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赫特的舒伯特“不是舒伯特”?傅雷为何不同意傅聪对李赫特的评价?

仁和寺 每晚一张音乐CD 2020-08-2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267i3rne&width=500&height=375&auto=0李赫特演绎拉威尔《水之嬉戏》

精雕细琢,是拉威尔音乐的另一显著特点,并在其钢琴作品中得到充分显示。而且拉威尔还被看作钢琴音乐创作的杰出改革者,他将印象派风格与扩展的调性相结合,造就了独特的曲风。从1901年的《水之嬉戏》开始,拉威尔个性化风格完全成熟。这首表现水的作品特别精致,既有印象派特点,又有清晰的脉络,琴声给人以水滴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的感觉。乐曲描绘一柱清泉喷向天空,水花四溅,再跌入水中,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傅雷与傅聪谈李赫特

最近读《傅雷家书》,心里的体会和想法真不是一般的多。遥想起高中时被父亲迫着读此书,便是颐指气扬,指指戳戳,今天看来不免太是羞愧。大概如布罗茨基引评歌德作品语:“少年人能从中体会到蓬勃的朝气,壮年人能从中悟得处事的道义,而老年人则能从中尝出人生的百味”一般,杰出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能为不同的人(甚至往往是同一个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诲和灵感的。

这中间里有一段,是书信往来间不断提及俄国的钢琴家Sviatoslav Richter(1915.3.20—1997.8.1),李赫特。傅聪赴波兰学习和参加肖邦赛时,李赫特正在四十岁上下,是钢琴家的壮年时期,亦是他演奏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傅聪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信中常常述及他的艺术。而另一面,傅雷虽然也对李赫特有些赞许,却对儿子的狂热颇有点不以为然,在信中时常巧妙地浇上几勺冷水,冰镇一下他那发烫的心思。

1955年四月二十一日的一封长信末尾上,傅雷提及家中新购李赫特演奏的舒曼和舒伯特唱片。先是舒曼,原文讲曲目是【the evening】,推想可能是舒曼的幻想小品Fantasiestücke, Op.12里面的头一节。"Des Abends"。傅雷评价这录音是“平淡得很”。接下来又述及他演奏舒伯特的“Moment Musicaux“(音乐瞬间),傅雷便十分不客气地指出:“……那我可以肯定是完全不行,笨重得难以形容,一点儿Vienna风的轻灵、清秀、柔媚都没有。舒曼的我还不敢确定,他弹的舒伯特,则我断定不是舒伯特。”

傅雷如此锐利的批评,在他的乐论中也是不太多见的。那么李赫特当时的舒伯特和舒曼究竟如何呢?我手上恰好有他于1956年录制的奏鸣曲D850和隔年录制的D845,和傅雷评论的时间相去近两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两个录音也是俄国历史上首个舒伯特奏鸣曲的商业录音。刨去录音的粗糙和APR母带转制的拙劣,李赫特的发音确实是很”浊“的,没有太大的灵气,速度也很不自由。一方面当然是由于舒伯特两部奏鸣曲都是艰深复杂的大作,而俄国又并不流行舒伯特奏鸣曲的演奏和教学(在舒伯特奏鸣曲的推广上,施纳贝尔和李赫特可谓分别是欧陆和俄国的先驱人),而另一方面李赫特当年的演奏也是以超技加上火气著称,曲目面虽然极广,但是内在的修养并没有完全跟上,因此在演奏中难免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而粗糙的部分有时甚至盖过他灵光闪现的乐句。

舒伯特: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17,这首奏鸣曲,D大调,D850,作于1825年,呈献给奥地利钢琴家卡尔·玛丽亚·冯·博克利。共4个乐章:


  1. 活泼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力地,和弦弹奏后,对比强烈的三连音演奏,引出表情轻柔的A大调第二主题。发展部主要发展第一主题,有力地奋起部分,被舒曼称为“勇敢的高潮”。再现部两个主题以D大调重现后,是稍加快些的尾声。

  2. 速度加快,A大调,扩大的三段体。第一、二段又分别分成小三段体,第一段主题节奏具独特的强音,第二段调性为D大调,第三段以A大调将前两段修饰再现。

  3.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谐谑主部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表情丰富的谐谑主题为主,第二部分以力度起伏的和弦表现,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变形。中段转成G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再现。

  4. 回旋曲,中庸的快板,D大调。在第三乐章的气势磅礴之后,这一乐章显得轻巧,舒曼批评这个乐章为“毫不相称的滑稽”、“带浴帽亮相的讽刺”。此曲第一副主题为D大调转A大调第二副主题为G大调中穿插G小调,结构为A-B- A-C-A。

舒伯特:第十六号钢琴奏鸣曲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16,这首奏鸣曲,A小调,D845,作于1825年,呈献给鲁道夫大公(贝多芬《大公三重奏》也献给他)。共4个乐章:


  1. 中板,A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 8度音程轻巧演奏的动机、和弦厚重的音响及渐慢速度行进的动机组成,第二主题体现强弱对比。发展部2个主题经变形,产生色调变化,再现部2个主题按原型.以主调收尾。

  2. 稍快的行板,C大调,变奏曲式。主题分为前后两半部分,共5段变奏:第一变奏以16分音符对主题修饰,第二变奏将韵律细分,第三变奏C小调强调强拍,第四变奏以降A大调32分音符三连音,第五变奏为C大调和弦的充实,然后以尾奏结束。

  3.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A小调,谐谑主部采用三段体,第一段A小调,以活泼跃动的主题始,第二段表现顿音与节奏的谐谑,F小调始,经降A大调,入A小调,以A大调结尾。中段为更慢一些,F大调,以饱满的和声音符化,第三段重复谐谑主部。

  4. 回旋曲.活泼的快板,A小调,回旋主题为A小调,第一副主题以F小调转升c小调,第二副主题为A大调。结构为A-B- A(A小调→A小调)-C-A(D小调→A小调→C大调→A小-B(A小调→升F小调→A大调)-A(A小调,第一主题四度出现)+结尾。


十分有趣的是,1957年访俄的古尔德对李赫特演奏的舒伯特却是无比激赏,尤其大加赞扬他以极慢速的手法演奏D.960时的绝佳控制力和音乐修养。似乎与上文的判断十分地矛盾,是证明了李赫特当时(甚至在录音室里)的状态起伏十分可观呢,还是说明艺术家永远是众口难调?事实上1958年布拉格现场的D.958录音也有十分令人不满的地方:dynamics(力度)太过头反而显得匆促,尤其是快板的终乐章,如果以当代Pollini那从容而精雕细琢的版本来校准的话,实在是太过放纵于舒伯特狂想的一面,而缺乏他维也纳人精致典雅的一面了。

舒伯特:第十九号钢琴奏鸣曲 SCHUBERT: Piano Sonata No.19,这首奏鸣曲,C小调,D958,作于1828年,身后作为遗作而出版。共4个乐章:

  1. 快板,C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与贝多芬《32首变奏曲》主题类似,在确保主题左手16分音符表现中,右手推移进行,第二主题为降E大调。发展部以发展第一主题为主,再现部第一主题以C大调再现。

  2. 慢板,降A大调,扩大的三段体。曲式结构为A-B-A'-B'-A'。B中有频频转调及三连音连续演奏。

  3. 小步舞曲,快板,降E大调。小步舞曲主部本身以三段体,中段节奏虽明快,但始终被宁静的氛围包围,第三段再现小步舞曲主部。

  4. 快板,C小调,巨大的回旋曲乐章,实际为大型的三段体。第一主题部(A)有回旋曲主题风格。第二主题部(B)以小调频频转调,结尾以降E大调稳定,以B大调进入第三主题部(C)。中间出现第一主题部修饰过的乐念,两个主题部以降B小调再现后,进入以第一主题构成的C小调尾奏,结构为A-B-C-A'-B'-A"。


那么傅雷大加挞伐的”音乐瞬间“又是怎样的情景?Urania发行的套装中记录了他1950年前后在莫斯科录制的第一,第三和第六首”音乐瞬间“(他毕生也就只演奏这三首,虽然是十分常演和录音的曲目),切实是十分”钝“的舒伯特,试图以剧烈的力度对比来展现作品的张力,但这些作品却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可以用来”绷“,反而如同一直张紧的弦,只显得僵硬且不自然。


舒伯特《音乐的瞬间》(Moments Musicaux,D780),共6首,作于1827年。6首分别为:

  1. 中板,C大调,复合三段体,中段移调为G大调,由即兴化的三连音支配而成。

  2. 小行板,降A大调。先以降A大调和弦开场,转为升F小调后,进入第二部分,以降A大调奏抒情歌调,然后又转升F小调,再以最初部分的三度变奏结束。

  3. 中庸的快板,F小调。奏出轻快节奏后,二度反复,然后以降A大调奏中段,再重复第一段,以F大调和弦结束。

  4. 中板,升C小调,三段体。以连续分散和弦奏出旋律,中段转调为降B大调,用切分法处理,然后再现第一段。

  5. 活泼的快板,F小调,三段体。此曲强调转调和和声美,最后以F大调结尾。

  6. 小快板,降A大调。开场后,移调成降A小调,E大调,中段为降B大调。


第六首作为一个修长而充满冥思的慢板,倒是给李赫特足够的空间来发挥他神妙的想象力,但是即便如此,中段偶尔出现丧钟般的敲击声仍然让人难以欣赏——是琴的问题吗?二战之后德国的贝希斯坦钢琴车间被毁,钢琴家多有换用施坦威琴。总之这一时段里,李赫特的舒伯特是一个矛盾的混杂体:惊人的灵感和纤细同间发的粗野敲击混合在一起,创造出这样一系列令人颇感奇妙的录音。

那么他的舒曼又如何?五十年代他在Melodiya的录音(可以很轻松地在他十碟装的套装里找到)留下了全本的Fantasiestücke,依旧是以力战取胜。在Aufschwung里面左手轰鸣出雷霆般的八度或是在Traumes Wirren里面以精密的技巧结开舒曼的键盘谜题,这都是青年的李赫特所擅长的。然而Des Abends不仅是平淡,而且还透着一点点不耐烦,有种——怎么这段还没弹完啊好烦好想弹Aufschwung就可以大力砸键盘——了的感觉……而之后在波兰的DG商业录音就平衡得多,显然是经过十分审慎的思考的,甚至对他而言有点太过拘谨了。


今日李赫特已经被公认为舒伯特和舒曼演绎的大家,但是在演奏生涯的早期,他的这些作品却也很好地展现了它的长处与不足。修养精深如傅雷先生,是以一个“伟大的艺术”的标准来衡量傅聪所赏识的这些艺术家的,而其中不稳定的,粗糙的,破坏和谐美感的玉瑕,对他而言则就是格外地刺耳了。这也展示出一点:傅雷心中,一个完美的艺术理想是要依赖于稳如磐石的表达手法的,而灵感转瞬即逝,值得赞赏,却难以完成永恒的美。


另一个小故事是,李赫特当时参演苏联电影《作曲家格林卡》,饰演李斯特一角。我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原片,但是多个回忆录里(包括他自己的)都或明或暗地指出,李赫特把李斯特在钢琴前活生生演成了刚出道的郎朗……傅雷也借此机会旁敲侧击,希望傅聪要端正台风,不要好的不学学坏的,因为崇拜人家的艺术就把坏习惯也一并继承了。


这是两个真诚的艺术家和一对得理不饶人的父子之间很有趣的讨论,而且讨论的核心又是在今日已获得永恒声望的钢琴大家,对比于六十年前的时光,更显出趣味无穷。只是我手上单有傅雷的书信集,傅聪的复信如何,困于坡港近年中文文献之倾颓,难于取证,也是可惜之处,将这场论辩写成了一边倒的教育,不周之至。




傅雷家人亲自编定的家书精选本,在选编上更重视傅雷家书的思想性和丰富性,对傅家父子之间关于音乐、文学等艺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以及对文学艺术名家的品评等都尽量忠实收录,是一部厚重、更原汁原味的《傅雷家书》。基于家书完整著作权的独占性,本书情节完整,背景清晰,人物鲜明,好看感人。贯穿全书的傅雷家人照片和家书墨迹与内容相辅相成,拉近了家书与读者的距离,迥别于其他内容不完整的选编本。书中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傅聪家信及英法文信等都是译林独家版权。也就是说,即使2017年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其他任何家书选本没有权利收录这些内容,而真正完整、丰富、权威的《傅雷家书》,只能在译林出版社找到正版。



傅敏初次编撰整理《傅雷家书》时,傅雷的信保留在远在海外的傅聪手中,而傅聪的信已失踪,因此1981年最初版的《傅雷家书》是没有傅聪的回信的。后来傅聪的信被发现,但因为傅聪本人不同意发表,出版社也只好作罢。

2003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最早将傅聪的回信6通收入《傅雷家书》作为前言出版,之后出版的《傅雷家书》基本保留了这种做法。

这次译林版的内容,据傅敏在《编后记》说,是“在全编本的基础上,精选出的“父亲信132通,母亲信39通,同时选入傅聪家信13通,共计172通”,“虽无全编本拉拉杂杂、唠唠叨叨的日常亲切感和真实感,却更加紧凑、更具可读性……选入傅聪家信13通,则语境更完整、内容更里连贯,针对性更强”。 

因此,“傅聪家信虽然不是首次发表,但精选编排,与傅雷家书紧密呼应,形成全新的完整版本则是首次。”责任编辑江奇勇说。

傅雷家书重要版本梳理一览

1981年三联初版收录了118通书信,选自傅聪当时保存的125通中文信和傅雷给傅敏的2通信,其中包含一封朱梅馥给傅聪的信。增补本第二版中,收录书信178通,包含朱梅馥信16通,英文信1通,还有给傅敏的2通;加入金圣华翻译的傅雷夫妇给儿子、儿媳的24封英法文信的译文和1960年傅雷专为傅聪编的音乐笔记。第三版增加的是附录部分和7通傅雷书信,加入了金圣华翻译的译注、体会和傅雷夫妇遗书,第五版加入了傅雷写给傅聪在波兰的钢琴教师的14封信。

2003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插图增订版收录家信200通,其中傅雷信件161通,傅雷夫人信39通。据傅雷次子、编者傅敏的《编后记》说,“新增家信36通,父亲信11通,母亲信25通。补充内容的信69通:父亲信59通,母亲信10通,并以残存的6通哥哥家信为前言,楼适夷先生文章为代跋。” 

2012年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编选了傅雷夫妇书信184通,其中傅雷书信143通,傅雷夫人书信41通,删去很多“政治和家常的段落”。同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该版本还分两部分选入了傅聪给父母的信:第一部分延续傅聪的6封家信置于卷首,另一部分选录了傅雷在世时就傅聪1954-1957年期间的39通家信进行的选摘。

201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傅雷家书全编》,又加入了傅雷夫妇给傅聪、傅敏(3封)和弥拉的信,一共255通,是目前最为“完整”的傅雷家书。

2017年远东出版社将要出的《傅雷著译全书》收入傅雷夫妇给孩子的全部书信和傅聪家信,也会是“比较全”的版本。(转自澎湃新闻,作者董子琪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406fbzch&width=500&height=375&auto=0傅聪演奏斯卡拉蒂奏鸣曲L108 (1968)


往期节目:卡蒂雅拉赫玛尼诺夫《悲歌》李帕蒂阿什肯纳齐朱晓玫西蒙·拉特夸斯托夫海菲兹巴赫养成记曹秀美富特温格勒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古尔德专题王西麟专题邓泰山专题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男高音范竞马的中国雅歌丨荷兰女高音阿美玲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中文钢琴演奏及作品研究书目大全丨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钢琴家陈必先丨鲁宾斯坦九十岁访谈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1985年肖邦头奖得主布宁丨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丨资深表情帝郑京和也有“中国梦”丨舒曼《女人的爱情与生命》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乐评人郑延益的《春风风人》丨海菲兹了不起的几个原因丨巴伦博伊姆和学生郎朗丨巴伦博伊姆大师课丨郎朗钢琴大师课丨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谈艺录丨钢琴家鲍蕙荞访谈丨纪念马勒丨马勒的爱情宣言丨柔板要表达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情“虎爸”傅雷如何与傅聪一起成长丨很难找到这样的父亲了丨“爸爸打得我真痛,但播的种子在我心中扎得真深”不忘初心的吕思清丨阿格里奇75岁生日快乐丨郎朗走进高考丨追忆用小提琴歌唱的西盖蒂丨纪念阿劳丨欧洲杯来了丨但昭义采访获奖后的张昊辰丨学音乐的为什么要学文化课?什么是“学够”呢?什么是“最好”呢?答案是“永远没有”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歌单


每晚古典音乐会

古典音乐放映厅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