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章 修学的核心《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十章 修学的核心《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十章 修学的核心

 

不观修“在那里”的某件事物,而要自在安住;

不紧紧执着于“在这里”的某件事物,而要保持遍在;

不住于在“那里”和“这里”两者之间的任何事物,

而要保持全然的开放。

 

伟大的西藏大师兼译师毗卢遮那(Vairotsana)[毗卢遮那(Vairotsana):西藏大译师,是七位首批受具足戒的西藏比丘之一。也是莲花生大士与师利·兴哈(Sri Simha)的大弟子。]曾经写下这首四句偈:

 

在不可议的法界本然状态之内,

不散乱地置入难以言说的明觉。

如果一个念头生起,它从你自身生起,也融摄于自身。

没有更胜于此的根本见地、禅修或教导。

 

虚空与明觉的双运,是我们的真实本质

 

毗卢遮那所说的这首四句偈,是所有“见”、“修”、“行”的核心。我的根本上师桑天·嘉措造访西藏东部囊谦(Nangchen)地区的拉恰寺(Lachab Gompa)时,曾经教导这四句偈。那时,他即将传授两个灌顶,这两个灌顶是第一世蒋贡·康楚的伏藏“雅卡”(Yabkah)和“永卡”(Yumkah),它们是属于密意(Secret Essence)的桑体伏藏(Sangtik terma)。当他说明蒋贡·康楚的无上功德,以及他是毗卢遮那的化身等等事迹时,他因情绪激动而哽咽,简直无法继续下去。大约哭了二十到三十分钟,然后才重新开始讲授,接着再度情绪崩溃。这种情况前所未见,他从未像这样因为虔敬心而无法自。灌顶花了一整个早上的时间,事实上,他一直到下午过了一半才完成灌顶。他使用毗卢遮那所说的这首四句偈作为基本架构,给予如何体现修行心要和重点的教导。

 

你听说了关虚空(藏ying)与明觉(藏rigpa,即本觉)的重要双运。藏语(ying)代表梵语的(dhatu)(界),是指法界(dharmadhatu)——本初虚空的本然状态。法界不是某件你可以想像的事物,因为它不是概念上的事物,不可思议或(无可想像的)法界不是念头的对境。在这个本初状态之中,没有散乱,只剩下不可言说的明觉,只剩下难以言喻的明觉不散乱地存在于法界之中。念头可能会从你自身生起,但是也消融于你自身。念头从你自己的明觉中出现,但是在你认识产生念头者的那一刻,念头便在你的自性中消融。

 

本初虚空(法界)代表什么意义?它是指了无造作,没有起始,没有当下,也没有结束。它没有名称,如同实际的虚空般超越因缘。我们从未与了无造作的虚空分离,甚至连一刹那都没有分离。它是心的本质,它原本是空虚的,了无根基的本质——法界的本质。所有其他的事物来自某处,它们都有一个源头,但是了无造作的虚空没有来处。不了知自己的本质即是无造作的虚空,即称为“无知”或“无明”;以本然的觉察了知这一点,即称为“本觉”。如果我们没有无别于无造作之虚空的觉性,就无法了知真如实相,这种无别被形容为“虚空与明觉的双运”,或“虚空与觉醒的双运”。这两种品质的双运也以普贤如来及其佛母作力象征,本初虚空是普贤佛母,觉醒的了知则是普贤如来。

 

这种双运是我们的真实本质,虚空的品质是法身,自我了知的觉醒是报身,而认识这种双运的刹那是化身。实际上,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身是我们的自性。如果你没有认识到何者为真,那么造作的觉受将以无数种不同的方式接管。于是觉受被视为心去觉知、生起念头和烦恼、制造业行和轮回状态的对境,而轮回永无止境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创造出来,这种情况被称为“诸法(dharmas)掌控法性(dharmata),”即造作的现象掌控了实相。然而,在认识本然面貌的那一刻,造作的诸法融摄于法性之中。

 

这里有一个比喻。在这个世界上,有白天与黑夜;法性如同白昼,造作的诸法如同黑夜。在白天,黑暗消失,你无法在任何地方找到它。同样地,在我们没有认识本觉的那一刻,就如同白昼逐渐退入黑暗。这当然是一个粗糙的例子,但是原则在于,在你认识本觉的那一刻,迷妄消失了,正如同黑暗在破晓之际消失一般。

 

所有的轮回与涅槃,所有这些状态都只在这单一的本初虚空内产生,在所有这些各式各样的觉受之中,你可以认识自己本然的面貌。当认识这本初虚空的那一刻,你就没有要弃绝的轮回,也没有要成就的涅槃。对凡俗的有情众生而言,有白天与黑夜,在白天时,黑暗消失了,在夜晚时,日光消失了。对这些有情众生而言,有“白天”与“黑夜”这两种不同的词汇,但事实上,只有一个本初虚空,它时而黑暗,时而光亮。在白天,黑暗隐藏潜伏,如同念头和迷惑消退沉潜,但在夜晚,光亮则隐藏潜伏,如同在黑夜的光亮,了知的觉醒仍然隐藏潜伏在无明的状态之中。这不表示“了知的觉醒”消失了,或无法挽回地丧失了,它只是隐藏潜伏在二元分立的心之中。在认识本觉,且修持获得一些稳定之后,念头消失,如同夜晚在旭日东升之际消失一般。对本初佛(Primordial Buddha)——本觉——而言,没有轮回与涅槃的二元分立,然而,对完全没有认识这一点,或只是稍微有所认识的人而言,肯定有日与夜(轮回与涅槃)之别。他们如果不是陷入思惟之中,就是处于有本觉的刹那。在这两种时间之中,相对的状态都是隐藏潜伏的。

 

让我们继续毗卢遮那的偈颂:“如果一个念头生起,它从你自身生起,也融摄于自身。”念头不会来自其他地方,它们从你自己的心中生起,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本质,念头也消融于你自身,就如同在水面上作画一般。在水面上作画的同时,所作之画也消融于水中,如同一只鸟飞过天际,不留痕迹。

 

“没有更胜于此的根本见地、禅修或教导”,在你认识本觉为“见”的那一刻,这即是“修”,这即是“行”,这即是“果”。在那一刻,所有的轮回与涅槃都瞬间消失在本觉状态之中。当你对本觉的认识达到完全稳定的状态时,轮回完全消失在涅槃之中,你的心在白天不散乱,在夜晚也不迷惑,只有独一的本觉。

 

放弃作者和所作的行为

 

在佛教之中,当我们使用“nyamshak”一词时,是指禅修状态的真正意义是平等、平静。在认识本觉的那一刻,我们不需要去接受或排拒、避免或接纳、希望或恐惧。无论情况为何,其中都有一种“平等”。这种“平等”的基础即是这当下的觉醒,没有这当下的觉,我们就会是一具死尸,只不过是肉身或色相。然而,我们现在之所以活着,是因为这当下的觉醒。一旦你认识这不接受或排拒、不证实或否认、不希望或恐惧的当下觉醒,这本身就足够了。它不是你来自昨天或前晚的心,不是来自明天或下个月的心,它是这当下。它在哪里?你能够找到它吗?你能够找到这刹那吗?认识这当下的觉醒。让你的心认识它本身,然后你会立即知道没有什么可见的东西。这正如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所唱的:

 

观察对境时,它们被视为心,了无对境。

观察心时,没有心,因为它空无本体。

观察两者时,二元分立的执着任运解脱。

愿我们了证心的明光本质。

 

在检视外在对境时,你了解到没有真正的对境,只有觉知的心。在认识这心的本质时,你发现它不具本体。当检视主体与客体时,二元分立的执着消融了,一个具体的客体和一个分别的具体主体都不存在了,觉知者与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崩解。

 

“愿我们了证心的明光本质”,在此,“明光”是指本觉是空虚而觉察的。实际的虚空不会是明晰的,它没有了知其本身或其他事物的能力。这是为什么本觉被称为“充满了知的无碍空觉”的原因,它是无谬误、本初、本然的状态。如果你不加以造作,而纯粹让它保持“如是”的状态,那么觉醒状态就会在此时此刻任运显现。你立即的、本然的当下觉醒本身即是真正的普贤如来。

 

简而言之,放弃作者和所作的行为,安住在无为之中。当修持放弃作者和行为时,便趋近无为。作者和行为是指主体与客体的结构,当认识心性时,你是否发现念头生起的处所、它居住的地点,以及它消失的位置?就在那个时候和那个地方,你已经达到了无为的状态。

 

如此思量:你可曾找到虚空的来处?你可曾找到虚空起始之处?你可曾找到虚空停留和它消失的地点?这即是所谓的“了无心的造作”、“超越生、住和灭”,它也是所谓的“无为”。当某件事物没有生、住和灭时,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它是空虚的。因此,心是空虚的,但是如果它只是空虚的,就不可能有欢乐或痛苦,或有净土和地狱的体验。由于它们肯定是可能的,因此它证明了心既是空虚的,也是觉察的。因此之故,而有轮回与涅槃、欢乐与痛苦、喜悦与悲伤,善三道和净土是善业之果,下三道和伴随而来的痛苦是恶业之果。下有轮回,上有涅槃,在轮回与涅槃之间是善业与恶业的道路,我们无法否认这一切。

 

这一切如同一场梦,我们尚未从无明的深眠中醒来。我们通常一面睡觉、一面做梦,在我们清醒的那一刻,便不再做梦,诸佛、菩萨就如同某个已经从睡眠中清醒的人。我们有所有这些不同的梦境——令人感到欢悦的、不悦的、美好迷人的和可怕的梦境,但是在我们清醒的那一刻,它们在哪里?它们到哪里去了?由于这所有的梦境都只是串习,那么它们怎么会有来处或去处?同样地,所有在白天生起的不同觉受,都产生在二元分立的心之内。当二元分立的心在本觉内中止的那一刻,也就是思想消融的那一刻,“了知的觉醒”就展现了。这“了知的觉醒”即是了无念头的心性。

 

我已经告诉你们“心的故事”。现在你们需要去修持无造作的当下觉醒,而唯有透过认识心性,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知道如何认识心性,如同打开电灯,除非你按压开关,电灯才可能开启。当你按压开关,电灯亮起时,你自然而然地就会遇见充满了知的空觉。这正是有情众生从来不去做的事情,他们不知道如何认识心性,不打开自己的电灯。如果他们打开电灯,这充满了知的空觉一味将会自动地展现,因为我们的自性即是法性,心性即是本觉。但是即使有情众生确实瞥见本然的状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他们不认识它,它转变成为阿赖耶识的不同状态。

 

当你面对自性时,如果不开始奋力地投入“止”和“观”或凡俗的迷妄,你就已经看见了心性。它看起来不是东西,因为它不是“东西”,因此没有你可以贴上标签或描述的东西,没有可以形成概念的东西。

 

它超越念头、言语或描述,这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它超越任何可以被了知的主体与客体。让我再次重复这著名的引言:

 

般若波罗蜜多超越念头、言和描述,

它如同虚空的特性一般,既无生也无灭,

它是个别的、自我了知的觉醒的领域。

我礼敬这三世诸佛之母。

 

由于般若波罗蜜多存在于觉察觉醒的个别领域之中,因此,每个人都能够了知。在此,“领域”(domain)是指我们有可能认识般若波罗蜜多。我们所认识的般若波罗蜜多,不是我们能够思及、形容或透过范来说明的事物。这种了知是三世诸佛之母,它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伟大的母亲(Great Mother)。这觉受的品质称为“佛父”,空虚的品质称为“佛母”,它们的双运是本初佛普贤如来及其佛母不变光(Changeless light)。“不变光”这个名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重要性,“顿超”法的本质即是不变光;就口语用词而言,本觉居住在一幢光屋之内,而本尊(本觉化现的面向)即是这光屋。法身普贤如来居住在五佛部的房屋之内,这幢房屋即是光屋。

 

学生:我知道我应该把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似乎都不这么做,而白白浪费生命。我应该如何把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以使我的修行迅速地达到精通的程度?

 

仁波切:你必须修持“三善法”。首先,当坐下来修行时,你需要一个依止,即皈依三宝,这是声闻乘修行的核心。第二,发起菩提心,生起这样的决心:“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愿一切有情众生都被带领至正等正觉之境!”这是大乘修行的核心。除此之外,要提醒自己:身体是觉醒者的坛城,你可以把自己想成释迦牟尼佛、莲师或本尊的身相;想像自己的声音是心咒,这心咒可以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Om Mani Padma Hung”(嗡·嘛呢·呗美·吽)、莲师的“金刚上师咒”[“刚上师咒”也称“莲师心咒”,咒语为:“Om Ah Hung Vajra Guru PadmSiddhi Hung”(·瓦·咕如·贝玛悉·)。有时也念为:“贝玛·悉地·。],或释迦牟尼佛的心咒“Tadyatha Om Muni Muni”(迭雅塔•嗡•牟尼•牟尼)等等。如果你没有找到特定的本尊,你也可以只念诵一切善逝(佛)的心咒“Om Ah Hung Svaha”(嗡·阿·吽·斯瓦哈)。籍由念诵此咒语,所有的身相都变成本尊充满意义的身相,所有可听闻的声音都变成充满意义的咒语。

 

你要认识自己的心性,让心充满意义。你生动而清晰地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见”,当你认识心性之后,它不再是隐藏的或抽象的,而是真实的,清晰而生动地展现,不需要加以分析。在这个当下,过去的念头已经消失,未来的念头尚未到来。不要用新的念头来追继当下的念头,这是一切有情众生做的事情,永无止境地把新的念头加在眼前的念头之上。当我们不再加上新念头时,念头与念头之间的连结瞬间中断了,而这中断的时刻离于三时,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当我们离于三时的造作时,其本身即是清净的明觉——心的本质,这称为“白昼期间的本然封印觉受”(naturally sealing experience during daytime)

 

事实上,这是“平等成佛四部”(four sessions that equalize buddhahood)的教导的第一部分。第一个部分“白昼封印觉受”是指你应该在白天认识明觉的本质,当风息一心(prana-mind)的活动消融于本初觉醒之中时,呼气与吐气的过程完全停止。我们可以微微地吐气来作为开始,想像这是一把断了琴弦的西塔琴。然后,让心停留在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念头的状态之中,如同让水流转向的水车。不论你有什么样的觉受,是好或坏,只要像一个观看孩童嬉戏的老人一般,住于无恐惧与希望的状态之中,住于稳定的明觉之中。

 

我将简短地说明其余的三个部分,然后再详细地加以探讨。接下来是两个夜晚的部分:“在黄昏,任运收摄感官”和“在夜晚,持觉醒于瓶中”。前者是傍晚的修持,后者是夜间的修持,所以是在黄昏和夜晚的修持。“在黎明,苏醒本然明觉”是指在对着天空叫出“Hah”(哈)这个种子字的同时,把种子字“Ah”(阿)推上去,据说可以清净明觉。

 

如果要进入比较细节的部分,我们应该在天色变暗时修持“拙火”(tummo),这是以种子字“A-Hang”(啊——吭)和用充满大乐的暖热来观想火为基础。在肚脐之下,以短“A”(啊)的形式展现的红色元素,具有暖热本质,也是金刚亥母的心髓。在中脉顶端,以上下颠倒的种子字“Hang”(吭)呈现的白色元素,是大乐的本质,也是胜乐金刚(Chakrasamvara)[胜乐金刚(Chakrasamvara)是《阿底瑜伽》本尊,《母续》高成就的本,主要形象为四面十二臂,与之双运的佛母为金刚母。]的心要。这红色和白色明点(bindu)两个面向称为“本初身”(basic body),它们是金刚亥母和胜乐金刚,在身体形成的那一刻原原本本地呈现。一旦你从上师那里领受了教导,你就可以深度地修持“拙火”。而言之,燃烧(blazing)[燃烧(blazing)是指拙火(红明点)在肚脐下燃烧。]与下滴(dripping)[下滴(dripping)指在中脉顶端的白明点因拙火上升而融化下。]的修行产生了充满大乐的暖热。

 

你藉由“拙火”的修行法门,想像经由身、语、意和这三者结合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恶业,以及你所有的障蔽和串习,都完全被净化,彻底被燃烧殆尽。然后,你把充满大乐的空性(乐空)供养给住在自己身体、脉、风息和明点内的空行和空行母,你的身体变成像水晶球那般无垢无瑕。你要从黄昏到傍晚修持这种形式的“拙火”。在“平等成佛四部”的背景脉络之中,虽然正行是任运的,但是在最初,你仍然需要用一点努力来提升任运的状态。

 

“在夜晚,持觉醒于瓶中”,这是指你要想像在心间,有一个明灿的种子字“Ah”(阿)在一朵四瓣莲花之内,这种观想可以促使你认识“睡明光”(luminosity of sleep)。当你要入睡时,以佛陀入灭时所采取的斜倚卧姿躺下,这个姿势也称为“睡狮卧”(或称“吉祥卧”)。把你的右手放在右脸颊之下,左手置于大腿上,两腿平行伸直。在那时,你不必把身体想像成任何一种特定的身相,保持其自然的状态即可。心脏是你身体最重要的部位,因此想像你的心间有一朵四瓣莲花。这朵莲花不是它实际的样貌,而是一朵亮红色的四瓣莲花,其内有一个一寸大小、象征心的种子字“Ah”(阿)。如同电灯照亮室内一般,这个“Ah”(阿)字照亮你的身体内部,其散放出来的光芒延及一支弓箭射程的距离。当你的心安住在本觉之中,它的光芒散放得更远,照亮你周围的整个区域,根据法本所说,它照亮“整个山谷”。这种化现的品质是一种被称为“具有特性之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with attributes)的生起次第。你在入睡时,以这种方式来观想心间的明灿“Ah”(阿)字。当你的心安住在本觉之中,然后慢慢地在那种状态中入睡。

 

刚开始,你确实会失去意识一阵子,确实会睡着,然而在那睡眠之中,总是有认识心性的可能性。当那发生时,我们称为“在深眠期间捕捉明光”(capturing the luminowity during deep sleep),觉受畅通无阻,完全开放。虽然你没有看见周围的事物,身体仍然处于睡眠的状态,但是它如同发生在深眠之中的完全觉醒状态。藉由修持,我们有可能习惯于那种状态。同样地,我们刚开始要观想,然后纯粹安住在那种状态之中,没有任何专注的焦点。

 

第四个教导是“在黎明,苏醒本然明觉”,其作法是,在你清醒的那一刻,身体坐直,然后大声说出“Hah(哈)!”这个字。在此同时,你想像在心间的“Ah”(啊)字向上射,一路从头顶穿出进入上方的天空。它明亮灿烂,清晰可见。在它开始消退之前,你只要把注意力专注于其上即可。在此同时,你要认识心性,因此本觉和虚空变得融合无别。最后,当它开始自行消融时,想像它的尺寸增大,无别于广大的虚空,这是遍在觉醒的一个依止,这种专注完全离于执着,安住在无执着的明觉状态。专注有两种:有执着和无执着的专注,一般而言,当我们修持生起次第时,这称为“有执着的专注”。而在大圆满体系之中,我们所有的专注是“无执着的专注”。

 

这四种教导“白昼期间的封印觉受”、“在黄昏,任运收摄感官”、“在夜晚,持觉醒于瓶中”,以及“在黎明,苏醒本然明觉”,被称为“平等成佛四部”,这些是日与夜的四部。“平等成佛”是指如果你修持这四种教导,便永远不会与诸佛分离。当你在日、夜四个时间修持“平等成佛”时,切勿强迫或催促,一切都要轻缓而放松。因为心本身是空虚的,所以我们无法强迫它。强迫它不会有帮助,对不对?

 

在为修持三善法作结行时,我们要记住,每一天、每个傍晚、每个早晨,我们要把修持的结果和善德回向,并且发愿。不论你修持何种本尊,你总是要记得回向功德。

 

学生:我觉得除非从事闭关,我将无法在佛法上有所成就。但是就我的情况而言,我无法无间断地闭关。在领受了如此甚深的教导之后,我感到痛惜遗憾。我应该怎么办?

 

仁波切:事实上,感到挫折是好的,下一步是针对这种感受采取行动。如果你没有感到懊悔或失落,便将永远不会闭关修行。我们听闻过去伟大的大师们修行的经过,他们建议弟子们去做“山间的孩子”,把野鹿当做友伴。如果你想要以这些大师为仿效的对象,就要这么做。

 

另一方面,我们似乎无法真正地这么做,因为在生活之中,我们有修行的问题与障碍。因此,你应该采取折衷的作法。例如,每年闭关六个月,出关六个月;或者每三个月从事一次闭关。随着你越来越进一步的修持,它变得越来越不困难。你也可以从事两个月密集的修行,然后出关工作赚钱,再闭关修行,这或许比较实际可行。放弃一切,居住在山间洞穴是困难的作法。

 

尤其,如果你已经有了家庭,以及在金钱上和情感上仰赖你的人,这么做就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你抛弃他们,他们会感到难过悲伤,如果你处于这种状况,就无法永远离开他们。尽管如此,闭关仍然不是不可能的。如我所建议的,你可以从事两个月的闭关。

 

为什么过去一切诸佛和大师都鼓励修行者去偏僻的地方独自修行,这是有原因的。这单纯只是因为在这样的地方,令人散乱的事物较少。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非常轻易地陷入各种的事务和工作之中,而消耗自己的注意力,使我们无法在三摩地上有任何真正的进展。籍由停留在安静的处所,令人散乱的事物就已经断除了一半。所以,一切诸佛都说:“留在山间僻静处,或丛林之中。”

 

佛陀本身以他的生命为例,抛弃他的王国、宫殿和一切的奢华,为未来的修行者显示了一条道路。佛陀不带执着地抛下这一切,仿佛它们是一团唾沫。一旦把口水吐了出来,口水躺在尘土上之后,我们就永远不会要试着把那团口水收回来了,对不对?那是佛陀给予修行者的传统范例,如果那不是仿效的范例,佛陀就不会那么做。如果有其他可行的方式,佛陀就会采取其他的方式,而树立一个不同的范例。

 

这么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由。因为从无始的生生世世以来,我们已经把感官(五根)、感官的对境(五尘)和认知三件事物连结在一起的习惯,彻底地深植于内在。老实说,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之内,,一个凡俗之人很难有一刹那的时间真正住于非造作的本然状态之中,这正是相反于佛法修行的习惯,我们需要去培养三摩地的习惯。在刚开始,它似乎非常困难,除非我们放弃平常的工作,并且和这些工作保持距离,否则将没有机会去改变心根深柢固的负面习惯,它就是不会发生。

 

所以,一切诸佛和伟大的大师们都鼓励人们寻找安静的处所,培养对佛性的稳定认识。大手印传统告诉我们,籍由修持“三孤寂”(three-fold solitude),我们会越来越接近内在本具的三金刚,并且了证三金刚。大圆满传统告诉我们要放弃九种活动,当我们忙于日常生活的事务之时,就不容易遵循这甚深而不可思议的教导。这就是所有伟大的大师鼓励修行者闭关的原因。

 

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建立组织一个“立断”法的闭关?我们如何把一天区分为数座,并且建立出某种架构?

 

仁波切:你们需要去学习“gomdra”——禅修闭关的原则,它不同于“drubdra”——仪轨闭关。在禅修闭关期间,修行者常常坐在外面。修行者应该把闭关保持适中的状态,不要太过艰困或严苛,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次禅坐的时间可以上达三个小时——大约在这个时间范围之内,大多数的人无法从黎明静坐至黄昏,他们需要休息上厕所和用餐,也需要放松。如果你把一个闭关设定为从早晨到傍晚不间断地静坐,大多数的人会受不了而放弃那种修行,它将不会是成功的闭关。佛陀曾经说,修持的外在形式应该因时、因地,换句话说,它应该适合当地人。

 

即使修行者可能希望开始闭关,但不是每个人都已经完全了解心性,并且“奠定了本然状态”。如果上师不在那里指点你,那么你应该已经先领受了教导,如此即使在没有其他老师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做自己的老师。如果没有其他人引导你,你应该回想上师的教导。此外,你要研读禅修手册,要去发现教法如何符合自己的觉受,直到对本觉有完全清晰的了解为止。检视白己的觉受,直到发现它完全离于任何主体与客体的执着为止,这是你从内在成为自己的指引的方式。在某个时侯,你应该达到确定性的无疑境界,即使遇见一百个班智达都说你错了,你仍然心无疑虑,没有人可以从外在给予你那种确定的无疑。不论你是和老师在一起或独自一人,真正的老师总是你自己和你的觉受。在最后的分析之中,首先你要自己了解教法的内容;第二,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觉受是否与上师所解释的一致。

 

本觉修持的重点是这样的:不观修“在那里”的某件事物,而要自在安住;不紧紧执着于“在这里”的某件事物,而要保持遍在;不住于在“那里”和“这里”两者之间的任何事物,而要保持全然的开放。“自在安住”、“遍在”和“全然开放”是本觉的三个重点。所有其他的修行通常都卡在这两者之中:记住有一个“在那里”的对境,或专注于内在的某件事物。如果修行者不专注于在“这里”或在“那里”的任何事物,那么他通常会认为,必须要保持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这就变成了传统的“止”的修行。

 

放下这三个参考点,全然的明晰和开放是本觉的重点,在藏语中,这称为“zangtal”,意指“畅通无碍”。它如同这里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你可以畅通无阻地看见整个河谷。另一个比喻是筷子,筷子让倒在上面的液体一滴也不剩地直接流下。在修持本觉时,我们应该要了解,开放无碍的品质是最重要的要点。换句话说,不要执着于外界,而要自在安住;不要专注于内在;不要持有介于前面两者之间的参考点,这即是“zangtal”。

 

现在我要说一则发生在西藏东部的“贡札”(gomdra)[“贡”(gomdra)即禅修闭关。进入贡之前,行者通常已经历一次或多次涵盖了前行、本尊法、内瑜伽的“仪轨修持闭关”。此时的修将针对大手印四瑜伽的单纯训练,或针对“立断”与“顿超”。]的故事。有一次,第二世秋吉·林巴应邀前往卓千寺(Dzogchen Monastery),他们在那里举行一个仪轨闭关。我的父亲吉美·多杰做为秋林祖古的侍者,陪同他一起前往,我就是从父亲那里听到这个故事。在“贡札”里,大约有六十名禅修者,他们全都在外面修行。这六十位禅修者以五、六个人为一组,背脊挺直地成排坐在外面。在他们头部的前方和后方,正好位于颈部下方的高度,有两缕细绳悬挂在两根竿子之间。如果他们睡着了,头往前或往后移动,那根细绳就会断裂。在那时,“贡札”的戒师就会过来说:“嘿,你把绳子弄断了!”

 

在从事那种修行时,修行者在座上期间,身体连一寸都不应该移动。而在本觉状态期间,修行者应该完全放下。此外,修行者不应该移动眼睛。对初学者而言,不去眨眼是困难的,但是在最后,修行者的眼皮可以保持不动。为了确定禅修者的眼皮保持不动,“贡札”的戒师有时会把红色的红丹粉(sindhura)放在禅修者的眼皮之下,如果他们眨眼睛,那么一些红色的粉末就会沾在眼睫毛上,提供了他们眨眼的证据。即使在“贡札”,他们也没有从早晨到傍晚不间断地静坐,而把静坐分为数座。这是完全放弃九种活动的例子。

 


第九章 疑虑《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把实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胜者的迅捷之道《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佛陀的供养《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转化烦恼《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止与观《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铁条技巧《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加持与证悟《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传承《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5《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十四章 忙碌《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三章 二魔《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二章 无别《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一章 遍在的清净《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