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大圆满的专门术语《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十二章 大圆满的专门术语《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十二章 大圆满的专门术语
大圆满的“根”、“道”、“果”和“见”、“修”、“行”,
如同画在半空中的三条线。
一旦你往后看,那三条线在哪里?
这三条线之间没有分隔,没有区别。
没有真正的二元分立,从佛陀的观点来看,轮回、涅槃和修道都是法身的领域,当我们了悟法身时,一切事物都是非造作的本初觉醒。然而,当我们因为无明而把“一”理解为“二”时,就可能会把一个看似真实的地点,以及有一个看似真实的“我”在这个地点出生视为真实。从个别的有情众生的观点来看,肯定有轮回,肯定有人在其中流转。
然而,完整单一的法身领域不是某种本体,它非造作的本质甚至杜绝了“一”的概念。当完全了证这非造作的法身领域,我们就不可能维持二元分立的想法。所以,不会再有“某个人”在某个地方投生,这是因为要让“生”这件事成为可能,就必须有“地点”和“某个被生出的人”的概念。但是对诸佛而言,再生是不可能的,因为诸佛已经没有二元分立。
1 了悟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之本然双运
二元分立的错误来自我们没有了悟自己本然无二的状态。在佛性的觉受之中,没有主体与客体的真实存在。然而,因为执着于被我们体验为主体与客体的事物,看似存在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立于焉产生。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强化,直到它看似真实而坚实。在一般的佛法专门术语之中,这“二元”被称为“觉受与空性”或“显相与空性”,在实际上,这些是合一双运的。话说:“只要二元分立没有成为‘一’,就没有证悟。”二元必须成为‘一’,‘一’离于造作。但是记住,在这个‘一’之中,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事物。
在法身的遍在虚空之内,
报身如同阳光般清晰展现,
化身如彩虹般为了众生的福祉而行止。
“立断”的修行,即是认识你的自性为本初清净、遍在、如虚空般的法身。“顿超”的修行,即是认识本初清净的本然表现是任运显现的。认识了无自性的任运显现(这种任运显现超越任何实体或独立的本体),即是本初清净与任运显现的双运,换句话说,这是无二的“立断”与“顿超”。了悟这一点之后,就不会有某个出生的人和一个出生地,也没有“其他”——轮回,只有成佛的状态。然而,有情众生不了知自性,不知道显相与空性的本然双运,因为受到显相展现的迷妄,于是执着于被觉知者与觉知者的二元分立。如果我们不执着于二元分立,轮回就会解脱进入本初基地(primordial ground)之中,我们不再需要在轮回中流转。
在大圆满的特殊用语之中,这被称为“了悟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之本然双运”,这正是“金刚持的双运状态”的意义。“双运”是指完全了解“显相”与“空性”的无别性,有情众生不知道这一点,而把每一件事物区分为主体与客体。由于不知道显相与空性为双运,轮回中的六道众生于是从执着“一”为“二”之中出现。
2 单一的法身领域
这就是禅修的来处。为了让我们把这觉受与空性的本然双运带到真实之中,佛陀引介禅修。藏语“nyamshak”(平静)或(平等舍),字义是“置于均等之中”(to place in evenness)。在“nyamshak”的均等或平等的真正状态之中,二元分立势必消融。那不是我们保持二元分立性,在试图持有一件事物,并把这件事物带入觉受之中的时候,这样去试图排除另一件事物,并不表示平等。因此,“只要二元分立没有成为‘一’,就没有证悟”。
我们如何住于大平等之中?不是透过接受和排拒、确认和否定来接纳和避免。这种修持只会变成希望和恐惧的练习,这不是“把觉受与空性的本然双运带入真实之中”这句话的意义。一旦我们真正地禅修,这才会变成可能。你透过“直指教导”而进入禅修的状态,禅修状态只有在认识本然面貌的那一刻才会开始。在此之前,你总是会尝试住于平等舍之中,住于本觉之中,并避免概念上的思惟。那种接纳和避免肯定不是所有觉醒者、一切诸佛的平等舍状态,真正禅修状态的平等舍尚未展开。
我再说一次:为了在我们自己的修持之内展开平等舍的状态,我们首先需要认识无二明觉的状态,在无二明觉之中,没有要接受或排斥的事物。在那个时刻,概念上的思惟已经消融,因此不需要希望和恐惧。这种见地纯粹是去认识此为真如,把它当作一个起点,而不是在从事大量修持之后,等待或寻找将慢慢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某件事物。当我们认识“见”之后,“修”纯粹是继续认识“见”,这便称为“禅修”。即使我们使用“置于平等舍之中”这个句子来说修持,它也不表示你把某种“东西”放置在那里,我想要把这句话说成“平等舍超越放置与不放置”,这种超越放置与不放置的平等舍,正是我们要修持的。此外,我们在日常情境中所依靠的“行”即是“见”。最后,我们所证得的“果”即是在这种“见”中达到稳定的状态。
伟大的大师蒋贡·米庞(Jamgon Mipham)仁波切曾经写了一首诗偈《文殊师利大圆满祈愿文》(Aspiration of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Manjushri),他在这首诗偈中说道,大圆满的“根”、“道”、“果”和“见”、“修”、“行”,如同画在半空中的三条线。(仁波切模仿在空中划线)像这个是“见”,这个是“修”,这个是“行”。一旦你往后看,那三条线在哪里?这三条线之间没有分隔,没有区别。
“了知的觉醒”不是念头的对境,自生的觉醒(空虚的本性和觉察的本质)完全不需要去造作,这是它真正的面貌,是大圆满明显而突出的真实。在所有层次较低的道乘之中,从来没有如此清晰而直接的教法。我现在不只是在谈论语言文字,法身领域的真实展现具有巨大的加持,它直接被带入我们的觉受之中,它不是一个我们在后来可能或不可能了证某件事物的概念,而是在领受这个口传者当下的觉受之中,具有重大价值的某件事物。
在过去的印度,这个口传相当秘密,秘密到上师在把“单一的法身领域”这样的句子传授给弟子时,他必须用一根铜管,轻声细语地把这句话直接传到弟子的耳中,没有其他人能够听到。在历史上的那个时期,灵体和元素的力量无法忍受听到具有如此甚深影响力的词汇,它们简直会昏了过去。今日,由于诸佛、菩萨所行的事业之故,情况已经有所不同。人类社会中的大圆满教法几乎已经达到饱和的程度,人们听到诸如“单一的法身领域”这样的字句,已经不再感到震惊。
在二元分立崩解的那一刻,甚至没有一丝造作时,你就能够确定见地——如是。真正的自生觉醒不表示某个外在的本尊会突然来到你面前,当你细微的念头模式崩解、消融和摧毁时,就是真正的自生觉醒。除了这个之外的其他状态,都是一种心造作的见地,例如,心想:“我纳闷,这是觉醒的状态吗?这一定是。”这即是心造作的见地。不要这么做!当你在禅修状态时,只要认识已经在那里的事物即可,也就是认识你的心性是空虚、觉察和无别的,除此之外无他。我们没有必要去想像一种空性的状态,并且心想:“我希望这是空性的状态。嗯,我想这就是了,这一定是心性。”你没有必要去猜疑,因为你已经看见实相。在此引用蒋贡·米庞仁波切所说的话:
在心性、在本初清净的本初觉醒之中,
展现了自性——任运显现的光芒。
这本初清净的觉醒是我们心性的空虚本质,在认识自性的那一刻,我们没有看见任何“事物”,它已经是完全清净而圆满的,这正是我们所谓的“本初清净”。无别于本初清净的是了知的品质,即在本净的同时,我们是觉察的,这就是“任运显现”。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这两个面向是无别的,如此,我们不需要去寻找、发掘三身,不需要把三身视为在未来某个地方的某件事物,或认为三身有别于我们可以立即认识的无别空觉。这大圆满的精髓正是我们需要修持的事物。
这正是有情众生没有看见的事物,因为没有看见自性,他们执着于看似真实的二元分立,制造了永无止境的轮回之因。另一方面,当认识心性时,我们就即时即地中止了未来轮回之因。
看见三身合一的刹那,即是我们基本的“流动资本”(working capital)。我们拥有价值重大的事物,而它不必用许多语言文字来描述,即使需要用语言文字来了解,也请不要把它们和意义混为一谈。当听到语言文字时,我们把意义和语言文字连结在一起,语言的声音和它们的意义混合成为念头。阿毗达磨(Abhidharma,即“论”)称它为“理解混合的声音与意义的念头”(thought that apprehends the intermingled sound and meaning),但是,“理解”这个行为不是意义本身。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仰赖语言文字来了解意义,请了解“本初清净”和“任运显现”这样的字句是非常重要的。请了解,了悟如此简短的字句所真正代表的意义,是多么地殊胜。
有一次,我前往甘托克去拜见伟大的大师宗萨·钦哲·却吉·罗卓(Dzongsar Khyentse Chokyi Lodro),询问他关于《大圆满三部》的一些问题。虽然《大圆满三部》的篇幅不长,但是却非常深奥。它只是一本书,大约从你的手部到肘部的大小。我问宗萨·钦哲·却吉·罗卓:“对不起,仁波切!整部伏藏已经被发掘出来了吗?有没有缺漏呢?”钦哲·却吉·罗卓微笑着说:“当我看着它时,我完全没有看到有任何缺漏。你认为有什么缺漏呢?你知道缺漏了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我只是一个顽固的知识份子,我一无所知。”宗萨·钦哲继续说:“我没有看见它有什么不完整。只因为它简短而精简,不表示它有任何缺失或遗漏。”在《大圆满三部》之中,一些教导手册只有两页的篇幅,然而,它们却包含一切,极为深奥。因此,我们不需要许多言语字句来发现重要的意义。在认识心性的刹那,一切事物都生起而寂灭,在那个时刻,你立即遇见三身。
3 金刚乘以“四灌顶”介绍真如实相
金刚乘的系统使用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来介绍真如实相。这种介绍的方法常常是我们所熟知的“四灌顶”(four empowerments,或“四灌”)。四灌顶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使用法器和仪轨来指出我们所处真实情境的实相。举例来说,第一灌是“宝瓶灌顶”(vase empowerment),上师把这宝瓶观想为本尊的宫殿;瓶内的水被加持为甘露。上师用宝瓶碰触弟子的头顶,然后让弟子饮用瓶内的甘露,这是仪轨表面的部分。在此,“宝瓶灌顶”真正要介绍的是:我们的五蕴、五大元素和五根已经具有殊胜的本质,这即是“金刚身乃本尊之坛城”的意义。换句话说,上师所给予我们的灌顶,即是让我们去了悟我们自己从一开始即拥有的事物。这是“宝瓶灌顶”的真正意义。
第二灌是“秘密灌顶”(secret empowerment),上师把盛装在颅杯内的加持物给你而完成秘密灌顶。第三灌是介绍这样的事实:感官的欢乐和大乐的时刻在本质上都是空虚的。上师给予你第三灌“智慧灌顶”(wisdom-knowledge empowerment),指出大乐与空性之无二(乐空无二)。
在所有的灌顶之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灌“殊胜语灌顶”(precious word empowerment)。前三个灌顶或许有许多细节和语言文字,但是在“殊胜语灌顶”之中,一切都可以包含在一个字之内,这是它为什么被称为“殊胜语灌顶”的原因。那个字可以由“Pa”和“Ta”两个种子字构成,“Ta”这个字不发母音,因此两个字组合起来就成为“Phat”(沛)。上师大声发出这个字的声音的方法,可以让弟子在听到它时认识心性,它斩断概念思惟的流动,引导出本然空觉的心的状态。这从来不是隐藏的,对有情众生而言,它之所以看起来是隐藏的,只是因为有情众生全神贯注于其他事物。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听说心的本质,但会觉得它是隐藏的,不是真实的。在认识心性的那一刻,你会立刻看见它,它不再是隐藏的或遥不可及,它已经被带入真实的觉受之中,而这正是第四灌“殊胜语灌顶”的目的。所有的大圆满密续都对此有所描述。
八妙叹(eight exclamations of wonder)和十二金刚笑(twelve-vajra jokes)也准确描述了这种状态。在大手印传统之中,它也用这个简单的偈颂指出这种状态:
本初觉醒极端细微,
它是如金刚般的虚空中心。
你是你自己的父亲,
放松进入超越开始与结束的本初虚空之中。
“本初觉醒”代表我们的本初状态;“极端细微”是指这本初觉醒不具有任何想法。念头通常占据有情众生的心,这些念头不是粗重的情绪,就是细微的思惟。另外有一种非常细微的、充满概念的心之状态,称为“所知障”(cognitive obscuration,认知的障蔽),它是证悟道上最后一个被消解的障蔽。本初觉醒甚至比这种障蔽更细微,因为它是无别的空虚与觉察,而此一无别空觉存在于每一种心之状态的基础之内,它不是由任何事物所构成。这就是第一句话“本初觉醒极端细微”。
第二句话“它是如金刚般的虚空中心”。在此,“金刚”(vajra)意指“不坏”,如同虚空的中心,如同全然开放的天空,它是不变、不移的,你的本初觉醒不是由任何因与缘所构成。第三句话“你是你自己的父亲”,意指你自己即是你的自性,任何念头的本质或起源,即是本觉状态本身。大师指出充满概念的状态,并且说你是你自己的父亲。认识思惟者本身,并且直接遇见本觉。
第四句话“放松进入超越开始与结束的本初虚空之中”,指出了心性。一旦你认识心性,就没有必要等待在未来出现的另一次认识心性的时机,本初虚空从来就没有开始与结束。本觉从未开始,也不会结束,它完全是没有止境,也没有起始的。心没有形成,也从来没有开始;它不会在某个时候止息,因此它也没有终点;它不会住于开始与结束之间,因此它也没有中间,我们无法在任何地方准确地指出当下的时刻。你的本初状态具有本然的稳定性,一种本具的诚实正直,但是它不是某种我们可以加以辨认的具体“事物”。当然,我们可以产生“这是本觉的样貌”的想法,但是那纯粹是我们的想法。了知的状态本身即是“如是”,当你没有忘记心性,心不散乱时,本然的稳定性就会呈现。一旦你忘记,心一散乱,这本然的稳定性似乎就丧失了。
本具的稳定性如同一根针,而不像一根头发。如果你在风中握着一根头发,那头发会弯曲,但是不论风有多么强,针都不会弯曲,头发没有本然的稳定性。本觉不受到执着于外在对境的染污,也不会受到专注于内在的了知者的损坏,它是全然开放的,这是本然的稳定。不论头发有多粗,它仍然会在风中摇摆,同样地,有情众生的思惟不具稳定性。心的本质具有一种本然的稳定性,当我们没有陷入主体与客体,不专注在某个外在事物和某个内在的事物之上时,这种本然的稳定性就是明显的。在这个时刻,当过去的念头已经消逝,未来的念头尚未到来时,切勿再度和任何念头有所牵连。就大圆满的专门术语而言,这个时刻是“清醒的”、“生动的”、“如水晶般明晰的”,以及“完全展现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字句不需要我们的造作、制造,它们指着本然如是的事物,而不是指向透过修持而培养出来的事物。
4 认识心性即是觉醒
大圆满密续即是普贤如来本然状态的表现,而这种本然状态正是这些胜妙的话语的来处:
不可思议,本然明觉超越念头。
生动明晰,了无障蔽;
本然展现,了无迷妄;
全然觉醒,了无主客。
我们明晰地体验到了无念头的本然状态,不需要去想它或发掘它,本觉的本然属性不是概念上的,这即是大圆满对本觉所作的描述。谁教导这些大圆满教法?是普贤如来,普贤如来是超越概念的本初觉醒。某些人认为普贤如来是一个活在很久以前、很老很老的老人。不要这么想,当认识心性时,你可以用什么字句来形容它真实的样貌?
学生:觉醒。
仁波切:它是隐藏的,还是真实的?
学生:它是真实的。
仁波切:在那个时刻,任何念头是否可能继续逗留或附着?
学生:不可能。
仁波切:它完全离于过患,过患即指思惟。它也具有一切的功德,因为它本身即是无垢无瑕的法身。当它能够日日夜夜地持续时,轮回是否有可能停留?
学生:不可能。
仁波切:是的,轮回消失了,轮回需要念头才能被重新制造。因为轮回已经是不具实体的,没有什么可以保留。轮回的消融不是一种了无意识的完全空白状态,一旦我们知道这一点,就没有必要让轮回持续下去,何必这么做呢?为了重新制造轮回,你必须要有生、有死。为了有生、有死,你需要有念头,而在这念头之中,我们无法看见心性。你需要忙于思惟——不认识自性的思惟,你需要让心性再度烦忧不安。这是一切有情众生所产生的念头种类,在念头与本觉之间有巨大的差异!
第九章 疑虑《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把实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胜者的迅捷之道《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佛陀的供养《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转化烦恼《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止与观《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铁条技巧《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加持与证悟《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传承《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5《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十四章 忙碌《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三章 二魔《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二章 无别《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一章 遍在的清净《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