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与路径|“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国经验与全球文明视域”圆桌会议⑦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注: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继续收到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给“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设置“星标”(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让系统知道这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消息啦。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53063517转3302,联系人:杨老师。
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与路径
杨扬|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7期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杨扬教授
21世纪以来,关于文化软实力与城市发展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探讨,但与当今中国城市正在进行的重大社会实践相比,这些理论探讨还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在今天这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时间节点,重新探讨城市发展中的软实力问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在“十四五”规划即将全面展开之际,城市发展不仅需要提升自觉意识、明确目标方向,也需要进一步理清建设思路、寻找理论支持。
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何在
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的有序对接?首先,对于软实力的文化基础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没有文化基础,软实力是无从谈起的。上海作为现代化城市,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实践和文化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物质形态和海派文化。21世纪以来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各方面社会实践,开启了一个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智能时代。文化建设如何适应这种智能时代的需求,如何建立面向未来的城市文化新形态和新格局,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份时代考卷。20世纪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可圈可点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未来,海纳百川,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接受各种文化。21世纪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不能遗忘海派文化传统,但也应该有新的时代内容融入。这种时代内容的具体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多元并蓄的,但总体面貌上应该占据全球社会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示范性。20世纪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发展,关键就在于抓住了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现代文明的城市这一点。海派文化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整体转型过程中夺得了先机,因此,它的前瞻性、引领性和示范性是显而易见的。上海成了写在中国大地上的现代化建设蓝本。21世纪的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也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和目标蓝图。在21世纪的城市发展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的因素,在彰显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发挥时代引领作用。国外的经验也是如此,如美国的洛杉矶和芝加哥等城市,都是以文化作为参照,介入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上海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另一基础是大量聚集的高质量人口。尽管目前上海在部分具体指标上不一定赶得上某些其他城市,但整体上依然是中国第一大城市。2021年年初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上海常住人口达2400多万,在中国城市中稳居第一,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高密度、高聚集率的超大城市。这就为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天然的优质资源。因为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是与人的交往关系和需求有关的。高密度的人口汇集了各种文化需求,也有了产生新的文化裂变的可能。较之二、三线城市,上海这种文化建设的需求和迫切程度,是远远领先的。而且,从上海人口统计的最新分析报告来看,其人口聚集是有变化、高质量的。一方面,人口的汇聚区域有新的增加,像浦东新区、闵行区、青浦区、嘉定区、奉贤区等原来的郊区,现在成为人口持续增加的热点区域;另一方面,一些原中心城区的人口聚集度则出现下降。居民的文化程度也有新的变动,50%以上的新常住人口都接受过大学教育。这不仅是城市软实力的表现,也体现了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多种可能性。无法想象新的文化增长点会出现在一个人口不断下降的区域里。事实上,新的文化增长,总是与人口密度的增长成正比,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汇聚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诞生新的文化需求,形成新的文化类型和形态。按照人类学家的看法,人口持续聚集和增长的时期,往往也是城市文化最具活力的时期。从这一角度看,需要对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预判和布局,在关注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尤其关注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的新特征,在理论研究和规划布局中予以重点考量。
上海目前的城市文化软实力,主要得益于现代化的社会实践和文化观念。结合上海及周边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具体而言,未来可以从空间建设、产业设计、区域协同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培育。
文化软实力的空间营建
从20世纪90年代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至今,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上海建设的战略意义。21世纪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以及近年来一系列相关举措,都是在国家层面为推进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提供各种政策保障。在国家战略面前,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应该紧紧跟进,因为这不仅仅是上海的事情,而且是21世纪国家发展的远景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仅是做强做大的问题,而且要在高水准、高起点的基础上进行。高水准不是意味着投入资金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要具有前瞻性的理念。一些城市研究专家早就提出过“绿色城市”的理想,上海在未来建设中如何打造绿色城市、为居民提供宜居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一项非常具体的任务。与发达国家的超大城市相比,中国在软实力领域的确存在差距,环境问题显得比较突出。不过,这一短板恰恰也是中国未来城市软实力建设中最有可能实现超越的地方。在新城区的规划、布局、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都应体现围绕生态环境的指标考量。
在这方面,浙江杭州新建的良渚社区,值得参照。新建的良渚大型居民社区拥有2万多户居民,有相应配套设施。社区有一处大型文化活动中心,邀请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进行设计,包括图书馆、影剧表演场馆和展示空间,其周边绿化以及卫生管理、监督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精细的程度。这样的设计和管理方式,对于上海目前的大型居民社区而言,是值得学习的。上海并非是在“硬件”层面做不到,而是在理念上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因而在诸多大型社区建设上,很少能够达到目前浙江良渚社区这样的标准。可以设想,如果上海的大型居民社区在规划、设计、结构、功能和配套设施等方面整体落后于周边城市,那么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将很难说是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
文化软实力的产业设计
未来的城市区域功能设计和文化布局中,应该充分考虑文化软实力的培育,从而形成一批独具特色、具有引领性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以吸引人才、夯实基础、展示实力,加快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步伐。
当前,很多中国城市都在进行城市文化建设,如浙江、江苏、山东、广东、重庆等地,都在积极打造当地的文化名片和文化高地,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这种局面下,上海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上海是一个有文化品位的城市,这其中包含着文化软实力的丰富内容。以演艺领域为例,上海“十四五”规划要求中,有一项就是打造“亚洲演艺之都”,这对于提升上海的文化艺术氛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上海不仅要在硬件设施层面,改造和扩建一批艺术场馆、展演中心,而且应在演艺内容和艺术管理人才上有新的要求。据统计,目前上海每年各种展演数量达2万多场,但与日本东京的每年4万多场展演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数量上的差距或许可以比较快地追赶,但一种良性的文艺展演机制和艺术氛围,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目前上海的不少重要演出和展览,都是靠政府支持,而不是市场和社会行为。如果总是依靠政府支持,文化演艺事业要持续繁荣扩大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政府的投入总有一定的限度。近年上海演艺领域比较成功的作品,有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其演出单位作为国家院团当然获得了政府投入,但从具体剧目的展演看,其成功主要还是与院团的严格管理和市场化经营有关。上海这么多院团都有国家的投入,但真正能够做到像《永不消逝的电波》那样成功的案例,还不是很多。可见,在演艺领域,上海虽然有一定基础,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才能真正打造“演艺之都”。
文化软实力与区域协同
21世纪的上海城市建设,已不再是19和20世纪那样以单体城市为主的建设模式,而是一种集聚群落,体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这种趋势从前述21世纪以来上海人口集聚的情况已经可以看出,上海的24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1000多万是外来人口。目前上海公布的“5+1”未来城市规划和四大枢纽建设,把上海21世纪的城市发展拓展到长三角区域协同联动的机制、体制建设上来,这是一种新模式、新机制,值得重视。
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应该考虑到区域协同问题。现在讨论城市建设,总是讲城市本身,但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城市之间怎样协同起来,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上海人在周边地区的活动已经非常频繁,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间,进出城市的主要交通线都是人满为患,节假日更甚。像浙江、江苏的靠近上海的地方,就有很多上海人居住的“上海村”,这些都是上海城市发展在21世纪出现的新现象,它提示人们关注城市生活的未来态势。借助这种已有的联动、互动的发展势头,建设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将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工作。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未来“5+1”城市发展布局,也就是中心城区加五个新城建设的结构布局,顺应了现有的人口聚集势头,如同顺水行舟。未来上海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都要靠周边的这些新城来带动。像松江区的科创中心,青浦区、闵行区和嘉定区的长三角交通枢纽中心等,都展示着上海城市未来十年的发展重点。
这些新建的工程项目会落地完成并产生社会效益。但与此同时,上海应考虑如何在高品质的建设、规划方面,提供一种新的模式和示范样板。21世纪初,上海也曾进行过松江新城、嘉定新城、奉贤新城等建设,现在这些新城都已“落地结果”,但对于其建设经验,特别是其对于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起到怎样的助推作用,似乎还缺乏真正深入、有力的研究。在“十三五”规划完成之后,如果不能很好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新一轮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而言,显得颇为遗憾。未来的工作开展,需要相应的经验借鉴和风险防范。我们今天所规划和安排的蓝图,是否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相信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因此,对于上海城市软实力问题的研讨,有助于推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思考上海城市未来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 录 2021.01|2021.02|2021.03|2021.04|2021.05|2021.06|2021.07|2020.01 | 2020.02 | 2020.03 | 2020.04 | 2020.05| 2020.06 | 2020.07 |2020.08|2020.09|2020.10|2020.11 |2020.12|2019年总目录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 “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 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