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最伟大钢琴教育家莱谢蒂茨基丨莱式教学法的秘诀丨“对于好教师来说,没有现成的教学法可照搬,好教师应能向学生展示各种可能方法。”

2016-06-22 逝如整理 每晚一张音乐CD


纪念莱谢蒂茨基诞辰186周年!


   “我个人反对任何一成不变的教学法。每个学生,在我眼里,必须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我的座右铭是,对于一个好的教师来说,没有一种现成的教学法可以照搬,好的教师应该能向学生展示各种可能的方法。”——莱谢蒂茨基


   “莱谢蒂茨基的学生中有不少成为他的助教。因为他挑选学生的条件非常苛刻,只招收有天赋的、高程度的学生,而那些具有潜力的幼小学生则先交给他的助手去教(类似预备班),以后根据学习情况再转到大师的班上。他的四任妻子中就有三位是他的学生兼助教。”

   “那是一股激流,它启发或释放了我内心深处的所有潜力;那是针对一个演奏家所必须具有的想象力、鉴赏力和艺术责任的教学方式。他从不提供一纸蓝图或通向成功的捷径。因此他给予学生的不是处方,而是任务。他所要求的是音乐诠释的真实性。”——施纳贝尔

莱谢蒂茨基是谁?


   西奥多·莱谢蒂茨基(Theodor Leschetizky,1830年6月22日—1915年11月14日) 是波兰钢琴家、教育家、作曲家,是车尔尼最著名的弟子之一,曾任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主任。他的“莱式教学法”充分运用手臂和肌肉的能力在钢琴上发出最优美如歌的声音,他对声音和对学生内心听觉的要求永远适用于每一位钢琴家,这也是“音色”成为俄罗斯钢琴家“名片”的原因。西奥多·莱谢蒂茨基的学派把20世纪的钢琴演奏艺术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为何要纪念他的生日?


来看下面👇这张图


图片来自 Curtis Overtones vol.XXXV. No.2 Spring 2011


  这是目前世界最著名音乐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的老师的师承关系图,有点不够清楚,但我们可以看到格拉夫曼、弗莱舍、索尔仁尼琴(Ignat Solzhenitsyn)、施纳贝尔、霍尔绍夫斯基等熟悉的面孔。我们可以也可以看到,格拉夫曼的老师是文格洛娃(Isabelle Vengerova),而后者的老师便是莱谢蒂茨基。这张图仅仅是柯蒂斯系统的莱谢蒂茨基子弟,其实他的著名学生还有很多,比如那个做了波兰总统的帕德瑞夫斯基。

   根据统计,除了上面提到的学生,莱谢蒂茨基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钢琴家,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布赖洛夫斯基、安娜·叶西·波娃、伊格纳兹·弗列德曼、奥西普·加布里洛维奇、马克·汉伯格、本诺·莫伊谢耶维奇、埃莉-奈伊、等等。这批学生名册不仅因含有众多成功的钢琴家而引人注目,更可贵的是,这些钢琴家们所体现的美学趣味具有如此广泛的多样性。同一位老师,居然可以培养出像帕德瑞夫斯基和施纳贝尔这两种在风格和气质上截然不同的钢琴家。说他是最伟大钢琴教育家,绝不为过!

   延伸阅读:“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好老师莱舍蒂茨基的授课技艺丨那是一股激流,释放了我内心深处的所有音乐潜力

   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他如何为自己的错音辩护丨他如何确立20世纪演奏理念丨他如何赋予音乐生命,并唤醒沉睡学生心中的潜在素质

   我们往上看,就可以看到莱谢蒂茨基的老师是车尔尼,而车尔尼的老师,便是贝多芬了。我们现在可以知道莱谢蒂茨基的传承地位了吧?下面还有这张图的英文介绍。


   中国人在柯蒂斯学琴的人不老少,格拉夫曼最近说,柯蒂斯快被中国人占领了!单说钢琴专业,就有比如张昊辰、王羽佳、潘林子(但昭义老师的学生,生于1994年)。当然也还有下面这张图最底下的中国香港地区的钢琴家郑慧。这张图更清楚是为了表示郑慧是贝多芬的第五代传人,这倒绝非虚言。中国人就这个跟贝多芬发生了很直接的师承关系,这倒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了,但关键还是要自己的艺术造诣对得起贝多芬再传弟子的身份,不过按照咱们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也绝对不会让贝多芬失望太多的。



莱谢蒂茨基的生平与教学风格


   莱谢蒂茨基先是跟父亲学钢琴,1841年又到维也纳随车尔尼深造,进而开始他的巡回音乐会,一直持续到1848年。1844年,年仅14岁的莱谢蒂茨基便开始教钢琴,1845至1848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并从西蒙·塞赫特学习作曲。1852年赴俄国首演,获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青睐,又与安东·鲁宾斯坦结为好友,并侨居圣彼得堡,从事演奏、教学、指挥等工作。1862年应鲁宾斯坦邀请在新成立的圣彼得堡音乐院任钢琴系主任,直到1878年重返维也纳,继续从事私人教学等工作。

   莱谢蒂茨基本人从未撰写过任何有关他教学思想的专著,甚至从未亲自写过一条练习曲。事实上,他也否认自己有任何教学体系。他说,“我个人反对任何一成不变的教学法。每个学生,在我眼里,必须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我的座右铭是,对于一个好的教师来说,没有一种现成的教学法可以照搬,好的教师应该能向学生展示各种可能的方法。”他认为,由于各人的手型不同,智力有差别,音乐天赋有高低,各人的所需也就不同了,因此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只能因材施教。

   莱谢蒂茨基的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色是讲究音质美和歌唱性,给人以美的享受。要说莱谢蒂茨基的教学法中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按他学生的说法,就是“他能够使学生听到并辨别自己在琴上发出的声音,从而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他的学生都能弹出令人难忘的、美丽纯净的歌唱音色!这是莱谢蒂茨基教学的标记。

   他自己对声音产生超常的意识,是年轻时在维也纳听了波西米亚钢琴家舒尔霍夫弹奏之后。“在他手下,”莱蒂茨基回忆道:“钢琴仿佛变成了另一种乐器...... 我开始预测会有一种新的演奏风格。那鲜明突出的旋律,那令人叹绝的洪亮音响,都必然来自崭新而截然不同的触键。还有那如歌的风格,一种我做梦也想不到能在钢琴上做到的连奏......”。然而,当时只热衷于炫技性表演的听众对这样的演奏却反应冷淡。感触良深的莱谢蒂茨基觉得舒尔霍夫的演奏对他简直是一种启示,他预言道:“这是属于未来的演奏。”从那时起,莱谢蒂茨基就开始探寻各种触键的方法。他不厌其烦地琢磨,甚至在桌面上练习,用坚实的指尖结合松软的手腕动作,心中牢牢记住那种美妙的音色。三个月之后,他发现自己掌握了这种发音的诀窍并且身体力行地率先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对声音的孜孜以求,也成了他教学的核心。


埃尔文·舒尔霍夫(德语:Erwin Schulhoff,1894年6月8日-1942年8月18日),犹太血统的德裔捷克作曲家,钢琴家。生平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后到莱比锡师从雷格。后来他对爵士乐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在德国各地进行爵士乐演出。纳粹上台后,舒尔霍夫的生活陷入困难。晚年他信奉共产主义,企图逃亡苏联,但遭到逮捕,被关进集中营,并因肺结核死于集中营里。舒尔霍夫的早期作品受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很大,一战后他受达达主义影响开始创作实验性音乐,如一首名为In futurum的小品,全曲并无一个音符,较凯奇的《4分33秒》领先数十年。但不久后他的风格又向新古典主义转变,并运用爵士乐。他的晚年作品则更为贴近社会现实。舒尔霍夫的作品常常运用强烈的节奏和不协和音,他有时也写无调性作品,但未采用过十二音主义。


   莱谢蒂茨基既是车尔尼学派的继承者,也是改革者。他一方面继承了车尔尼的“自然而合理的演奏法”,在教学中使学生手指得到严格的训练,在钢琴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练好音阶、和弦,包括八度在内的双音以及车尔尼练习曲为先决条件;同时进一步运用德培的理论,运用整个手臂,放松手指,不用敲击而使手臂重量自然地落到键盘上,以求得丰满、柔润而华丽的音色。在这一点上,很大地区别于19世纪传统的只重视手指训练的钢琴教学。莱谢蒂茨基凭借其敏锐的艺术禀赋,找到了让手腕、手臂参与弹奏,合理运用自然重量这一重要途径,使近现代最重要的钢琴演奏法———重量演奏法应运而生。

   莱谢蒂茨基在对手指、手腕与手臂的协调一致的训练中极为强调两点:一是在演奏中,整个手臂与手充分放松,利用其自然重量落键,但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张力,要“张”而不“紧”、“松”而不“懈”;二是将手腕作为连接手臂与手指的枢纽,惟有让手腕自由转动才能把手臂的力量平稳、顺畅地输送到手指,也才能为手指创造出充裕的活动余地,使手指进入自然舒展的演奏状态。他认为在处理不同的力度时,应适时控制手腕与手臂的状态。极强和极弱的音都不能只用手指演奏。极强音要用指尖坚强地支撑,辅以手腕的张力和手臂的重力,真正的强音是手指、手腕、手臂力量结合的结果,这经常也包括踏板的参与;而极弱音,则更需要指尖饱满加上腕与臂适度紧张的控制,否则就失去了清晰的音质。

   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可以想见,莱谢蒂茨基在训练学生的音色时,不仅培养他们听觉的敏感度和心理感受,也同步地让他们体验动作的敏感度及生理感受。这种感受一定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生都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音方法。他给予学生的不是处方,而是任务。而经他训练过的声音,显然是适合于音乐厅那样的演奏场所。他会从各种角度讨论手的问题:这样的手应该怎样做,另一类型的手为何采取不同的方式,这也是莱谢蒂茨基自称的所谓“无方法”教学体系。

   一代宗师莱谢蒂茨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钢琴教育家。他的成功在于把每一位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来研究,不仅从生理和技术上,也从心理和感情上去了解他们。他启动并释放了学生本性中所有潜在的活力。他在发展学生的音乐和钢琴才华时,决不损害艺术中更为珍贵的东西——个性。

   莱谢蒂茨基于1915年逝于德勒斯登。



   或许是钢琴教师的光环太过耀眼,他的作曲家身份似乎被人遗忘了。事实上身为伟大的钢琴家和钢琴教师,莱谢蒂茨基的钢琴小品自有其独特之处。他的作品包括约四十九首钢琴小品、两部歌剧,以及一些室內乐曲。莱谢蒂茨基认为,一个钢琴家能得到的最大的恩宠,就是琴声能伴随着一位技艺精湛的歌者,这种对人声的喜好也不时的可以在其钢琴作品中表现出来。


帕德瑞夫斯基在电影《月光奏鸣曲》中扮演着自己

学生眼中的莱舍蒂茨基

   如果莱氏的教学法有什么诀窍的话,那么根据他的学生的说法,诀窍就是他能够使学生自己听到和辨别他们在琴上发出的声音,从而让学生自己成为老师,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的。他的学生都能弹出令人难忘的美丽纯净的歌唱音色。这是莱舍蒂茨基教学的标记。

   帕德瑞夫斯基说:“莱舍蒂茨基的教学法非常简单。他的学生学到了如何在乐器上发出美妙的声音去创造音乐,而不是制造噪音。”

   汉伯格说:“他的教学大部分专注于声音的质地。”正因为如此,他的学生包括施纳贝尔在内,大都能掌握在琴上唱歌的诀窍。

   施纳贝尔回忆道:“他是永远充满生气和活力的。他对于音乐的态度是,不在乎你通过音乐获取了什么,而是你如何为音乐服务。”

   由此可见,莱舍蒂茨基在这些弟子面前,在他们充满创造的音乐人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欢迎视频讲座公众号

听课

热爱音乐岂能不加强人文素养?

来这里拜见大师

古典音乐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往期节目:卡蒂雅拉赫玛尼诺夫《悲歌》李帕蒂阿什肯纳齐朱晓玫西蒙·拉特夸斯托夫海菲兹巴赫养成记曹秀美富特温格勒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古尔德专题王西麟专题邓泰山专题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男高音范竞马的中国雅歌丨荷兰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中文钢琴演奏及作品研究书目大全丨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钢琴家陈必先丨鲁宾斯坦九十岁访谈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1985年肖邦头奖得主布宁丨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丨资深表情帝郑京和也有“中国梦”丨舒曼《女人的爱情与生命》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乐评人郑延益的《春风风人》丨海菲兹了不起的几个原因丨巴伦博伊姆和学生郎朗丨巴伦博伊姆大师课丨郎朗钢琴大师课丨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谈艺录丨钢琴家鲍蕙荞访谈丨纪念马勒丨马勒的爱情宣言丨柔板要表达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情“虎爸”傅雷如何与傅聪一起成长丨很难找到这样的父亲了丨“爸爸打得我真痛,但播的种子在我心中扎得真深”不忘初心的吕思清丨阿格里奇75岁生日快乐丨郎朗走进高考丨追忆用小提琴歌唱的西盖蒂丨纪念阿劳丨欧洲杯来了丨但昭义采访获奖后的张昊辰丨学音乐的为什么要学文化课?什么是“学够”呢?什么是“最好”呢?答案是“永远没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