变当时在士大夫中存在的片面崇尚词赋的浮夸风气,起了积极作用。庆历四年(1044)朝廷开天章阁,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史称“庆历兴学”。


安定书院故物“皇宋州学宝尊”铭牺尊


皇祐元年(1049),经范仲淹推荐,胡瑗被召之京师太学。在太学执教期间,“其徒益众”,“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他的学生,言行举止,“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瑗弟子”,他的高足弟子程颐经常对人说“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一望可知”。神宗皇帝称胡瑗为“真先生”,皇祐四年(1052)任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嘉祐元年(1056)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下侍讲,仍在太学教授,直到“病不能朝”,以太常博士致仕。在他离开学校“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嘉祐四年(1059)六月六日病逝杭州,享年67岁。次年,十月五日移葬于湖州城南的何山墓地。


秋色掩映的胡瑗墓园


胡瑗“湖学”思想的核心是“明体达用”,“体”原义为儒家传统道德,“用”原义为治事。“明体”即“明本”,明做人之本、做事之本、做学问之本;“达用”即“实践”,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明体达用”思想最为朴素易懂的解释就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作用,“明体达用”即把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汉唐以来,学校教育和选拔人才均以经书辞赋为选拔内容。这种选举方式既不能了解圣贤之遗意,又缺乏道艺、德行之实,更少能有治国理政的真实本领和才能。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记述胡瑗常常“患隋唐已来,仕进尚文词而遗经业,苟趋禄利”。教育不只为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是培养出既精通儒学经典,又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人才。  


胡瑗为贯彻其“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创立了分斋教学法。《宋史・选举志》载:“安定胡瑗设教苏、湖间二十余年,世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关于分斋教学,南宋张镃有过更详尽的介绍,“安定先生自庆历中教学于苏湖间二十余年,束脩弟子前后以数千计。是时方尚辞赋,独湖学以经义及事务为先,故学中有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边防、水利之类。故天下谓湖学多秀彦。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为政,多适于世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总结胡瑗经验,“其教人之法,科条纤悉具备,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者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冠,堰水以利田,算律以明数是也。且文武兼资、通才与专才兼顾”。黄宗羲继承胡瑗“明体达用”的衣钵,开创了学贵践履的经世致用新学风。


吴潜全集


分斋教学是“湖学”的核心和精华,打破陈规旧习,把“治兵、治民、水利、算数之类”水利、算数、兵学等实用自然科学,正式纳入官学的教学体系之中,与儒家经典并列,同时教授。“儒风盛于东南,自湖学始”,这种分斋教育,独“湖学”所有,“故天下谓之湖学多优异”。从湖州走出去的科举士子,很多是水利工程的行家里手。吴潜嘉定十年(1217)状元及第,后又两度入相,为南宋中晚期名臣,主政宁波时,将全郡的水道、水闸、水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与联通,还设立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即水则亭。严震直,洪武二十八年(1395),主持重开广西兴安县灵渠,“审度地势,导湘、漓二江,浚渠五千余丈,筑渼潭及龙母祠土堤百五十余丈,又增高中江石堤,建陡闸三十有六,凿去滩石之碍舟者,漕运悉通”。潘季驯在嘉靖、万历年间曾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负责治理黄河、运河长达十余年,提出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理论,综合解决黄、淮、运问题。看似文弱的湖州书生,却知兵,懂兵,会用兵。钱镇明嘉靖三十年(1559)进士,“洞悉天下边关险要机宜”,“遇事慷慨论列,不少依阿”。茅元仪为晚明著名的火器专家,知古今用兵方略及九边厄塞形势,编纂240卷《武备志》,充督师孙录宗幕僚,抵御后金南下,出谋划策皆得要领。及至近代,湖州很多科举世家的很快成功转型,鲍山钱氏的钱恂在清末成著名外交官,其弟钱玄同更成为文字改革急先锋,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钱玄同子钱三强则成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荻港章氏的章鸿钊,21岁就考取秀才,后专注研究科学,成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胡瑗的分科、分斋教学法,比欧洲直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高校才分系科教学要早七八百年。清末在兴学堂、改书院的热潮中,胡瑗分斋教学制度又受到社会重视,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学制度重新被提了出来。


潘季驯巡河图


潘季驯创造的堤防工程


熙宁五年(1072),胡瑗弟子孙觉任湖州知州,上疏朝廷请准在湖州为胡安定先生建祠,宋神宗下诏,定春秋致祭,赐谕文为“学宗孔孟,教行苏湖。有体有用,斯文范模”。据元代《安定书院燕居堂铭》载,南宋淳祐六年(1246)知州事蔡节改建为安定书院。至元三十年(1293年),湖州路总管许师可将安定书院移建于路治西北观德坊,并扩大书院规模,新建祠房舍50楹。明宣德初都御史巡抚浙江,即故址重建,之后屡屡重修重建。回首千年,安定书院在时代的风风雨雨中几多变化,北宋时的繁华与荣耀,也大都随着历史的轮转而湮灭殆尽,如今只留下了一个安定书院的地名让今天的我们怀想凭吊。惟有胡瑗“明体达用”的湖学精髓,虽历经岁月磨砺,却依然枝繁叶茂。



明茅元仪《武备志》


宋嘉祐五年(10560)十月初五,胡瑗长子胡志庚扶灵“葬乌程何山之原”。胡瑗的墓地处,三面环山,松木葱葱,景色幽雅,苏轼诗云“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何山幽谷即指此处。如今修复后的胡瑗墓由墓圹、平台、神道、牌坊、拱桥、享堂等组成。胡瑗墓入口处建有一座石坊,坊额“胡安定先生神道”,中间两根石柱上刻有挽联:“千秋仰斗山崇封载表;一代尊梁栋教法常新。”石坊后面,一边是“享堂”,一边是胡瑗像。墓园神道长约200米,翠柏夹道,肃穆庄严。尽头是一座小山,墓葬依山而筑颇见气势。墓地分三层台阶,黄石垒筑,中间是宽阔的石阶。第三级平台筑有一道弧形石墙,中间是圆形石砌墓冢,墓顶绿草如茵,颇有生机。墓碑刻“安定文昭胡公之墓”一行楷字。


拜谒者给墓前的胡瑗雕像披上红绸带


站在寂静的墓地上环顾四周,青山逶迤,绿树参差,溪水潺潺,渺无人烟,唯闻虫鸟低吟。这时想起了很多宋代时人对先生的称颂,王安石《书赠胡翼之》说“孔孟去世远矣,信其圣且贤者,质诸书焉耳。翼之先生与予并时,非若之远也”,把胡瑗与孔孟置于同等的地位。欧阳修有诗赞曰:“吴兴先生富道德,诜诜子弟皆贤才。”王安石也称道:“先取先生作梁栋,以次收拾桷与榱。”曾任湖州知府的苏轼亲至墓前凭吊,写下了《谒安定先生墓》诗:“伟哉安定叟,倡道孰与京。深悟一贯旨,体用授诸生。施教各以类,诜诜尽才英。俱成桷与榱,致用良匪轻。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名。我来起肃敬,为采湖之蘅。”


胡瑗墓牌坊后长长的松柏墓道


雪中的胡瑗雕像别有一种气度



往期推荐

上下滑动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湖州味道㊹|湖州味道㊺

湖州味道㊻|湖州味道㊼|湖州味道㊽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张驰虹

编辑:金臻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健步行,庆国庆摄影:张博璐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