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一章 与帝释天共餐《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十一章 与帝释天共餐《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十一章 与帝释天共餐

 

当在清闲无为的心性状态达到稳定时,

你自动就会升到轮回三界之上,

甚至会超越天众之王帝释天。

你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在无虑。

 

对一切事物了无执着,把明觉留在了无依止的虚空,本觉是无法辨识的。一个参考点可能会是这样的见解:“这是经过证实的本觉。”如果有一个参考点(焦点),就没有如虚空般开放的明晰。当你用步枪瞄准一个标靶时,这个就称为一个参考点。你要如何瞄准天空?天空没有可以让你专注于其上的标靶。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目标:“现在这是本觉,我正在瞄准它”,它就变成概念上的和受到局限的本觉。我再重复一次,本觉有三个特征:

 

(一)不想像有任何事物在那里地自在安住;

(二)不专注于内在某件事物的遍在;

(三)不把自己放在前两者之间的任何状态的全然开放和畅通无碍。

 

在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之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解释了中观的最终见地:

 

在智识之前没有实体或非实体的那一刻,

没有其他的心相(mental form)

因此有了无概念的全然寂静。

 

本觉的三个特征

 

在针对《智慧心髓次第道》所作的释论注解之中,卓越杰出的大师竹·蒋扬·札巴(Ju Jamyang Drakpa)把实体和非实体解释为存在与不存在的见解。就觉受而言,不论我们持有本觉是一个存在的事物的想法,或本觉是无物的想法,这两种想法都是念头。当不持有任何见解时,我们的心中就没有任何其他的拳物。换句话说,完全离于专注,离于执着,是真正的见地。龙树菩萨(Nagarjuna)说:

 

持有它存在的想法,即如动物般迷妄。

但是持有它是无物的想法,则更迷妄。

 

我们不需要持有本觉是非实体的想法,也不需要怀抱本觉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本体的想法,因为不论我们的想法是什么,这两种想法都只是概念。只要有某种见解或参考点,它就遮盖了本然,遮盖了开放的本初自在状态,也就是遮盖了本觉。

 

我们需要离于常见和断见这两种边见,“常见”是相信某个本体是永恒的,而“断见”则是相信完全没有任何事物存在。一旦我们落入这两种边见的任何一种,对某种概念的执着就会生起,我们需要远离这种情况。所以,竹·蒋扬·札巴谈论不持有“存在”见解的心态,也谈论不持有“不存在”见解的心态。当我们的心不持有任何事物时,心就不会陷入思惟之中。一切事物都包含在这三句话之中:

 

不想像外在的任何事物,即是自在安住。

不把某件事物束缚于内,即是遍在。

不住于这两者之间的某种状态,即是无碍。

 

这即是人们对本觉所作的描述:不想像那里,不把某件事物绑在这里,以及不住于这两者之间的任何事物。在这三个例子之中,有一种了无概念的心态。

 

“自在安住”是指你不专注于在那里的某件事物,或不观修在那里的某件事物;“遍在”是指不把在这里的某件事物绑在你的心中;“无碍”或“开放”是指不住于这两者之间的任何事物。我们也可以说这三种特征是:

 

(一)不向外投射;

(二)不向内专注;

(三)不把注意力放在这两者之间的某种状态之上。

 

当我们不做这些事情时,这即是见地,这就足够了。不向外投射,不向内专注,不把你的心放在这两者之间。于是,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你已经达到了无为的境界。这是真的吗?

 

如果你告诉某个人:“不要到外面去,不要留在里面,也不要停留在内、外之间!”那个人要怎么办?他肯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对不对?见地即是无为,意指它不是一件要去做的“东西”,我们需要去了证这无为的见地,而放弃“有事情要去完成”的见地。“有为”是指有某个作者和某种行为,如果你放弃这两者,那会发生什么事情?一旦你放弃了它们,就剩下它们的本质,也就是普贤如来和普贤佛母,他们什么事情也没做。没有要做的事情,只有真如,这是我们需要去了悟的见地。

 

正念、警觉和觉醒

 

究竟而言,只要我们尝试去想像、观想或禅修,仍然是在束缚自己。身为初学者,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刚开始,我们确实需要用某种努力和精进去禅修,以达到任运的状态。话说:“精进之道通至任运。”在中观之中,刻意努力去禅修称为“正念”,它是指专心留意,有一种警觉感、认真感和谨慎感,最后,它变得离于四种限制和八种造作。根据大手印的说法,这种努力称为“警觉”(watchfulness)。警觉如同一个牧人观看牛群,注意它们是否喝水或吃草。要强调的是,“警觉”伴随的是去注意心的状态,你需要某个人时时观察心。在大圆满的传统之中,它称为“觉醒”,在觉醒之中,正念和明觉是无别的。在这时,正念和本觉——明觉(rigpa-awareness)不是两件不同的事物。

 

大圆满的修持离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在大圆满之中,觉醒了无细微的主体与客体的造作,而这种造作通常存在于正念之中。在大圆满之中,正念是本觉,本觉是正念。当我们开灯时,灯自行照耀,这是殊途同归的结果,一旦灯被打开,我们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当然,为了要有光亮,我们需要做两件事物:墙壁上的开关,以及打开开关的动作。觉醒如同自行照耀的灯、在刻意的正念消失之后,就是正念变成任运的时候。简而言之,这是正念、警觉和觉醒这三个伟大见地的精髓。

 

老实说,对一个初学者而言,没有提醒的正念,就不会对心性有所认识。这称为“刻意的正念”(deliberate mindfulness)。这是二元分立的心提醒你去认识心性,而“看见没有东西可看”是本质,即离于二元分立的觉醒状态。籍由修行的觉受,我们会清楚地认识这种状态。换句话说,瑜伽士能够区分刻意的正念和本觉之间的差异,但是初学者就没有办法。所以在刚开始,“提醒”是不可或缺的。毕竟从无始的生生世世以来,本觉一直被困在二元分立的心之中,心性一直迷失在心的表现之中。

 

迷失在心的表现之中,或无法区分心性与心的表现,有如把阳光和太阳混为一谈。如果你问什么是太阳,一些人会不太确定太阳是阳光或高挂在天空上的球体。然后某个人必须说“不,这里的光不是太阳本身——往天空上看。”你往天空上看,然后看见太阳,你回答“喔,是的,那才是真正的太阳。”这个例子说明心性与心之表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凡俗的有情众生被困在心的表现和思惟之中,他们把照耀世界的阳光误认为太阳。如果我们仔细地检视情况,我们将会得出阳光不是太阳本身的结论,太阳本身在天空上。即使太阳的展现(太阳的表现)可能同时出现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池水之上,但所有这些显相都只是太阳的倒影,而不是太阳本身。

 

我们能够区分事物本身和事物的倒影吗?为了达到证悟,我们必须看见心性与心的表现之间的差别。有情众生的心性是无碍空觉,但是他们却困在心的表现之中。当然,有情众生的心一直都是无碍空觉,但是他们的认知却执着于主体与客体。没有二元分立的存在,有情众生却认为它是存在的。因为这种二元分立的执着,轮回才永无止尽地持续下去。诸佛、菩萨不执着于任何二元分立,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心性本身,所以,没有困在心的表现之中,而住于心性之中。简而言之,有情众生的心和佛心之间的差异在于,有情众生被心的表现牵着鼻子走,而诸佛则稳定于心性之中。

 

我们已经拥有真正的太阳

 

佛心是空虚与觉察的双运,完全了无执着;有情众生的心是空虚与觉察的双运,但是却有所执着。因此,有执着和无执着不是有差异的吗?在此“执着”代表什么意义?“执着”如同相信映照在水面上的太阳即是太阳本身。诸佛、菩萨如同一个了解天空中的太阳是真正太阳的人,因为有这种了解,这个人不会受到太阳的展现形式所欺骗。当心开始表现时,如果你认识到这种表现的起源,便达到了心性;如果追随念头的对境,那么就会迷失在心的表现之中。为了让心的表现显露成为内观,你必须认识心性,这如同认识太阳本身。如果认为映现在水面上的太阳是太阳,你将永远不会看见真正的太阳,只会看见它的倒影。

 

我再重复说一次,凡俗之人认为映现在水面上的太阳是真正的太阳。太阳和它的光芒是无别的,任何念头的本身是空觉的双运,但是这念头本身却没有任何的了知。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倒影之上,就会有一个主体和客体,这是二元分立产生的方式,这即是“显相蒙蔽人”这句话的意义。有水时,就可能有倒影,这即是二元分立。然而,在认识太阳本身的那一刻,就没有二元分立。有情众生的心追逐自心的倒影,并且困在其中,那即是轮回——陷入主体与客体的执着之中。

 

真正的瑜伽士在这个第一个阶段斩断注意力的活动,他从一开就认识太阳本身,而没有把水中的日影误认为太阳。认识真正的事物——我们的空觉,这称为“认识心性”。如果背对太阳而追随水中的日影,你可以继续追逐水中的日影十亿劫,也不会看见真正的太阳。因为主体与客体的重复连结,念头变得永无止境,永无停息,如同观察清晰水面的倒影。诸佛、菩萨在最初的阶段就斩断了心的活动,他们在注意力移往一个对境之前,就有了认识,然后就没有需要陷入虚假谬误和虚幻之中。在不偏离而进入心的活动之中,我们如何能够创造轮回?在没有觉知者和被觉知者二元分立的情况下,什么能够创造轮回?

 

心性的空虚品质如同虚空,心性的觉察品质如同阳光,空虚与觉察的双运如同阳光照耀的虚空,如同白昼的天空。这种天空是我们称为“本初虚空”的例子,而了知这一点即是本觉。本初虚空与本觉的无别双运,即是本初佛普贤如来,了悟这一点称为“在根基上觉醒”或“本初状态”。这正是有情众生没有了悟的事情,我们把本初状态的根基弄乱了,并且相信映现在水面上的日影即是太阳本身。水如同三界,而且有如倒影在水面上移动般、六种流转于轮回的众生则是主体。简而言之,我们困在虚假谬误之中,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直到今天。

 

此处的底线是,我们要知道如何去认识心性,认识心性即是涅槃,不认识心性即是轮回。如果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寻找太,你将怎么看到太阳?这是一切有情众生所处的状况:他们拥有佛性,却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拥有佛性。我们自己已经拥有真正的太阳,却不知不觉地紧紧抓着主体与客体、觉知者与被觉知者不放,正如同误信水面上的日影是真正的太阳一般。日影永远不会是真正的太阳,瑜伽士不相信倒影为真相,因此知道如何去看见太阳。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没有觉知者与被觉知者的二元分立。在他的注意力移动之前,瑜伽士没有让注意力往体的方向移动,这时他就已经看见了它的本质。有情众生没有在最初的阶段斩断注意力的活动,反而追逐自己所想的事物,除了没有看见心性之外,也无法停止念头的活动。在没有看见心性的情况下,念头的活动持续不断,如同水面上的涟漪或串在一条线上的珠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想着一件事情,接着想着下一件事情,然后又想着另一件事情等等,永无止境。

 

真正的见地在于观看的方法。如果你迷失了自己,你如何从观看另一个处所来找到自己?如果你迷失了,你能够跑到哪里去,能够跑到多远去寻找自己?在大圆满之中,这称为“大象在你的房屋之内,你却到森林中追踪大象的足迹”。

 

大声说出“Phat” ,帮助你认识心

 

如果你想要把这一切精简浓缩为一个要点,那就是:只要认识你自己的心。你只要大声说出属于殊胜的语灌顶的种子字“Phat”(沛),有时就能够帮助你认识心。当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的念头崩解之后,除了心性之外就没有剩下任何东西,我们所能记忆、思惟或规划的一切,全部属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念头。当我们大声说出充满力量的种子字“Phat”(沛)时,大多数的人都会变得不知东西南北、茫然空白、脱离状况。如果我们没有因而认识心性,光是脱出的状况就变成一种中立而无记的状态。如果你认识心性,那么这种脱出本身即是离于三时的念头。如果认识心性,你就不会陷入不辨东西南北的感觉之中,但是如果你陷入这种不辨东西南北或脱出状况的感受,就落入了失念之中;而轮回就是从阿赖耶识无所觉察的面向中展开。

 

在大声说出种子字“Phat”(沛)、离于三时念头的那一刻,认识心性的品质需要呈现出来,如此我们才不会无所觉察或失念。它不像某个人用铁条敲你的头,在那种情况下,你绝对不会认识心性。失念即是愚蠢,在愚蠢之中,没有三毒之中的喜欢(贪)和讨厌(嗔)这两种毒,但是第三种毒“痴”却出现在失念之中。愚痴的相反是在认识本觉之后的了知品质。

 

在大声说出种子字“Phat”(沛)时,瑜伽士认识了本觉。如此修持,你是一个真正的禅修者。非禅修者大声叫出“Phat”(沛)字,一点帮助也没有。在康区,一些装懂吹牛的瑜伽士很会演戏,他们把长发绑在头上,双眼凝视虚空。他们会神情茫然地注视着你,然后说:“你难道没有看见一切事物都只不过是心,而心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万事万物皆是心的奇幻展现!你能不能看到这一点?”接着,他们说:“我现在要对你指出本觉”,他们大声叫出种子字“Phat”(沛)。但是,如果要对某人指出本觉,你自己必须认识本觉,并且处于本觉状态之中。如果那个大师是假货,弟子尚未准备就绪,那么大声叫出种子字“Phat”(沛),只不过是对二元分立的心有约略的了解罢了!

 

除非你对心性有稳定的认识,否则就不会体验到这张桌子是空虚的。(仁波切敲他的木桌)如果你对心性有稳定的认识,就不会沉入水中,不会被火焚烧,不会受到大地的阻碍。一个装模作样的瑜伽士说:“一切显相皆是心,万事万物皆空”,他尚未达到这种层次的了证,那只是一种想像的空性。如果对你而言,“一切显相皆空”是真实而明显的,那么你的心就不会执着于任何事物。在死亡时,你以虹光的形式脱离这个肉身,即是了证一切显相皆空的明证。身体是彩虹,一切显相是透明的,你可以自由自在地穿过山峦或墙壁。虽然在瑜伽士的觉受之中,一切事物都是畅通无碍的,但是在凡俗之人的一般觉受之中,却完全不是如此。一个了证的瑜伽士无所不能,可以像鱼般游水,如鸟般飞翔,因为他的身体如同彩虹。当莲师和他的二十五位弟子离开西藏时,没有留下一具尸体。在西藏中部的叶巴(Yerpa),莲师有八十位修道有成的弟子,在其他地方,他有三十五个了证的弟子和二十五个空行母,他们全都证得虹光身。

 

在噶举四大派、八小支派之中,有许多大师也能够如鸟般飞翔,把他们的披肩如双翼般展开直上云霄。在这些大师之中,有三位来自康区,是冈波巴大师的弟子,其中一位是瑟同·修贡(Seltong Shogom)。在囊谦王住所上方的一个洞穴之中,瑟同·修贡变成隐形,证得天应体(celestial body)[《彩虹丹青》(Rainbow Painting)详细解释了这个故事。]空行母们根据噶举派(Kadam)的比例,在洞穴内用沙子制作了一座舍利塔,从洞穴地面到舍利塔的距离有十三层楼高。后来人们必须兴建一座十五层楼高的寺院,以达到该舍利塔。这位成就者瑟同·修贡有五百位能够和他一起飞翔的弟子,今天你仍然能够看见他们降落的地方,他们在岩石上留下一团脚印,总共有五、六十个。在早晨,当他们飞向西方时,所有的脚印朝向西方;在下午,当他们从西方飞回来时,所有的脚印朝向东方。当你看见所这些脚印时,你会感到不可思议,这不只是一个故事。直贡噶举派(Drikung Kagyu)和竹巴噶举派(Drukpa Kagyu)有许许多多有成就的瑜伽士和瑜伽女。他们的成就是可能的,因为他们已经精通三摩地。

 

问与答

 

学生:我如何能够保持明觉的状态,而不丧失见地或落入“止”之中?

 

仁波切:阿难(Ananda)曾经请求佛陀:“请告诉我如何保持空性的见地,就呼吸等等而言,我正遇到困难,不只是心理的困难,也包括生理的困难。保持空性的见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阿难继续说道:“如果我专注,我会变得紧绷,它变得非常困难。但是如果我放松,就会忘记空性的见地,开始去想别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做?”

 

佛陀说:“你曾经知道怎么弹西塔琴,对不对?”

 

阿难回答:“是的,我知之甚详。”

 

佛陀继续说道:“你要如何从每一根琴弦中弹出完美的琴音?你要把琴弦调得非常紧,还是让琴弦保持松弛?”

 

阿难回答:“不,既不紧绷,也不松弛,而是在紧绷与松弛之间保持完美的平衡。”

 

佛陀说:“那么你已经明白了。这正是如何保持空性的见地的方法。”

 

阿难说:“我了解了。”

 

如果我们放下,就会变得健忘,如果太过紧绷专注,我们就会制造身心的困难。因此,你应该按照佛陀的教导来修行!你或许知道怎么弹吉他。你知道怎么调音吗?什么是最好的,把弦调得非常紧,还是保持松弛?

 

学生:持中最好。

 

仁波切:对!这正是佛陀的教导。如果我们完全放松和放下,修行就不知不觉地陷入散乱之中。我们需要把焦点放在如虚空般的空性见地之上,但是你如何能够专注于虚空?

 

试着用手去抓住虚空很长一段时间。除了一双疲累的手之外,你得到其他的结果吗?疲累的手是你唯一获得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透过紧绷来达成。但是如果完全放下,你就会落入散乱,修行就会因而消散。是不是这样?相反地,你应该像阿难所说的:“不要太紧绷,也不要太松弛,而要持衡。”这是你应该修持空性的方法。

 

学生:修行者是否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提醒自己在座与座之间保持正念,例如当我陷入日常生活的活动、工作等等时。每一次当我记得要保持正念时,便发现距离上一次保持觉察时已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让我有点难为情,纳闷我是否可以用任何技巧来提醒自己?

 

仁波切:好,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当你看见一只小鸟正在吃一粒谷子时,那小鸟会一边吃,一边立即地往上看,头部做出这样的动作(仁波切示范一只鸟一边吃一边四处张望的样子)。它时时刻刻做出这样的动作。它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它害怕在头顶上方飞翔的老鹰。

 

仁波切:是的。我们可以轻易地把一辈子的时间花在思惑的“黑暗的渗透”之上,而这比那些老鹰更危险。这样的损失远比一只鸟的生命来得巨大。正如同恐惧提醒鸟去张望再张望一般,让失念的恐惧提醒你。如果你忧惧那只“无所觉察、心散乱”的老鹰,并且把这种忧惧牢记在心,你就会像小鸟般一再提醒自己。当你提醒自己时,立即认识心性。如果你不提醒自己,那么还有谁会这么做?如果你不把自己弄到干燥的陆路上,还有谁会把你从水中拉出来?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让你分心的工作,还是获致解脱和证悟?

 

学生:获致解脱和证悟。

 

仁波切:在今生,我们工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第一,积聚金钱;第二,保护金钱免于消失;第三,囤积物资。这些是世人所从事的三件工作:积聚财富,持守财富,以及增加财富。我们今生的主要努力是去赚取金钱,追求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享乐。首先,人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积聚金钱。接着,他们必须保护这些金钱,以免于被人盗取或消失。我们从来不会为自己所拥有的事物感到快乐,只想需要拥有更多、更多。希望所有的投资都必须增长。这种活动只会让你继续留在轮回之中,难道这不是真的吗?多么荒谬!金钱无法替你买到解脱和证悟!这不是百分之百真确的吗?

 

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物是什么?致富比较重要,还是透过禅修而了悟内在的本质,并且完全离于痛苦比较重要?我们通常害怕痛苦,希冀快乐。所有轮回的痛苦和欢乐、恐惧和希望,能够为我们做些什么?在今生,欢乐能够帮助我们,但是无法在下一世或未来的生生世世帮助我们。三摩地的状态(认识你内在的本质,并且使这种认识达到稳定的状态)能够根除所有未来世的痛苦。在未来世中,你甚至不会听到“痛苦”这个词,你会从一个快乐的状态前往下一个快乐的状态。在这些事物之中,哪一个具有最高的价值和最大的利益?

 

学生:后者。

 

仁波切:三摩地,这就是了!你不必去囤积三摩地,不必去持守三摩地的状态,不必去增加三摩地,在你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可以完全放下三摩地。它如同巴楚仁波切所说的:“放弃,放弃一切;放弃一切即是为了众生的福祉而努力。”你现在没有足够的衣食吗?你的身体健康,对吗?你要了悟,没有什么要去积聚,没有什么要去持守,也没有什么要去增长,否则你就会变成财富和享乐的奴隶。这样只会导致更多的轮回,以及更多的三界和三种痛苦不幸的状态。

 

除了放弃积聚和扩张财富之外,就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了,对不对?在这之中,没有太多的繁忙。当在清闲无为的心性状态达到稳定时,你自动就会升到轮回三界之上,甚至会超越天众之王帝释天。你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在无虑。它如同著名的俗语所说的:“不论你走到哪里,快乐的太阳都会照耀。不论你跟谁在一起,都会完全地轻安自在。”这不是一种优点,一种良好的结果吗?你想要再次投生于轮回,然后死亡,然后又再生吗?这是你想要的吗?

 

学生:不是。

 

仁波切:我是在逗你。

 

学生:那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妙计。

 

与帝释天共餐

 

仁波切:你了解了,非常谢谢你!了解这一点的人,配得上“修行者”的称呼。这样的人将升到这个世界之上,你可以和天众之王帝释天坐在一起共餐。相较于坐在死后要面对的阎王及其牛头使者和羊头使者旁边共进午餐,与帝释天共餐不是更好吗?如果和阎王、牛头和羊头使者共餐,你唯一要担心的是:“吃完午餐以后,他们会带我到哪里去?”坐在帝释天旁边快乐地用餐,要比这好多了。

 

因此,我们有这两条路,只有一条可以往上。我把帝释天当作一个例子,但是他仍然在轮回之内,我们甚至有比帝释天更好的地方可以去,例如化身或报身佛土。另一条路向下,阎王的牛头使者和羊头使者把他们的绳索套在你身上,抱着你下至无间地狱[无间地狱是一个巨大无边、充满燃烧熔铁的铁屋,由十六个近边地狱所环绕。在此处的众生承受着各种痛苦,包括被以熔铜浆灌入口中,因为再没有别处比这里有更大的痛苦与折磨,所以得名。犯了五无间罪者,以及对金刚上师产生恶劣逆见的密咒乘修行者,会投生此处。],那将会是什么样子?此时此刻,我们正在这两条道路的分隔点上。你要选择哪一条道路?

 

学生:我想要往上走!

 

仁波切:你现在已经做了选择,掌握了要往上或往下的力量,现在你正在岔路上。这不是我发明出来的。这是诸佛、菩萨达到这条道路的方式,这是你的选择。诸佛、菩萨也说:“哎!在获得殊胜人身之后,没有什么比忽略佛法修行更愚蠢的了。”忽视佛法修行如同精心安排自己的失败,如同提供自己毒药。它如同你达到山巅之后,把自己投入无底的深渊。

 

请修行!如我之前所说的,坐在帝释天旁边用餐要好太多了。然而,帝释天和其他天众之王仍然置身于轮回之中,把帝释天和佛陀相比较,如同比较小指和拇指,其中有着天壤之别,帝释天并没有证悟。籍由这个教导,我们可以获得证悟,超越天众之王帝释天的状态,像我们这样的菩萨,该以成佛为目标。我在逗你。然而在逗弄之际,也有些许意义。

 

请好好修行!如果你好好地修持,变得更加稳定,今生你将不会有太多麻烦。此生不必要那么艰难,要自在无虑,今生的目标、任务和计划都如梦如幻。当事情不顺遂时,凡俗之人会因此感到抑郁而不知所措;当事情成功时,他们会兴奋得不能自己。我们不需要像那样子,像凡俗之人那样肯定是困难的。穷人有贫穷的困扰,富人有富裕的困扰,没有人是快乐的,也没有人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了。穷人因为不足而感到痛苦,富人总是因彼此忌妒而不快乐,他们永远不觉得“现在我已经足够了”。

 

我的叔叔德喜(Tersey)祖古告诉我:“永远不要和在你之上的人比较,因为你永远不会快乐。总是会有某个人比你更富裕、更有权势、更优秀。把自己和那些低于你的人相比较,就好太多了。如果你把自己和穷人比较,你会想:‘我是富有的,事实上我过得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感到满足。”我的叔叔常常说:“拿一个较低下的例子,这样你就会比较快乐。不要去看胜过你的人,你将永远不会快乐。”如果你想要在今生获得快乐,就把自己和乞丐相比。他们用一根手杖游走四方,背着一个背包乞讨食物。如果你把自己和这样的一个人相比较,就会永远感到心满意足。

 

学生:我们如何在念头生起时斩断它?

 

仁波切:我们可以籍由认识心性来斩断念头,在同一时刻,见者消融而显露出觉醒的状态。在此,见者相同于二元分立的心之状态,一个消失,一个被留在身后。二元分立的心消失,三毒和五毒也消失了,对不对?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看见了本觉。当瑜伽士认识心性时,念头的活动在初始阶段就被斩断。在那时,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情要做?坐在那里想:“我不会再制造任何念头,不会去思惟。我不喜欢这思惟,我要爆破一万个核子弹来终止思惟。”这样想有帮助吗?这么想根本不会有帮助,请好好地了解这一点。一万颗核子弹能够阻止有情众生的心去思惟吗?幸运的是,你不需要这么做,只要去认识思惟者的本质即可,而这个本质即是空觉。在看见这空觉的同时,思惟消融了,这是唯一的途径。思惟是心的表现,它不是来自任何其他地方,在看见心性时,心的表现消融了。因此,教法教导说,我们是自己最佳的解药。你的念头不是来自任何其他的地方,它们是你的自性的表现,当你看见心性时,心的表现已经消融。

 

你的心性是念头的基础或根源,看见心的空性,消融了心的表现,念头便已经消失、崩解。如果你的念头不是心性的表现,那么你就必须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念头来自其他地方,那么你就必须在其他地方阻止念头。但是,轮回的三界从何而来?此三界是我们自性的一种表现。如果不了知这种表现的本质,我们就会继续在轮回中流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原因能让我们在轮回中继续流转。

 

所有不同的世界、所有不同的觉受、所有不同种类的众生,都是这心性的表现。这心性本身是不稳定的,正是这心性偏离进入让这一切生起的表现之中。在你认识这表现的本身的那一刻,轮回的三界消失了;相反地,你开展了法身界、报身界和化身界,我们透过认识这心性,而了证这些最胜妙的名号。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心性,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就会因此而开展。有情众生的欢乐和痛苦、喜悦和悲伤,全都因他们没有认识心性、陷入心性的表现之中而生起。

 

你们知道以前嬉皮士所服用的、让他们产生各种幻觉的迷幻药吗?事实上,这些幻觉都不存在,它们都只不过是心的魔幻展现。当这魔幻消失时,它如同从睡眠中醒来,当你在早晨醒来时,昨天晚上所做的梦不留痕迹。佛陀便曾经教导,一切如梦如幻,我们难以了解“如幻喻”,因为今日没有真正的魔术师,他们只是来自印度玩弄戏法的骗子。如我告诉你们的,过去有真正的魔术师。

 

然而,你知道那些都是梦,对不对?如果你梦见自己发现一大堆钱,或者梦见自己升座为世界君王,那么当你醒来的那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些梦具有任何的真实性吗?或许你梦见自己被杀害,身体被抛入河中,但是当醒来时,你仍然躺在床上。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你只是在做梦。我们之所以做梦,是因为我们睡觉,在这种状态之中,所有虚幻的事件似乎真正地发生。同样地,清醒状态在“迷妄思惟的睡眠”期间展开,我们所经验的一切有如梦境。诸佛的迷妄觉受已经清除,他们从这梦境中醒来,因此人们才如此经常地使用“如梦喻”和“如幻喻”。轮回于三界和六道的众生,其欢乐和痛苦、喜悦和悲伤皆如梦幻。

 

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自己的最佳解药”,没有认识自性,那么我们当然不会注意到,自己所认识的“人生”纯粹是梦幻。在认识心性的那一刻,你不必去想一切皆梦幻,它已经被清除了。事实上,如果你真正地觉醒,所有的虚幻都已经消失。迷妄的觉受如同云朵,一旦云朵消散,太阳本然存在的品质就会展现。

 


第九章 疑虑《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把实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胜者的迅捷之道《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佛陀的供养《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转化烦恼《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止与观《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铁条技巧《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加持与证悟《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传承《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5《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十四章 忙碌《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三章 二魔《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二章 无别《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一章 遍在的清净《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