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4中国乘用车电气化展望:800V高压+SiC碳化硅+高倍率电池技术加速车市电气化转型

夏立鹏 盖世汽车研究院
2024-11-29

更多报告资源,请加微信(gasgoo2019)联系咨询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进一步强化向电气化转型发展,2023年乘用车电气化市场销量共计983.6万辆,电气化渗透率达到37.8%,其中PHEV+REEV的动力形式成为当前市场主要的增量贡献。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电气化转型在800V高压+SiC碳化硅+高倍率电池技术的加持下,预计高压及超级快充技术将逐渐进入主流市场,同时混动技术持续迭代,优化燃料经济性,插电混动市场也将保持较快增速。



围绕电气化发展现状及产业趋势,本报告核心观点有:


01

乘用车电气化市场发展现状:NEV市场保持快速发展,HEV市场增长乏力


行业目标及政策:2023年核心技术指标相比2025年目标仍存在压力,较为突出的是混动占传统乘用车比例为18.8%,较目标50%~60%仍有巨大差距,政策层面,国家七部委联合发文保障汽车行业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延续至2027年;


电气化市场现状:从动力形式来看,纯电动市场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增长,插电市场同比增长86%,HEV增长乏力;其中自主车企电气化渗透率明显高于外资车企,自主阵营均加速向电动化转型,合资阵营丰田HEV、宝马NEV渗透率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02

电气化核心零部件市场分析:800V高压+SiC碳化硅+高倍率电池技术加速汽车市场转型


动力电池:2023年动力电池装机总量超过387.7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经济性优势占据主导比例67.3%,电池厂TOP10集中度达96.8%,动力电池呈现“双龙头” 竞争格局,动力电池配套走向多供趋势明显,同时车企加速自研自产电芯,当前主要以1~1.5C倍率为主,2C及以上车型占比仅1.5%;


电驱动:新能源乘用车驱动电机搭载量超833.7万套,TOP10集中度超70%,其中有4家供应商为车企自研自制占近50%,全年累计800V高压平台渗透率仅4.4%,碳化硅渗透率仅11%,随着超充产业链逐渐成熟,随着规模提升,成本有望进一步下探;


电源模块:车载充电机OBC功率主要集中在3.3kW和6.6kW,其中6.6kW份额占比54%为行业主流,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推出11kW和22kW,预计车载电源模块向多合一集成化、高功率、双向OBC方向发展,随着整车电压升级,SiC-MOSFET加速替代Si-IGBT,高压连接器也随之增加;碳化硅器件可降低损耗,提升 OBC功率密度与系统效率1.5%-2.0% 左右,全域升级SiC则整车系统效率有望可以提升幅度超5%。


03

2024年乘用车电气化产业趋势展望:预计全年累计电气化规模近1200万,市场渗透率达45%


乘用车电气化市场有望保持快速发展趋势,预计,插混、中高端纯电市场将是主要增长来源,其中零部件也将加快技术创新与迭代发展,其中整车高压平台主要兼顾400V/800V和全域800V两种选择,并向平台化、深度集成化、跨域融合、动力域模块演进,磷酸锰铁锂、半固态等创新技术陆续量产,800V高压及超级快充技术有望进入主流市场;从下一代核心零部件来看,全固态仍然处于产业化发展前期,电驱动将保持材料及系统级创新发展,车载电源呈现模块深度集成、V2X车网互动,未来车辆有望作为分布式能源重要环节,有效提高电能转化效率和利用率,有利于电网削峰填谷的优化和调度。



当前电气化转型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混动化进程较目标仍存在差距,需加强政策引导节能车与新能源汽车共融发展,2023年国家和地方政策将继续保障车市稳步向上发展,其中国家7部委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保障汽车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并调整并新增技术参数指标,其中纯电续航里程需≥120km,电池系统能量密度≥95Wh/kg,新增指标低温里程衰减需≤35%;



2023年中国乘用车电气化市场销量共计983.6万辆,电气化渗透率达到37.8%,其中从动力形式来看,纯电动保持较快发展水平,HEV市场增长乏力,PHEV+REEV份额持续扩大,主要为国产插电混动技术迭代升级后,以低能耗、高性价比等优势更能满足当前发展阶段的市场需求,相比纯电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无续航焦虑的驾驶体验,更加适用广泛的中国道路工况;



从新能源市场来看,NEV结构性调整明显,正逐步形成纺锤形特征,其中纯电领域,A00级快速下滑,A级车在比亚迪和埃安等热销车的推动下大幅提升;插混市场得益于比亚迪DM-i、理想和深蓝等增程车型爆发,保持较快增长;从城市渗透率来看,新能源在各线城市的渗透率发展不均,三线及以下城市仍具备发展潜力,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渗透率相对领先达到45.3%、38.1%,二、三线与整体渗透率基本持平,低线城市发展进程相对落后;从分省市区域来看,各省市推广NEV渗透率分布不均,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川渝地区的城市群相对领先,受温度、路况、充电设施、购买力等因素影响,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仍具备发展潜力;



从三电核心零部件电池行业格局来看,动力电池行业走向多供趋势明显,同时车企加速自研自产电芯,自主车企中则普遍引入多家供应商;主要新势力品牌中小鹏、零跑、合众供应商较为分散,理想、特斯拉、赛力斯则集中选择宁德时代作为主要供应商,蔚来增加中创新航装机比例,预计后续动力电池配套将主要为多供策略;


从材料体系和平均倍率来看,2023年1-12月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仍以铁锂为主,三元仅在B级及以上市场占主导份额,主要以1~1.5C倍率为主,2C及以上车型占比仅1.5%,预计随着4C电池的量产,2024年充电倍率将加速迭代升级;



当前800V电压平台+碳化硅SiC电驱动的最佳搭配加速上车,2023年1-12月新能源乘用车800V高压平台渗透率仅4.4%,碳化硅渗透率仅11%,随着超充产业链逐渐成熟,成本进一步下探,2024年起售价有望下探到20万以内,加速800V技术的普及和向主流市场渗透。



目前车载电源模块发展趋势主要为集成化、大功率、双向充放电,车载充电机OBC现状主要集中在3.3kW和6.6kW,其中6.6kW份额占比54%为行业主流,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推出11kW和22kW高功率OBC,预计车载电源模块向多合一集成化、11kW/22kW大功率、双向OBC方向发展;随着整车400V升级800V平台,其中OBC车载充电机、DCDC直流变压器等器件也将随之升级应用SiC功率器件,以此来适应高电压的工作环境,实现降低损耗的同时提升系统效率,全域升级SiC器件则整车系统效率有望提升幅度超5%。



综合来看,电气化发展趋势主要向平台化、深度集成化、跨域融合、动力域模块演进,从开始的分立式“大三电、小三电” 部件走向最终形态的动力域模块,同时可以降低BOM数量、芯片数量、开发周期、以及响应更快的OTA体验,行业内主流OEM和Tier 1联合开发,共同推动动力域模块发展;



当前车企及动力电池企业均在结构+材料等多项领域创新,并推动LFMP、钠离子、半固态等技术陆续量产,其中LFMP具备低成本、高热稳定性、高安全性的优点,通过离子掺杂、纳米化、碳包覆、复配三元等材料改性技术来改善倍率和循环性能方面的短板,进入规模化装车前夜;从封装来看,46系大圆柱更具备标准化灵活成组、全极耳既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等特点,国内外车企均已明确应用搭载多款车型,当前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均在加速推动量产,下一代全固态仍然处于产业化发展前期,产业链仍需巩固和扩大行业发展领先地位。



综合来看,2024年的中国乘用车电气化市场在800V高压+SiC碳化硅+高倍率电池技术的加持下,预计800V高压及超级快充技术逐渐进入主流市场;同时在混动技术迭代之下,将迎来综合续航2000km、油耗进入2L时代,因此预计插电混动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 获取完整报告 /


完整报告共36页PDF

获取完整报告 欢迎扫码报名咨询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4版)

2

人形机器人产业报告(2024版)

3

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2024版)

4

车载T-Box产业报告(2024版)

5

车联网C-V2X产业报告(2024版)

6

智能汽车全景天幕产业报告(2024版)

7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3版)

8

软件定义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9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3版)

10

智能汽车HMI产业发展趋势(2023版)

11

智能驾驶及座舱SoC芯片行业报告(2023版)

12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报告(2023版)

13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4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5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16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17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8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19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20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3版)

21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22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23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24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25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26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27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28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29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30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31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自动驾驶

1

空气悬架产业报告(2024版)

2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业报告(2024版)

3

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4版)

4

自动驾驶感知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5

高精地图与定位报告(2023版)

6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3版)

7

港口场景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8

汽车智能底盘产业报告(2023版)

9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10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11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12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13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4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5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16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17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18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19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20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大圆柱电池产业报告(2024版)

2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4版)

3

乘用车混动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4

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5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6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7

动力电池产业与技术动态研究报告(2023版)

8

800V高压平台产业技术报告(2023版)

9

新能源汽车BMS研究报告 (2023版)

10

氢燃料电池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11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 (2023版)

12

新能源乘用车驱动电机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13

车身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 (2023版)

14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3版)

15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报告(2023版) 

16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研究报告(2023版) 

17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18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19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20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21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22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国内市场分析

1

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报告

2

2023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

3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4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海外市场分析

1

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市场总结与展望(2024版)

2

泰国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2

墨西哥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4版)

3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分析报告

4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5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6

中东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7

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供应链报告

1

汽车芯片供应链报告(2024版)

2

车载冰箱供应链报告(2024版)

3

激光雷达供应链报告(2024版)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情报


联系咨询

电话:021-39586121

微信:gasgoo2019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世汽车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