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景扫描丨《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2-05-14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继续收到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给“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设置“星标”(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让系统知道这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消息啦。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53063517转3302,联系人:杨老师。


《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



2021年8月2日,《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成功召开。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以及上海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理论媒体的领导、代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重要学术机构的领导和资深学者,专刊作者代表和征文评审专家、作者代表,上海市社联及所属部门的负责同志,共计80余人通过线下和线上方式参加发布会。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



开幕式环节,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致欢迎辞,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致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讲话 。


会议发布了《学术中的中国》专刊、《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藏书票、《学术中的中国》印章,作者代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教授致辞。


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环节,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上海市出版协会会长胡国强,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修义教授,《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分别为征文作者代表颁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王峰,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于京东分别代表评委和入选作者发言。


在随后举行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家座谈会”上,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原总编辑、《文学评论》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张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晓虹,上海社科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研究员,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以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教授分别发言。


开幕致辞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和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首先进行开幕致辞。权衡指出,《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具有重要意义。100年前,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齐聚上海,正式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我们党一路征程、一路风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直正当少年,一直永葆青春。他指出,这本专刊彰显了年轻编辑团队的开拓精神和理论敏锐,是上海社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学术画卷上,必将留下生动而深刻的一笔。同时,《探索与争鸣》在办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持续多年举办"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系列活动给青年学人提供支持,不仅非常难得,也是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第四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以“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为主题,引导了青年学人围绕技术创新在当代社会引发的新现象、新需求、新问题,做深度、前瞻、独立的学理研究,也很好地把刊物特色和支持学术人才结合在一起,实现刊物发展和学人成长相互促进。希望《探索与争鸣》再接再厉,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确保期刊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正确;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持续推进刊物与优秀学术人才共成长。



李军致辞中指出,在建党百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探索与争鸣》推出这本专刊献给党的百年华诞,体现了新时代学术期刊的担当与使命,更是期刊人对党的出版事业和期刊事业的历史自觉,是历史使命和初心的情怀表达。《学术中的中国》刊首语中“尽书生报国之志,百年如一”,是一个报刊人、出版人的精神映照、思想共鸣!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党的理论建立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密不可分。中国哲学社科期刊出版工作,要总结好、整理好、传承好先辈们留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和伟大历史贡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光辉发扬光大,为探索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贡献力量。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广大期刊工作者要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聚焦我国发展和党的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出一大批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鸿篇巨制,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思想贡献和学理支撑。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党的理论是在风云激荡的形势变化中,不断丰富、不断成熟、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任务更加繁重,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使命在肩、责任重大,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好发挥思想引领和理论建设作用,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工作者,坚定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定政治方向、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内容建设、壮大主流舆论,推动理论原创、繁荣学术发展,创新话语方式、扩大对外交流,拓宽传播渠道、深化知识服务,加强人才培养、夯实发展基础,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引领创新。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发表讲话。他指出,《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和《探索与争鸣》第四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的发布,充分体现了回望百年、薪火相传的学术传承。一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上海社科界在这方面负有特殊的职责。上海社科界要更好地落实周慧琳部长提出的三点要求:第一,要全面深入学习,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领悟;第二,加强理论研究,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第三,做好宣传宣讲和理论普及,大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人心。二是学术期刊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扬思想旗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突出问题意识,做时代的捕风者,回应时代关切,应对现实问题,坚守学术本位,运用学术话语,尊重学术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建构;三是青年学者需要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尽快成长,80、90后的青年学者大多接受了良好的学术训练,具有较高的学术起点,具备理论创新的优势和活力,因此更应发挥自身能动性,勇于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增添新鲜血液和青春锐意之骨气。四是,新时代上海的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我们期待全国有相当比例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青年才俊,能够在上海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篇论文,在上海出版第一本学术专著,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的学术研讨会,上海的社科理论界、出版界和学术期刊界要从增强上海城市软实力新高度、新站位,认识和推动这件事情。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从策划缘起、策划过程、策划思路、专刊特色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术中的中国》专刊。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探索与争鸣》作为一本以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为主要特色的学术期刊,努力以简洁、大气而生动的方式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学术事业发展成就。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编辑部拜访了诸多知名教授,邀请党史学界、出版界等各个学科专家召开选题策划会,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意见,最终确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提出的“学术中的中国”作为专刊的总主题,以编年体为思路。在策划和编辑中中突出四个取向:话题选择上,以时代为经,以学术为纬,撷取百年学术史的关键时刻、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作者选择上,注重名家和青年才俊结合,名家的厚重、深邃与青年的敏锐、鲜活构成了精彩的二重奏,也寓意着百年学术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装帧设计上,以厚重、雅致和大气为基调,通过设计生动而带有书卷气质的美术风格,体现出庆祝百年华诞的热烈气氛;编辑审校上严格把关,每篇文章请两位专家匿名评审,邀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审读室等党史领域的专家学者重点审读和校对。专刊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层面、三个维度:一条主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学术简史;两个层面是做到“学术中的中国”与“中国中的学术”相辅相成;三个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深刻影响中国学术的历史、中国学人“尽书生报国之志”的历史以及学术、学人、学科联动的生命史、心灵史。



同时,报告对《探索与争鸣》第四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进行了全面分析。2020年1-12月,《探索与争鸣》开展了第四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主题为“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全年共收到来稿925篇,去除重复及无效投稿,有效投稿共885篇。通过大数据进行话题提炼,发现青年学者特别关注的九大问题:政治权力与社会稳定、历史中的世界、经济与社会信任、三农与乡村建设、游戏与文化娱乐、民主议题、新科技与劳动力转型、政府治理、城乡结构变迁和算法与机器伦理。征文活动体现出如下特征:一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人与时代成为学术研究终极关怀;二是跨学科趋势明显,积极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三是学术“内卷化”问题亟待解决,学术生态有待进一步改善。


专刊暨征文成果发布

随后,《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正式发布。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和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共同为《学术中的中国》专刊和配套的《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藏书票、《学术中的中国》印章揭幕。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教授作为专刊作者代表发言。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探索与争鸣》精心谋划,从自身责任和专业特长出发,在今年第六期以“学术中的中国”为题制作学术专刊,这个庆祝党百年华诞的有创意的独特方式,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一个具体举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丰富了中国的学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点和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是100年来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中国学术一方面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学术中的中国》专刊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进入、传播、发展壮大及中国化的历程为线索,以觉醒年代、革命年代、建设年代、改革年代、新时代五个时期划分,以党在百年奋斗进程当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建设为主题,既彰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完整历程,也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特点。



随后举行了《探索与争鸣》第四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仪式。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于京东作为征文作者代表发言。他认为,《探索与争鸣》支持青年学人的一系列计划,为青年学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学术支撑。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技术与文明”这一议题紧扣时代脉搏,因为技术进步是当下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一大特征。新技术的出现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知识生产,带来全新的文明形态。我们可以从技术的历史去探讨人的历史,探讨技术与人的历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王峰作为评审专家代表发言。他指出,中国学术需要青年,青年研究者一代更比一代强,中国学术才有希望。除了教育体制为青年学者提供便利之外,学术期刊和学术出版社也可以为青年学人的成长提供更多帮助。作为一家具有学术深度又关注理论前沿的杂志,《探索与争鸣》近年来一直助力青年学人成长。这次征文评选体现出青年学人勇敢无畏的精神,希望青年学人沿着自己的学术兴趣,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成长为优秀学者,同时将自己的研究不断推广和深化,使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的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会议第二部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由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线上线下多位知名专家参与发言。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指出,建党100周年之际,各个行业和部门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探索与争鸣》编辑出版《学术中的中国》专刊,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既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学术中的中国的要求,也体现了社科界在理论探索过程中的独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既总结了建党百年的历史,又面向未来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未来100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这次讲话是历史性的讲话,也是历史性宣言,是聚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行的政治目标和行政纲领。讲话不仅回顾总结了过去历史性成就,并且人向未来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如“两个结合”、全过程民主和文明新形态等,不仅需要我们全党加以认识,同时也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从学识上进行研究。学术期刊应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使我们的理论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认为,出版人、杂志人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之后,应该胸怀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去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深入研究新时代、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版人、杂志人的特殊贡献。一百年前苦苦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中国人,因为《共产党宣言》译本的出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也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铸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石。又比如,考察五四运动,不能绕过《新青年》这本杂志,一本杂志影响了中国历史命运,可见杂志人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更好地办好我们的出版,办好我们的杂志,这是从初心开始直至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奋斗下去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认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探索与争鸣》杂志策划出版的“学术中的中国”专刊,以时代为经、学术为纬,纵横百年,视角独特、思想前沿、视野开阔。学术期刊要在时代大变局中提高策划主流学术选题的意识和能力。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术期刊理应站在时代潮流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诸多重大时代命题,为学界和期刊界把握主流学术选题指明了方向。同时,学术期刊要在中国学术“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增强主动引导的意识和能力。近代以来,“学术中的中国”实际上一直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着“双创”,学术期刊要多策划将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交融“双创”方面的好选题,为构筑“学术中的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认为,“七一”重要讲话不仅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指出了前进方向,也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提供根本基础。学术期刊是反映学术成果的平台,是时代的资料库、思想库、智库,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反映。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包括期刊人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观点、思想、论断要深入学习研究,应该做好宣传阐释,努力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精品力作。作为办刊人,学习贯彻“七一”讲话,就是要落实到办刊实践中,将学术关怀与政治关怀和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黄力之以“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创造”为主题发言。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九个必须”,其中包括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条综合起来,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精简诠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接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的崛起和成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学习、运用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确实行。但是学史明理必须弄清楚,说马克思主义行,并不是在文本意义上说的,而是在变通创新意义上说的,是在实践和创新意义上说的,我们要矢志不渝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晓虹指出,学术期刊发展必须以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复兴为己任,为建立中国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努力贡献应有力量。《探索与争鸣》近年来做出了很多变革,在诸多学术刊物中,《探索与争鸣》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创新。这次专刊,《探索与争鸣》以一个整期的篇幅,通过五个时代对百年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整体展现。这既很好地体现了百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做出的努力。



上海社科院原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两个问题与青年学者共勉。一是未来中国将有什么样的发展。青年和中国的未来,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讲,从现在开始的未来30年,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四个30年,也是新中国的第三个30年,就其内容本质而言,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完成阶段,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实现年代。对于未来中国3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长期的战略安排,也有了比较清晰的顶层设计。但这种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在理论上和学术上可达到性的证明和阐释,还需要年轻学者的继续努力。二是什么思想能照亮中国前行的道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知识分子一直在各种比较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的结果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今天的我们要不断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因为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进行时、未来时。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国家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坚实的理论能力和理论基础,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更为强大的内生动力,为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更为深刻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它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同时摒弃尤其是西方文明以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掠夺来满足其部分人利益的野蛮本性,它创造了一条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但中国的道路是包容、共享的,不是与其他国家现有道路相对立,更不是对抗的,应该从这一意义上理解中国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如何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和平共存,相互促进,是个重要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相统一,这为研究这一命题提供了根本方向。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从历史学科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一是马克思主义应该怎么跟中国的历史研究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很多史学家,也包括早期的共产党人,在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间,就注意到了历史观上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来看,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方法去介绍马克思主义,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这才是历史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二,如何在两个结合中,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地得以复兴。毛泽东早就指出过,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有三种类型,那些在当代已经属于消极的,以及那些在某个历史阶段起积极作用但在新时代的今天已经不起作用的文化因素,应该抛弃。而对另一部分可以进行现代化的阐述,充分肯定其精华部分,消除其中的糟粕。三是要处理好一些关系。比如,历史本身是由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组成,科学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不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历史的人文部分,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这是有区别的,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坚持我们自己的历史哲学。



当天下午,还召开了“百年道路与青年使命”青年论坛。参加本次征文的青年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发展、青年人的学术使命、青年人在治学方面的困惑、中国学术的转型与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2020.06 | 2020.07 |2020.08|2020.09|2020.10|2020.11 |2020.12|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